鳥臀目(拉丁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的恐龍。意思是“如鳥類般的”。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它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鳥臀目
- 拉丁學名:ornithischia
- 別稱:鳥盤目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 目:鳥臀目 ornithischia
- 化石時期:三疊紀到白堊紀
- 保護狀況:化石
簡介,外形特徵,種屬分類,
簡介
恐龍總目被哈利·絲萊(harry seeley)於1887年分為兩目:蜥臀目、鳥臀目。這種分法主要根據形狀類似鳥的骨盆(但是鳥類並非鳥臀目的)、脊椎骨的細節、以及是否擁有。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前齒骨是下頜前段的一塊從齒骨額外生長的骨頭,形狀為u形。前齒骨與上頜的前互相咬合。它們呈現類似的形狀,可以撕裂植物。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saurischia,“蜥蜴般的臀部”)的後代。
鳥臀目

外形特徵
在鳥臀目中,至少有三個演化支演化成可采四足步態行走。有科學家推測,在鳥臀目的早期演化階段,已經出現往四足步態的演化趨勢。
種屬分類
鳥臀目分為5大類:(ornthopoda)、(stegosauria)、(ankylosauria),(ceratopsia)和(pachycephalosauria)。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地層。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2009年10月20日,美國考古學家宣布在發現鳥臀目的一個新屬,其為迄今在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恐龍除一些早期類群外,都是四足行走,並且全都是吃植物的。由於鳥臀類恐龍性情溫和,不具進攻性因而往往成為肉食性恐龍的果腹之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鳥臀類恐龍逐漸發育出了多種多樣的防禦結構,如各種爪子,角,甲冑等防身武器。鳥臀類恐龍種類繁多,千姿百態,其中不少是恐龍家族中最古怪的成員。 鳥臀類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則有一個大的前突起,伸出在腸骨的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形,四個突出部分(四支)由腸骨的前部、後部、恥骨前支(也稱前突或前恥骨)和緊擠在一起的坐骨和恥骨體及恥骨後支(也稱後突)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