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師範學院(aba teachers university),坐落於四川省汶川縣,是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入選,是四川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教育部科學工作能力提升計畫(百千萬工程)首批試點院校,也是布點在四川民族地區的一所省屬本科師範類院校。
阿壩師範學院前身是始建於1938年的茂縣簡易鄉村師範學校,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阿壩師範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15年4月經教育部同意升格為阿壩師範學院。
截至2018年12月初,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024畝,建築面積約24.52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105萬餘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8000餘萬元;有13個二級學院、2個研究所、12個非實體性科研機構和1個藝術團,託管普通中學1所、國小1所、幼稚園1所,開設有文、理、工、管、法、藝、教、史8個學科門類40多個本、專科專業;有專任教師405人,其中教授50餘人、副教授120餘人,全日制在校學生1000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壩師範學院
- 外文名:aba teachers university
- 簡稱:阿師院
- 創辦時間:1938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類型:師範
- 屬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2015年入選)
教育部科學工作能力提升計畫試點院校(2017年入選) - 主管部門:四川省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
校長: - 高職專業:12個
- 本科專業:23個
- 院系設定:教師教育學院、藏漢雙語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等13個二級學院
- 校訓:德才兼備 智慧永恆
- 校歌:《岷江之魂》
- 地址: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水磨鎮佛山大道
- 院校代碼:10646
- 主要獎項: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
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先進集體
四川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
全國藝術教育示範基地 - 知名校友:、、等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機構,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文化理念,現任領導,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1938年,阿壩師範學院之前身茂縣簡易鄉村師範學校成立。
阿壩師院

1940年,威州鄉村師範學校創建,為體現當時創導的“村鄉教育救國論”而命名為威州鄉村師範學校。
1950年,威州鄉村師範學校更名川西威州師範學校。
1953年,川西威州師範學校更名四川省威州師範學校。
1978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建四川省威州師範學校(部分)為阿壩師範專科學校,學校位於汶川縣城岷江河畔。
1982年7月,學校開始招收少數民族預科班,1984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系級教學編制的少數民族預科部。
1992年,阿壩師範專科學校更名為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使學校辦學硬體設施毀於一旦。震後,學校選址汶川縣水磨鎮整體異地重建。
2011年9月,學校師生搬至水磨鎮新校園。
2015年,教育部批准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校名改為阿壩師範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8年12月初,阿壩師範學院設有教師教育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院學院、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美術學院等13個二級學院;開設有普通本科專業23個、專科專業12個,涵蓋了文、理、工、管、法、藝術、教育、歷史8個學科門類。
學院名稱 | 專業名稱 | 層次 | 學制 |
---|---|---|---|
文學與傳媒學院 | 漢語言文學 | 本科 | 四年 |
文秘 | 專科 | 三年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本科 | 四年 |
歷史教育 | 專科 | 三年 |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本科 | 四年 |
商務日語 | 專科 | 三年 | |
教師教育學院 | 學前教育 | 本科 | 四年 |
國小教育 | 本科 | 四年 | |
國小教育 | 專科 | 三年 |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旅遊管理與服務教育 | 本科 | 四年 |
財務會計教育 | 本科 | 四年 | |
工商企業管理 | 專科 | 三年 | |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本科 | 四年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本科 | 四年 | |
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四年 |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 本科 | 四年 | |
資源與環境學院 | 生物科學 | 本科 | 四年 |
地理科學 | 本科 | 四年 | |
化學 | 本科 | 四年 | |
藏漢雙語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本科 | 四年 |
思想政治教育 | 本科 | 四年 | |
國小教育 | 本科 | 四年 | |
語文教育 | 專科 | 三年 | |
數學教育 | 專科 | 三年 | |
國小教育 | 專科 | 三年 | |
音樂舞蹈學院 | 音樂學 | 本科 | 四年 |
舞蹈學 | 本科 | 四年 | |
音樂表演 | 專科 | 三年 | |
舞蹈表演 | 專科 | 三年 | |
美術學院 | 環境設計 | 本科 | 四年 |
美術學 | 本科 | 四年 | |
藝術設計 | 專科 | 三年 | |
體育與健康學院 | 體育教育 | 本科 | 四年 |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本科 | 四年 | |
體育保健與康復 | 專科 | 三年 |
(表格參考資料來源於阿壩師範學院招生網:)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初,學校有專任教師405人,其中教授50餘人、副教授12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教師300餘人,有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人,四川省高水平學科團隊1個。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文化廣場

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向武
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向武
四川省教學名師:
四川省高水平學科團隊:藏羌旅遊工藝品設計與製作教學團隊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12月初,學院共有4門四川省級精品課程;擁有中央財政支持專業3個、四川省級重點建設專業2個,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
中央財政支持專業:旅遊管理(專科層次)、藝術設計(專科層次)等
四川省級重點建設專業:學前教育(本科層次)、藝術設計(專科層次)
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序號 | 課程名 | 負責人 |
---|---|---|
1 | 《初等數論》 | 楊仕椿 |
2 | 《羌族民間舞蹈》 | 奪科 |
3 | 《健美操》 | 楊瑞洪 |
4 | 《羌族旅遊工藝品設計製作》 | 楊瑞洪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教學成果
2013年學校獲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5年學校獲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學校在第十四屆“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中獲三等獎2項、優秀指導教師獎1項;在第三屆四川省“網際網路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銅獎;在第2018年“創青春”大賽中獲得了兩個金獎、一個銀獎、十三個銅獎;出版《16位單片機及語音崁入式系統》、《心理學教程》等規劃和學校自編特色教材80部(含參編)。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獲獎時間 | 獲獎等級 | 授獎單位 | |
1 | 師範院校學生職業技能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 | 唐世德、唐平 | 2010.03 | 四川省第六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
2 | 藏族祥巴(版畫)教學 | 李才彬、陳興龍 | 2010.03 | 四川省第六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
3 | 藏漢數理雙語教育改革與發展 | 甲任、劉偉、黃辛建 | 2012.12 |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
4 | 《教育學教程》 | 凌道明 | 2013.12 | 第一屆四川高校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一等獎 | 四川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高校出版社工作委員會 | |
5 |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程》 | 劉偉等 | 2013.12 | “第屆四川高校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一等獎 | 四川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高校出版社工作委員會 |
(註:內容不全,詳詢學校官網)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8年12月初,學院共有15個校級科研機構和1個校級科研基地,其中實體性科研機構3個,非實體性科研機構12個。有四川省級科研創新團隊1個、校級科研團隊7個。
阿壩師範學院科研處合影

四川省級科研創新團隊:數論和編碼中的若干關鍵問題研究團隊
校級科研機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學報編輯部、中國語言文化研究所、教師教育研究所、套用物理研究所、民族體育科學研究所、藏羌造型藝術研究中心、文獻情報研究所、藏漢雙語教育研究所、區域經濟與文化發展研究所、藏羌舞蹈藝術研究所、旅遊信息化與產業發展研究所、藏羌醫藥研究所、數學研究所
校級科研基地:藏羌道地藥材種植示範基地
序號 | 科研團隊名稱 | 級別 | 負責人 | 主要成員 | 批准時間 |
---|---|---|---|---|---|
1 | 羌族造型藝術與民間工藝研究 | 校級 | 彭代明、楊瑞洪 | 劉曉平、王雪梅、樂齊弘、唐平 | 2010.11 |
2 | 羌族文化研究團隊 | 校級 | 陳春勤 | 陳興龍、劉漢文、陳安強、趙曦 | 2010.11 |
3 | 藏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團隊 | 校級 | 劉偉 | 陳興龍、陳興亮、龍正印、秀花 | 2010.11 |
4 | 中國古代文學 | 校級 | 張宗福 | 熊剛、董常保、張曉英 | 2010.11 |
5 | 網路與智慧型信息處理 | 校級 | 馬洪江 | 楊興江、李清茂、周相兵、向昌成 | 2010.11 |
6 | 數論、組合與編碼研究 | 校級 | 楊仕椿 | 吳文權、何波、楊興江、蔣自國 | 2010.11 |
7 | 教師教育研究 | 校級 | 凌道明 | 韓雲潔、鄭國慶、梁建東、李強、周中梁 | 2013.03 |
(上表格資料來源)
科研成果
2010—2014年,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其中委託項目1項、子課題2項)、主持教育部社科規劃和四川省社科規劃、四川省套用基礎研究等各類省級項目24項,廳州級科研項目152項、校級科研項目403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22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650餘篇,64篇被ei、sci、istp(cpci)收錄;出版教材、專著85部,45項成果獲國家相關部委、省級、廳州級獎勵,8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截至2018年12月初,學院科研人員在各類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cpci)三大檢索收錄和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100餘篇、核心期刊發文800餘篇。“一種面向服務體系結構的語義服務自動組合方法”等18項成果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獲獎時間 | 獲獎等級 | 授獎單位 | |
1 | 羌族釋比文化研究 | 陳興龍 | 2009.02 | 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
2 | 民族地區青少年人際關係心裡調查研究 | 周中梁 | 2009.11 | 中國教育學會第22次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
3 | 阿師圖書館從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走來 | 余昕 | 2009.11 | 2009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 中國圖書館學會 | |
4 |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問題研究 | 馬洪江、陳松、黃辛建 | 2010.10 | 四川省第四次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
5 | 為師先為人 | 周中梁 | 2010.11 | 中國教育學會第23次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
6 | 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實用型幼稚園芻議 | 嚴木初、郭三黎 | 2010.12 |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一等獎 |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 | |
7 | 汶川地震災後民族高校學生體育鍛鍊狀況調查 | 劉偉 | 2010.06 | 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第十二次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 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 | |
8 | 西部地區師資隊伍現狀與建設問題研究 | 鄭國慶 | 2010.01 |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一等獎 |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 | |
9 | 面向雲計算思想的全省自考信息化建設方案及實現技術研究 | 周相兵、凌道明、江瑜清 | 2010.09 | 四川省自學考試第11屆科研成果一等獎 | 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委員會 | |
10 | 羌族文化研究 | 陳春勤 | 2011.12 | 第九屆四川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
11 | 文化資本視角下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再思考 | 張海峰 | 2012.01 | 第十四屆(2012)全國職業教育優秀論文評選三等獎 |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 | |
12 | 論用學習遷移理論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少數民族學生體育能力 | 李曉斌 | 2012.03 | 2012年四川省高校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二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
13 | 體育教育專業專科學生教育實習能力調查分析 | 盧永雪 | 2012.03 | 2012年四川省高校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二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
14 | 四川民族地區體育發展策略研究 | 龍正印 | 2012.04 | 首屆全國體育文化優秀論文報告會三等獎 | 國家體育總局 | |
15 | 羌族薩朗文化研究 | 陳興龍 | 2012.12 | 第九屆四川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
16 | 旅遊雲平台關鍵方法及技術研究 | 馬洪江 | 2012.12 | 全國商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 中國商業聯合會 | |
17 | 我國高校危機的個性化特徵探析 | 甲任 | 2012.06 | 第十三次高等教育學科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 | |
18 | 若干服務與雲計算的關鍵技術在阿壩州旅遊信息化建設中的套用研究 | 周相兵 | 2012.05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阿壩州人民政府 | |
19 | 羌族體育研究 | 龍正印、盧永雪 | 2013.12 | 第十屆四川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註:內容不全,詳詢學校官網)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12月初,阿壩師範學院圖書館共有館藏紙質圖書105萬冊;截至2014年11月,該館共有鏡像電子圖書16.2萬種,中外文報刊2683種;有網路資料庫、本地鏡像特色資源資料庫及多種檢索工具書。
- 學術期刊
《阿壩師範學院學報》是一份由阿壩師範學院主辦、四川省教育廳主管、並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公開出版發行的學術期刊。開闢有羌學研究、博士論壇、區域經濟·教育研究、思想政治研究、經濟研究、語言學研究、歷史研究、法學研究、文學藝術研究、教育教學研究等欄目,已先後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書生數字期刊全文資料庫》、《ceps中文電子期刊》全文收錄。
《阿壩師範學院學報》

該刊先後獲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獎、全國質量進步社科學報、全國高職高專優秀學報一等獎、首屆全國民族地區優秀學報(期刊)、首屆全國民族地區學報(期刊)名欄、四川省社科優秀學報、四川省高校社科優秀欄目等榮譽。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2月初,學校先後與泰國正大管理學院、泰國碧武里皇家大學、美國芝加哥東西大學、美國北密西根大學、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韓國崇實大學等合作機構簽訂了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協定,泰國正大管理學院·阿壩師範學院研究生部已經掛牌成立,正式啟動聯合培養碩士、博士工作。學校有“3 1”本科項目、暑假遊學項目、國際交換生項目等學生出國學習項目;學校每年還將推薦優秀大學生到與該校合作的中國國外高校就讀研究生。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徽
學校校徽為白底綠字圓形圖案,由中心的紅綠、火炬、外環的學校名稱及學校前身建校時間“1978”組成,蘊含“雙手托起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明天”之寓意。
校徽

文化理念
- 校訓
德才兼備,智慧永恆
高尚的品格是做人立身的根本,是做學問和成事業的基礎;高超的學識提升人的見識和素養,是成就一等事業的先決條件;成就真正偉大的事業離不開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學識。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不只是情感和願望,智慧在決定這些重要問題時必然有其作用。
校名

- 校歌
《岷江之魂》 金色汶川 魅力阿師 源源岷江 水磨涅槃 歡樂的鍋莊跳過昨日的迷茫 徹夜的燈光點燃明日的希望 阿師人 手牽手 把山河的怒吼 化作無比力量 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把億萬個祝福 匯成愛的心海 德才兼備 智慧永恆 歷經磨練的阿師走向豪邁 描繪世紀藍圖 | ![]() |
(註:參考資料來源於)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院長 | |
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副院長 | 、、 |
資料來源:
知名校友
,藏族歌手;
,重慶時報總編輯;
,四川省政府副省長、四川省林業廳廳長;
石玉輝,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
,四川省甘孜州委副書記、州長;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四川省阿壩州教科所所長;
,都江堰市政府副市長;
,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壤塘縣委副書記、壤塘縣人民政府縣長;
,四川省汶川縣人大副主任;
,理縣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九寨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九寨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周俊勛: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