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總督

閩浙總督:歷史沿革,歷任總督,-九游会j9

閩浙總督(閩東語羅馬拼音:ming z'ei zung du'ow),正式官銜為總督福建、浙江二處地方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之一,總管福建、浙江的軍民政務。

十一年(1885),清朝正式設立,命為首任,歸閩浙總督管轄,自此閩浙總督統管、浙江台灣三省軍民政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浙總督
  • 外文名:viceroy of min-zhe
  • 設定時間:清代
  • 管轄區域:福建、浙江、台灣(1885年新增)
  • 主要職責:總管福建、浙江兩省軍政
  • 級別:從一品
  • 相關人物:、、等
歷史沿革,歷任總督,

歷史沿革

順治二年(1645年),置福建總督,兼轄浙江。駐。
順治五年(1648年),改名浙閩總督,兼轄福建。總督府遷往。
順治十五年(1658年),閩、浙兩省各置總督,福建總督駐漳州,浙江總督駐杭州。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任為福建總督,負責平台事宜。康熙二十二年(1683),水師提督率軍收復台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裁浙江總督,以福建總督管轄浙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福建總督改稱福建浙江總督。
雍正五年(1727年),又分置福建總督、浙江總督。浙江總督兼巡撫事。
雍正十二年(1734年), 再裁浙督, 閩浙複合。
乾隆元年(1736年),又置浙督。
乾隆三年(1738年),合併福建總督及浙江總督為閩浙總督,遂成定製。
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而以總督兼管福建巡撫事,台灣亦歸其統轄。

歷任總督

(今遼寧瀋陽) 隸漢軍鑲黃旗
順天寶坻(今天津寧河)隸漢軍
山東武定
山東福山
順天大興(今北京) 隸滿州
滿洲正黃旗
浙江會稽
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
漢軍鑲白旗
江蘇無錫
蒙古鑲白旗
滿洲鑲紅旗
滿洲正藍旗
湖北江夏(今武漢)
滿洲正藍旗
滿洲正藍旗
遼寧鐵嶺 雍正三年
漢軍鑲黃旗 乾隆二十四年
安徽歙縣 嘉慶十二年
安徽桐城 嘉慶十四年
安徽桐城 嘉慶十六年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
1840年1月
山東汶上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850年)
河南祥符(今開封) 鹹豐二年
鹹豐八年
滿洲正黃旗 同治元年
左宗棠 湖南湘陰 同治二年
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 同治五年
山東菏澤 同治六年
奉天義州(今遼寧義縣) 同治十年
滿洲正藍旗 光緒二年
廣東香山(今中山) 光緒二年
湖南湘鄉 光緒十年
江蘇儀征 光緒十四年
湖南茶陵 光緒十八年
奉天遼陽(今屬遼寧) 隸漢軍鑲紅旗 光緒二十年
許應騤 廣東番禺(今廣州) 光緒二十四年
蒙古鑲藍旗 光緒二十九年
湖南瀏陽 光緒二十九年
湖南隆回 光緒三十年
蒙古鑲藍旗 光緒三十一年
滿洲鑲藍旗 光緒三十一年
端方 滿洲正白旗 光緒三十一年
安徽建德(今東至) 光緒三十二年
河南羅山 光緒三十二年
滿洲正白旗 光緒三十三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