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陳列館概況,展區設定,館藏展品,歷史意義,社會捐贈,參觀指南-九游会j9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曾是中央早期機關刊物《》編輯部舊址,陳列館建築面積224平方米。1988年10月,《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被修復為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並向社會開放。1988年10月24日,陳列館免費向社會開放。1989年10月、1995年6月,分別被共青團上海市委、長寧區政府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2006年被命名為“上海紅色旅遊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 類別:專題博物館
  • 地點:愚園路1376弄(原亨昌里418號)34號
  • 開放時間:1988年10月24日
  • 館藏精品: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的照片陳列;
  • 修復時間:1988年10月
陳列館概況,展區設定,館藏展品,歷史意義,社會捐贈,參觀指南,

陳列館概況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坐落在1376弄34號(原亨昌里418號),位於對面,系一幢假三層磚木結構住宅建築。1984年批准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以來,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拓展工作面,把黨史教育工作輻射到社區。2002年,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進行改版,改版後的陳列分為兩個區域:一樓為《長寧區革命史料史跡展》,二樓為編輯部復原陳列。《長寧區革命史料史跡展》重點介紹長寧區的3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輯部舊址、和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

展區設定

長寧區革命史料史跡展
《》編輯部舊址:1927年大革命失敗,黨中央在武漢召開著名的"八七"會議,"八七"會議後,黨中央決定在上海創辦中央機關刊物《》,瞿秋白兼任編委主任,該刊是最重要的革命刊物之一。1928年,黨的"六大"在召開,《布爾塞維克》作為黨中央機關刊物,繼續指導全國的革命鬥爭。刊物的編委主任由新的中央宣傳部長擔任。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後,編委主任由擔任。
《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
:是人,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傑出的。1315弄4號是路易·艾黎1932年至1937年間在上海的寓所,1992年6月1日公布為上海市紀念地點。路易·艾黎在寓所里經常與同樓的英國甘沛霖一起參加國際性的學習小組的活動,討論國內外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有利的居住條件,掩護了許多和中外進步人士。他接受的安排,在住所的頂樓架設中共地下黨的秘密電台,與保持聯繫,在幫助和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中,他與宋慶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路易·艾黎故居路易·艾黎故居
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機關舊址位於389弄21號(原21號),1992年6月1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46年底,國共和談破裂,全面內戰開始。次年,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為書記,管轄上海、、西南各省以及平津地區黨的組織和工作,必要時還領導香港分局。1947年5月中共中央上海局組織開展了"反飢餓、反內戰。"的學生運動,並逐步發展至全國60多個城市,形成反對的,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的正面戰場。
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照片展示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照片展示
布爾塞維克編輯部復原
《布爾塞維克》雜誌創刊於1927年10月,1932年7月1日停刊,共出版了5卷52期,其中在亨昌里的1年4個月裡共出版了31期,占出版總期數的一半以上。在當時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的極端艱難的環境下,從1929年1月第二卷第三期開始,《》雜誌曾先後以《少女懷春》、《中央半月刊》、《中國文化史》、《虹》等刊名作偽裝。《布爾塞維克》內容廣泛,及時刊登中共中央的重要決議、指示和檔案,轉載過許多的重要批示和決議,發表研究和探討中國革命的許多理論文章。是最重要的革命刊物之一。為了悼念革命烈士,從第十一期起還特地開闢了《我們的死者》一欄,使許多先烈的史料得以保存。
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第1期目次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第1期目次
《布爾塞維克》編輯部原貌陳列,突出歷史人物的工作場面和內容:南室為中共中央總負責人兼宣傳部長在編輯部領導工作的場景及中央出版局負責人、編輯部常務編委、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的臥室原樣,室中間是一張八角麻將桌,開會時就以搓麻將作掩護,室內置有大床、衣櫥、寫字檯等家具。北室為中共中央常委、組織局長犧牲前最後的住處臥室原樣。兩室分別懸掛羅亦農和鄭超麟的照片。走廊的櫥窗內展出《》複印件,載有在井岡山領導農民暴動和紅軍開展武裝鬥爭建立等內容的通訊報導。三層小間,由編輯部工作人員居住。1928年12月,編輯部遷出後,房屋為居民租用並幾易其主。

館藏展品

館內陳列長寧區的革命史料和《》編輯部舊址的革命史料。有革命烈士遺物、照片152件,館內展品主要分設在四個陳列室。第一室為《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簡介及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的發展歷史,展品中有民國16年(1927年)通告,有《》、《布爾塞維克》和《求是》刊物等;第二室介紹長寧區部分革命史跡;第三、四室是《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居室原貌。

歷史意義

《》編輯部曾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在大革命失敗後的危急關頭,作為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的《布爾塞維克》雜誌,及時傳達了和中共中央的許多重要決議、指示,闡述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對象和策略,宣傳開展武裝鬥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的正確理論。
根據中央的指示,採取少開全體會議,多作政策指導,委員分工負責,平行組織,單線領導,黨員轉地不轉關係等組織原則和工作方法,嚴格執行了隱蔽精幹的方針,在白色恐怖極為嚴重的上海,始終保持了領導機關的機密性和對於下屬領導的持續性,肩負起繁重的任務,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川、康、滇、黔、長江中下游江、浙、滬等的黨組織在國民黨統治區開闢了人民革命的,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

社會捐贈

2008年5月18日,由、長寧區主辦,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承辦的“長寧區革命文物捐贈儀式”在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一樓展廳舉行。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館長接受了革命文物的捐贈。
離休幹部葛修祿、徐富賢夫婦向陳列館捐贈了由“”製作、頒發的“人民保全隊”臂章和“學生應變自治會”製作頒發的“”臂章各一枚;還捐贈紙質文物,解放前中共地下黨的檔案:《人民保全隊須知》原件和《解放軍紀律歌》(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前身)原件。離休幹部原省吾中學教師地下黨負責人季勤先向陳列館捐贈了由“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製作、頒發的“人民宣傳隊”“工字、學字”臂章各一枚。
2012年2月10日,長寧區集郵愛好者周光復、徐世濤、朱偉民將他們珍藏多年的《》編委郵票、上海革命史跡”系列封等郵品無償捐贈給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此次向陳列館捐贈的郵品,包括朱偉民先生收藏的《布爾塞維克》編委郵票一套、徐世濤先生收藏的上海革命史跡系列封(38枚)。這些填補了陳列館在革命郵品收藏方面的空白。
捐贈儀式捐贈儀式

參觀指南

地址:上海市1376弄34號
上海市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公共運輸:軌道交通:2、3、4號線20、939、825
門票及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上午9:00-11:00,下午1:00-4:00,周日館休,免費開放周日館休,免費開放,憑身份證登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