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郡,中國古代名,涵蓋河南省北部與河北省臨漳,治所在安陽(今河南省)。
隋末,魏郡短暫改稱鄴郡,唐初改為相州。唐天寶初,改相州為鄴郡。初,復改為相州。至北宋,相州、鄴郡並稱。代,州、郡俱廢,升為彰德府。元改彰德路。明、清復為彰德府。民國降為,今為。
唐撰《》記載,唐代鄴郡轄十一縣,轄境較大,大致在今轄境及南部一帶。宋撰《》記載,宋初鄴郡下轄六縣,轄境縮小。至宋五年,改轄四縣,轄境大致在今河南省安陽縣、、以及河北省一帶。唐、宋時期的鄴郡與安陽縣同城而治,舊治在今河南省安陽縣老城區。
鄴郡始置於隋末,存在短暫。唐天寶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相州改為鄴郡,存在時間也只有16年。歷北宋,相州、鄴郡並稱,時間長達200多年。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唐代鄴郡,宋代鄴郡,古鄴新鄴,典籍記載,《資治通鑑》,《三國演義》,《通典》,《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記纂淵海》,《宋史》,《讀史方輿紀要》,
歷史沿革
公元前658年前後,春秋霸主齊桓公為衛國築鄴城(在今河南安陽北,臨漳縣西南)。
晉文公四年(前633年),春秋霸主晉文公奪取鄴城,鄴地入晉。
魏文侯七年(前439年),鄴城作為封地歸屬魏國。魏文侯出征,以西門豹守鄴,即為魏都。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秦將王翦攻取鄴城,鄴地屬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統天下,鄴地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分邯鄲郡南部置魏郡,治所在鄴縣城,領鄴等十八縣,屬冀州刺史部。
東漢末,為冀州治,韓馥為冀州牧,治理鄴城。其後袁紹、曹操先後占據鄴城。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割河內、東郡、巨鹿、廣平、趙國十四縣以益魏郡。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鄴城(在今臨漳縣西南三台村)成為魏公國都。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
東晉元年、後趙元年(335年),後趙自襄國遷都於鄴,仍置魏郡。
東晉昇平元年(357年),前燕慕容雋從薊遷都鄴城,仍置魏郡,屬中州。
東魏天平元年(534年),高歡挾孝靜帝從洛陽遷都鄴城,改相州為司州(以京師周圍地區為司州),以魏郡太守為魏尹。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高歡之子高洋逼東魏孝靜帝禪位,建立北齊,仍都於鄴,改魏尹為清都尹,仍屬司州。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破鄴滅齊,復置相州及魏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魏郡改為相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郡,復改相州為魏郡。隋末,又改魏郡為鄴郡。這是以鄴作為郡名之始,治所在安陽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州為郡,鄴郡復為相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相州又改為鄴郡,領十縣,屬河北道(貞觀初置十道)。
唐乾元元年(758年),鄴郡復改為相州,仍屬河北道(開元增置十五道)。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復升為彰德軍節度。
北宋仍為相州亦曰鄴郡及彰德軍,屬河北西路真定府。宋代每個州府都有一個賜名,相州又稱鄴郡,相州是正名,鄴郡是賜名,以備封爵。宋以後,安陽的正名再無鄴和之稱。
行政區劃
唐代鄴郡
鄴郡(相州),轄十一縣:
宋代鄴郡
宋初,鄴郡(相州)轄縣六:
宋熙寧五年,河北西路真定府鄴郡(相州)轄縣四:
古鄴新鄴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鄴城)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千年名都變為一片廢墟,相州、魏郡和鄴縣及部分居民一併南遷二十公里至。從此安陽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鄴縣、魏郡、相州長期治鄴城,在人們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種習慣認識,認為它們的治所就叫鄴城,又因古鄴城已不復存在,特別是鄴縣移治安陽後,安陽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鄴城。
隋唐以後的鄴、鄴城、鄴下、鄴中都是指的安陽城,如《》中的“”及《》詩中“三男鄴城戍”等。
典籍記載
《資治通鑑》
注
《資治通鑑》記載王德仁為鄴郡太守

卷第一百一十二
夏,四月,辛卯,魏人罷鄴行台,〔魏置鄴行台,見一百一十卷隆安二年。〕以所統六郡置相州,以庾岳為刺史。〔魏相州統魏郡、陽平、廣平、汲郡、頓丘、清河六郡。杜佑曰:後魏置相州於鄴,取河亶甲居相以名州。〕
卷第二百一十五
乙亥,鄴郡太守王琚坐贓貶江華司馬。〔鄴郡,本相州魏郡,元年更名。江華郡,道州。〕
卷第一百八十五
王德仁既殺房彥藻,〔事見上二月。〕李密遣徐世績討之。德仁兵敗,甲寅,與武安通守袁子乾皆來降,詔以德仁為鄴郡太守。〔煬帝改洺州為武安郡,相州為魏郡;此又改魏郡為鄴郡也。守,式又翻。〕
卷第二百二十
安慶緒走保鄴郡,改鄴郡為安成〔【嚴:「安成」改「成安」。】〕府,改元天成;〔考異曰:唐歷曰改元天和﹖薊門紀亂曰改元至成,與實錄年號不同。紀年、通譜兩存之。今從實錄。〕
《三國演義》
第五十六回 大宴銅雀台 三氣
……聞操會群臣於鄴郡,慶賞銅雀台,歆乃赴鄴郡候見。
操自赤壁敗後,常思報仇;只疑孫、劉併力,因此不敢輕進,時建安十五年春,造銅雀台成,操乃大會文武於鄴郡,設宴慶賀。其台正臨漳河,中央乃銅雀台,左邊一座名玉龍台,右邊一座名金鳳台,各高十丈,上橫二橋相通,千門萬戶,金碧交輝。是日,曹操頭戴嵌寶金冠,身穿綠錦羅袍,玉帶珠履,憑高而坐。文武侍立台下。……
《通典》
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古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縣一百二十七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七十八州郡八·鄴郡
古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縣一百二十七

鄴郡,相,十一縣:安陽 堯城 洹水 滏陽 內黃 鄴 林慮 臨河 湯陰 成安 臨漳
鄴郡東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一百九十里。西至上黨郡三百里。北至廣平郡一百八十里。東南到汲郡黎陽縣一百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上黨郡黎城縣三百里。東北到廣平郡肥鄉縣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東京五百六十里。戶十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
相州今理安陽縣。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後屬趙。秦兼天下,為邯鄲郡地。漢為魏郡,後漢因之。魏武王建都於此。魏氏都在鄴縣。晉亦為魏郡。後趙石季龍、前燕慕容俊並都之。皆都於鄴。冉閔為慕容俊所滅,慕容暐為苻堅所滅也。後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義。東魏靜帝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齊又都焉,改為清都郡,置尹。後周武帝平高緯也。後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鄴移居安陽城也。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郡。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唯技巧商販及樂戶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今好為訴訟也。大唐為相州,或為鄴郡。領縣十一:
相州今理安陽縣。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後屬趙。秦兼天下,為邯鄲郡地。漢為魏郡,後漢因之。魏武王建都於此。魏氏都在鄴縣。晉亦為魏郡。後趙石季龍、前燕慕容俊並都之。皆都於鄴。冉閔為慕容俊所滅,慕容暐為苻堅所滅也。後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義。東魏靜帝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齊又都焉,改為清都郡,置尹。後周武帝平高緯也。後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鄴移居安陽城也。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郡。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唯技巧商販及樂戶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今好為訴訟也。大唐為相州,或為鄴郡。領縣十一:
安陽漢魏郡城在今縣東北。有韓陵山,即高歡破爾朱兆之所。又有丹藍嵯山。
堯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左傳雲「晉荀盈卒於戲陽」,注云「內黃縣戲陽城」。戲與羛同,許宜反。
洹水有洹水,音恆。
滏陽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
內黃漢舊縣。有繁河。漢繁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鄴後漢末,冀州刺史嘗理於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台。東魏、北齊皆都於此。後周置相州,後徙相州於安陽,山漳水在縣西。晉史曰:「石勒諸將佐,議欲都於鄴,將攻三台。張賓進曰:『三台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據襄國。」
林慮漢為隆慮。後漢避殤帝諱,改為林慮。
臨河有王莽河,古淇河顓頊陵在焉。
湯陰古羑里城,紂拘周文王之所。漢盪陰縣。盪音湯也。
成安漢斥丘縣故城在東南。地斥鹵,故名焉。
臨漳
堯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左傳雲「晉荀盈卒於戲陽」,注云「內黃縣戲陽城」。戲與羛同,許宜反。
洹水有洹水,音恆。
滏陽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
內黃漢舊縣。有繁河。漢繁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鄴後漢末,冀州刺史嘗理於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台。東魏、北齊皆都於此。後周置相州,後徙相州於安陽,山漳水在縣西。晉史曰:「石勒諸將佐,議欲都於鄴,將攻三台。張賓進曰:『三台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據襄國。」
林慮漢為隆慮。後漢避殤帝諱,改為林慮。
臨河有王莽河,古淇河顓頊陵在焉。
湯陰古羑里城,紂拘周文王之所。漢盪陰縣。盪音湯也。
成安漢斥丘縣故城在東南。地斥鹵,故名焉。
臨漳
《元和郡縣圖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
相州,鄴郡。望。開元戶七萬八千。鄉一百五十一。元和戶三萬九千。鄉二十九。
《禹貢》冀州之域。又為殷盤庚所都,曰殷墟,項羽與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魏文侯使西門豹守鄴是也。秦兼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帝分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理之,韓馥為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
《禹貢》冀州之域。又為殷盤庚所都,曰殷墟,項羽與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魏文侯使西門豹守鄴是也。秦兼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帝分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理之,韓馥為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
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鎮鄴。後魏孝文帝於鄴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甲居相。聖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帝從之,蓋取內黃東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築之城為名也。至東魏孝靜帝又都鄴城,高齊受禪,仍都於鄴,改魏尹為清都尹。周武帝平齊,復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城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業三年,改相州為魏郡。武德元年,復為相州。後或為總管,或為都督。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五百八十里。北至慈州六十五里。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東取臨縣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東至魏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紗,鳳翮席,胡粉,知母。賦:綿,絹,絲。
管縣十:安陽,鄴,成安,內黃,堯城,洹水,臨漳,臨河,湯陰,林慮。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五百八十里。北至慈州六十五里。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東取臨縣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東至魏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紗,鳳翮席,胡粉,知母。賦:綿,絹,絲。
管縣十:安陽,鄴,成安,內黃,堯城,洹水,臨漳,臨河,湯陰,林慮。
《太平寰宇記》
卷五十五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鄴郡。今理安陽縣。《禹貢》冀州之域。《尚書》云:“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春秋時,屬晉,《左傳》曰:“齊侯伐晉,取朝歌,入孟門,登太行,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即此也。又為晉東陽之地,郡城即齊桓公所築。戰國時,屬魏。故《史記》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門豹守鄴,即為魏都也。”後屬趙。秦並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祖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之理韓馥為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後魏於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亶甲居相,聖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從之。按: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卜遷都,經鄴都,登銅雀台。御史崔光對曰:“鄴城平原千里,漕運四通。有西門史起舊跡,可以饒富,在德不在險。”請都之。帝曰:“卿知其一,未知其二。鄴城非久長之地,石虎傾於前,慕容滅於後。國富主奢,暴成速敗。且西有枉人山,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栢人,君子不飲盜泉,水惡其名也。”遂止。東魏靜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司州牧。北齊武帝又都焉,改魏尹為清都尹。後周平齊,復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城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理也。隋初,郡廢,而州立。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都。唐武德元年,置相州總管府,相州領安陽、鄴、林慮、零泉、相、臨漳、洹水、堯城八縣。二年,割林慮置岩州。四年,廢總管府,仍省零泉縣。五年,廢岩州,以林慮來屬,仍省相縣。六年,割衛州之盪源來屬。其年,置都督府,管相 、慈、洺、黎、衛、邢六州。九年,廢都督府。貞觀元年,改盪源為湯陰,以廢慈州之滏陽、成安二縣來屬。十年,復置都督府。管相、魏、黎、衛、洺、邢、貝七州。十六年,罷都督府。十七年,以廢黎州之內黃、臨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鄴郡。乾元元年,復為相州。梁貞明元年,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平,乃割相州建節為昭德軍。尋軍亂,以地歸於後唐。荘宗入魏,遂卻為屬郡,依舊隸魏州。晉天福三年,復升為彰德軍節度。皇朝因之。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鄴郡。今理安陽縣。《禹貢》冀州之域。《尚書》云:“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春秋時,屬晉,《左傳》曰:“齊侯伐晉,取朝歌,入孟門,登太行,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即此也。又為晉東陽之地,郡城即齊桓公所築。戰國時,屬魏。故《史記》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門豹守鄴,即為魏都也。”後屬趙。秦並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祖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之理韓馥為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後魏於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亶甲居相,聖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從之。按: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卜遷都,經鄴都,登銅雀台。御史崔光對曰:“鄴城平原千里,漕運四通。有西門史起舊跡,可以饒富,在德不在險。”請都之。帝曰:“卿知其一,未知其二。鄴城非久長之地,石虎傾於前,慕容滅於後。國富主奢,暴成速敗。且西有枉人山,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栢人,君子不飲盜泉,水惡其名也。”遂止。東魏靜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司州牧。北齊武帝又都焉,改魏尹為清都尹。後周平齊,復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城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理也。隋初,郡廢,而州立。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都。唐武德元年,置相州總管府,相州領安陽、鄴、林慮、零泉、相、臨漳、洹水、堯城八縣。二年,割林慮置岩州。四年,廢總管府,仍省零泉縣。五年,廢岩州,以林慮來屬,仍省相縣。六年,割衛州之盪源來屬。其年,置都督府,管相 、慈、洺、黎、衛、邢六州。九年,廢都督府。貞觀元年,改盪源為湯陰,以廢慈州之滏陽、成安二縣來屬。十年,復置都督府。管相、魏、黎、衛、洺、邢、貝七州。十六年,罷都督府。十七年,以廢黎州之內黃、臨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鄴郡。乾元元年,復為相州。梁貞明元年,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平,乃割相州建節為昭德軍。尋軍亂,以地歸於後唐。荘宗入魏,遂卻為屬郡,依舊隸魏州。晉天福三年,復升為彰德軍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十一,今六:安陽;鄴縣;湯陰;永定;臨漳;林慮。
五縣割出:滏陽;入磁州。內黃;成安;洹水;已上三縣入魏州。臨河。入澶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三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五百八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東至魏州一百八十里;南至衛州一百十二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澶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衛州一百五十六里;西北至遼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洺州二百一十五里。
戶:唐開元戶:七萬八千。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九,客一萬一百二十六。
風俗: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惟伎巧商販及樂戶以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好為訴訟。
姓氏:內黃郡三姓:扈;路;駱。
人物:牛牢。立志不與光武交。杜喬。審配。魏郡人,少忠烈,有不可犯之節。申紹。字景祚,魏郡人,為當時冠冕之宗。弟胤,與兄聲望俱重。唐傅弈。鄴人,曉天文歷數,為太史令。武德初,上疏請去佛。杜正倫。洹水人,隋時與兄正玄俱以秀才擢第。相高宗,至中書令。
土產:胡粉。貢。鳯翮席。貢。花口胡蘆。紗。貢。絹。貢。
五縣割出:滏陽;入磁州。內黃;成安;洹水;已上三縣入魏州。臨河。入澶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三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五百八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東至魏州一百八十里;南至衛州一百十二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澶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衛州一百五十六里;西北至遼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洺州二百一十五里。
戶:唐開元戶:七萬八千。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九,客一萬一百二十六。
風俗: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惟伎巧商販及樂戶以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好為訴訟。
姓氏:內黃郡三姓:扈;路;駱。
人物:牛牢。立志不與光武交。杜喬。審配。魏郡人,少忠烈,有不可犯之節。申紹。字景祚,魏郡人,為當時冠冕之宗。弟胤,與兄聲望俱重。唐傅弈。鄴人,曉天文歷數,為太史令。武德初,上疏請去佛。杜正倫。洹水人,隋時與兄正玄俱以秀才擢第。相高宗,至中書令。
土產:胡粉。貢。鳯翮席。貢。花口胡蘆。紗。貢。絹。貢。
《元豐九域志》
●卷二
○
東路 西路
河北路
太平興國二年分河北南路,雍熙四年分東、西路。端拱二年並一路。熙寧六
年,復分二路。
河北路
太平興國二年分河北南路,雍熙四年分東、西路。端拱二年並一路。熙寧六
年,復分二路。
望,相州,鄴郡,彰德軍節度。(治安陽縣。)
地里。(東京三百五十里。東至本州界七十五里,自界首至北京一百五里。
西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潞州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自界
首至衛州九十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二十里。東南至本州界六十
里,自界首至澶州八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衛州七十六里。東
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州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磁州
三十五里。)
戶。(主二萬六千七百五十三,客二萬一千九十三。)
土貢。(紗、絹各一十匹,知母、胡粉各一十斤。)
縣四。(天聖七年改永定縣為永和。熙寧六年省永和縣為鎮入安陽,鄴縣為
鎮入臨漳。)
緊,安陽。(四鄉。天禧、永和二鎮。有韓陵山、龍山、洹水、防水。)
緊,湯陰。(州南四十里。一鄉。有牟山、水、湯水、淇水。)
緊,臨漳。(州東北六十里。二鄉。鄴一鎮。有東山、漳水。)
中,林慮。(州西九十里。一鄉。陽冶一務。有隆慮山、洹水、漳水。)
地里。(東京三百五十里。東至本州界七十五里,自界首至北京一百五里。
西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潞州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自界
首至衛州九十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二十里。東南至本州界六十
里,自界首至澶州八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衛州七十六里。東
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州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磁州
三十五里。)
戶。(主二萬六千七百五十三,客二萬一千九十三。)
土貢。(紗、絹各一十匹,知母、胡粉各一十斤。)
縣四。(天聖七年改永定縣為永和。熙寧六年省永和縣為鎮入安陽,鄴縣為
鎮入臨漳。)
緊,安陽。(四鄉。天禧、永和二鎮。有韓陵山、龍山、洹水、防水。)
緊,湯陰。(州南四十里。一鄉。有牟山、水、湯水、淇水。)
緊,臨漳。(州東北六十里。二鄉。鄴一鎮。有東山、漳水。)
中,林慮。(州西九十里。一鄉。陽冶一務。有隆慮山、洹水、漳水。)
《記纂淵海》
卷二十
相州【倚郭一 安陽外縣三 湯陰 臨漳 林慮】
郡號:鄴郡
州沿革:天文室壁分野,《禹貢》冀州之域,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為晉之東陽地,戰國為魏之鄴地,秦為上黨、邯鄲二郡地。漢置魏郡,治鄴,東漢末,冀州徙治鄴。魏曹操受封於此,後稱為鄴都。晉仍為魏郡,屬冀州。後趙石虎、前燕慕容雋並都之。後魏於此置相州,東魏靜帝徙都之,改曰司州。北齊武帝又都之,改為清都尹。後周復改為相州及魏郡,治安陽。隋初罷郡,為相州。大業初,復改魏郡。唐為相州,天寶初改鄴郡。乾元初,復為相州。五代梁置昭徳軍節度,晉改彰徳軍。本朝復相州,屬河北道。
郡號:鄴郡
州沿革:天文室壁分野,《禹貢》冀州之域,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為晉之東陽地,戰國為魏之鄴地,秦為上黨、邯鄲二郡地。漢置魏郡,治鄴,東漢末,冀州徙治鄴。魏曹操受封於此,後稱為鄴都。晉仍為魏郡,屬冀州。後趙石虎、前燕慕容雋並都之。後魏於此置相州,東魏靜帝徙都之,改曰司州。北齊武帝又都之,改為清都尹。後周復改為相州及魏郡,治安陽。隋初罷郡,為相州。大業初,復改魏郡。唐為相州,天寶初改鄴郡。乾元初,復為相州。五代梁置昭徳軍節度,晉改彰徳軍。本朝復相州,屬河北道。
縣沿革:
安陽,本紂都之地,《左傳》羛陽即此。秦更名安陽。
湯陰,古羑里地,戰國為魏湯陰地,漢置湯陰縣。
臨漳縣,本鄴地,魏文侯始封於此,晉改為臨漳縣。
林慮縣,本漢隆慮縣,屬河北郡,後漢改林慮縣。
《宋史》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河北路 河東路
河北西路
相州,望,鄴郡,彰德軍節度。崇寧戶三萬六千三百四十,口七萬一千六百三十五。貢暗花牡丹花紗、知母、胡粉、絹。縣四:
安陽,緊。熙寧五年,省永和縣入焉。
湯陰,緊。宣和二年,以湯陰縣隸濬州,尋復來隸。
臨漳,緊。熙寧五年,省鄴縣入焉。
林慮。中。
湯陰,緊。宣和二年,以湯陰縣隸濬州,尋復來隸。
臨漳,緊。熙寧五年,省鄴縣入焉。
林慮。中。
《讀史方輿紀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
◎河南四
《禹貢》冀州之域。殷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為晉東陽地。戰國為魏之鄴地,後屬趙。秦為地。漢為魏郡治鄴,見臨漳縣。東漢末,冀州徙治焉。曹魏以受封於此,稱為鄴都。晉仍為魏郡,屬冀州。後趙、前燕慕容雋,並都鄴苻堅滅燕,亦置冀州,治鄴。後魏仍為魏郡,兼置相州魏主取河亶甲居相之義,置州名相。東魏都此,改司州以魏郡太守為魏尹。北齊又都之改魏尹為清都尹。後周仍置相州及魏郡。周末,移治安陽城。隋初,廢郡,煬帝復改相州為魏郡。唐仍曰相州。天寶初,改為鄴郡至德二載,據此,偽改安成府。乾元初,復為相州五代梁乾化五年,分天雄軍置昭德軍節度於此。明年,入晉,仍合於天雄。五代晉天福三年,置彰德軍兼領澶、衛二州。宋仍為相州亦曰鄴郡及彰德軍。金為彰德府。元曰彰德路。明初復為彰德府,領州一,縣六。今仍曰彰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