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少年時期,奪得王位,兵敗降清,晚年逝世,主要成就,人物評價,家族成員,祖輩,父母,兄弟,妻子,兒子,史籍記載,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已經起兵反清,耿精忠遣人入台請求鄭軍入閩作為援助。鄭經西征福建的時候,冊立嫡長子鄭克臧為延平王世子,授予監國的職務、掌理國政。並將陳永華女兒許配給了世子鄭克臧,而馮錫范女馮氏則許配給了鄭克塽。
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西征內地的時候被清軍主帥康親王擊敗,無功而返。而就在鄭軍入閩的時候,監國鄭克臧的岳父、東寧總制陳永華奉命留守台灣,兼管這裡的兵馬和守衛情況,頗有人望,鄭軍撤回台灣後,鄭克塽的岳父馮錫范嫉恨陳永華,想要謀取他的兵權,鄭經大將與馮錫范的態度曖昧。馮錫范設計而對陳永華說:“在西征上我沒有立下功勞,回來後仍占據國家大位,覺得不妥,所以我將辭去職務,在家靜養以渡餘年。”這話深深讓陳永華感動,既然最令人頭痛的一介武夫馮錫范都懂得要刺位,自己也應辭職,即向鄭經提出解除兵權的辭呈。鄭經不想批,但馮錫范卻大加贊同並說道:“永華勤勞數載,形神已焦。今欲乞休靜攝,情出於真,宜俯從之。”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鄭經批准,並將陳永華所管轄全國最驍壯的部隊勇衛軍交由劉國軒;馮錫范仍然任職侍衛,並不辭職。五月,陳永華被解除職務,並辭去之職,不久憂鬱而死,陳永華的逝世標誌著鄭克臧勢力大減。
奪得王位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鄭克塽的父親鄭經病逝,他的諸位兄弟為爭奪王位大打出手。當時世子為鄭克塽的長兄鄭克臧,鄭克臧是陳永華的女婿,已經成年,擔任監國很多年了,各方面的評價都不錯。馮錫范想要讓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取代鄭克臧,並且派人同鄭氏宗親鄭聰、將領劉國軒商議。劉國軒本非奸邪之徒,但馮錫范父對劉國軒有提拔之恩,劉國軒曾拜馮澄世為義父,這層密切關係使劉國軒倒向馮錫范一方,也遺忘託孤使命,促使馮錫范後來的弒君。
鄭克塽被擁立後後,馮錫范自以擁立有功,表封為忠誠伯,仍管侍衛,兼參贊。弒君的鄭聰為輔政公,然而資才庸懦,事少決斷,惟馮錫范是聽;鄭明、為左右武驤將軍。又將“克臧螟蛉難嗣大位”的文書通告四方,民心、軍心盡喪。
同年七月,清朝內閣大學士李光地向康熙帝上奏說:“鄭經死後,鄭克塽年幼,諸將不能協同作戰,鄭克塽不能馭下,兵民離心,如果此時派出大軍征討台灣必能攻克,機不可失啊。”康熙帝聽後當即表示同意李光地的建議並且準備攻台。
而此時,鄭克塽統治下的台灣在經濟上、軍事上也遠非昔日可比。經濟上,台灣已連續三年發生自然水旱災害,糧食歉收,米價飛漲。多年戰爭的消耗,也使台灣府庫空虛,財政拮据。為籌集糧餉,擴充軍隊,抵禦清軍的進攻,鄭氏集團加強了對台灣各族人民的壓榨和勒索,島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各種形式的反抗鬥爭時有發生。軍事上,鄭軍在大陸沿海地區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最後僅剩千餘人逃回台灣。此時台灣、澎湖兩地的鄭軍尚有5萬餘人,大小戰船200 艘左右,但軍心渙散,士氣低落,不斷有鄭軍官兵駕船投奔大陸,向清政府投誠。
兵敗降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清朝福建施琅提請專征權,進剿台灣。福建總督姚啟聖仍然主張招撫。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向清政府請求照、例,只稱臣進貢,不剃髮登岸,這一請求遭到了清朝的反對。清鄭雙方爆發,大清水師提督施琅大敗劉國軒及等人,取得澎湖安撫司;劉國軒隨後逃回東寧。戰敗後,東寧朝廷開始商討接下去的對策,主要分為“再戰派”與“主和派”。
再戰派以中書舍人、建威鎮黃良驥、水師鎮蕭武、中提督中鎮洪拱柱等人為中心,向克塽以及馮錫范力主征伐、永保明鄭國祚;然而,原本聽從再戰派的馮錫范卻聽信劉國軒的主和言論,最終選擇投降清朝,而年幼無權的鄭克塽也跟他一起投降了。七月初五,馮錫范命鄭德瀟寫降表。七月十五,馮錫范將鄭克塽送交施琅,並提出“三不傷”請求,即清軍入島“不傷鄭室一人,不傷百官將士一人,不傷台灣黎庶一個”。八月十三,施琅進入台灣受降。
晚年逝世
隨後鄭克塽全家被送往,隸屬漢軍正紅旗,受封為海澄公。台灣平定之後,清廷議政王等會議決議:將明鄭後裔及偽官人等,安插、河南、山東等省,但鄭克塽、劉國軒、馮錫范等人不便安插外省,應將伊等近族家口,俱著遣來,編入旗下。施琅得知後權衡利弊,向朝廷上了《移動不如安靜疏》,主張就近安插。奏道:“若行移駐,其間有眷口者不少,無眷口者亦多,遠涉長途,不堪艱瘁,逃匿生患,所不能無。又沿途搬運,百姓有策應人夫之苦,經過郡縣,官吏有備給口糧之費,所到地方有撥動民房之擾;開懇耕作,有應給牛種農具之資,又是一番苦累……”這一意見既有利於穩定剛剛回歸的台灣軍民人心,又能節省大量人財物,於是康熙帝下旨改變了原來的決定,僅將鄭、劉、馮及明裔朱恆等人遣京;其餘鄭軍四萬餘名投誠人員發回原籍受職、入伍、歸農,各聽其便。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編立佐領,由鄭克塽的二弟管理,分隸漢軍。雍正四年撥入正紅旗漢軍。清廷對鄭克塽不謂刻薄,也非厚待。鄭克塽雖授以公爵稱號——漢軍公,卻有銜無職,坐吃山空。鄭家人口眾多,一個佐領仍無法維持生活,因此請求歸還在閩、粵被侵占的祖產,結果是在晉江、同安、漳州、廣東各地祖產全被地方官所占,非但不還,反將鄭氏家人誘往數年,拖斃二命。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2日),年僅37歲的鄭克塽卒於北京,爵位無襲。鄭克塽弟,奉清朝之命將鄭成功、鄭經骸骨遷葬福建泉州。鄭克塽死後,其母黃氏向清廷要求發還鄭家產業,但不了了之。
主要成就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鄭經逝世,他死後王位的繼承順理成章應由長子、監國鄭克臧即位,但馮錫范起而反對,聯合鄭經的王弟鄭聰、、鄭智、鄭柔等人殺掉鄭克臧,協助鄭克塽奪得王位。
鄭克塽即位之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八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台灣的統一也使得東南安定,匪患大減。
人物評價
鄭成功之後其子孫鄭經、鄭克塽為首的鄭氏集團,將他們統治下的台灣變成同長期對峙的獨立王國,為結束分裂局面,消除東南沿海的長期威脅,實現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清政府對台灣鄭氏集團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戰略和策略。後,鄭克塽在大勢所趨之下,率殘部歸降,不僅減少了戰爭傷亡,而且也是其後康熙皇帝設定台灣府,第一次真正意義在台灣島上建立行政機構進行管轄。(元代只是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幾年甚至幾十年才上島看一次)
家族成員
祖輩
- 高祖父:鄭士表(另一說鄭紹祖),字毓程,號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
- 曾祖父:鄭芝龍,又名一官,號飛黃。為明末時期東南沿海武力海商集團之領導人,因從事海上貿易而致富,並組織強大的武力做為後盾,為後來鄭氏王朝抗清實力的奠基人。
- 曾祖母:田川氏(1601年-1646年)日本九州平戶川內浦人。名不詳。她生於田川家,後來母親改嫁給從中國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戶的華人鐵匠翁翊皇,她也成為翁翊皇的繼女,因而亦作翁氏、翁太妃。
- 祖父:鄭成功。
父母
- 父親:鄭經,鄭成功長子,字元之,號式天,乳名錦。繼承父親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之官爵;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紀錄中被稱為“台灣國王”。
- 嫡母:王妃唐氏。
- 生母:黃氏。
兄弟
- 兄長:鄭克臧。
- 弟弟:鄭克壆。
妻子
- 馮氏,馮錫范之女。
兒子
- 長子:鄭安福。
- 次子:鄭安祿。
- 三子:鄭安康。
史籍記載
- 《·卷二百二十四·列傳十一》
- 《:卷二建國紀》
藝術形象
影視 | 演員 |
---|---|
1984年《》 | |
1998年《》 | |
2008年《》 | |
2014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