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愿,指鄉中貌似謹厚,而實與流俗合污的偽善者。
漢《中論·考偽》:“鄉愿亦無殺人之罪,而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 明 李贄 《與耿司寇告別》:“若夫賊德之鄉愿,則雖過門而不欲其入室,蓋拒絕之深矣,而肯遽以人類視之哉!” 李大釗 《鄉愿與大盜》:“ 中國 一部歷史,是鄉愿與大盜結合的紀錄。”
清王宜山《圍爐夜話》第四章:“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儘是俗人心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愿
- 含義:偽善者
- 出處:《論語·陽貨》
- 意義:鄉愿這個詞含義豐富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含義,出處,相關文化,
基本信息
【詞目】鄉愿
【拼音】xiānɡyuàn
【基本解釋】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的人。
詳細解釋
含義
所謂鄉愿大概是指,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的人。
出處
《論語·陽貨》:“子曰:‘,德之賊也。’”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孟子·盡心下》:“,行不,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juju三聲)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徐幹《中論·考偽》:“鄉愿亦無殺人之罪也,而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
相關文化
鄉愿這個詞含義豐富,所謂鄉愿大概是指,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的人。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愿。這種人,趨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敗壞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