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908年-965年),本名郭崇威,應州金城(今山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官至平盧軍,卒年五十八。累贈兼中書令、。
基本介紹
- 本名:郭崇
- 別稱:郭崇威
- 所處時代:五代→北宋
- 民族族群:不詳
- 出生時間:908年
- 去世時間:965年
- 官職:平盧軍節度使
- 爵位:英國公(贈)
- 追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郭崇威(後改名郭崇)為人穩重寬厚,沉默寡言,又頗有謀略。他的父祖都是地區的酋長。郭崇威在二十歲時,憑藉自身的勇力,應募成為了一名普通士兵。
(934年-936年)年間,郭崇威升為應州騎軍。
三年(938年),後晉高祖將割讓給契丹,這其中便包括應州。郭崇威恥於為契丹臣子,於是棄官南歸,歷任鄆州、河中、潞州三鎮的騎軍都校。
後晉出帝(944年-946年)年間,郭崇威奉命在太原駐守。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河東節度使(後漢高祖)在太原稱帝反遼,建立後漢政權。郭崇威轉仕後漢,並作為前鋒,南下收取汴京。郭崇威收復汴京後,被改授為護聖左第六軍都校、郢州刺史,後改領富州刺史。
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崇隨郭威南下,與李筠在劉子陂抵禦慕容彥超,趕走他們,郭崇補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郭威派馮道等在徐州迎接湘陰公劉斌,將要立他為帝。適逢契丹南侵,郭威北征,駐紮在澶州,被軍隊所推戴。樞密使王峻在京城聽到事變,派遣郭崇率領七百騎兵向東抗拒劉斌,在睢陽相遇。郭崇把軍隊排列在官署外,劉斌害怕,登上門樓叫郭崇說:“你們這些人為什麼忽然來到這裡?”郭崇說:“澶州軍隊兵變,派遣郭崇等人來保衛陛下,不是有別的目的。”劉斌召郭崇上樓,郭崇不敢上,就派馮道下來與他說話,郭崇這才登樓,詳細說明了軍心已有歸屬、帝位已經確定的事實,劉斌握著郭崇的手哭泣,低下頭很長時間。不久劉斌所統率的衛兵都校張令超領兵歸附郭崇,劉斌的親信將領多次怒目看著馮道,將要殺害他。劉斌說:“你們不要草率,這不關令公(馮道)的事。”郭崇當即送劉斌到館舍。
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政權,郭崇威為避郭威之名諱,而改名郭崇。其後,他升領定武軍節度使,又任京城都巡檢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軍公事。不久,又升陳州為節鎮,管轄潁州,任命郭崇為節度使。郭威親自郊祀,加郭崇同平章事,出朝鎮守澶州。郭威患病,催促他返回鎮所。
柴榮(後周世宗)被立為皇帝,北漢軍侵犯潞州,郭崇與出兵固鎮抵禦。柴榮親自出征後,他又為符彥卿副將任行營都部署。後周軍班師後,加官兼侍中。不久後改為真定尹、(治今河北正定縣)節度使。
顯德四年(957年),契丹趁柴榮第二次親征淮南之機,派出一萬多騎兵劫掠邊境。郭崇率軍反擊,攻下束鹿縣,斬首數百級,俘獲很多。
顯德五年(958年)天清節,郭崇前來朝見,上表請求退職。柴榮不允,賞賜他襲衣、金帶、器幣及鞍勒馬,派他回鎮。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平定關南,到靜安軍,郭崇前來朝見。同年,柴榮病逝,後周恭帝繼位,郭崇獲加官檢校太師。
北宋建立後,加官兼中書令。郭崇追念後周的恩遇,時常流淚。成德監軍陳思誨密奏他的情況,並說:“常山靠近邊境,郭崇有反叛之心,應當小心防備他。”宋太祖趙匡胤說:“我一向知道郭崇篤於恩義,是有感而發罷了。”派人偵察他,回來說郭崇正對著賓客屬員坐在池潭小亭上飲酒博戲,城中平靜。趙匡胤笑著說:“果然跟我說的一樣。”不久前來朝見。當時任命李重進為平盧軍節度使,李重進叛亂,改任郭崇為節度使。
乾德三年(965年),郭崇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趙匡胤聽到後震驚哀傷,贈官太師。
郭崇的孫女郭清悟(賜名,即)為宋仁宗趙禎的第一任皇后。天聖三年(1025年),郭崇憑恩被加贈為尚書令兼中書令。天聖六年(1028年),又被下詔追封為英國公。
人物評價
:郭崇感激昔遇,發於垂涕。太祖察其忠厚,亟焚思誨之奏。雖魏文不強於,宋武無猜於,何以加之。(《》)
親屬成員
- 兒子
郭守璘,官至洛苑副使,其妻李氏為之姐。後贈永清軍節度使兼中書令。
- 孫輩
孫子:郭允恭,官至崇儀副使、賞州知州。後贈兼侍中。
孫女:郭清悟(賜名,即),宋仁宗趙禎的第一任皇后。
- 曾孫
郭中庸,歷任、閣門祗候、閣門副使。
郭中和,娶潁川郡王之女,官至西副使。
史料記載
《·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