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逃出克隆島》是2005年出品的一部動作電影,由美國導演執導的一部科幻電影,和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5年7月22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的故事發生於21世紀中期,講述了男青年林肯·6e生活在一個貌似烏托邦的社區里。夢想被選中成為“神秘島”的訪客,因為據說那個島是這個星球上惟一沒有被污染過的一片淨土。但是不久後的一個意外讓林肯驚覺:他其實是“神秘島”居民們的複製人,他的存在只是為了給他的“原型”提供各種更換用的身體零件。最後複製人逃出囚籠、尋求真相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
- 編劇:
- 主演:,
- 製片人:
- 出品公司:
- 中文名:逃出克隆島
- 外文名:the island
- 其它譯名:神秘島
- 出品時間:2005年
- 發行公司:
- 製片地區:美國
- 製片成本:1.22億美元
- 拍攝日期:2004年10月24日至2005年2月22日
- 類型:動作
- 片長:136分鐘
- 上映時間:2005年7月22日
- 對白語言:英語、粵語
- 色彩:彩色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距今並不遙遠的二十一世紀中期,主角林肯6-e(飾)和幾百個夥伴生活在一個類似於烏托邦的地下社會中,在他們周圍是先進的精密儀器,有條不紊的生活節奏和高效智慧型的防禦系統,雖然終日不見天日,但根據基地科學家的描述,在他們的頭上,整個星球已經被核戰徹底地污染,已經沒有任何生物能夠在那裡生存。
烏托邦的生活雖然一切井井有條,但自然和自由更令人嚮往,所有基地的居民都盼望著一個抽籤的機會,幸運者將會被送到最後一個未被污染的地方,一個叫‘the island’的世外桃源,而這一次獲得這項榮譽的是林肯6-e的女朋友,美麗的喬丹2-d(飾)。由於基地管理者的疏忽,一隻外面世界的飛蛾飛進了這座封閉已久的地下城市,它的出現令林肯6-e疑竇頓生,因為按照基地管理者的說法,所有的生物都在核戰中滅絕了。
在飛蛾的帶領下,林肯6-e來到了基地的中心,在那裡他看到自己從前被選中前往的朋友斯塔克威澤,但展現在面前的並非描述中的美麗,基地的科學家正為他施行手術,他的器官被取出送出基地,至此林肯6-e終於明白:自己的生活其實一個巨大的謊言,他們都是被克隆組織控制的複製人,他們存在的意義只是為本體提供新鮮健康的器官。
得以真相的林肯6-e帶著喬丹2-d逃離基地,進入他們從未涉足的現實生活之中,他要前往洛杉基找到自己的本體,解開關於自己身世的最後的秘密,但此時國家特工和基地組織的殺手已經將他們鎖定為最危險的目標,一場獵殺和抗爭,追逐與逃脫的鬥爭已經拉開了序幕。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林肯6e | ---- | |
湯姆·林肯 | ---- | |
喬丹2d | ---- | |
莎拉·喬丹 | ---- | |
艾伯特·勞倫特 | ---- | |
麥里克 | ---- | |
麥科德 | ---- | |
斯塔克韋瑟 | ---- | |
蘇西 | ---- | |
酒吧傢伙 | 唐·麥可·保羅 | ---- |
克隆(客串) | 約翰·安頓 | ---- |
舞女酒吧(客串) | ---- | |
查爾斯·懷特曼(客串) | ---- | |
生意人(客串) | 羅伯特·奧康納 | ---- |
瓊斯3e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毛羅·菲奧里 | 保羅·魯貝爾 | 丹妮絲·切米安 | 喬恩·靈頓 肖恩·哈瓦特 馬丁·惠斯特 | 羅斯瑪麗·布蘭登堡 |
註:演職員表的參考來源
主要配音演員 | 凌雲、張鎧、茅菁、葉保華 張瑤函、白馬、崔曉東 劉京紅、張麗敏 |
---|---|
翻譯 | 高增志 |
譯製導演 | 劉京紅 |
錄音合成 | 徐琳艷 |
字幕 | 馬強、孫志富 |
製片 | 高丹 |
監製 | 賈琪、李健 |
角色演員介紹
- 林肯演員:複製人,好奇克隆島里不尋常的一切,還不斷為難麥里克博士,令其難堪。在發現克隆島的陰謀後,想盡一切辦法逃離。最終一舉摧毀了整個克隆島計畫,把所有的複製人解放出來。
- 喬丹演員:複製人,林肯在“克隆島”的密友,甚至有了情竇初開的情形。在林肯的勸說下,一起逃出克隆島,來到真實世界。
- 艾伯特演員:麥里克博士找來逮捕林肯和喬丹的僱傭軍隊長,他也成功找到林肯,但不幸的是他將林肯的克隆僱主槍殺了,還誤以為是林肯本人。
- 麥里克博士演員:這個複製人計畫的創始人和經營者,他對複製人的態度令人髮指,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 斯塔克韋瑟演員:複製人,林肯在“克隆島”的朋友。在影片的前期,因為他的克隆僱主出現心臟衰竭的現象,所以斯塔克韋瑟可憐地被掏出心臟,但是在手術的時候,他拚命反抗,這一場面全部被林肯看見。
幕後花絮
- 影片是第一部沒有擔當製作人的麥可·貝作品。
- 影片曾在坎城電影節上預演,時長只有45分鐘。
- 出現在林肯夢中的黑色遊艇是wallypower118型超級遊艇,幾乎全由碳纖維、玻璃和凱夫拉材料製成。
- 攝影師曾因專心跟拍而被導軌絆倒,並且受傷嚴重。
- 在第一次追車場景開始之前,一輛雷克薩斯概念車曾出現在畫面中,這輛車之前曾出現在2002年的《》中。
- 在片中使用的洛杉磯警局盾牌正是他當年作警察時使用過的。
- 在拍攝高速路上的追車場景時,一部panavision攝影機被毀。
- 全片有超過三分之一是使用新型arriflex 235攝影機拍攝的,2004年7月,直接從廠商購得,當時這款重量只有7.7磅的攝影機還未上市。在拍攝完成之後,麥可·貝稱arriflex 235是他用過的最小、最輕的攝影機。
- 一輛布加迪威龍曾出現在影片中,這款每年只生產50輛的超級跑車現價高達125萬美元。
- 片中湯姆·林肯使用的手機是8800/8801,在影片拍攝時,該型手機還是概念手機。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06年 | 土星獎 | 最佳科幻電影 | 提名 | 全體劇組 |
2005年 | 好萊塢電影節 | 最佳化妝 | 獲獎 | 格瑞·尼克特洛 |
2006年 | 金膠獎 | 最佳音效 | 提名 | 里斯托弗·艾希爾斯 |
2005年 | 美國青少年選擇獎 | 最佳夏日電影 | 提名 | 全體劇組 |
幕後製作
演員陣容豪華
這部科幻動作片的主角選用了兩個文藝片影星,成為影片最大的亮點。男主角是《》系列中扮演奧比·旺的蘇格蘭男星,他參演的藝術電影,包括《》、《》等名片。而女主角則是憑藉《》、《》等片成為好萊塢明星的斯嘉麗·約翰森。此外幾位配角也來頭不小:傑曼·翰蘇、西恩·賓、斯蒂夫·巴斯米和麥可·克拉克·鄧肯等,幾乎都是奧斯卡金像獎的座上客。
幕後製作強大
有夢工廠上億巨資做後盾,連選用的道具車,都是價值700萬美元的凱迪拉克2002款概念車,當然更不會怠慢他擅長的動作設計和視覺效果。追殺、飈車、槍戰、爆炸動用15個不同方位的攝象機同時進行拍攝,以捕捉每個細微動作。鼎鼎大名的製片人,還親自給影片加入多個搞笑橋段,添加喜劇氛圍。
特製攝影車
為了讓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驚險刺激,麥可·貝和特技部門使用了一種特製的攝影車,這種在《》中首次套用的改裝卡車在車體外部安有防滾架,以在激烈動作場景中確保攝影機的安全。特技協調人肯尼·貝茨不但親自駕車,而且還在影片拍攝中運用了自己設計的高速攝影車,這種以其名字命名的“貝茨車”能夠迅速提速至130英里/小時,導演可以藉此遙控拍攝追車場景和追逐場景。
拍攝場景
劇組前往,準備拍攝未來版洛杉磯。主創人員曾在美國全國尋找能“扮演”洛杉磯的城市,最終發現底特律的建築風格與最接近。在劇組的全班人馬進駐底特律之前,美工部門已經提前數周前往當地修飾大小街道。為城市的細節之處添加了很多未來派元素,比如、等等,再用數位技術對現有建築進行未來化處理。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夢工廠 | 2. parkes/macdonald productions | 3.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澳大利亞 | 2005年7月28日 | 香港 | 2005年7月28日 |
日本 | 2005年7月23日 | 法國 | 2005年8月17日 |
英國 | 2005年8月12日 | 義大利 | 2005年8月26日 |
丹麥 | 2005年8月19日 | 巴西 | 2005年8月5日 |
奧地利 | 2005年8月5日 | 葡萄牙 | 2005年8月18日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複製人的故事情節看起來沒什麼大新意不要緊,以的超強處理動作場面的能力,絕對會在影片的視覺效果上為故事彌補不少。影片是麥可·貝最有思想含義、最為煽情的一部作品,在克隆這個無法言說清楚的命題中架構著人類的未來世界。林肯和喬丹的逃亡是一趟有趣的充滿未來派風格的冒險之旅。(新浪網評)
負面評價
這部電影是麥可·貝全面倒退的做作之作,說裡面除了電影工作者們表現個沒完沒了的克隆,就是充滿了槍林彈雨和公路追車這些情節劇的,當然還有看起來很是回事的大爆炸。(新浪網評)
《逃出克隆島》票房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麥可·貝依靠誇張的聲畫效果和眼花繚亂的剪輯營造氣氛的手法,已被眾多追隨者用濫。導演本身的不思進取,一味在作品中重複原有的風格,幻想憑藉更酷的追車、更多的爆炸和更密集的子彈贏得觀眾,結果適得其反。(京華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