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源頭,蘆溪段蘆水,袁河介紹,抬水工程,袁州段秀江,史料記載,歷史典故,新余段神話,袁河沿岸經濟,水利建設,
源頭
袁河上游分為兩條支流:
源有二處:一處起於赤腳坳、的山溪,曰東江,一處源於峰、的山溪,曰,東西兩江匯合於熊嶺橋,稱河。流至花苑村頭,又與源於雙樹洞與的溪水來匯,稱新泉河。流入坑口再匯的山溪,形成湍流峽谷,經九洲出山口岩至再與上埠、高坑等處溪水匯合再流往。
源也有二處:一處源於發雲界木馬坳和回龍山,溪水匯合於茅店橋上首,稱河。一處源於、、匯合稱東坑河,東坑河與茅店河相匯於兩江口,稱河。在沂源河上段被黃州電站的欄河大堤鎖住,形成一座碧波蕩漾的高山平湖。蓄水量達150萬立方米。電站發電量達2000千瓦,然後再經沂源出京口,當沂源河到達宣風街的西南角時,與袁河主流匯合,東入宜春境內。
蘆溪段蘆水

袁河介紹
抬水工程
袁河水源都出自深山峻岭,河床的寬窄深淺由水勢沖刷而自然形成。時而狹窄如喉,時而沖洗成洲。過去每逢山洪暴發,淹田毀莊,人們束手無策。1971年區委決定根治袁河。數千民眾從獺形橋開始,在長達5公里的兩岸砌成寬1.5米,高2米的水泥片石防洪堤。同年春銀河鄉民眾在長達1200米沙石洲上切彎取直,開闢一條60米寬的新河道。1974年萬人上陣,從大鐵橋到林家坊,新開一條長7公里的新河道,兩岸用水泥片石砌成3米高的階梯形河堤,從此水患始息。
袁州段秀江
史料記載
位於宜春中心區袁州,據史料記載:袁河,自隋朝起,因設袁州州治、府治,河位於轄區,故名袁河(亦名),從新田河(稠江)與袁河匯合處至一段,水澄深碧,瑩澈如練,故此段有秀江或秀水之美稱。
秀江是宜春的母親河,溫婉的河水穿城而過,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宜春人。其實秀江也就是袁河。經宜春城時,因那裡東漢有著名隱士袁京之故,所以宜春亦稱袁州,流經宜春的河稱袁河,在宜春城中的一段由於風景秀麗,稱為秀江;到原分宜縣城前(現為所淹),澄澈環繞,“羅村如玉帶”,名清源江;入新余境,袁河已歷“九十九灣,八十八灘”,到城區前,城勢已趨平坦,流速緩慢,泥沙下淀,“瑩澈如練”,故又名“渝水”。
歷史典故
(69-142)字仲譽。祖籍河南汝陽縣,東漢司徒(宰相)次子。袁京初拜郎中,稍遷侍中,出為蜀郡太守。後遠徙於袁,隱居於縣城北山之麓,死後葬於大(今宜春的)。當時,宜春尚為縣,後因以為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袁京嫡五世重孫袁紹,袁術皆為三國名將。繼東漢大隱士之後,第二位最具影響的山中高士。明初建文帝時代的文學博士在《高士袁京贊》中這樣稱讚道:“緊袁之山,富春並峻,緊袁之水,嚴灘比清。嚴袁兩公,東漢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