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建置,文化,記載,
歷史建置
大業三年(607),改衛州為汲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復為衛州。
元年(627),州治移(河南)。轄汲縣、衛縣、、、五縣。
稱衛州,州治除先後短時間遷共城(今河南)和胙城(今河南胙城鄉),其餘時間均在。
大定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86至1188)州治曾遷共城,貞祐三年(1215)遷胙城 。
中統二年(1260),屬總管府。路治汲縣。領錄事司、、淇州。轄汲縣、新鄉、、胙城四縣。
2年(1913),廢府設道,屬河南省,道治汲縣(今)。
民國22年(1933),改為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新中國成立(1949年),設專區,專署駐。轄(駐小冀)、汲縣、、、、、(駐清化鎮)、、、、(由原武、陽武2縣合併設定,駐陽武)、、等13縣。
1986年2月,撤銷新鄉地區,安陽、、、、新鄉分別設市,自此結束了衛州1500多年一體化的歷史,形成了現有市縣分離的格局。
文化
自民國後,衛州故地開始分割。
衛州先民善音樂,《》中《》為古衛地的生活寫照。《·樂記》載:“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明代嚴嵩曾做“閒客清宵撫玉琴,露涼新月在高林。憑君洗淨松風耳,無限人間鄭衛音”來高度讚賞。
衛州忠賢,歷朝歷代,層出不窮。如亘古忠臣、軍事家(姜子牙)、戰國政治家商鞅、衛國賢大夫、水力專家太守、三國隱士、唐代丞相、周武酷吏、唐代天文家、唐代尚書、唐高僧、宋名臣、宋名臣、宋賢相、宋詞人、金創始人、元代翰林大學士,以及近代的中州名儒、民國大總統、歷史學家、、實業家、地質學家、地質學家、航空航天專家高為炳、著名畫家(齊派四大家之一)、著名詩人等。
記載
衛州,汲郡。望。開元戶三萬六百六十六。鄉六十七。元和戶二千七百七十七。鄉一十九。
《禹貢》冀州之域。後為殷都,在今州東北七十三里衛縣北界朝歌故城是也。
今州理,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國風邶》、《衛》是也。邶封紂子武庚,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人,謂之三監。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封康叔為衛侯,今郡及魏郡之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之分。其後十五葉,懿公為狄所滅,更封於楚丘,今滑州衛南縣是也。河內殷墟,更屬於晉,後又屬齊,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
在漢為,屬河內郡。魏黃國中置朝歌郡,屬冀州。晉武帝改朝歌為汲郡,仍屬冀州。後魏孝靜帝移汲郡理枋頭城,在今衛縣界,又於汲縣置義州以處歸附之人。周武帝改義州為衛州,隋大業三年改為汲郡。武德元年又改為衛州,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討平,仍舊名焉。
州境:東西二百三十六里。南北一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東都三百九十里。東北至相州一百九十里。東渡河至滑州一百一十五里。正西微南及懷州二百六十里。正南渡河至鄭州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澶州二百五十里。西北逾山至澤州陵川縣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絹。賦:綿,絹。
管縣五:汲,新鄉,衛,共城,黎陽。
,緊。郭下。本漢舊縣,屬河內郡。後魏於此置義州及伍城郡伍城縣,周改義州為衛州,伍城縣屬衛州。隋開皇六年改伍城縣為汲縣,大業三年改屬汲郡。武德元年重置義州,汲縣屬焉。四年廢義州,縣屬衛州。
黃河,西自新鄉縣界流入,經縣南,去縣七里謂之棘津,亦謂之石濟津。
《左傳》“晉伐曹,曹在衛東。假道於衛,衛人弗許,還自南河濟”是也。宋元嘉中,遣宣威將軍垣護之以水軍守石濟,亦是此處也。
及廟,在縣北十里。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太公,即河內汲人也。
,緊。十九。東至州四十八里。本漢獲嘉縣、汲縣二縣地,隋開皇六年於兩縣地古新樂城中置新鄉縣,屬衛州。武德四年屬殷州,貞觀元年廢殷州,縣屬衛州。
清水,在縣北一里。
獲嘉故城,在縣西南十里。本漢舊縣,越相呂嘉反,武帝將幸緱氏,至汲縣新中鄉,得呂嘉首,以為獲嘉縣。
衛縣,緊。十九。西南至州六十八里。本漢朝歌縣,屬河內郡。魏黃國中,朝歌縣又屬朝陽歌郡,晉武帝改為汲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衛州。大業三年,改朝歌為衛縣,屬汲郡。皇朝因之。
黑山,在縣北五十五里。漢末眭固白繞等起黑山,聚眾十餘萬,號黑山賊。
蘇門山,在縣西北十一里。孫登所隱,阮籍、嵇康所造之處。
,在縣西二十六里。魏曹公遣于禁渡河守延津,即此地也。
枋頭故城,在縣東一里。建安九年,魏武帝在淇水口下大枋木為堰,遏淇水令入白渠,以開運漕,故號其處為枋頭。晉太和四年,桓溫北伐,慕容?時亢旱,水道不通,乃鑿鉅野三百餘里,以通舟運。自清水入河,?將慕容垂率眾八萬來拒,溫大破之,遂至枋頭。軍糧竭盡,溫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騎追溫,戰敗於襄邑,亦謂此也。後苻氏克鄴,改枋頭為永昌縣。《十六國春秋》曰:“晉劉牢之救苻丕,慕容垂率師至枋頭以拒之,知晉軍盛,乃退。”後魏嘗移汲郡理此。
陽河水,出縣西北平地,即紂?朝涉之脛處。
朝歌故城,在縣西二十一里。殷之故都也。
鹿台,在縣西。殷紂營之,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尺。
,上。二。東南至州六十二里。本周共伯國,厲王無道,流崩於彘,共伯奉王子靖立為宣王,共伯復歸於國。漢以為縣,屬河內郡。晉屬汲郡。高齊省。隋開皇四年加“城”字,於此置共城縣,屬衛州。皇朝因之。
白鹿山,在縣西五十四里。
天門,在縣西五十里。
,源出縣西北沮洳山,至衛縣入河,謂之淇水口。
故凡城,在縣西二十里。古凡伯國也。
百門陂,在縣西北五里。方五百許步,百姓引以溉稻田,此米明白香潔,異於他稻,魏、齊以來,常以薦御。陂南通漳水。
黎陽縣,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古黎侯國,漢以為黎陽縣,在黎陽山北,屬魏郡。後魏屬黎陽郡。隋開皇三年屬衛州,十六年又屬黎州。大業二年省黎州,縣屬衛州。皇朝武德二年重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黎州廢,復屬衛州。
大亻丕山,正南去縣七里。即黎山也,《尚書》雲“東過洛?,至於大亻丕”,注曰:“山再成曰亻丕。”
枉人山,在縣西北四十二里。或言紂殺比干於此。
黎陽鎮故城,在縣東南一里。古翟遼城也,翟遼於此僭號。皇朝改曰白馬鎮。
袁譚故城,在縣西南百步。
曹公故城,在縣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譚時所築。
白馬故關,在縣東一里五步。酈食其說高祖曰“杜白馬之津”,即此地也。
後更名黎陽津。慕容德自鄴將徙滑台,至黎陽津,風飄船沒,魏軍垂至,三軍色懼,昏而冰合,是夜濟訖,旦而魏軍至,冰亦消泮。德大悅,改黎陽津為天津津。
高齊文襄征潁城,仍移石濟關於此,即造橋焉,改名白馬關。周又改名黎陽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