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芭蕉目芭蕉科植物)

芭蕉(芭蕉目芭蕉科植物):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移栽植-九游会j9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芭蕉(學名:musa basjoo siebold),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於庭園及農舍附近。

植株高2.5-4米。長圓形,先端鈍,基部圓形或不對稱,葉面鮮綠色,有光澤;葉柄粗壯,長達30 厘米。頂生,下垂;苞片紅褐色或紫色;生於花序上部,雌花生於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內約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長4-4.5厘米,離生花被片幾與合生花被片等長,頂端具小尖頭。三棱狀,長圓形,長5-7厘米,肉質,內具多數種子。種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規則稜角,寬6-8毫米。

葉纖維為芭蕉布(稱蕉葛)的原料,亦為原料,假莖煎服功能解熱,假莖、葉利尿(治水腫,肛脹),花乾燥後煎服治腦溢血,根與生薑、甘草一起煎服,可治淋症及消渴症,根治感冒、胃痛及腹痛。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芭蕉
  • 拉丁學名:musa basjoo siebold 
  • 別稱:芭苴、板焦、板蕉、大芭蕉頭、大頭芭蕉
  • :植物界
  • : 
  • :芭蕉
  • 分布區域:原產琉球群島,中國多地有栽培 
  • 命名者及年代:siebold,1830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移栽植株,栽後管理,近種區別,主要品種,主要價值,食用,觀賞,藥用,植物文化,詩詞,典故,樂曲,名畫,

形態特徵

植株高2.5-4米。長圓形,長2-3米,寬25-30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不對稱,葉面鮮綠色,有光澤;葉柄粗壯,長達30 厘米。
頂生,下垂;紅褐色或紫色;生於花序上部,雌花生於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內約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長4-4.5厘米,具5(3 2)齒裂,離生花被片幾與合生花被片等長,頂端具小尖頭。
三棱狀,長圓形,長5-7厘米,具3-5棱,近無柄,肉質,內具多數種子。種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規則稜角,寬6-8毫米。

生長環境

芭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子大而寬,性喜溫暖耐寒力弱,莖分生能力強,耐半蔭,適應性較強,生長較快。
芭蕉
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的地方十分適合芭蕉種植。這樣 的地方產出的芭蕉,個大皮薄,肉嫩細滑,清甜爽口,具有開胃助消食的功效。芭蕉最宜疏鬆、肥沃、透氣性良好的土壤生長;適當的遮光有利於植株生長,更利於提高品質。
芭蕉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較好。不耐寒,冬季須保持4℃以上的溫度,但也能耐短時間的0℃低溫。耐半陰,過於蔭蔽則植株生長不良,難以開花。由於其葉片為平行脈,結構疏鬆,極易被大風吹裂,故應選擇避風的地方種植。喜濕潤,栽培中應經常澆水和向植株噴水以保持較高的土壤和空氣濕度,但忌土壤持續積水,否則很容易爛根。栽種時除施足基肥外,每月還應追施腐熟的有機肥1次至2次。
產地生境
原產於琉球群島,中國台灣可能有野生,秦嶺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於庭園及農舍附近。

繁殖方法

芭蕉多採用,宜在4月上旬進行。分株時,先在芭蕉周圍,用鐵鍬或鋤頭將泥土挖開,讓小芭蕉頭和匍匐莖根裸露出來,再用鋒利快刀從母體上帶匍匐莖根一起切下,切下的小芭蕉頭就是分株繁殖的種苗。
如果種苗的匍匐莖根已長有鬚根,就可直接栽於庭院或作盆栽觀賞。如果切下的種苗沒有鬚根,可先用育種苗床填上素砂土育根,埋入沙質苗床前,要考慮以後盆栽的需要,可適當剪短匍匐莖,便於今後上盆。在操作時要注意不能損傷。培育未生根幼苗,以3-厘米的株行距為宜,栽培時將小芭蕉頭全部埋入沙土中,澆透水分,並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溫度掌握在10-25℃之間,幼苗很快就能長出鬚根。
當嫩芽衝出土壤表面時,便可從苗床中挖起,再植於庭院、窗前,或上盆栽培,成為一棵完整的植株。在中國中部地區進行芭蕉的種苗繁殖,在秋末蕉葉凋萎時,剪去枯葉,壅土護根。殘留莖桿用稻草從莖桿基部向上包紮。到次年4月上旬再將稻草解除。當根上長出許多幼株時,可行分株繁殖。移栽時前坑中施入有機肥為底肥。目前對芭蕉進行大規模的種苗生產多採用的方法。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用陰涼潮濕肥沃的地方,以溝、坎、堤、壩、塘邊,尤其以窪地為宜。如果選用坡地,要選土層厚、水肥來源好的地方。整地時要把土刨松,把土塊打碎,以便栽植後“走馬鞭”(即地下莖)蔓延,及時串土生長。

移栽植株

芭蕉分蔸移栽一般在深秋至次年早春進行,因為這時芭蕉正處在休眠期,分蔸移栽對植株損害輕,也容易栽活。分蔸時要在已生長5年以上的芭蕉林中,選取當年才從走馬鞭上發出的新蔸莖。走馬鞭要選植株四周的,因為這樣的走馬鞭鬚根發達,串土力強。同時,要避免挖斷走,並要求每蔸上有2-3個一年生的莖。移栽時每窩栽植的蔸莖數要因地塊制宜,一般在坎、堤邊每窩栽2-3個;在窪地每窩栽1個即可,因為窪地陰涼潮濕,水土條件好,植株易長大。栽植時要把蔸莖直立放在事先已挖好的栽植窩內,放好後,用較細碎的豬、牛、羊糞拌少量肥土填蓋即可。

栽後管理

蔸莖栽好後要隨即用稻草、茅草或地膜覆蓋好,以防止凍害。等大地回暖後再揭開覆蓋物。栽後3~4年內要每年施肥蓋土1次,以促進繁育生長。施肥蓋土要在春季大地回暖、心葉開始生長時進行。把豬、牛、羊糞或土雜肥整細,均勻撒在蔸莖上面,再取肥土覆蓋。瘠薄地塊要多施些糞肥,肥沃的地塊可少施些糞肥。此外,嫩莖開始生長時還應防止牲畜踐踏啃食。

近種區別

如何區分芭蕉和(musa acuminata (aaa)):
芭蕉(芭蕉目芭蕉科植物)
  1. 看外形
    香蕉彎曲呈月牙狀,果柄短,果皮上有5-6個棱。芭蕉的兩端較細,中間較粗,一面略平,另一面略彎,呈“圓缺狀”。其果柄較長,漿果三棱狀,果皮上有一般3個棱。總體來看,香蕉個大,芭蕉較小。
  2. 看顏色
    香蕉未成熟時為青綠色,成熟後轉為黃色,並帶有褐色斑點,果肉呈黃白色,橫斷面近圓形。芭蕉果皮呈灰黃色,成熟後無斑點,果肉呈乳白色,橫斷面為扁圓形。
  3. 嘗味道
    香蕉香味濃郁,味道甜美。芭蕉的味道雖甜,但回味帶酸。
  4. 外形
    香蕉和芭蕉同屬,在形、色、味上都很相近。從外觀上看,香蕉棱少,形體長圓,果柄短,未成熟時為青綠色,成熟後轉為金黃色,果肉為黃白色,橫斷面近圓形。芭蕉一頭略大,另一頭略小,果柄較長,芭蕉果皮呈灰黃色,果肉是乳白色,橫斷面為扁圓形。從味道上分辨,香蕉味道濃甜,而芭蕉果肉細緻油滑,但回味中略帶一些酸澀。

主要品種

包括3屬約60餘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及非洲的熱帶地區,中國有3屬,12種。
本科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具根莖;葉大,為螺旋狀排列,葉鞘重疊包成假莖;花單性或兩性,一或二列簇生於有顏色的苞片內,下部苞片內的花為雌性或兩性花,上部苞片內的花為雄花,雄蕊5枚;果實為肉質漿果。最常見的品種為芭蕉屬的香蕉。
1978年c. y. wu 和 h. w. li將地涌金蓮(musella lasiocarpa)升格為一獨立的屬並得到國際植物界的認同。主要品種:
台灣芭蕉台灣芭蕉
musa formosana,台灣特有品種,別名山芎蕉、大蕉。產於台灣低海拔山區,高約2米,性喜陰濕。
香蕉香蕉
musa paradisiaca,廣泛栽培食用。香蕉味香、富含,終年可收穫,在溫帶地區也很受重視。植株為大型,從根狀莖發出。
大蕉大蕉
musa sapientum,果柄較長,果皮稍薄,呈灰黃色,無梅花點,果肉乳白色,味甜中帶酸,個子較香蕉大。大蕉產量較香蕉少得多。
紅蕉紅蕉
musa coccinea,又稱紅花蕉、指天蕉等,芭蕉科芭蕉屬多年生常綠叢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雲南東部、廣東、廣西等地。紅花蕉株形瀟灑,花序碩大,苞片鮮紅艷麗,開花持久,是一種觀賞價值極高的觀賞花卉,在華南等溫暖地區可種植。植株細瘦,花苞殷紅如炬,十分美麗,可作庭園布置用綠化材料。果實、花、嫩心及根頭有毒,不能食用。
象腿蕉象腿蕉
ensete glaucum,基莖粗壯膨大,似象腿,故名象腿蕉。象腿蕉;葉片長圓形,長1.4-1.8米,寬50-60厘米,先端具尾尖,基部楔形,光滑無毛;葉柄短。基莖周長至100cm左右就可進入花期了,花期不定。,果序下垂,幼果自粉綠變黃紅色就成熟了。成熟時籽是黑色。單果內含籽50粒左右。
地涌金蓮地涌金蓮
musella lasiocarpa,原產中國雲南,為中國特產花卉。假莖的葉腋處為真正的小花朵,清香、嬌嫩,黃綠相間,更添一份精巧的美麗,花期長達半年之久。地涌金蓮被佛教寺院定為“”之一,也是傣族文學作品中善良的化身和懲惡的象徵。雲南民間還利用其莖汁解酒、解毒,製作止血藥物。

主要價值

食用

芭蕉可以吃,芭蕉與香蕉的營養價值差不多,從中醫角度講,都有潤腸通便功效,但香蕉性涼,芭蕉中性,固胃寒者不宜多吃,一般老年人宜吃芭蕉。
芭蕉果肉、花、葉、根中均含有豐富的糖類、胺基酸、纖維素、多種礦物質、硒等微量元素及多種化合物成分,藥食兼用,營養豐富。研究人員採用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和石油醚提取法對芭蕉根的化學成分進行定性實驗,水提物中含、胺基酸、糖類、有機酸、皂苷等物質;醇提物中含蒽醌、、香豆素、酚類、、蛋白質、胺基酸等化學物質;石油醚提取物中含有揮髮油、甾體、油脂、內酯及香豆素等親脂性成分並確定芭蕉根中含有氰苷。

觀賞

芭蕉的園林種植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但一直到魏晉南北朝,園林中芭蕉只是偶然一現。中唐之後,芭蕉在園林中的種植逐漸普及,尤其宋元明清,芭蕉已經在園林中獲得較高的地位,成為園林中重要的植物,並形成一定的園林種植規模和造景模式。
芭蕉(芭蕉目芭蕉科植物)
其可叢植於庭前屋後,或植於窗前院落,掩映成趣,更加彰顯芭蕉清雅秀麗之逸姿。芭蕉還常與其他植物搭配種植,組合成景。蕉竹配植是最為常見的組合,二者生長習性、地域分布、物色神韻頗為相近,有”雙清“之稱。芭蕉還可以做盆景,是古人喜歡的一種清玩。

藥用

莖煎服功能解熱,假莖、葉利尿(治水腫,肛脹),花乾燥後煎服治腦溢血,根與生薑、甘草一起煎服,可治淋症及消渴症,根治感冒、胃痛及腹痛。
  • 芭蕉葉
【性味】:甘淡,寒。
  1. 《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大寒,無毒。
  2. 《江西草藥》:性涼,味淡。
【歸經】《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解毒。治熱病,中暑,腳氣,癰腫熱毒,燙傷。
  1. 《本草再新》:治心火作燒,肝熱生風,除煩解暑。
  2. 《現代實用中藥》:利尿。治腳氣,外用消癰腫。
  3. 《中國藥植圖鑑》:皮及葉:敷蜂、虻刺傷處,可止痛,並有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 芭蕉花
【性味】:甘談微辛,涼。
  1. 《滇南本草》:性溫,味酸鹹。
  2. 《江西草藥》:性涼,味淡。
  3. 《貴州草藥》:性寒,味甘微辛。
【功能主治】:化痰軟堅,平肝,和瘀,通經。治胸膈飽脹,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嘔吐痰涎,頭目昏眩,心痛怔忡,婦女經行不暢。
  1. 《日華子本草》:治心痹痛。
  2. 《滇南本草》:暖胃,散痰,軟堅。治寒痰停胃,嘔吐噁心,吞酸吐酸。
  3. 《分類草藥性》:治頭眩昏,氣痛,散血。
  4. 《嶺南採藥錄》:治紅白痢,能通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燒存性研末。
  • 芭蕉根
【性味】
  1. 《本草備要》:味甘,大寒。
  2. 《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清熱,止渴,利尿,解毒。治天行熱病,煩悶,消渴,黃疸,水腫,腳氣,血淋,血崩,癰腫,疔瘡,丹毒。
  1. 《食療本草》:主黃疸。
  2. 《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並金石發、熱悶口乾人,並絞汁服;腫毒游風,風疹,頭痛,並研罯敷。
  3. 《本草從新》:瀉熱解毒。治一切腫毒,發背欲死,亦游風疹,風熱頭痛,產後血脹,消渴飲水,天行熱狂,血淋澀痛,瘡口不合。
  4. 《現代實用中藥》:利尿。治水腫腳氣。
  5. 《貴州民間方藥集》:通便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搗汁塗或煎水含漱。
【注意】《得配本草》:多服動冷氣。胃弱脾弱,腫毒系陰分者禁用。

植物文化

詩詞

在詩人眼裡,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對芭蕉為怨悱,其詩詞也柔婉動人,古人把傷心、愁悶借著雨打芭蕉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
關於芭蕉的古詩詞
創作時代
詩詞名
作者
唐代
唐代
白居易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芭蕉
杜牧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尋道者所隱不
南宋
北宋
南唐
隋唐
顧夤
南唐
唐代
宋代
南宋
元代
水仙子
清初

典故

《芭蕉失鹿》:典出《》:“ 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者矣。”
比喻恍忽迷離,糊裡糊塗或得失無常,一再失利。

樂曲

:它是一首廣東音樂早期出現的佳作。據傳是何柳堂作曲,尚未證實。樂譜初見於1917年左右丘鶴禱編著的《弦歌必讀》。後經潘永璋執筆整理。樂曲表現的內容據陳俊英解題說:“廣東古曲之一,描寫初夏時節,雨打芭蕉淅瀝之聲,極富南國情趣。”
樂曲材料源於“八板”的變體。通過放慢加花等手法變奏,並用節奏的頓挫,連斷對比和對旋律樂句的短碎處理,使之形象生動,音樂優美動人。樂曲一開始,流暢明快的旋律表現出人們的欣喜之情。接著句幅短小、節奏頓挫、並比排列的樂句互相催遞,音樂時現短促的斷奏聲,猶聞雨打芭蕉,淅瀝作響,搖曳生姿,體現了廣東音樂清新流暢活潑的風格。

名畫

古往今來芭蕉就成了文人墨客抒發喜怒哀樂情思的主題。丹青描繪芭蕉,情趣亦盎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