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驌,植物學家和教育家。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與聯合創辦生物研究所、,還創辦了廬山森林植物園、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發起籌建。繼之後,在中國開展大規模野外採集和調查中國植物資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導“科學救國、學以致用;獨立創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與、合編我國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學》。首次鑑定並與聯合命名“”和建立“水杉科”。提出並發表中國植物分類學家首次創立的“被子植物分類的一個多元系統”和被子植物親緣關係系統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先驌
- 別名:字步曾,號懺盦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新建區聯圩均洲村
- 出生日期:1894年4月20日
- 逝世日期:1968年7月16日
- 職業:植物學家
- 主要成就: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
- 代表作品:《植物分類學簡編》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科研成果,主要作品,人物軼事,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894年(光緒二十年)農曆四月二十日,胡先驌生於江西南昌。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春,胡先驌11歲時,便遵母命赴南昌府學考試,被錄取為府學。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中國廢止了科舉制度,胡先驌至南昌府辦的洪都中學堂學習,開始接受現代自然科學教育。
1909年(宣統元年),考入京師大學堂預科學習。
1912年(民國元年)秋,參加江西省留學考試,被錄取為西洋留學生。名列第一,進入美國和,學習農業和植物學。
1916年(民國五年)11月,胡先驌在美國學習期滿,以優秀成績獲農學士學位。
1917年(民國六年)受聘為江西省廬山森林局副局長。在此期間,對廬山植物資源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察,奠定了他日後在廬山建立植物科研基地的想法。
1918年(民國七年)7月,受聘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林專修科植物學教授。
1919年(民國八年),在《》發表《中國文學改良論》一文,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上,對北京大學、等所倡導的白話文和文學革命,提出批評。當選書記。
1923年(民國十二年), 國立併入國立東南大學,胡先驌任農科的植物學教授兼生物學系主任。再次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學攻讀植物分類學。
1925年(民國十四年)完成《中國有花植物屬志》,首次對中國植物進行全面整理,獲博士學位,隨即回國,仍任教於。在《東南論衡》發表《東南大學與政黨》等時論文章。
1928年(民國十七年),胡先驌與秉志等人在尚志學會和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支持下,於北京創辦了靜生生物調查所。建所初期,秉志任所長兼動物部主任,胡先驌任植物部主任,並受聘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講授植物學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胡先驌派俞德浚會同蔡希陶在雲南昆明創建了“雲南省農林植物研究所”,由靜生生物調查所與雲南省政府教育廳合辦。胡先驌兼任所長,並辦有較大規模的植物園,即現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胡先驌赴江西泰和就任中正大學首任校長職務。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中正大學農學院生物系特聘胡先驌為研究教授。同年7月,胡先驌赴廬山參加江西暑期學術講習會。年末,胡先驌辭去國立中正大學教授之職,移居北平,主持靜生生物調查所研究工作。
1948年,胡先驌與國立中央大學森林學系鄭萬鈞教授聯合發表有關裸子植物水杉新種的論文,標誌著其學術造詣達到了新的高峰。
新中國成立後,任研究員。
1951年,他根據對近代、解剖學和分類學的研究,創建多元植物分類系統,提出著名的被子植物出自多元的分類學系統理論。解放後,先後編寫《種子植物分類學講義》、《中國植物分類學》、《經濟植物學》等著作。
1968年7月16日突發逝世,終年74歲。
人物成就
科研成果
科學預見
在太平洋學術會議上,胡先驌聽到日本學者首次發現舉世稀有的植物(podostemonaceae)的報告時,預見中國肯定也有川苔草科植物的分布。1930年參加在爪哇召開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學會議後,他在《嶺南科學雜誌》第9卷第3期(1930年)上,再一次表明並推測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如廣東、福建、浙江等多山省縣以及長江上游肯定會有川苔草科植物。果不出胡先驌所料,1944年2月,終於在福建省東北隅龍門的岩石上採到該科植物1種。1年之後,又在流域、晉江和流域發現2種。經鑑定,這3種均為中國特有,即:(terniopsissessilischao)、中國〔clado-pus(lawiella)chinensischao〕、福建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fukienensischao〕。
胡先驌(右二)與胡適(中)的合影

創辦機構
1928年,胡先驌與等人在尚志學會和的支持下,於北京創辦了。
胡先驌

1930年,第五屆國際植物學會議在英國劍橋召開。會上,胡先驌、、史德尉被選為委員會的委員。為了加速中國植物學科研工作,並進一步了解國外到底掌握中國多少資料。1930—1931年,在靜生生物調查所植物部經費不多的情況下,胡先驌仍支持到收藏有世界各地500多萬號植物標本的英國邱園()去。後來,秦仁昌從該園精選出18300餘號中國植物的模式標本,並將其拍成照片帶回,以應國內研究者的需要。這是胡先驌、秦仁昌對中國植物分類學研究與發展所作出的一項極為卓越的貢獻。
1932年,北平所長改由胡先驌擔任。所址遷至西城文津街3號的新建樓房,內設有、(委派秦仁昌兼任標本室主任)、陳列室、圖書室和動植物實驗室,並定期出版《中國植物圖譜》(胡先驌、)、《》(胡先驌、秦仁昌)、《河北習見樹木圖說》(周漢藩)和《靜生生物調查所匯報》。這時,科學研究人員已由10餘人發展到50餘人。胡先驌歷年均派員到河北、山西、吉林、四川、雲南和海南等省去調查和採集標本,並進行分析研究。此時的靜生生物調查所,在國內外已成為較有聲譽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之一。
為了擴展中國的科研機構,1938年,胡先驌派會同在雲南昆明創建了“雲南省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與雲南省政府教育廳合辦。胡先驌兼任所長,並辦有較大規模的植物園,即現的前身。
為了創建中國自己的植物園和發展中國的經濟植物,1932年,在胡先驌的倡議和親自指導下,並得到的贊同和支持,靜生生物調查所經與江西省立農學院協定合辦廬山森林植物園。1934年,園址最後決定建在北麓。胡先驌委聘為第一任廬山森林植物園主任,並及時派赴英國進修2年,回國擔任園藝技師。經秦仁昌和陳封懷的辛苦經營,數年後,廬山森林植物園便形成為中國研究園林植物的重要基地。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植物園科技人員。
建立學會
為了發展現代植物科學事業和使各地廣大植物科研人員和教學人員互通聲氣,促進學術交流,並在社會上普及植物學知識。經胡先驌和、、、、等19名植物學家發起及籌備,於1933年8月20日在四川重慶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召開了“”成立大會。會上選舉錢崇澍為第一任會長、陳煥鏞為副會長,胡先驌被選為《中國植物學雜誌》(季刊)總編輯。1934年3月,胡先驌為該雜誌創刊號寫了“發刊辭”,並首次向國內外較全面介紹了“中國近年植物學進步之概況”。同年8月21—27日,第一屆中國植物學會年會在廬山蓮花谷召開。會上改選胡先驌為第二任會長。在年會上,胡先驌提議用自己的力量著手編纂《》。1935—1948年,胡先驌受聘為南京第一、二屆評議員。
胡先驌除精研現代植物分類與分布外,對古植物學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詣。1938年,他同美國古植物學家r.w.錢耐(chaney)在山東共同研究中國山旺化石時,證明距今1200萬年前山東的植物同現代長江流域的植物有相似性。1940年,他們兩人在《中國古生物志》中聯名發表“中國山東中新世”的長文和較多的精確圖版,這不僅為中國古植物學的研究打下了基礎,而且也開拓了中國古植物學研究的新領域。
發現水杉
在胡先驌剛繼續主持所內工作不久,年底便收到從寄來從四川萬縣磨刀溪採到尚不知其為“”的枝葉和球花、幼的標本,請予以複查鑑定。胡先驌根據標本反覆研究,並核查文獻,確定該標本與日本大阪大學古植物學家s.三木茂(miki)博士於1941年根據日本的2種,在日本植物學雜誌11卷第261頁所發表的()的形態相同,應同為一屬植物。經由胡先驌和鄭萬鈞共同深入研究後,最後命名為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由於水杉在分類系統上介於和之間,為兩科聯繫之橋樑,故另新立科(metasequoiaceaehuetcheng)以區別。首次正式把在四川萬縣所採集的標本命名為“水杉”。這一珍奇植物的發現與正式命名,引起全世界植物學家的震驚,特別是引起古植物學家的重視。這是胡先驌融會古今植物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美國的古植物學家錢耐還專程來中國對水杉進行實地考察。此後,各國出版的高等植物學和古植物學專著,也都相繼有了這一記敘。為了向全世界介紹中國這一珍奇樹種的重大發現,1946年,他在《地質調查所匯報》中發表《記古新世期之一種水杉》論文,將水杉的化石種與最新發現之水杉進行了比較。1947年,在美國的《觀察》雜誌發表《美國西部世界爺與中國四川萬縣之水杉》(se-quoidofwesternamericaandmetasequoiaofwanhsien,szech-wan)。1948年,又在《美國紐約植物園》園刊中發表《中國是怎樣發現‘活化石’水杉的》(howmetasequoia,the“livingfossil”,wasdiscoveredinchina)。同年,與聯合發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種》。
自胡先驌的論文發表後,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各國植物園紛紛來函索要種子,或派人來中國考察。直至中國解放,已有50餘國家、近200處植物園先後從中國引去這個古老的,經各國試種均獲成功。由於水杉的適應性很強,它的蹤跡現已遍及世界各地。
創立分類系統
1948年,胡先驌當選為院士。他所領導的,自1928年創辦以來,歷經20年,已成為一個享有聲譽的頗具規模的科研機構。收藏的標本就有20餘萬號,發表了論文280餘篇和《中國森林樹木圖志》、《中國植物圖譜》、《中國蕨類圖譜》等專著,還培養了一大批造詣很深的植物學家。為進一步開展的調查研究和合理開發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1950年,由於機構、人員的調整,靜生生物所與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1953年更名為)。胡先驌受聘任研究員。他除繼續在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兼授植物分類學外,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植物分類學的研究上,並努力使科研與教學相結合。
1950年,胡先驌根據多年的研究,提出並發表了《被子植物分類的一個多元系統》的專論。他對被子植物的親緣關係作了重要革新,不僅在目與科的排列上有重大的變更,而且對若干科的分合,也有新的建置。此外,還整理出一幅“被子植物親緣關係系統圖”。其主要論點是被子植物出自多元,即出自15個支派的原始被子植物。這是中國植物分類學家首次創立的一個較新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也是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完成的第一篇學術專著。這部專著彌補了中國植物學史上的一項空白,但他仍自認並非圓滿無缺,希望在古植物學和研究有新的發現時,再繼續加以修改。這也是他一貫一絲不苟、謙虛治學的科學態度。
胡先驌在大學任教時,總感缺少完善的中文本教材。因此,決定依自創的多元分類系統,多運用中國自己的資料,編纂一部《》,代替過去使用的英國植物學家j.哈欽遜(hutchinson)的分類系統。該書稿在361科中,對中國所產的各科敘述極為詳細。在科的描述中,還補充了中國產的重要屬。對有經濟價值的種類,也擇其重要的加以敘述。書稿末並載有中國產,因此內容更臻完善。為了適應建國初期大學的急需,未能來得及繪製插圖,故以《種子植物分類學講義》為書名,於1951年出版。
1952年,胡先驌積極參加了反對美國發動的研究工作。經他鑑定,美國侵略者投下的沾有病菌的松樹枝葉等植物均系分布於南韓,而不是分布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植物。由於在這項工作中成績卓著,曾榮獲第二屆中國衛生會議模範獎狀和獎章。
1953年胡先驌應邀編寫了一部《經濟植物學》。該書除花卉、森林和藥用植物外,凡中國所有或在中國能見到的其他引進的經濟植物,書中均作了詳細記載,對各種經濟植物的利用也有介紹。該書至今仍有它的重要參考價值。
1952年暑期中國院系調整後,北京師範大學另遷新址。胡先驌因忙於科研任務,是年秋季便告別了數十年的教育與教學生活。胡先驌對中國植物學的研究,尤其是對植物分類學、古植物學和經濟植物學的研究與教學,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先後發現一個新科、十個新屬、數百個新種。
主要作品
胡先驌一生髮表了論文百餘篇,其中許多是有關新種、新屬、新科和植物分類系統方面的論述。
序號 | 作品 | 出版年份 | 出版社 |
---|---|---|---|
1 | 中國西部果品志 | 1919年 | 科學 |
2 | 浙江 | 1921年 | 科學 |
3 | 江西植物名錄(附福建崇安縣植物) | 1921年 | 科學 |
4 | 植物教學法 | 1922年 | 科學 |
5 | 高等植物學 | 1923年 | |
6 | 論國人宜注重經濟植物學 | 1924年 | 科學 |
7 | 增訂浙江 | 1924年 | 科學 |
8 | new species,new combinations,and new descriptions of chinese plants | 1925年 | contr biol lab sci soc china |
9 |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forest flora of southeastern china | 1926年 | contr biol lab sci soc china |
10 | 種子植物分類學近來之趨勢 | 1928年 | 科學 |
11 | prodromus flora sinensis.contr biol lab sci soc china | 1929年 | bull.fan.mem.inst.biol |
12 | 世界植物地理 | 1933年 | |
13 | distribution of taxads and conifers in china | 1933年 | proc 5th pacific sci congress |
14 | 植物分類學研究之方法 | 1934年 | 中國植物學雜誌 |
15 | a comparison of the lingeous flora of china and easternnorth america | 1935年 | bull chin bot soc |
16 | 植物學小史 | 1935年 | |
17 | 如何充分利用中國植物之富源 | 1936年 | 中國植物學雜誌 |
18 | 中國的特點與親緣關係 | 1937年 | 中國植物學雜誌 |
19 | constituents of the floraof yunnan | 1939年 | proc sixth pacificsci |
20 | 中國山東中新世 | 1939年 | 中國生物志(新甲種) |
21 | how metasequoia,the“living fossil”,was discovered inchina | 1948年 | journ n y bot gard |
22 | 被子植物分類的一個多元系統 | 1950年 | 中國科學 |
23 | 及其歷史 | 1950年 | 中國植物學雜誌 |
24 | 種子植物分類學講義 | 1951年 | |
25 | 經濟植物學 | 1953年 | 中華書局 |
26 | 中國六新種 | 1954年 | 植物分類學報 |
27 | 植物分類學簡編 | 1955年 | |
28 | 經濟植物手冊 | 1958年 | |
29 | 中國雲南山茶科二新屬 | 1956年 | 植物分類學報 |
30 | 水杉歌 | 1956年 | 人民日報 |
31 | 中國鵝耳櫪屬志資料 | 1964年 | 植物分類學報 |
32 | the major groups of living being:a new classification | 1965年 | taxon |
人物軼事
1946年7月,胡先驌赴廬山參加江西暑期學術講習會。蔣介石聞聽胡先驌已上廬山並來講學,親筆手諭接見,共商高等教育之事。由於胡先驌不想再空談高等教育之事,便於次日提前下山,由九江返回南昌。接見時間到了,仍不見胡先驌到來,省主席派人沿山尋找也未得見。自此以後,胡先驌“倔強”的名聲便傳播開來。
人物評價
胡先驌自青年時代就懷著科學救國的宏願,數十年來為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高瞻遠矚、苦心孤詣。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除親自傳授植物分類學、經濟植物學等教學任務外,還為青年編寫具有較高水平的教科書、植物學教學法和學習指導等著述。他在授課過程中,雖然稍帶口吃,但聲音洪亮,精力充沛,內容也極為充實,特彆強調實驗課和深入實際的重要性。(《中國新聞周刊》楊麗娟評)
回憶先師,備覺其形象高大,氣質宏偉。胡師思想深邃,著作等身,一生共發表論文150餘篇,發表新種200多個,出版書籍20餘部,培養了大批植物學人才。他還是精通古詩詞的文學家,曾參加過多次文學論戰而蜚聲文壇。在講學期間,胡師屢屢談及人生,曾深情地說: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艱難曲折、急流險灘,企圖一世平安順利,那是不現實的幻想;問題是要學會對付困境逆境,順其自然,泰然處之。他的哲理是:正直、理智和無畏。胡師總是以哲學家的理念、科學家的智慧和詩人的情懷去體驗變幻不定的人生!(南昌大學生物系教授鄧宗覺評)
有人說,他是“開創者”。因為他是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者,是中國近代生物學的開創人,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植物學家,曾被毛澤東同志稱讚為“中國生物學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說,他是“守舊派”。因為他曾作為《學衡》主將,與當時提倡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胡適等人大開筆戰,共同書寫了20世紀文化史上省略不了的一頁;還有人親切地稱他為“江西的老校長”。他曾在抗日戰爭最為激烈的1940年,回鄉創辦江西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中正大學,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約請了一大批在外的江西學者回歸鄉梓,設壇講學,培育了一大批人才。無論人們如何評說,無論胡先驌具有怎樣多重的身份,無論他曾在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扮演過怎樣的角色,都不能影響他的當之無愧的身份—大師。(江西日報評)
後世紀念
1979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和植物研究所的黨政領導代表、各地的生物學家、古植物學家、農學家、語言學家、書法家、文藝家和大、中學教師等各界代表,數百餘人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向胡先驌先生表示深切的敬意。
1984年7月10日,中國科學院、江西省科委和廬山植物園在廬山植物園的松柏區水杉林內,建造了胡先驌先生的墓地。墓前聳立著由廬山植物園樹立的紀念碑文,上面記載著胡先驌的生平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