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系地質學名詞,屬。即新生代形成的地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系
- 分類:
- 符號:r
- 性質:地質學名詞
名稱簡介,名稱來源,地層特點,
名稱簡介
符號r,與第三紀相同。可分為下第三系(對應年代為早第三紀,符號e,又分古新統、始新統、漸新統)和上第三系(對應年代為晚第三紀,符號n,又分中新統、上新統)。
名稱來源
18世紀,在對南阿爾卑斯和義大利平原的地層研究中,把地層自下至上劃分為原始系、第二系、第三系。十九世紀初在對巴黎盆地的研究中,又在原第三繫上部劃出第四系。
隨著地質學的發展,原始系、第二系、第三系的名詞已經廢棄不用,而第四系的名稱保留下來。
地層特點
中國第三系分布廣泛,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大大小小數百個盆地之中,它的最大特色是以陸相沉積為主,沉積類型複雜,而海相沉積物分布局限,僅見於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藏珠穆朗瑪峰地區、東南沿海、台灣和臨近南海諸島嶼等少數地區。第三系的岩相複雜,橫向變化大,沉積盆地分散。
第三系時期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開始崛起。下第三系地層中奇蹄類化石、食肉類化石多見,標明它們的發展;上第三系則偶蹄類和象類化石多見。海相地層中軟體動物瓣鰓類、腹足類及甲殼動物介形亞綱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