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抱一

程抱一:人物經歷,主要成就,人物評價,主要作品,-九游会j9

程抱一,原名,江西南昌人,旅法華人學者、作家,法蘭西學院首位華裔院士。

1971年程抱一加入法國國籍。2002年程抱一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是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位亞裔院士。2006年12月1日,同濟大學授予程抱一名譽教授。2012年程抱一被推選為南京大學十大傑出校友之一。

程抱一主要任教於巴黎東方語言學院(inalco)中文系,也曾受邀在其他院校客座講學(如巴黎三大、北京大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抱一
  • 外文名:francois cheng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山東濟南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南京金陵大學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人物評價,主要作品,

人物經歷

1929年,生於山東濟南,江西南昌人。畢業於重慶立人中學。
1947年,進入,1948年隨父赴法國定居,1969年在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ephe paris)取得碩士學位。
1975年,在巴黎七大(paris diderot)取得博士學位。
1971年,加入法國國籍。其法文名,先採用cheng chi-hsien(程紀賢),後改用francois cheng (其中文筆名,開始採用“程抱一”。來源:老子《道德經》第十章“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道家哲學、道家美學,貫穿了程抱一所有著作,成為程一生樂於向法國人傳達的主要思想)。程抱一的成名作——碩士論文《詩之結構分析》是以cheng chi-hsien署名出版。
從一無名小輩,到受到巴黎上層關注,程抱一()與ephe執教名人們的對話,皆是從此論文開始。其後諸書,皆是此書之擴充。此書雖小,卻更鮮明。其研究方法,獲得了不小的轟動。以至於,程抱一後來的博士論文答辯,其出席者與影響,相對而言,反倒平凡得多,遠沒有其碩士論文牽動名人之多。程抱一碩士論文的答辯委員會成員是羅蘭·巴爾特與。
(之師)與桀溺教授,對此論文成功亦有很大幫助。此書出版後,當時ephe的博導之一,心理學家展示出了巨大興趣,馬上開始了與程抱一的長期對話,直到去世。當時,拉康正是在列維·史特勞斯的引薦下,得以進入ephe執教,與列維·史特勞斯一樣,拉康是關注青年學子程抱一的諸多老師輩人物之一。《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一書封面與書內,皆出自之手書(hsiung ping-ming),故成為極其珍貴而難得一見的熊秉明早年作品代表作。於1947年進入南京(1952年併入)英文系學習,1948年隨其父(時任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官員——著名教育家)赴法國定居。程抱一到法12年後獲得第一份正式工作(1960),到法20年後獲得第一個公立名校文憑(1969, diploma of ephe, grande ecole public)。初到法國的頭十二年生活清貧、無正式工作,但程抱一刻苦自學,在法語聯盟協會(association alliance francaise)學習法語,在巴黎聖熱內維耶夫圖書館(bibliotheque sainte-genevieve)通讀經典,在巴黎各大學旁聽。事實上,由於程抱一()並未在中國讀完大學(僅念了半年,即隨父抵法),故程抱一亦像諸多民國名人一樣,並無大學本科之“科班”學歷。如沒有國中文憑,卻被破格提拔為教授。其後,程在法國民間組織“協會”學習語言(其文憑不被中法教育部承認)、在巴黎各大學旁聽、在巴黎圖書館苦讀自學的經歷,約略似乎相當於程抱一靠刻苦自修而完成了其“大學本科”的學習過程。只不過,在異鄉,這個孤獨奮鬥的歷程過於悲涼,以致平常人常規的大學本科四年的時間,在程抱一身上被拖延成了十二年(1948-1960)。但正如其自述所說——“我胸中有一團火”,“機遇只屬於有準備之人”,若沒有這個自強不息的靠自學增強實力的過程,程抱一絕不可能有後來得到其“伯樂”教授破格錄取的決定性機緣 。
1960年,因旁聽講座後作出深入提問,程抱一結識了著名漢學家教授(paul demieville)並得到其幫助,以“助手”的工作身份,進入戴密微執教處——法國、的大本營、國立名校(grande ecole public / great school public)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phe)。在法國,great school(grande ecole)高於university,是一個常識。在great school里工作,並同時學習、出成果、畢業,更不容易,故程抱一首先進行法譯漢的翻譯,給台灣投稿,以打好基本功。當時,ephe(4e section)教授(fernand braudel)剛轉入第六系(6e section),並接替其導師(lucien febvre)成為第六系系主任。由於布羅代爾對中國文明的獨特重視,隨即在第六系創立中國研究中心。該中心包含有一個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由rygaloff alexis創建)。因戴密微教授的幫助,“來法十多年,我才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絲毫沒有因為我當時口袋裡沒有文憑的問題而受到影響”。在ephe做助手工作期間,程抱一開始了業餘文學翻譯(主要以法語詩歌漢譯為主),並陸續將譯稿寄給台灣、大陸的文學刊物,此即為今日可見的幾種程譯法國詩選之來源,其漢語譯文頗具功力,有"譯筆傳神"之好評。
程抱一程抱一
程抱一到法12年後進入的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簡稱“hautes etudes”、法國高研院、高等研究學院、法國高等研究院、法文名: 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官方縮寫:ephe,國立性質:grand etablissement public, dependant directement du ministere de l'enseignement supe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de la france。由拿破崙三世的教育部長、歷史學家維克多·杜慧victor duruy創建於1868年,ephe直屬法國高教部,該性質一百五十年未變,名師雲集,享有世界聲望(de renommée internationale)。學生在該校做論文,所得到的文憑在法國向來享有盛譽。ephe漢語名,又譯:法國高等研究院、高等研究學院、索邦高等研究院、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法國、法國高等實驗研究院,等等。
漢譯校名的多樣性,是因“pratique”一詞造成。法語中,法國教授們習慣將ephe簡稱為“hautes etudes”,即法國高等研究院。因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字面中的“pratique”是研究方法,而非行政屬性)。1868年,ephe自創立之日起,就被其創立者victor duruy簡稱為“法國高等研究院”(ecole des hautes etudes)。創校者、教育部長duruy從未掩飾他的雄心:其建立高研院ephe的意圖,在於推動老巴黎大學的創新精神。("pour sa création, duruy ne cachait pas son ambition. il aurait alors annonce : «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st un germe que je depose dans les murs lezardes de la vieille sorbonne ; en se developpant, il les fera crouler. »)。duruy創校後,ephe歷史上名人輩出,因注重實驗,而學問紮實、視野開闊、穩妥創新,該校的博導們,幾乎主導了19-20世紀西方文科革新的主要流派。語言學派、、、、法國亞述學、法國、法國、法國希臘學、法國突厥學、法國梵學、巴黎城史學。。。19-20世紀西方各大高端文科流派,都在這裡誕生。ephe paris是二十世紀西方文科主要流派的風暴眼。以致深刻影響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和英國。中國學界首先接觸的常常是英美的轉譯本。而六十年代,程抱一()作為一個漂泊異鄉的已四十歲的“年輕人”,獨立支撐,自強奮鬥,將中華老祖宗的文化精華拋進了巴黎名人堆里,導致了轟動效應,使中華文化被認識,實至名歸。隨後,香港學者饒宗頤從七十年代末起,開始受邀擔任客座教授在ephe paris執教,直到九十年代獲得ephe榮譽博士與法國為止,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被更多地介紹給西歐學者與思想家。
1962-1969年,經過八年“孤獨的勤勉”,程抱一在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ephe)取得碩士學位diploma of ephe (法文:diplome de l'ephe,程度:碩士 ;性質:公立大學文憑 diplome universitaire;曾得到過此學位的法國著名漢學家有:院士、法國遠東學院院長傅飛嵐、巴黎七大東亞文明系系主任、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等)。程抱一的第一導師是(rygaloff alexis,舊北大與老舍的法國弟子)。其論文答辯委員為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和(jacques gernet,弟子)。在碩士論文《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答辯成功通過後,程抱一()一舉成名,得到當時在ephe執教的多位世界級學者的重視,(如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列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拉康jacques lacan、julia kristeva、格雷瑪斯a.j.greimas等),從此開始與法國文化精英的對話。
程抱一的碩士論文《》於次年(1970)即被列維·史特勞斯所領導的大本營——巴黎綿羊出版社paris mouton與、所領導的大本營——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出版社paris ephe聯合出版(cheng chi-hsien,《analyse formelle de l'oeuvre poetique d'un auteur des tang, zhang ruo-xu》,edition ephe et paris mouton 1970. "le travail a ete presente sous la direction de rygaloff alexis pour le diplome de l'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n 1969.")。程抱一的第一本法語處女作《張若虛》出版後,得到julia kristeva的親自上門問詢與推薦,隨後,程抱一受到享有嚴肅學術名譽的巴黎門檻出版社(editions seuil)約稿,遂將其碩士論文《》擴充,接連發表著名小冊子《中國詩語言研究》和《中國畫語言研究》。後用已出版的三本小冊子,破例直接通過博士答辯(並未按常規撰寫真正意義上的博士論文)——1979年,程抱一在ephe教授jacques gernet所創建的巴黎七大東亞文明系(lcao of paris 7)取得博士學位。其後,程抱一的一生主要任教於巴黎東方語言學院(inalco)並於該校退休,長期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化,也曾多次受邀在其他院校授課講學。
1998年程抱一受邀到北京大學講學,因而在留法五十年後第一次回國。中年後,程抱一不再進行學術研究,興趣轉向文學創作。用法文發表了多部個人詩集和小說。其用法語撰寫的長篇小說《》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2002年程抱一入選(academie francaise),成為其四百年來首位院士。
2006年12月1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趙進軍大使出席同濟大學校長授予先生“名譽教授”證書儀式。儀式由駐法國使館公使曲星主持,教育處白章德公參、復旦大學副書記以及來自法國高校和企業的代表共40多位中外來賓出席。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大使孔泉先生,也多次看望了程抱一教授。
程抱一用法文寫作了許多作品,也包括介紹中國文化,翻譯中法兩國的作品,被法國學術界稱讚為“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永遠不疲倦的擺渡人”。他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西方學術界研究中國繪畫、詩歌的主要參考材料,他的詩歌《石與樹》被選入《20世紀法國詩歌選》。程抱一的女兒也為中國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著名漢學家程艾蘭anne cheng,早先在巴黎高師學習英文專業,後發現到自己雖在法國出生長大,但仍並不能被認同是法國人,於是改學漢學,到法國漢學重鎮ephe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跟隨著名漢學家桀溺教授jean-pierre dieny學習漢學。德高望重的教授,二十多年後,也再次成為的答辯評審。1998年其代表作《》獲得西方漢學最高獎項——prix stanislas julien,2008年獲得法國漢學泰斗謝和耐、提名,入選collège de france,接掌曾由、、等執教過的法國最高漢學講席。程抱一父女合譯的《論語》至今仍是最權威的法文譯本,於2009年被灌製成有聲書唱片。在西方,與辜鴻銘所譯的《論語》英文版並稱雙璧。

主要成就

1971年程抱一加入法國國籍。2002年程抱一被選為院士,法蘭西學院僅有40名終身院士,程抱一是其中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位院士,授予他的佩劍柄上鐫刻著文天祥《》的第一句“”。
2012年程抱一被推選為南京大學十大傑出校友之一。

人物評價

“永不疲倦的擺渡人”
程抱一程抱一
在法蘭西,你對任何一位法國人提起“francois cheng”,對方都會以敬佩的口吻告訴你:他是院士,是個了不起的人! 2002年6月14日,程抱一,這位被法國媒體稱為“中國和西方文化間永不疲倦的擺渡人”的作家,榮幸地當選為法蘭西學院第705位院士。
程抱一在法國奮鬥50多年,其文化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一個真正的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大凡翻譯家,不是中譯法,就是法譯中,像他那樣既把法國詩歌譯成中文,又把中國詩歌譯成法文的翻譯家是不多見的,尤其罕見。而且,他的介紹工作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翻譯文學作品,而且向法國人宣傳和評介中國字畫,並且用法文直接創作,他的詩集《雙歌》和《戀情》綜合了東西方詩歌的長處,深受法國讀者的喜愛。他的長詩“石與樹”曾被選入法國最重要的詩歌選集《二十世紀法國詩選》,成了法國詩歌的寶貴財富。
法國總統席哈克的評價
根據傳統禮儀,學院為新當選的院士舉行了隆重的就位和佩劍儀式。作為四百多年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作家,程抱一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
法國總統稱程抱一先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智者”,他的當選,“不僅是的榮譽,也是的榮譽”,“程抱一不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樑,而且充實了法國文化”。

主要作品

《唐朝詩歌形式的分析》(1970年)
翻譯的《》(1973年)
《中國詩歌文字》(1977年)
《虛與實:論中國繪畫語言》(1979年)
《夢幻空間:中國畫的千年史》(1980年)
《七首法語詩》(1983年)
《,他的生平和著作》(1984年)
《中國詩歌語言和中國宇宙觀的聯繫及其音韻的生命力》(1986年)
《中國詩歌語言中主觀和客觀的交融,東方和西方的詩》(1988年)
《石與樹》(1989年,被收入《20世紀法國詩歌選》)
《雲霧與源泉,中國過去和現代詩歌音韻的變遷》(1990年)
《》(1993年)
《36首愛情詩》(1997年)
《用石頭做標記》(1997年,和法邊·威爾第耶合著)
《》(1998年,獲費米娜文學獎)
《,人間趣味》(1998年,獲安德列·馬爾羅獎)
《托斯卡納旋律》(1999年)
《歌唱的起源》(2000年)
《二重唱》(2000年,獲羅傑·開魯瓦獎)
《》 (2001年)
《呼吸變成語言》(2001年)
《誰講述我們的夜晚》(2001年)
《期望永恆》(2002年)
《萬有之東——》(2007年 同濟大學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