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竹編,工藝品,又稱(細絲工藝品)、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是四川特產的一種,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由於世道艱辛,技藝幾經絕傳,五十年代經重新發掘、恢復生產。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瓷胎竹編產品只有四川生產,以其性、地方性成為中外賓客優選的旅遊紀念品。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瓷胎竹編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 ⅶ-51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四川省邛崍市
歷史源流,生產流程,分類,傳承意義,
歷史源流
瓷胎竹編主要產地在四川,瓷胎竹編工藝品是成都地區的地方獨特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而由於世道艱辛,技藝幾經絕傳,五十年代經重新發掘、恢復生產。
瓷胎竹編

生產流程
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是經過嚴格挑選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製作出精細的竹絲。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嘆其難。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
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產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緻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乾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
分類
瓷胎竹編產品按造型主要分為瓶壇包盒具等幾大類。花瓶類有小到 5 cm的單件瓶,也有大到 145cm的千件瓶,可適合不同場合的需要。壇罐類有茶杯、糖缸、等實用品。竹包類有兩大類六個規格的竹包手袋和挎包。盒類有竹胎、紙胎、漆器胎幾種,規格有7cm、9cm、11cm、13cm、15cm等幾種,還分為單盒、內三格盒和套三盒等。竹編具類則是工廠的主要品種和技術優勢所在。纏嘴過把、緊扣瓷器,精心編織出不同圖案,是瓷胎竹編產品與其它任何不同的獨特技藝,是最能體現出瓷胎竹編工藝以精細見長特色的地方。按用途分有茶具、文具菸具,還有功夫茶具、日式茶具和提梁茶具等等。按規格分,從套二套三的酒具到十五頭二十二頭一套的咖啡具都有。按底胎所用材質不同,既有瓷胎、陶胎、漆胎、玻胎, 也有台灣客人偏好的紫砂胎。按工藝不同瓷胎竹編產品分為普通編織、提花編織和五彩圖案編織。普通以古銅色的烤絲為主,配以普通幾何圖案多用於製作批量產品。提花編織則用經緯等寬,便於編織各類單色圖案文字手跡,更以圖案編織為多,主要製作花瓶茶具等產品。五彩圖案編織充分發揮五彩絲的特色,運用多種不同的技藝、使用各種不同的色彩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效果,多用於製作展品、禮品和高檔精品。使用的技藝主要有疏編、疏細結合編、破經編、換經編、浸色編、浮雕編、立體編等二十多種。採用五彩圖案編織方法可製作出山水花鳥、飛禽走獸、人物故事等維妙維肖的圖案。
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以依胎成型、緊扣底胎為其特色,也受其限制。近年來,工廠發揮瓷胎竹編技藝,移植到其他底胎和無胎產品中,開發了和類、竹編動物等新產品新品種。我們將繼續努力,創造瓷胎竹編的未來。
的產品常規分類:瓷胎竹編花瓶、竹編茶具、瓷胎竹編咖啡具、瓷胎竹編酒具、瓷胎竹編文具、竹編平面畫。
傳承意義
瓷胎竹編產品只有四川生產,以其性、地方性成為中外賓客優選的旅遊紀念品。特別是5cm、7cm系列的工藝小花瓶以及等小巧玲瓏、便於攜帶的瓷胎竹編產品非常受旅遊客人的青睞。也可做外事接待、出國人員禮品和國內大型活動的禮品、紀念品。瓷胎竹編產品還是欣賞與實用相結合的實用工藝品。不少日本客人和東南亞客人購買回去,不僅作為工藝品欣賞,也做為實用品自賞或待客,甚至作為茶道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