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高祖王建(847年—918年),光圖,小字行哥,許州(今河南舞陽)人,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於唐末加入,成為的都將之一。因救護有功,成為將領。後被排擠出朝,任刺史,此後不斷發展勢力,逐漸壯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為所阻,於是開始攻打。歷經三年苦戰,王建奪下西川,被封為。此後,王建接連降服或擊敗武泰節度使、東川節度使、武定節度使拓跋思敬,占有兩川、,取得,天復三年(903年)被封為蜀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天復七年(907年),唐朝滅亡,王建因不服而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王建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在位十二年,廟號,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葬於。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建
- 別稱:小字行哥
- 字號:字光圖
-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十國(前蜀)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許州舞陽
- 出生時間:大中元年(847年)
- 去世時間: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初一日
- 主要成就:占有兩川兼三峽之地,建立前蜀
- 年號:武成、永平、通正、天漢、光天
- 廟號:
- 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
- 陵寢:永陵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護駕有功,初入蜀中,攻打敬瑄,奪取西川,吞併東川,加封蜀王,開國稱帝,晚年去世,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軼事典故,王建葬父,古墓奇聞,馬中有蛇,袒背無痕,禮遇文士,巧馭軍兵,印文之爭,王建之死,人物評價,個人作品,家族成員,后妃,子女,史籍記載,陵墓介紹,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建為人隆眉廣額,龍睛虎視,機略拳勇,出於流輩。據說他的祖祖輩輩都是做餅師的。
王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以殺牛、偷驢、販賣私鹽為業,又因排行第八,故被鄉人稱為“”。後來,王建犯罪入獄,被獄吏偷偷放走,藏匿在上。武當山僧人處洪遇到王建,相面驚奇說:“子骨法甚貴,盍(何不)從軍自求”,指點他前去投軍。王建於是到(今河南)從軍,後節度使提拔他為,從征有功。
護駕有功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軍攻陷長安,逃往巴蜀。翌年,忠武軍監軍率八千兵馬進攻黃巢,並將部隊分為八都,任命牙將、、王建、、、李師泰、龐從等八人為()。楊復光率八都頭擊敗了,攻克。
中和三年(883年)六月,病逝,鹿晏弘率王建等都頭前往巴蜀迎駕,沿途擴充兵力,並行剽掠,中和四年(884年)三月,鹿晏弘行至(今陝西漢中)後,驅逐牛勗,自稱。唐僖宗任命鹿晏弘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王建等人皆領,但不赴任。後來,王建與晉暉、韓建、張造、李師泰被權宦十軍收買,與鹿晏弘等分道揚鑣。他們領兵入蜀,在迎駕迴鑾長安的唐僖宗,收他們為養子。唐僖宗將五人的部隊併入田令孜麾下,賜號“隨駕五都”,官拜。
光啟元年(885年),唐僖宗返回長安,命王建等人統領,宿衛宮中。年底,河中節度使因與田令孜爭鹽池,聯合河東軍進犯長安,唐僖宗逃往(今陝西鳳翔),不久又被田令孜挾持逃往興元。王建被任命為,並負責保護。逃亡途中,山中棧道被燒毀,王建拉著僖宗的馬,冒著煙火突圍而出。在休息時,唐僖宗枕著王建的腿睡著了,醒來後,又將自己的御衣賜給王建。光啟二年(886年)三月,唐僖宗到了興元後,命王建遙領(今四川)刺史,開創了將帥遙領州鎮的先河。
初入蜀中
隨著唐僖宗再次流亡,田令孜成為眾矢之的,他因擔心僖宗加罪,要求擔任西川監軍,前往成都依附任西川節度使的同母弟弟,並推薦樞密使擔任觀軍容使。楊復恭上台後就排斥田令孜的黨羽,王建因為是田令孜的養子,被外放為(今四川廣元)刺史。
光啟三年(887年),山南西道節度使對王建十分忌憚,屢次召他前往興元,王建都沒有聽從。後來,王建在司倉的建議下,招募八千士兵,順嘉陵江襲擊(今四川閬中),並驅逐閬州刺史,自稱閬州。王建在閬州招兵買馬,擴張勢力,並在牙將、部將綦母諫的勸說下,網羅人才,善待百姓,堅守尊奉唐室的大義名分。
攻打敬瑄
王建與曾同在神策軍中,關係很好,陳敬瑄對此非常忌憚,害怕他們二人圖謀,並問計于田令孜。田令孜道:“王建是我的兒子,我只要寫一封信,就能把他叫來。”陳敬瑄大喜,派人拿著田令孜的書信去召王建前來。
王建得信後,非常高興,到(今四川)面見顧彥朗,道:“父親召我前去,我也想到成都去見陳公,向他求取一個藩鎮的位置。”並將家眷託付給顧彥朗,自率精兵二千西去成都。誰知王建剛剛行到(今四川德陽東北),陳敬瑄在幕僚李乂的勸說下又後悔了,命王建返回閬州,並加強城池防禦。王建大怒,攻破鹿頭關,敗漢州刺史張頊於,奪取(今四川廣漢)。
王建又進軍學射山,擊敗西川偏將句惟立,一舉攻取德陽。陳敬瑄遣使責問王建,王建道:“父親召我前來,半路又命我回去,顧公一定會懷疑我,我已經沒辦法了。”表示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不久,顧彥朗任命弟弟為漢州刺史,出兵幫助王建,圍攻成都。顧彥暉圍攻成都三日,見無法破城,便返回漢州。
不久,即位,命左李洵為兩川宣諭和協使,下詔令顧彥朗罷兵停戰。顧彥朗則要求朝廷另派大臣鎮守蜀地,並為王建求取節度使的官職。
奪取西川
陳敬瑄不肯奉詔,唐昭宗便派韋昭度與顧彥朗出兵討伐,又任命王建為招討牙內。龍紀元年(889年),王建大破(今眉山)刺史山行章於新繁(今新都區),虜獲萬餘人,伏屍四十里,又擊敗屯守的威戎節度使楊晟和山行章的五萬援軍。陳敬瑄再次發兵七萬增援山行章,兩軍相持百餘日。王建再敗山行章於(今雙流),山行章請降。大順元年(890年),圍攻成都,王建侍奉韋昭度十分小心。(今簡陽西)、(今資中)、(今樂山)、(今宜賓)、雅州、邛州、蜀州前後來降。
韋昭度率兵圍攻成都三年,且聚兵十餘萬,難以破城,朝廷有意休兵。大順二年(891年)三月,唐昭宗下詔恢復陳敬瑄官爵,令顧彥朗、王建罷返回鎮地。
王建接到詔書後,不願罷兵,上表請求繼續攻城。王建又勸韋昭度道:“關東各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您還是回朝做宰相吧,這裡交給我就可以了。”韋昭度猶豫不決。王建又命士兵殺死韋昭度的親兵,並道:“士兵們餓了,要吃人肉!”韋昭度嚇壞了,將留給王建,任命其為知三使留後兼行營,自己當天就返回京師。韋昭度走後,王建派兵扼守(今北),切斷了中原與兩川地區的聯繫。
此後,王建將成都團團圍住。田令孜登上城頭對王建道:“我與您這么好的關係,怎么到了這個地步!”王建道:“我和您的父子之恩,怎么能忘!但我可是奉皇帝之命,討伐不聽詔令的人!”田令孜無奈,當夜進入王建軍營,交出西川節度觀察牌印。次日,陳敬瑄開門投降,王建入城,自稱,時為大順二年(891年)八月二十六日。王建將陳敬瑄送往雅州,又任命田令孜為監軍,但王建屢次請求朝廷殺此二人,朝廷不許,王建便於景福二年(893年)四月找藉口把這兩人殺了。
大順二年(891年)十月初六日,唐昭宗正式任命王建為檢校、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
王建既得西川,留心政事,容納直言,好施樂士,謙恭簡素,用人各盡其才。但猜忌好殺,諸將有功者,多因事被誅。
吞併東川
王建攻陷成都一個月後,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病逝,其弟繼任。十二月,唐昭宗命宦官宗道弼(一作宋道弼)為使,賜顧彥暉。(今綿陽)刺史常厚()拘押宗道弼,並攻打(今)。王建得知後派建遣李簡、華洪(即)等人討伐常厚。此時的王建已有吞併東川之心,對李簡等人道:“你們擊破常厚,顧彥暉一定會犒軍,到時候把他一起拿下。”李簡等人在鐘陽擊敗常厚,奪回旌節,讓宗道弼將其送到顧彥暉處。顧彥暉得到旌節後,卻因王建養子的通風報信而稱病不肯犒軍,王建的計畫落空。
景福二年(893年),王建被加封為。乾寧二年(895年),邠寧節度使、鎮國節度使、鳳翔節度使聯合進逼京師,誅殺宰相、,並謀廢唐昭宗。在河東起兵勤王,王建也派簡州刺史王宗瑤帶兵救駕。同年,王建以顧彥暉不出兵為由,命王宗滌討伐。不久,王宗滌在楸林擊敗顧彥暉,斬殺敵將羅璋,進圍梓州。
乾寧三年(896年),王建在唐昭宗的詔令下,罷兵返回成都。同年七月,李茂貞再次進犯京師,燒毀宮殿,唐昭宗逃往(今陝西華縣)。王建得知後,上表請求皇帝遷都成都。不久。王建被任命為鳳翔西面行營招討使,討伐李茂貞。
乾寧四年(897年),王建再次命王宗滌攻打東川,又命王宗謹攻打鳳翔。不久,王建命王宗侃取、王宗阮取瀘州,開通。同年五月,王建親自率兵攻打東川。不久,唐昭宗任命諫議大夫李洵為兩川宣諭使,詔令王建罷兵。王建不肯奉詔。唐昭宗貶王建為刺史,任命李茂貞為西川節度使。李茂貞拒絕接受任命,唐昭宗只得恢復王建官爵。十月,梓州城破,顧彥暉自殺,王建任命王宗滌為東川留後。
加封蜀王
光化三年(900年),王建兼任,東川、信武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賜爵琅琊王。天復元年(901年),王建被改封為西平王。同年,宦官將唐昭宗劫持到鳳翔,被梁兵圍在城中。李茂貞堅守不住,打算求和。王建暗中派人勸說李茂貞,讓其堅守城池,並稱自己會出兵救援。不久,王建派攻取。天復二年(902年),武定節度使拓跋思敬歸降王建,王建終於得以兼併。天復三年(903年),荊南節度使兵敗身死,王建趁機奪取(今重慶奉節東)、(今湖北恩施)、(今重慶忠縣)和(今重慶萬縣)。八月,王建被封為守司徒,進爵。
天復四年(904年),王建與李茂貞修好,將女兒(即)嫁給李茂貞的侄子李繼崇。八月,朱溫弒唐昭宗,立,並遷都洛陽,改元天祐。但王建仍使用天復年號,並在成都設立行台,自行任命官員。天復六年(906年),王建取(今湖北),占有三峽之地。
開國稱帝
天復七年(907年),篡位,建立。王建不承認後梁的正統性,並傳檄天下,要聯合各藩鎮討伐朱溫。但是,各藩鎮都知道王建的真實用意,無人回響。王建又打算稱帝,並寫信給晉王,主張二人“各帝一方”,李克用沒有同意。與此同時,兩川之地不斷有祥瑞出現。同年九月,王建召集將佐,商議稱帝之事,眾將都勸道:“大王雖然忠於唐朝,但是唐朝已經滅亡,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啊。”於是,王建率領官員、百姓痛哭三日,隨後於九月二十五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並大封百官、諸子。
王建像復原

翌年正月,王建在成都南郊祭天,然後大赦境內,改元武成。同年六月,王建加為英武睿聖皇帝,並立次子為皇太子。武成二年(909年),王建頒行《永昌歷》。
永平元年(911年)正月,與丈夫李繼崇不和,要求返回成都,王建便把公主召回。李茂貞大怒,發兵攻打蜀國邊境。王建命、王宗祐等人討伐岐國。王宗侃在青泥戰敗,被圍困在西縣。王建親自出征,岐軍方才退去。
晚年去世
永平二年(912年),王建因擊退李茂貞入侵而受尊號為英武睿聖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同年五月,朱溫派盧玭出使蜀國,並在書信中稱其為兄。
永平三年(913年)七月初七,寵臣因與太子(即)不和,對王建誣稱太子謀反。次日,王元膺屬下驚懼之下,發動兵變,殺死唐道襲。王建派兵鎮壓,王元膺逃到民間,藏匿起來。後王元膺被人認出,被衛兵殺害。王建乃廢王元膺為庶人,立鄭王為太子。
永平五年(915年),王建興建扶天閣,並將功臣畫像掛在閣中。通正元年(916年)十二月,王建改國號為“大漢”,改明年為天漢元年。
天漢元年(917年)十一月,王建祭天發生“大風拔木”的凶兆,翌年正月初一日恢復“大蜀”國號。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初一日,王建病故,終年七十二歲,廟號高祖,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葬於永陵。皇太子王宗衍繼位,改名。
為政舉措
政治
- 任賢用能
王建尊重人才、知人善任,並不拘一格選用人才,選拔書生王先成、布衣李景、道士、僧人等人,並任用文學家為相。不論三教九流,有才者王建皆用其長。
但後期王建為了防範篡位,冤殺了戰功顯赫、深得民心的和投奔前蜀的勇將,猜忌迫害有識之士,加速統治集團的腐朽程度;又多內寵,重用宦官,導致前蜀國內部矛盾尖銳。
- 整頓吏治
王建注意吏治整頓,嚴懲貪贓不法,對跟隨入蜀的功臣武將的不法行為也能處以嚴懲。義子屢立戰功,官至晉公、,自恃功高,結黨營私。被罷相之後圖謀謀反,被王建命衛士撲殺。義子任節度使,鎮守(今重慶),恃恩貪暴,驕縱逾制,被王建命衛士撲殺。但是官吏貪污腐化仍然成風,集王好蓄姬妾,性格殘虐吝嗇,任刺史時甚至殺人奪田;義子任節度使,每逢生日必向屬縣索賄。王建本人大修宮殿,地方官員投其所好,屢言出現祥瑞,助長享樂腐化之風。
經濟
王建政權原本向百姓徵收重稅,後聽從的建議,減輕賦稅,又招募流亡,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使前蜀成為當時社會最穩定的天下富國和強國。然而後期又開徵苛捐雜稅,如規定綾一匹一百文,絹一匹七十文,布一匹四十文,豬每頭一百文,王建還曾親自觀看成都繁榮的蠶市,便對左右講開徵桑稅之利,此言泄露後,蜀中百姓恐懼,桑木和柘木竟很快被砍伐殆盡,由此可窺見其重科厚斂之一端。
軍事
王建在北邊與李茂貞之發生多次戰爭,先擊敗了李茂貞對漢中的進攻,後攻占(今甘肅)、(今甘肅)、(今甘肅)、(今甘肅)、(今陝西)等地,不斷北拓;在東邊打敗荊楚,遷於(今重慶),加強東部防線;在西南面斬殺暗通的黎州蠻三王,大敗大長和國對黎州的進攻,俘斬數萬,使大長和國不復犯邊。
外交
王建審時度勢,不窮兵黷武。前蜀一直與中央政權後梁保持友好關係。
為了避免與朱溫發生衝突,割據關隴的李茂貞被朱溫擊敗、勢力衰微之際,諸將建議趁機攻取,而王建聽取的建議,把李茂貞作為前蜀的屏障,與李茂貞修好,並與之聯姻。但李茂貞之岐國想要山南地區,王建不肯給,後以不滿婚姻生活而返蜀為導火索,蜀、岐兩國遂於永平元年(911年)爆發戰爭,以王建擊敗李茂貞結束,兩國從此失和,戰火不斷,蜀占據主動地位。永平二年(912年)十二月,蜀攻占岐之;永平四年(914年)十一月,蜀又攻岐;永平五年(915年)十一月,蜀大舉攻岐,取階、成、秦、鳳四州併入版圖,置武興軍於鳳州;通正元年(916年)八月,王建又對岐發動大規模征伐,十月取岐、,但在圍攻岐都鳳翔時因大雪而撤軍。在王建的軍事壓力下,李茂貞終於屈服,在光天元年(918年)四月遣使求和於蜀。
對大長和國,王建在大渡河大敗其軍,王宗范準備趁機渡河進攻,王建下令停止進攻,班師回都。王建對邊防用兵,沒有輕率冒進,空耗國力,客觀上鞏固了前蜀的統治。
軼事典故
王建葬父
父親死後,王建掘地數尺來安葬。但是棺材落下後便自動跳出,有神人出來對王建道:“這裡是出天子的風水寶地,你只是一介小民,怎能容你卜葬於此!”王建毫不理會,一次次下葬,如此反覆幾次,最終還是葬下了。
古墓奇聞
王建早年與在許昌為盜,被官府通緝時隱匿於的一古墓中。當時正舉行,晚上外面有幾人向墓中喊道:“你們去不去潁川大會?”墓中回應道:“蜀王在這裡,不能跟著去!”王建與晉暉都只聽見聲音,卻不知道是誰在說話,也不知道蜀王是誰,晉暉對王建說:“八哥(王建)深謀遠慮,我趕不上啊!”王建雖然嘴上謙讓,但內心竊喜。過了許久,參會的鬼返回墓中,對墓中其他鬼說:“知道今天有客人來了,現在把飯一分為三,二分獻王,一分獻公。”其後王建和晉暉面前就出現了兩份飯,雖然都一樣香,但王建的飯品味更奇異,晉暉對王建說:“這是御飯啊!”兩人會心一笑。最後王建果然成為蜀中帝王,也官至太師。
馬中有蛇
《》、《》記載:王建還在忠武軍做部將的時候,討伐于山東,力戰馬斃,剖之得一小蛇於馬腹,從此更加自負了。
袒背無痕
王建年輕時,曾經犯過徒刑,被杖打過,但背上沒有痕跡。後來王建占據兩川,問從事道:“我聽外面傳言,說我受過徒刑,有這回事嗎?”馮涓答道:“有這回事。”王建便把背部露出來,對馮涓道:“你看看,有曾經被杖打過,但背部如此完好的嗎?”馮涓摸著王建的背部,嘆道:“太奇怪了,您當時從哪裡得來這么好的膏藥,讓背部如此完好!”
禮遇文士
王建稱帝後,善待文士,身邊侍從認為他禮遇太過。王建道:“你們知道什麼,我以前在神策軍時,負責宮中守衛,看到唐朝皇帝對待的態度比一般人的朋友關係還要親密,如今的我對待文士只是唐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么能說過分呢!”
巧馭軍兵
王建在攻打成都時,經常對其將士說:“成都城中繁盛如花錦,哪天要是攻取了,金帛子女任你們拿,節度使讓你們輪日做!”到了投降那天,王建任命他麾下部將張勍為馬步斬斫使,讓他先入城,並對將士說:“我和你們三年百戰,現在才得到成都,你們不用擔心不會富貴,千萬別對街市燒殺搶掠,我已經派張勍去保護了,他要是抓住你們來稟告我,我還可以赦免你,要是先斬殺再稟告我,我就不能救了!”結果張勍當天就抓了一百多個違紀士卒,毆打他們的胸部直到打死為止,屍體堆積於市,就再也沒有敢違紀的人了。還有個叫韓武的小校在節度使衙門前公然上馬,衙司予以制止,韓武吼道:“王司徒已經允許我們輪日當節度使,還用這個規矩幹嘛?”王建聽說後派人把韓武暗殺了。
印文之爭
朱溫派盧玭出使蜀國時,落款印文是“大梁入蜀之印”。宰相解釋道:“在唐朝的時候,朝廷遣使出使四夷時,用的就是‘大唐入某國之印’。如今梁國用‘大梁入蜀之印’,是將我們當做夷狄對待。”王建大怒,欲殺盧玭。張格勸道:“這只是梁國官員的失誤,不要因為這個壞了兩國之間的交情。”王建這才作罷。隨後不久,朱溫被兒子弒殺,王建派李紘前去弔唁,印文便刻上“大蜀入梁之印”。
王建之死
關於王建的死因,一般說法是病死,而且是得了,在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復發。臨終前曾看到很多因他“重賦厚斂”而被逼死的百姓找他索命,旋即駕崩。另一種說法是王建第八子信王宗傑暴死,為王建所懷疑,王建寵臣唐文扆自知擺脫不了干係,遂與徐妃、張格密謀,讓在進獻給王建的雞燒餅中下毒,王建因此死亡,臨終前曾有大臣主張誅殺唐文扆,唐文扆在王建死後十餘日伏誅。
人物評價
- 自評:吾提三尺劍,化家為國,親決庶獄,人無枉濫,恭儉畏慎,勤勞慈惠,無一事縱情,無一言傷物,故百官吏民,愛朕如父母,敬朕如天地。
- :蜀主雖目不知書,好與書生談論,粗曉其理。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蜀主禮而用之,使修舉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
- :唐自廣明之亂,天下凌遲,奸猾亡命之徒,攘袂誓眾於萑蒲之下,而所在橫潰。建於此時,乃與輩攘竊於許、蔡之郊,藏匿於墟墓之間,其暴固不足以警動郡縣。及抵罪被系,死在旦夕,而孟彥暉縱之使去,此豈獄吏知其必貴而佑之耶?抑天為之耶?遂能奮跡士伍,奔赴,忠義感激,誠貫白日,執戈披銳,翼衛乘輿於煙焰之中,其勤至矣。巨閹猜忌,自璧遷利,遂舉兵據閬,謀自全之計。洎陳、田召而不納,遂抗表請師,猶有勤王之節。章句書生,柔雅醞藉,非有將帥之才,駕馭之術。建察其可取而代,中以機智,奪其符印,遂摧敵克城,節制全蜀,而納貢述職,道不絕使。及梁祖受禪,非有湯、武、高、光之德,建誓師雪恥,而為岐、隴所阻,自視才略不在梁下,其肯甘心俯首而為之臣耶!因僭竊位號,亦時使之然也。觀其委任將佐,擢用才智,撫養士卒,惠綏黎庶,勸課農桑,輕省徭賦,始似如此。及其臨終顧托,至誠無疑,前視劉備,可以無愧。予嘗始終考究建之誠心,使不篡,昭宗尚克享國,必不忍為鼎足之勢,此予所以不深罪之也。
- 王夫之:當是時,人各自以為君,而天下無君。民之屠剝橫屍者,動逾千里,馴朴孤弱之民,僅延兩閒之生氣也無幾。而約軍於,秋毫無犯;王建從綦毋諫之說,養士愛民於西蜀;招懷流散於東都,躬勸農桑;定揚州,輦米賑饑;撫集凋殘於,通商勸農。此數子者,君子酌天地之心,順民物之欲,予之焉可矣。存其美,略其慝,不得以拘致主帥之罪罪王潮,不得以黨賊之罪罪全義,不得以之罪罪王建,不得以爭奪之罪罪行密,不得以逐帥自立之罪罪成汭。而其忘唐之尚有天子,莫之恤而擅地自專者,概可勿論也。非王潮不能全閩海之一隅,非王建不能保兩川於已亂,非全義不能救刃下之餘民,非行密不能甦虐用之孑黎。且其各守一方而不妄覬中原,以糜爛其民,與暴人爭衰王。以視、之竭民肝腦、以自為君而建社稷,仁不仁之相去,豈不遠哉?
- :先主負驍雄之姿,奮不世出之略,智驅田、陳,力並楊、顧,北問罪於岐、隴,南禦侮於,功綦茂矣。而,戮及嗣子,何遇之酷也!卒之艷妻方處,母愛子抱,舍長立少,不再傳而失國,豈所稱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乎?嗚呼!廢立之際,顧不重與?
個人作品
- 《改衙廳為宮殿詔》
- 《置東宮官屬詔》
- 《勸農桑詔》
- 《命編開國已來實錄詔》
- 《郊天改元赦文》
- 《答梁主書》
- 《示群臣手書》
- 《誡子元膺文》
家族成員
后妃
- 周氏,王建稱帝後立為皇后,死後諡號順德,與王建合葬於永陵,但不同墳塋,有無頭石像出土。
- 張氏,生王元膺,後晉封。
- 徐氏,生王宗衍,被封為。王宗衍繼位後,被尊為順聖皇太后。
- 徐氏,徐賢妃之妹,封淑妃,又稱。王宗衍繼位後,尊為翊聖皇太妃。
- 蕭氏,封夫人,後被王建賜給王丞弇(李彥)。
- 周氏,其子王宗范被王建收為養子。
- 馬氏
- 宋氏
- 陳氏
- 喬氏
- 褚氏
子女
- 兒子
據《》記載,王建共有十一個兒子。
- ,母馬氏,封普王,後改封為衛王。
- (即王元膺),母貴妃張氏,封遂王,後被立為太子,913年因謀反被廢為庶人。
- ,母宋氏,封雅王,後改封為豳王。
- ,封褒王,後改封為趙王。
- ,母陳妃,封榮王,後改封為韓王。
- ,母褚姬,封興王,後改封為宋王。
- ,母褚姬,一說母翊聖皇太妃,封彭王,後改封為魯王。
- ,母喬妃,封信王。
- ,母褚姬,封忠王,後改封為薛王。
- ,母陳妃,封資王,後改封為莒王。
- (即王衍),母順聖皇太后(一說其生母為翊聖皇太妃),封鄭王,後被立為太子。王建死後,即皇帝位,是為後主。
- 女兒
王建的女兒見諸史冊的只有三人:
- ,嫁之侄李繼崇。
- ,嫁之子劉嗣湮。
- 養子
唐末五代時期,節度使常收心腹將領為養子以鞏固地位,王建的養子相傳有一百二十人,知名的有四十二人。
- ,本姓甘。
- ,本名田師侃。
- ,本名華洪。
- ,本姓孟,王建的外甥。
- ,本名魏弘夫。
- ,本名吉諫。
- ,本名鹿弁。
- ,本名謝從本。
- ,本名文武堅。
- 王宗播,本名。
- 王宗謹,本名王釗。
- ,本名李綰。
- ,本名楊儒。
- 王宗浩
- ,本名全師朗。
- ,本名鄭渥。
- ,本姓張,王建妾室周氏與前夫之子。
- 王宗瑤,本名姜郅。
- ,本名王茂權。
- 王宗勉,本名趙章。
- 王宗鍔
- 王宗夔
- 王宗裔
- 王宗矩,本名侯矩。
- 王宗祐
- 王宗汾
- 王宗信
- 王宗賀
- 王宗紹
- 王宗宏
- 王宗鐸
- 王宗魯
- 王宗昱
- 王宗勛
- 王宗晏
- 王宗汭
- 王宗偉
- 王宗憲,本姓許。
- 王宗儼
- 王宗威
- 王宗檢
史籍記載
- 《·卷一百三十六·僣偽列傳三》
- 《·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
- 《·卷三十五·前蜀一·高祖本紀上》
- 《十國春秋·卷三十六·前蜀二·高祖本紀下》
- 《·卷上·前蜀》
- 《·卷上》
陵墓介紹
永陵,俗稱,位於四川西郊三洞橋,是中國首次科學考古發掘的古代帝王陵墓,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發掘的歷史年代最早的古代帝王陵墓,其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傑作。1961年,永陵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成都的永陵(王建墓)

王建墓曾經被盜,但仍保存有精湛的石刻藝術以及文物。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米,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後三室,全長23.6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