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創辦於1906年,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一所有背景的綜合性大學,校址位於黃浦江畔的楊樹浦,今為。初名浸會神學院,1909年開設浸會大學堂,1911年二部分合併為上海浸會大學,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191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作為教會名校,滬江大學以學風純樸、較少教會氣和愛國主義傳統聞名全國,以文理商著稱於世。
滬大首任華人校長對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確立了”更為中國化“的辦學主張。在學科發展方面,堅持在職業化下發展套用性專業的“滬江模式”。倡導社會服務,提倡勤工儉學,實施平民化教育。滬大開在華教會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國內最早開展社會工作,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社會學系,興辦了上海最早正規的建築教育,擁有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商學院,諸多領域開一時風氣之先,獨樹一幟的優秀辦學傳統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志士仁人、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政商翹楚。
195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辦滬江大學。1952年秋,滬江大學在中被裁撤,各系科(組)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學院等院校。之後,滬江附中改為上海市北郊中學,第一機械工業部在滬江原址組建。20世紀80年代起,廣大海內外滬江校友一直與上海機械學院及後來的上海理工大學保持著聯繫,開始合作辦學,從而延續了滬江的文脈。2011年3月,經上海市社團局批准,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變更登記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滬江大學
- 外文名:university of shanghai
- 簡稱:滬大、滬江
- 校訓:信、義、勤、愛
- 創辦時間:1906年(丙午年)
- 類別:綜合性大學
- 知名校友:、、、、、、、
- 所屬地區:中國
- 主要院系:理學院、商學院、文學院
- 主要獎項:上海第一所向中國政府立案的教會大學
開在華教會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社會學系
興辦了上海最早正規的建築教育
擁有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商學院 - 滬大校歌:shanghai will shine tonight
- 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
- 學校原址:上海市楊浦區軍工路516號
歷史沿革,滬江傳統,校徽,校訓,校歌,校報校刊,由理而工,文脈傳承,校名傳承,百年校慶,校園建築,校園設計師,建築風格,教師別墅,院系設定,文化傳承,滬江音樂文化,滬江通訊社,密氏校門,滬江青年報,滬江學院,滬江文化研究所,滬江文化研究會,湛恩紀念圖書館,滬江國際文化園,滬江大學校友會,歷任領導,校長劉湛恩,人物春秋,體育勁旅,滬江精神,校名題記,
歷史沿革
1900年,因,的華中差會和美北的華東差會成員都來到上海避難。期間他們達成了共識,決定在上海聯合創辦一所高等學校。
1902年,經美北浸禮會傳教士柏高德和美南傳教士萬應遠代表各自差會合作籌備,在楊樹浦軍工路購得165.5畝土地,建造第一所校舍,名思晏堂。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開辦了浸會神學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是萬應遠博士(dr.r.t.bryan)。
1909年,開設浸會大學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長是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校址選定在滬東軍工路,建成一所黃浦江畔的綠茵遍地、風景幽雅的美麗校園。1910年成立格致部(理學院前身),設定物理、化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等課程。
1911年,二部分合併組建上海浸會大學(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長為美北浸禮會傳教士博士(dr.francis john white)。此後校務發展很快。
1913年,葛學溥教授在學校創立了中國大學第一個社會學系,到1930年,社會學系成為全校除商業系外學生最多的學系。
1919年滬江大學規劃平面圖

1914年,根據副校長的建議,校董會將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並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同年,滬江大學同學會成立。1916年,其生源已涉及國內九個省,至1930年代初,生源更擴至全國17個省及日本、朝鮮。
1916年前後,中華民國大總統為表彰滬江大學的辦學成績,特授予“澡雪心神”的匾額。
1917年,滬江大學在美國註冊立案,並獲得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同年,滬大創設滬東公社,這是中國最早的社會學實驗基地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學校在楊樹浦路1509號購置了一處原為教堂的房產,作為滬東公社社址,“以供滬大社會學系之實驗;同時又為教育、宗教、經濟各學系實習之所”,亦為提升當地社區文化和生活質量的社會服務中心。
1918年,校園面積擴充到303畝。
1920年5月、6月,、美國教育家先後來校演講。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學,實行男女同校,開在華基督教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2年建造了第一幢女生宿舍,至1925年已有68名女生,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18%。到1926年,滬大的學生人數已達446人,僅次於和燕京大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教會大學之一。
1923年,學校選科定型為教育、宗教、社會、商、理共五科,明確理科培養方向為醫學預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項。
1927年,校方將宗教課程由必修課改為選修,又將劃出,以便專門進行宗教教育。但校內宗教氣氛仍很濃厚,基督徒占全校師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至1927年末,已有大小校舍30餘座,各類球場19個,游泳池1個,以及圖書館、健身房等,是一所校園設備齊全的高等學府。
20世紀20年代末,全國掀起“收回教育權”運動,滬江大學改組了校董會,增補8名華人為校董成員。1928年1月,經過改組的滬江大學校董會聘請畢業於美國哲學系、年僅31歲的博士為校長,這是滬大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就任校長後,主張滬大“更為中國化”。
1929年3月18日,滬江大學向中國政府立案,成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會大學,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大學部按規定,文理商、教育科改為文、理、商、教育4學院(後將教育學院併入文學院);中學部、國小部改稱附屬中學(滬大附中即今,滬大附中分校即今)、附屬國小。
1931年9月22日,來自上海30多所高校的代表在滬江大學集會,成立了領導上海學生救亡運動的上海高校學生抗日救國會聯合會,號召去南京請願並舉行無限期罷課。滬大學生代表也積極參加了赴南京的請願活動,以此表達抗日救亡的堅強決心。
1932年,劉湛恩校長在接近市中心的209號真光大樓創辦了城中區商學院,這是滬江大學最富盛名的學院,院長為朱博泉。該學院專門為社會上的在職青年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培養工商業人才,實行學分制,分設有日班和夜班,這樣方便學生業餘就讀,是當時辦得較好的並卓有成效的一所。除本科外,還開辦專修科、普通科和單科訓練的特科。其辦學認真,課程切合實際,聘請、、、等學者和社會名士執教,、、、等工商名流捐資支持辦學並鼓勵自己企業中的青年職工報考,設定了獎學金、助學金。開辦以後入學者踴躍,遂與軍工路本部商學院合併,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商學院。城中區學院是劉湛恩在“職業化”下進一步推行“平民化”的嘗試,其目的除方便滬江商科學生實習外,更主要是為社會上提供各種形式的職業補習教育,以幫助那些清寒好學的學生能夠完成大學學業。
滬江大學城中區商學院畢業生合影

1933年,中國建築師學會、、等人應劉湛恩邀請,籌劃興辦滬江城中區商學院建築科。該科為兩年制專科,以招收在建築事務所工作的在職人員為主,以培養能力工作的建築師為辦學目的。該科始終得到的大力支持,許多學會會員主持或參與教學工作,是當時上海最早正規的建築教育基地。
至1936年,校園面積320餘畝,大小建築40餘幢,在校學生由最初時的4人發展到900餘人。大學部設有文、理、商三學院二十個系,並附設研究院、中國小、幼稚園。1937年8月統計,滬江大學已有各類建築物五十餘幢(所),總房產估值近四十萬美元。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劉湛恩校長被推舉擔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協會理事、上海教育界救亡協會主席、上海各大學抗日聯合會負責人、中國基督教難民救濟委員會主席。他為宣傳抗日、支援前線、救濟難民、安撫流亡學生,作了大量的工作。1938年4月7日,劉湛恩上班之際,慘遭日偽特務暗殺,以身殉國,樊正康接任校長。
期間,滬江大學因地處戰區,校區遭嚴重破壞,學校被迫撤離,把位於公共租界內的城中區商學院作為全校的臨時校舍。由於大學、附中和城中區商學院都擠在了一起,不得不採用三班輪流的辦法上課,規定上午為中學,下午為大學,晚上為商學院。後來,隨著學生的增多,又增租了同在圓明園路上的大樓三樓和亞洲文會大樓五樓辦學。楊樹浦校區在滬大撤離後,隨即成為了侵華日軍的兵營和軍用機場的設施地。學校經過美國駐滬總領事與日本多次交涉,直到1938年11月,才從校園運出了區區80卡車的教學物資,其中包括2萬冊書籍、14架鋼琴和少量實驗設備。
1938年夏,滬江大學與、、等校在組成上海基督教聯合大學(又稱華東聯合大學)。1941年爆發後,教會聯合大學解散。
1942年1月15日,滬江大學被迫作出了學校無限期停辦的決議。1月21日,滬江大學同學會在香港路銀行公會舉行常務委員會議,由朱博泉、虞秉鏞、陳椿葆、、巢紀梅等委員出席,滬江大學董事長、校董於壽椿、戚正成以及滬大的主要負責人、、林卓然、李好善等列席了會議。會議根據各方面意見,為了保存滬江“火種”,建議“由同學會出面,組織新校,繼續辦理,但母校校名必須避免,同時學校經濟亦須與校董會獨立。”最後決議成立“滬江書院”,並選出9人院務委員會,委員會中推舉朱博泉任主席。
1943年2月25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東吳滬江聯合法商學院”,由部分滬江大學校友在重慶和校友聯辦,任商學院院長;兩校在重慶市中心區的保全路214號衛理公會社交會堂內建造了合用的校舍,於3月8日舉行入學考試,15日正式上課。
1944年9月,凌憲揚被選為滬江大學代校長,開始籌備戰後恢復事宜。
1945年春,之江大學遷,又合併為“東吳滬江之江聯合法商工學院”。4月,滬江書院所在的真光大樓被日軍徵用,書院只得搬出,另借虎丘路50號原和206號原女青年會宿舍的房屋棲身,直至抗戰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上海的滬大校董會立即恢復活動,於8月27日召開會議,決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復滬江大學繼續辦理。”歷時4年的滬江書院保存滬江“火種”的歷史使命,宣布結束。
1946年初,在重慶的滬江商學院遷回上海。抗戰勝利後,滬江校園一度被作為收容遣返侵華日軍中朝鮮士兵的營地,經過半年的簡單修復,基本具備了復校的條件。2月,滬江大學遷回楊樹浦軍工路原址,凌憲揚正式出任校長。4月,滬江大學部教職員和900多名學生返回校園。4月22日,舉行開學典禮。11月,滬江大學隆重慶祝40周年校慶,親題校訓“信義勤愛”以示祝賀。
1948年畢業生離校前在大禮堂前的草坪聚會

1949年上海解放後不久,凌憲揚校長辭職,並將全部校產責成總務長馮家聲按清冊移交;滬大成立了有學生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主任為,副主任為,但日常工作實際由教務長主持。
1949年9月,滬江大學開始了解放後的第一個學期,有1234名學生註冊。
1950年,全校土地面積341畝(含江邊新漲土地12.3畝)。
195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辦滬江大學,校務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滬江傳統
校徽
校訓
滬江大學以“信義勤愛”為校訓。
滬江大學紀念戒指

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徵,講信修睦,誠信不欺;義,即仁義禮智,遵道秉義,義薄雲天,見義敢為;勤,則奮發勤勉,勤學好問,將勤補拙,業精於勤;愛,需大雅,修身自愛,愛人以德,愛國敬業。
校歌
《shanghai will shine tonight》

我來我校,時曰滬江,共高歌樂讚揚。
讚揚之聲,遍於四方,我愛我校,爰升其堂,
惟我母校,信義勤愛,讚揚母校榮光,
使我學行,罔或不臧,增榮名仰滬江。
校歌視頻
校報校刊
據統計,1906年-1952年,滬江大學校方及師生主辦的刊物近40種。其中創辦於1907年的《上海浸會大學堂學道院合章》(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 prospectus)為最早的滬大刊物,也可躋身於中國最早出版的幾種大學校刊之列;創辦於1912年的綜合性校刊《天籟》(滬江大學月刊),雖有停刊、復刊現象,但總體上算是中國近代辦刊時間最長,影響較大的綜合性校刊之一。
1950年滬江年刊(暨畢業同學錄)

就主辦主體而言,有以學校名義主辦者,有由各院系所主辦者,有學校社會實驗基地(如滬東公社)主辦者,有以學生名義主辦者,亦有由校內各學術團體和其他社團主辦者。出版期限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以及不定期刊等,篇幅長短不一,文體不拘文言白話,文種有中英文、英文、中文。其學科領域,與滬江大學文、理、商綜合性的科系設定密切相關,既有文學、教育、商業、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也有自然科學類的。
滬大校方主辦的出版物主要有《滬江大學章程》、《學校年度報告書》、《私立滬江大學一覽》等出版物;院系主辦的有理學院的《滬大科學》,商學院的《滬大商刊》、《新商業》等;學校社會實驗基地滬東公社主辦的有《學徒之友》、《滬東新聲》等;學校相關團體主辦的有滬大科學社的《科學世界》、滬大商學會的《商業叢刊》、滬大文學會的《滬江》、滬大同學會的《校訊》、滬江新聞報社的《滬江新聞》等;滬大學生主辦的有當年畢業生的《滬江(大學)年刊》、滬大學生的《滬大周刊》、滬大附中學生的《滬大附中月刊》等。其中《滬江大學章程》、《新商業》、《學徒之友》是最具代表者。
滬江大學所出的報刊,在弘揚學術、闡發思想、交流信息、發布校情、提供實踐平台等方面,為滬大贏得相當的社會聲譽,並在中國近代教育史和出版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由理而工
滬江大學是一所以文理商著稱的綜合性教會大學,尤以商科和化學系的教學水平居上海各大學之首,沒有單獨設定的工科院系。初設格致部,後改理學院。1916年,設化學系、物理系。1919年,設生物學系。1923年,學校明確理科培養方向為醫學預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項,同時增設地質學系。1928年劉湛恩就任首任華人校長,直至1938年遭日偽暗殺,任職十年間,他力倡學以致用,“由理而工”,寓於理科與商科教育,更主張“職業化”、“平民化”。理學院與城中區商學院中的工程教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漸得到發展並成為滬江特色的。
2018年台灣滬江高級中學師生領導參觀上海理工大學校史館

化工教育可謂滬江工科教育的先聲。化學系是滬江理科中最強的一系,其課程設定在化工方面堪稱國內大學中最為系統,常被稱為“工業化學系”。為了讓學生對化工生產過程有感性認識,化學系經常組織學生去上海水泥廠、大英煤氣廠、大華皮廠、寶山玻璃廠、中國肥皂公司工場等不同類型化工廠參觀學習。1946年9月,為解決教授職數的限制,加強和化學工程方面課程,滬江邀請在上海化工廠服務的滬江化學系畢業生,成立化學同學會,請其會員為學校化學系講授化工課程,贊助或開設化學工業講座。後陸續開出的講座有:有機化學、造紙工業、窯業工業、電化工業、印染工業、化工機械畫、工廠管理等。
滬江大學城中區商學院教職員暨畢業生合影

物理系自1930年任主任後,突破了原來只能開設普通物理學課程的局限,增設了大量電機學課程,建立起交直流電機實驗室。在發展方向上,涂羽卿把重點放在套用電學,努力發展電氣工程和真空管研究。他認為:“位於一個工業地區,我們自然應朝向物理學的某種工業上的運用”。
為服務社會青年,1934年秋,在的支持下,城中區商學院開辦了建築科,後逐漸發展成為滬江工程教育的主陣地。建築科為兩年制,招生對象主要為中等學校畢業或有相當程度的志願研究、經審查合格的在建築事務所工作的在職人員。凡修滿兩年、經考試及格者,準予畢業,並獲校、會雙方合發之畢業證書。城中區商學院負責辦理報名、招考、註冊等事務,學會負責教學策劃和師資籌備,具體由著名建築學家陳植負責。陳植還邀請了黃家驊、、、吳子昂等名家一起制訂教學計畫與授課安排,後者先後擔任過建築科主任,還有一大批滬上建築專家擔任過授課教師。開設的課程有建築史、建築理論、建築設計、建築結構、射影學、鋼骨水泥學、徒手畫、暖氣衛生學、透視畫法等課程。1934年至1946年間,建築科先後培養了10餘屆350多名畢業生,後來最有成就的有林樂義、、、張志模等。此外,城中區商學院還開辦有“工程學科”。
1997年校領導與高級經理培訓班學員合影(背景為滬江商學院)

解放初期,中國高校被要求按照蘇聯模式改革院系專業設定。於是,滬江物理系師生提出改設“電信工程系”,化學系師生提出要辦“化工系”,以因應國家大力發展工科的要求。最後校董會勉強同意在物理系增設電訊組,化學系則維持原狀。1952年8月,按照中央教育部下達的方案,華東區高校開始進行院系調整,包括滬江在內的所有私立教會大學被解散。滬江各系隨之被併入其他院校。華東工業部在滬江大學原址開始建設上海工業學校——這就是的前身。
文脈傳承
1985年1月20日,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成立。
1985年4月,在滬江校友的反覆呼籲下,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被正式追認為。
1958年,旅居台灣的滬江大學校友於在成立台北縣私立滬江中學(今台北市私立滬江高級中學);
1986年,滬江大學香港同學會為紀念母校八十周年校慶於港東區康山創辦滬江國小;
1988年,台、港、滬三地滬江校友聯合上海機械學院在滬江大學原址設立“滬江城中區商學院”暨復辦滬江大學商科。滬江人奔走相告,慶祝滬江自此有了“商科”一脈得以存世,滬江校友捐款、捐設備甚至派員擔任教師。滬江大學以理商文著稱於世,城中區商學院也是滬大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學院,歷屆校友非但在商業財經界頗多建樹,而且遠及港台歐美也不乏名家和實業巨子,影響遍及五洲。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之女及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副總幹事喻超等多位滬大校友,都曾受聘滬江城中區商學院擔任過教職。這個商科,後來發展為,從而延續了滬江的文脈。
滬江大學師生為紀念學校第一任華人校長、抗日烈士劉湛恩,抗戰勝利後將擴建後的圖書館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1948年7月3日,圖書館行奠基禮,在館內設專室陳列劉校長塑像及其遺物,以資景仰;是年底完工,隨即啟用。,原滬江大學圖書館仍然作為圖書館使用,但不再稱“湛恩紀念圖書館”。1958年11月12日,來校“視察”,指示要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於是完全按照藏書承重要求建成的圖書館被改造成了實驗室、車間、工廠。1982年,在原滬大圖書館的西南方新建成了圖書館。
1991年11月10日,時值滬江大學85周年校慶,300多位海內外滬江校友重返校園,深情緬懷劉校長的堅貞品格和光輝業績。圖書館再度被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並舉行劉湛恩塑像暨湛恩紀念圖書館揭幕典禮。新老校友齊唱滬江大學英文校歌《shanghai will shine tonight》。謝希德和上海機械學院常務副院長等為“湛恩紀念圖書館”揭幕,一塊黑底綠字的“湛恩紀念圖書館”匾額赫然呈現於眾人眼前,由著名書法家、上海圖書館原館長題寫。揭幕儀式上,有滬江大學校友會會長、校友代表、劉湛恩的子女等先後發言。重提其所倡導的“滬江大家庭”精神,並寄語全體在校學生,踏著前人足跡,發揚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精神,銳意進取,開創未來。之後,新老校友再次詠唱滬大校歌。
1998年滬江商學院張逸民教授在港與香港滬江大學校友會人士合影

滬江大學和上海理工大學之間的歷史認同,不唯商科一脈的接續。多年來,廣大海內外滬江校友一直和上海理工大學保持著聯繫,維繫著親情。
2001年,台灣滬江高級中學代表團訪問上海理工大學。
2005年,學校設立滬江學院,為港澳台及海外留學生提供國際教育及文化交流服務。
2006年,海內外滬江校友齊聚上海理工大學,慶祝建校100周年,香港校友還捐給滬江學院100萬元港幣。
2007年,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國小和香港滬江國小結為姊妹學校。
2008年,上海理工大學代表團應邀出席台灣滬江高級中學50周年校慶。
這其中,和滬江大學的靈魂人物劉湛恩有關。因為每年清明前後滬江校友、在校學生都要一起赴龍華烈士陵園悼念這位抗日烈士。如今,校園內除最寬敞的“湛恩大道”外,湛恩紀念圖書館及保存完好的劉湛恩故居和劉湛恩三座塑像非常醒目。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已經完成編輯出版的“滬江文化”叢書中就有兩本是《劉湛恩紀念集》和《劉湛恩文集》。
2001年台灣滬江高中代表團訪問上海理工大學

2010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外文系的原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為上海理工大學滬江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並被聘請為該所顧問。
2011年,上海理工大學建校105周年之際,以若干幢滬江大學教授別墅為依託的滬江國際文化交流園正式開園,引起轟動,美國新任駐中國大使到訪。
2012年,學校在校史館大廳舉行“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捐贈資料與實物展”,劉湛恩之女、上海理工大學名譽教授劉光坤也將自己保存多年的的劉湛恩革命烈士證明書捐贈給學校檔案館。
換言之,滬江大學和上海理工大學之間的關係,除卻商科的“一”脈相承,是雙方的熱情友好互動、密切聯繫與合作,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並最終促成了雙方實質性的相互認同。概括地說就是:“相互認同為主,文脈傳承為輔”。
校名傳承
上海理工大學的英文校名是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名開頭用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為了傳承前身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的文脈底蘊,而後面用for是為了避免of的重複使用,使校名更朗讀更流暢,而使用for作為連線詞,也符合語法需要。上理工校名的英文翻譯包含著學校領導和全體師生的智慧和心血,蘊涵著全體上理人的光榮與夢想,英文校名的最後方案確定前經學校原外語學院院長、著名學者教授和原滬江大學校長英文秘書曹欽和先生最後把關,這才有了學校現在的英文校名。
教育部長和上海市長出席滬江大學30周年校慶活動

百年校慶
2006年,在原滬江大學校址辦學的上海理工大學,得到國家教育部的認可,正式將滬江大學作為學校前身。
2006年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學100周年校慶,上海市市長出席校慶典禮並致辭,國務委員、國家教育部等給學校發來賀信表示祝賀。滬大校訓為“信義勤愛”,上理工百年校慶時定校訓為“信義勤愛,思學致遠”,學校四條幹道也分別被命名為“之信大道”、“之義大道”、“之勤大道”、“之愛大道”。
上海理工大學慶祝建校100周年

校園建築
滬江大學校園(今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位於上海東北部黃浦江西岸。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原滬江大學校址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滬大原有1906年至1948年間建造的50餘幢各類建築,大部分建於1937年前。解放以後因學校基建的需要,陸續拆除了一些滬大建築物,但仍保留了滬大主要的建築36幢,其中30幢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是上海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群。這批具有西洋建築風格的滬江大學歷史建築或處於綠樹濃蔭之中,或與現代建築相暉映,成為上海理工大學一道靚麗的景觀,軍工路516號校門至今鐫刻著“滬江大學”四字以示留念。
“對於1926年來訪中國的人而言,所見景觀的最有意思也最發人深省的特色之一,就是基督教傳教活動的行跡表征。如果旅行者從上海進入這個國家, 在郊外他的輪船就會經過一所學校的建築群,他會被告知這是由美國浸會辦的滬江大學。” 這是美國教會史學家的名著《》一書的開場白。
校園設計師
滬江大學校園規劃總體設計師是美國建築師亨利·基勒姆·(henry killiam murphy)。他畢業於耶魯大學建築系,1914年來華,曾任南京國民政府建築顧問,還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校進行了校園建設規劃。
建築風格
滬大校園採用同時期美國大學校園的整體布局模式及建築風格。校園空間注重師生關係的親和及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校園建築與大自然的融合,建築採用紅磚為牆面,與白色大理石柱形成鮮明對比。校園環境是自然的、公園式的,提供一個可供交往的露天場所,加強師生之間的日常接觸,增進學生之間、 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繫,創造一個使學生留戀的優美環境, 維繫學生對母校的美好回憶和深厚感情。

“大學校園四周都栽著柳樹和四季常青的灌木,校場的中央,巍巍地布著二、三十幢洋樓。在茶餘飯後的時光, 同學們更喜歡三五成群,或則一個人,在黃浦江邊散散步,在草地上坐一霎,看看天上的夕陽和白雲,聽聽江里的潮聲,儼然是一幅從維吉尼亞移來的世外桃源景象。”這一規劃設計強烈地表現出20世紀初美國大學校園注重景觀、 崇尚自然的設計思想,滲透著開明開放、注重人格培養的教育思想。
思晏堂(yates hall):今校長辦公室
始建於1908年1月21日,1909年2月10日大學開學時落成投入使用,是 滬江大學第一座大建築,耗資2.13萬美元。紀念浸會最初來華的傳教士晏馬太博士而得名, 樓高四層, 磚木結構, 最初為圖書館、 校長辦公、 小禮拜堂及教室用房。樓高原為4層,內設正副校長室、圖書館、郵務處、庶務處、教務處及可容300人的禮堂,其他為課室(18間),集教學與行政辦公於一體。後來思晏堂二樓東面的禮堂也改建為課室。1956年9月,因突遭龍捲風襲擊,此樓西端半幢樓頓時倒塌,上課師生被埋,傷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完成重建,建築上部已非原貌,樓高也變為3層。原樓立面上的雙聯尖券、山牆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牆的扶壁均帶有明顯的哥特特徵的構圖元素,而南立面組合柱式形成的門廊及露台、立面上的圓弧拱門窗具有古典主義韻味,表現出折衷主義的傾向。
科學館暨格致堂(science hall):今
1921年落成,1918年美國加州的特里特夫婦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資13.67萬美元,全用鋼筋水泥築成,樓高4層並建有地下室,是當時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築物之一。因配備的理科實驗設備為當時國內最完善者,被譽為“國內僅見之建築物”,使得在文科基礎上發展理科的滬大,得以躋身於一流大學行列。1965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紅色清水磚牆,白色鋸齒形窗框線腳,尖券門洞形成建築主入口,體現出哥特建築風格。
馥賚堂(franklin-ray hall):今第二教師公寓
1948年,美國南、北浸禮會撥款建造,耗資16.95萬美元,由著名建築師設計。為滬江大學第二女生宿舍,這是滬大最晚建造的建築。三層假四層坡屋面,磚混結構,哥德式風格。屋面陡峭,設老虎窗。山牆門廊入口,直欞分割尖券窗。入口門洞及底層窗洞為扁平尖券拱。20世紀60年代始作教工集體宿舍,1999年8月改建為教師公寓,從2009年11月開始整修,準備迎接新引進的高水平的學者。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第四學生宿舍
1919年落成,美國芝加哥伊文斯頓(evanston)城第一浸禮會教友先生捐資4.35萬美元建造。樓高4層,為滬江大學男生宿舍。磚木結構,屋頂陡峭,老虎窗林立,主入口四圓心尖券門洞線腳層層縮進,以方形花飾圖案收頭,主入口上有兩層凸窗,窗下牆上有尖券裝飾圖案,走廊上以連續四圓心券劃分空間,具有晚期哥德式建築風格。因其而立,浦江美景盡收眼底,曾有文這樣描述:“每值暮潮初斂,夜闌人靜,月光如水,波平如鏡,風景絕勝。”1984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大禮堂與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大禮堂
1937年落成,為慶祝滬江大學建校30周年而建。此外為紀念滬大第二任校長魏馥蘭募建思魏堂,上層為禮拜堂,下層設教會辦公室、教員休息室,並在此舉行30周年校慶活動。大禮堂與思魏堂為聯體建築,大禮堂整體為二層磚混結構房屋,建築平面呈“l”形,立面上簡化的哥德式十字花窗、尖券窗,窗洞由細柱分成豎向長窗,增強了垂直感,入口厚牆線腳、扁平拱及室內裝飾體現出後羅馬風格。大禮堂東西向,思魏堂位於大禮堂東北側。整座建築於1937年5月全部竣工,是滬大標誌性建築之一。
思裴堂(breaker hall) 今第三學生宿舍。
1915年落成,取名思裴,意在紀念該州浸會第一任書記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由校長魏馥蘭向美國密蘇里州浸會募捐0.94萬美元建造。樓高4層,為滬江大學男生宿舍。原建築門洞及部分窗洞使用尖券,二三層窗洞以豎向線條統一,以增加垂直感,室內走廊以連續的尖券劃分空間,表現出哥德式建築風格;主入口八根科林斯柱式抬起的門廊、部分扁平圓弧拱表現出古典主義風格。1967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現為第三學生宿舍。2008年4月份,滬江大學董事會成員breaker的後裔betty breaker marcontell女士曾來校尋根。
懷德堂(women's hall):今第五學生宿舍。
1923年落成,特里特夫婦第二次捐款建造,為滬江大學女生宿舍,耗資5.02萬美元,樓高5層。哥德式建築風格,正立面中部有凸窗,建築轉角做法類似扶壁,室內有尖券洞。女生宿舍的建成,為滬大在國內教會大學中首次招收女生奠定了基礎。曾有文描述此樓:“建築精美,華麗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場而面黃浦,紅照掛林,白練橫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燈影,歌聲悠揚,裙履聯翩,笑語雜聞,滬大男女學生之社交生活,鹹以是為集中焉。”1963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以後大修時又拆除了樓台。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第二辦公樓。
1920年落成,為紀念孟嘉德而命名,由美國人士捐資建造,耗資4.91萬美元,樓高4層,為中學部下院。內設辦公室、教員室、圖書室、課室,上層為宿舍。磚混結構,紅色清水磚牆,白色仿石線腳窗套。建築入口設在中部,入口上方為凸窗,室內走道有尖券拱。孟嘉德是美國畢業生,1904年來到中國教授哲學,1907年在華因營救落水的中國朋友而遇難,思孟堂為紀念他而修建。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第一辦公樓。
1922年落成,為紀念西差會總幹部之里奇蒙城而得名。由美南浸信會差會撥款建造,耗資3.21萬美元,為中學部上院。供中學三、四年級課室、寢室及中學部禮堂之用。建築風格同思孟堂,無論從整體形態還是細部裝飾都延續著哥德式建築風格,如山牆的門廊入口,外牆的四瓣飾窗, 以及尖拱窗、小尖塔、 細部浮雕花飾等; 扁平的四圓心券、 思魏堂內的錘式木屋架及室內深色浮雕護牆板則是典型的晚期哥特風格。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國際交流中心
1936年建成,為女教員宿舍。取名思福為紀念美國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稱維吉尼亞堂。磚木結構,折衷主義建築風格。開窗方正,白色仿石窗套與清水紅磚牆形成色彩對比,南立面有浮雕式圓拱,卷草紋裝飾的牛腿支撐陽台,三角形山牆外露名木框架。
圖書館(library):今公共服務中心。
1948年建成,由建築大師設計,為紀念劉湛恩校長,向東擴建,並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建築費大部分由滬江大學教職員、學生與校友捐資,部分由美國西門基金會資助,耗資約2萬美元,成為滬大優秀歷史建築群中最後的標誌性建築。
體育館(haskell gymnastum):今學生活動中心
由美國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於1917年捐資1.81萬美元建造,1918年2月20日行落成典禮,是上海最早的體育館。樓高2層。磚木結構,哥德式建築風格,屋頂陡峭,外牆壁柱逐層收縮,主入口尖券門洞線腳層層縮進,外牆窗下牆上裝飾有哥德式花紋,窗洞口兩側有齒形裝飾線腳。1932年,位於學校南面的女生體育館建成後,該樓曾改稱北體育館。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今南體育館
落成於1932年,是滬江大學的女生體育館(健身房),底層為女生膳堂、音樂室,二樓為女生健身房,建築費1.08萬美元,為加利福尼亞州格蘭特·艾德蒙夫人及其女捐助。現為體育部辦公樓。磚混結構,哥德式建築風格。立面中部凸出,上有小尖塔和雉堞式裝飾。
音樂堂(music hall)
1935年10月建成,樓高2層,原為中學禮堂,上層為禮堂,下層為辦公室、理科實驗室,後改作滬江大學音樂堂,為滬大音樂系使用。磚混結構,哥德式建築風格。屋頂陡峭,門窗細部哥特風格明顯,山牆門廊形成主入口,尖券窗有直欞分隔裝飾,北立面有三聯拱尖券,扶壁以小尖塔收頭。音樂堂採用了裝飾性很強的三葉拱和弓形尖拱及浮雕裝飾, 營造出音樂般的歡快與高雅;圓弧形拱券、立面上浮雕式的半圓連續小券形成的裝飾腰線則是羅馬風時期建築的典型特徵。
麥氏醫院:今滬江美術館
1907年5月11日建成開業,系滬江大學醫院,兼診治學校附近鄉民,因美國麥克來氏捐助而得名,後曾為家屬樓211號。
水塔(water tower):今勤工儉學中心
建成於1930年,又稱紅塔。日軍1937年8月侵滬,曾炮擊在水塔上部留下彈孔。
東堂(east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慈善工作站
建於1909年,原為膳廳、宿舍。
膳堂(dining hall) :今教工活動中心
建於1931年,原為滬大學生食堂。
教師別墅
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築群,共14幢獨立式住宅,建於1907-1936年間,原為滬江大學教員住宅區,自2009年起陸續被修繕一新,2011年滬江國際文化園依託該建築群啟用。教師別墅也是滬江大學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採用坡屋頂,設老虎窗,外牆用紅磚或青、紅兩色磚混砌,立面多有連續拱券, 採用門窗套,室內設有磚砌壁爐,單體別墅雖建築風格各有不同,但整體與滬江校園建築風格十分協調。
院系設定
新中國成立後,滬江大學經過院系改組,設有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政治與歷史學系、社會學系、教育學系、音樂學系;理學院:物理與數學系(含組)、化學系、生物學系;商學院:工商管理學系、會計學系、銀行學系、國際貿易學系;城中區商學院(學系與商學院一致,另設專修科)
民國時期曾設有地理與地質學系、醫學預科系、教育學院、滬東公社汽車專科學校(1937-1941)、神學院及宗教哲學系、音樂師範科等;曾在城中區商學院開設相當於大學專科的新聞學科、工程學科、建築科、實用藝術科和外國語科(英、法、日、德、俄、西等多國語言)等。
文化傳承
滬江音樂文化
滬江大學1917年開設音樂課,1929年專門成立音樂系(院系調整後發展為一部分),學生音樂活動是當時滬江校園的一大特色。上海理工大學先後成立音樂系、滬江室內樂團、滬江民樂團、滬江合唱團等組織,舉辦“滬江之夜”音樂會、滬江音樂文化節等活動,以傳承發揚滬江音樂文化。
滬江通訊社
滬江通訊社是上海理工大學的新聞通訊社。
密氏校門
密氏校門現位於軍工路516號,1916年落成,是為紀念因尿崩症而英年早逝的米拉德(w.h.millard)教授而建。米拉德,人,他非常有才氣,為人機智幽默,是華東浸會歷史上最有學識的學者和最優秀的傳教士之一。滬江大學校長魏馥蘭說過,米拉德或許是滬大歷史上最能幹和最優秀的人,從1908年9月10日到1909年3月9日,他一直居住在校園裡,死時只有32歲。1916年,為了紀念這位早逝的優秀教授,學校將新建的校門命名為“密氏校門”。校門建在校園的主入口處,即後來的麥氏醫院旁;同年5月30日,密氏校門和門房建設完成且被正式啟用。
密氏校門

作為學校校門,密氏校門包含著對大學生活最深的記憶。校友王弘之(孫中山外孫)曾以校門照片代替賀年卡,寄給海外及外地的同年級校友,他們紛紛通信表示,看到校門照片猶如回到母校,感慨萬千,熱淚盈眶。校友說校門照片遠比印刷精美的聖誕卡珍貴,更有珍藏紀念意義。
1953年底,密氏校門被移至軍工路旁。1992年滬江大學86周年慶典前,經廣泛徵求意見,學校決定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密氏校門進行改建,將校門門柱、鋼門按密氏校門原樣以1:1.23進行放大改建。為保持原風格,柱子採用蘇州產的天然花崗石,鋼門則由學校附屬工廠製造。2006年百年校慶前,因軍工路中環高架建設需要,密氏校門被內移至現位置。隨著遷移與擴建,也漸漸形成了今日模樣。除特殊節日對外開放,平日嚴禁機動車輛進出,只許廣大師生步行進出。密氏校門,已成為上理工的一張名片,是上理學子夢想開始和起航的地方,是合影留念的文化景點。
滬江青年報
1993年3月,學校《滬江青年》雜誌改版為《滬江青年報》,出版至今。《滬江青年報》是上海理工大學機關報、官方學生媒體,以“思想、良知、責任”為報銘、“自由思想,活力滬江”為口號,傳承滬江文化,致力成為校園主流聲音。現有同名公共主頁和新浪官方微博。
原滬江大學校友會會長張耀忠在團拜會上致詞

滬江學院
是學校進行大學生文化素質、音樂素養教育以及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二級學院,就讀學生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
上海理工大學“滬江杯”中外合作大學(學院)足球賽合影

滬江文化研究所
2010年3月29日下午,原中國駐美大使和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共同為滬江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該所和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校史研究室合署辦公。
滬江大學建校85周年紀念茶杯

畢業於1952屆滬江大學外文系的李道豫被聘請為滬江文化研究所顧問。李大使對母校的建設與發展感到十分高興,他表示,只要有需要,願為母校的發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滬江大學停辦後外文系併入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校友會曾向我發出邀請,歡迎我以復旦校友身份走進復旦校園。但我一天都沒在復旦校園待過,怎么合適呢?我還是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學有感情。
滬江文化研究會
2009年4月成立,由熱愛滬江文化的上海理工大學在校學生髮起組建的大學生研究性社團。
湛恩紀念圖書館
滬江大學圖書館建成於1928年9月(圖書館初創於1909年,原設在思晏堂內)。之首,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的為其題寫“圖書館”三字匾額。磚木結構。清水紅磚外牆,雙坡紅瓦屋頂,立面中部凸出平頂城堡式塔樓。晚期哥特風格。穿越式塔樓形成構圖中心,尖券門洞形成建築主入口,外牆壁柱逐層收縮,上有小尖塔,檐口有雉堞式裝飾。
滬江大學1930屆畢業證書

1947年8月15日,凌憲揚校長從美國回來。在從美國得到一項鄉村中心的經費承諾後,他授權在校門口的馬路對面購置了5畝土地,把所建議的中心命名為“湛恩村”,以紀念已故的劉湛恩校長。1947年10月8日,凌憲揚在校董會上提議,計畫建設圖書館,並將圖書館建築命名為湛恩圖書館,得到批准。為了進一步紀念劉湛恩博士,還決定在1948年4月8日舉行他逝世10周年的紀年禮拜,並在他的墓前豎立一塊合適的碑。1948年,湛恩圖書館(大部分是師生和校友發起募捐)和校門外的湛恩村(維吉尼亞女差會捐款)開工。湛恩圖書館向東擴建,造對稱的東翼,並連以塔式門廳,並更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1949年3月26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1982年,於原滬江大學圖書館的西南方新建成了圖書館。1991年,新館被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大廳安放了劉湛恩烈士塑像,匾額由題寫。2006年百年校慶之際,圖文信息中心大樓落成,主樓為圖書館。2009年,湛恩紀念圖書館新址揭牌,著名文藝理論家、原滬江大學教授、上海市作協主席受聘擔任名譽館長。
滬江國際文化園
2011年10月29日,在105周年校慶之際,上海理工大學隆重舉行了滬江國際文化園啟用儀式,這標誌著該文化園向全校師生以及公眾全面開放。
滬江國際文化園位於軍工路北校區核心位置,為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築群。該建築群共14幢獨立式住宅,原為教員住宅區。滬江國際文化園由其中7幢風格迥異的小洋房建築組成,通過對歷史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設立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北歐7個文化交流中心。作為重現原滬江大學歷史保護區風貌的校園國際文化社區,她不僅是多元文化交流中心,還將成為國際文化學習、體驗基地。
滬江大學校友會
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是上海市民政局登記在冊的合法社團組織,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之前只是局限於校園內部和校友之間的非正式機構。從法律上來說,兩者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前者的法律地位還高於後者。當年,滬大校友會在人民廣場附近的青年會賓館設有辦公室,空間非常侷促。後來,考慮到校友們年事已高和交通便利等因素,上海理工大學在復興路校區為滬大校友會安排了一間辦公室,儘管校友們只每周二上午辦公,利用率並不高。因為兩者之間的良好互動,2011年3月22日,經上海市社團局批准,“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正式變更登記為“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滬大校友會全部檔案資料悉數歸入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滬江校友通訊》(1985年6月創刊)的編輯也改由上理工校友會為主,滬大校友會為輔。這樣一來,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事實上就演變成了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的分支機構。廣大滬江校友對滬江大學的感情之深,對上海理工大學的情感認同由此可見。
歷任領導
柏高德(1906-1911,校長)
(1911-1926,校長)
(1928-1938.4.7,校長)
樊正康(1938.4.7-1939,校務長;1939-1942,校長)
朱博泉(1942-1944,滬江書院院長)
(1944-1945,滬江書院院長)
(1944-1946,代校長;1946-1949,校長)
(1949-1952,校務委員會主任)
校長劉湛恩
1928年1月,滬江大學董事會聘請31歲的劉湛恩博士為校長,他是滬江大學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也是中國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之一。
劉湛恩就任校長後,立即對這所美國基督教浸信會創辦的宗教氣息濃郁的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使滬江大學在當時私立大學中以學風純樸聞名,較少教會氣,更多中國化,致力革新校務,強調師生團結、學術自由。他曾說,滬江精神是積極的、前進的、建設的、犧牲的。他對學生從不疾言厲色,而是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在他的努力下,滬江大學於1929年獲準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學校的設定作了一系列調整,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課程設定注重打好基礎,強調文理相通,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高。校內學術團體和社團眾多,學生課餘生活十分豐富。
滬江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社會工作、創辦社會學系的學校,其1917年創設的滬東公社是中國第一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劉湛恩校長上任後,滬東公社有了進一步發展,除了為工人區兒童創辦幼稚園和中國小,還開辦了醫院和診所,免費為周圍工人及附近農民施醫送藥,受到社會的歡迎。
劉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讀的親身體會,因而對家境貧困、勤奮好學的學生十分愛護,設定了獎學金、助學金,還讓他們有一邊讀書一邊做工的機會。
1932年,劉湛恩校長委託朱博泉在金融界資助下,於辦公大樓開辦商學院分院——城中區商學院,除本科外,另設專科和普通科,日班和夜班兼招,暑期也開辦培訓,便於學生自由選擇上課時間,為在職職工、家境貧寒好學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辦學認真,課程切合實際,專業設定多樣化,又聘請、等社會名流執教,因而頗得社會好評,是當時中國較有影響力的商學院和夜大學。
1928年-1937年,劉湛恩校長主持建造了滬江大學圖書館、教員住宅樓、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等16座建築,使校舍從1927年末的30餘座增至50餘座,學校規模得到較大發展;添置了大量的實驗設備,學生人數也有較大增加。時曰“大學地處黃浦江西岸,得浦江天然風光之先。東臨江海,為郵船進出必由之路;西倚大道,為淞滬唯一之通衢。浦江之濱,花木扶疏。深林廣廈,叢林點綴有法;紅牆映日,道路旋曲成紋。”
劉湛恩故居
家屬樓108號建於1922年,為劉湛恩故居。後曾改作滬江大學校友招待所。現為上海理工大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劉湛恩是抗日戰爭時期唯一被日偽漢姦殺害的中國大學校長。1984年和1985年,上海市民政局、國家民政部先後追認劉湛恩為革命烈士。劉湛恩烈士墓位於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在上理工校園中則保存有烈士故居,其烈士證明書也由其女兒捐贈給學校檔案館。每年清明節開展紀念劉湛恩烈士的活動已經成為上理工的一項傳統項目。
人物影響
劉湛恩校長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堅定不移的。他曾說:“我生平教導學生應為祖國獻身,自己就應當以身作則,做出榜樣。”1932年、1937年兩次爆發後,劉湛恩積極組織參與抗日救亡運動。震驚世界的罪證照片,就是由滯留在南京城裡的西方冒死拍攝後輾轉交給劉湛恩保存並設法公布於世的。在他的影響下,滬江大學學生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初,日偽妄圖利誘他擔任偽教育部長,遭到他斷然拒絕。4月7日晨8時半,劉湛恩攜子出門,在大華路(今南匯路)口公共汽車站候車去圓明園路學校時,突遭日偽收買的狙擊,當即犧牲,以身殉國,年僅42歲。當時上海各報都報導了這條悲痛的新聞。噩訊傳出,全市都為之震動,滬江大學和附中師生更是萬分悲痛,立即停課悼念。國民政府在獲悉劉湛恩遇刺後,由行政院長頒布了給劉湛恩以國葬並撫恤劉氏家屬的命令。4月9日下午,在美國禮拜堂為劉湛恩校長舉行隆重的葬殮儀式。上海各團體的挽幛“為國犧牲”懸於中間,左右輓聯為“長校十年,苦辛備至”,“成仁一旦,中外同悲”。國內外著名人士和團體也來電弔唁。參加悼念的包括中共駐滬代表在內的各界和各校代表以及滬江大學的全體教職員和學生等總計3000餘人。長長的送殯隊伍,前往虹橋公墓,成為一次規模較大的抗議日偽暴行的活動。
人物春秋
以下知名校友曾在滬江大學就讀
工商界 | 銀行家、實業家 | 香港及新加坡著名企業家 | ||
美國實業家、全美華人總商會會長 | 朱博泉 | 上海近代著名金融家 | ||
人文界 | 近代新月派代表詩人 | 香港著名粵劇劇作家 | ||
翻譯家、作家、編輯出版家 | 社會歷史學家、教育家 | |||
畫家、美國院士、美國國立藝術學院終身院士 | 導演、編劇 | |||
文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 作家、詩人、出版家 | |||
音樂活動家、教育家 | 著名指揮家、中央音樂學院首任指揮系教授、教育家 | |||
英語教育專家、復旦大學教授 | 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 |||
作家、翻譯家 | 作家、翻譯家 | |||
著名音樂家 | 著名翻譯家 | |||
民俗學家、比較宗教學家 | 皮千得 | 韓國著名散文家 | ||
台灣著名神學家 | 著名教育家 | |||
科技界 | 中國骨科先驅,被譽為“骨聖” | 化學工程學家、院士 | ||
臨床內科學家、血液病學家 | 有機化學家 、院士 | |||
醫學家、中國熱帶醫學奠基人之一、院士 | 氣象學家、中國氣象局首任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
著名工程師、固體力學家 | 有機化學家、院士 | |||
化學家、教育家 | 農業昆蟲學家、院士 | |||
高分子化學家、院士 | 放射化學家、院士 | |||
電化學家、院士 | 化學家、院士 | |||
高分子化學家、院士 | 金屬材料學家、院士 | |||
張國潘 | 物理學家、力學家、教育家 | 兒科專家、兒童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 | ||
著名建築師 | 雷達信號專家,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 |||
行為科學家、心理人類學創始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 暖通製冷大師 | |||
腫瘤外科專家,中國腫瘤醫學奠基人 | 化學工程學家、院士 | |||
陳乃沅 | 化學家, | 中國工業心理學奠基人,原杭州大學校長 | ||
體育界 | 首任中國健美運動委員會主任 | 著名足球門將 | ||
中國健美運動之父 | 吳敬仁 | 體育教授,上海市高校體育突出貢獻獎獲得者 | ||
孫中山侄孫,排球國手 | 體育外交家何振梁夫人 | |||
政治界 | 外交家,中國駐美大使 | 著名法學家 | ||
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 | 國民黨“外交部長” | |||
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 | 無產階級革命家 | |||
著名社會活動家 | 著名社會活動家 | |||
社會活動家、指揮家 | 外交家、社會活動家 | |||
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 滬江大學末任校長 | |||
中國人民保險創始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 |||
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 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 |
體育勁旅

滬江大學的學生體育組織很多,有足球隊、男女籃球隊、排球隊、網球隊、壘球隊、田徑隊、女子體育促進會等。每逢舉辦運動會,校園內便萬人爭睹,氣氛高漲。上世紀20年代起,滬江大學成為華東地區一支體育勁旅,在組織的籃球、足球、網球、壘球比賽中均多次獲得過錦標。解放後,滬江大學的體育運動在高校中已名列前茅,多次在市大學生運動會、校運動會、工人運動會上獲得獎牌。1930年,在學生的倡導和組織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健身組織,也是亞洲最早的健身組織——滬江大學健美會,“健美”的名字也是由他首先提出的。滬江大學足球隊負有盛名,曾奪得上海中華足球聯賽甲組冠軍、甲組聯賽冠軍等榮譽。校足球隊隊員後成為國家隊主力門將,被譽為“遠東第一鐵門”。
滬江精神
“浦江之濱花木扶疏,紅樓三五矗立其間,滬江大學在焉。”1906年,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滬江大學在這裡創辦。實行男女同校,確立“更為中國化”的辦學主張,最早開展社會工作,創辦社會學系,諸多領域開一時風氣之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辦學傳統。百年薪火相傳,凝練的“信義勤愛”四字校訓更滋養著校園的每個角落、每個人。
滬江大學1952屆在上海理工大學歡聚紀念畢業60周年
張森題寫的上海理工大學校訓


“蓋聞古之學子,必有所得訓於其師焉……諸同學能以是四言銘諸座右,何患不成偉人,為滬江光哉?”1919年,求學滬江、浸潤校訓精神的朱博泉為此四字感慨,在滬江大學學術刊物《天籟報》上撰文以評。此後,他成了“大宅門裡出來的銀行家”,和無數滬江校友一樣,終其一生躬行實踐之。
“信義勤愛”四字,汲取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社會倫理道德的精華,道出的是立身治事最樸素的道理,說的是如何“為人”。百年校慶之際,學校又在此基礎上提出“思學志遠”,對“為學”提出要求。如今,在上海理工大學的校園,校訓石靜默而立,凝望著每一位從它身邊走過的學子。上海理工大學承續了滬江校園之形,也綿延著百年滬江精神。
校長劉湛恩為抗日救亡大業獻出了生命。81年後,校友徐中玉在《我的滬江歲月》中回憶道:“劉湛恩抗日救國的鬥爭精神特強,他的犧牲是滬江的不幸,也是滬江的光榮。”劉湛恩曾說,“滬江是個大家庭”。“愛人者,人恆愛之。”滬江大學不僅是一所傳授知識的學府,也是一個師生共同生活的社區和共同創建的大家庭。校方刻意營造一種家庭化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從開辦之初就規定所有的中外教師和學生都必須住校,教師住教員宿舍,他們的妻子也都充當義務教員或承擔部分校內工作。學生住集體宿舍,平時不得擅自外出。在滬江大學,師生之間平等相處,互敬互愛,關係十分融洽。學生有問題求助,教師莫不盡力相幫。教師還時常邀請學生去家中,與自己家人一起辦茶話會,吃茶點,談笑娛樂,以聯絡感情。滬江學生課餘活動十分豐富,有書法研究會、健美學會、口琴會、英美文學會、英文劇社、女子體育促進會等。在上世紀20年代校內就已放映電影、開音樂會。滬江的英文唱詩班和化裝演劇團在滬上極負盛名,唱詩班還去外埠巡迴演出,頗受當地歡迎。校長魏復蘭親自給學生開了唱歌課,後來又有音樂欣賞課。學生自己成立的西洋樂隊和民族樂隊也常去校外演出。受學生普遍崇尚音樂藝術的影響,學校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音樂系。此外,社會團體如基督教青年會、學生立志布道團、女青年會、校外通訊社,學術團體如翻譯社、教育研究社、科學社、國際關係研究社、邊疆問題研究社等如雨後春筍相繼湧現,競相組織活動。確如其願,一代代學子在這大家庭中緬懷先賢,勤求智識,獻身社會。
在新生入學第一課上,曾就讀滬江大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戴立信,和同學們分享:“信義勤愛”的“信”字,在當今社會對於各行各業都很重要。曾任駐美大使的李道豫重返母校,寄望校友:“要加強實幹教育,年輕人,眼光要遠一點。”
1917年由滬江大學創辦的滬東公社是中國第一個大學所辦社會學實驗基地,開啟了中國社會學專業教育的優良傳統,即以大學為依託,把人才訓練和社會服務結合起來。2002年創立的上理創行團隊,開展了農業保險推廣、女囚再就業、秸稈能源推廣套用、農社對接等50餘個社會公益項目,提供種植培育技術、新媒體行銷培訓等專業化服務,繼續詮釋著“愛”的教育。
“每一艘開往上海的輪船,都必須在這座大學的視線內經過。在這樣一個校園裡,任何一個有思想的學生,都不得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大的世界裡。”校史館裡,滬江大學第一任化學系主任梅佩禮先生的這句話,至今依然承載著上理人的夢在黃浦江畔奮勇前行。

校名題記
記“滬江大學”校名題寫者鄭章成先生
滬江大學的前身浸會大學及附中於1909年2月10日在軍工路校址正式開學。當年,招收大學一年級新生7人,附中新生49人,教師一共7人。到1913年,大學有了首屆畢業生,一共2名,其中一位便是題寫“滬江大學”四字的先生。
滬江歷任華人校長後人齊聚

鄭先生於1913年畢業後,赴美在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任母校生物學教授兼系主任,期間,他聘請了許多知名教授,培養出了大批生物科學高級人材,學生讚揚他的創業精神,尊稱他為“系主人”。他講生物學,自編了四冊講義,但從不照本宣科,要求學生自學預習。他開《文獻討論課》也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科學觀察力。滬江大學非生物系的學生也有眾多選聽他的課程。
“”後一次大會上,鄭先生慷慨激昂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是一個中國人,值此國難當頭,我有責任上前線抗戰。可是,我年老體弱,得不到上前線的機會,我願送我兒子上前線!”講到這裡,鄭先生老淚縱橫,聲音哽咽,語不成聲。1937年抗戰爆發後,軍工路滬江大學校址成了日本侵略軍的兵營,校本部遷到城中區商學院,與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等校組成教會聯合大學繼續開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租界淪陷,教會聯合大學解散,學校易名為“滬江書院”,由鄭章成先生主持教務。抗戰勝利後,滬江大學復學,鄭先生任理學院院長。他培養的學生,有的成了,不少當了教授,真是桃李滿天下。許多滬江校友重訪母校故地,一見“滬江大學”那四個熟悉的大字,許多在母校生活的情景便一下湧上心頭,從心底泛起對鄭章成老師的崇敬、懷念之情。
“”後一次大會上,鄭先生慷慨激昂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是一個中國人,值此國難當頭,我有責任上前線抗戰。可是,我年老體弱,得不到上前線的機會,我願送我兒子上前線!”講到這裡,鄭先生老淚縱橫,聲音哽咽,語不成聲。1937年抗戰爆發後,軍工路滬江大學校址成了日本侵略軍的兵營,校本部遷到城中區商學院,與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等校組成教會聯合大學繼續開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租界淪陷,教會聯合大學解散,學校易名為“滬江書院”,由鄭章成先生主持教務。抗戰勝利後,滬江大學復學,鄭先生任理學院院長。他培養的學生,有的成了,不少當了教授,真是桃李滿天下。許多滬江校友重訪母校故地,一見“滬江大學”那四個熟悉的大字,許多在母校生活的情景便一下湧上心頭,從心底泛起對鄭章成老師的崇敬、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