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即的流域,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黃河,北接。流域總面積32.06萬k㎡,占全國總面積的3.3%。
包括五大支流(、、、、)和一個小支流()。
理清大小關係:海河水系是渤海灣西部水系的主體,海河流域是渤海灣西部流域的主體,渤海灣水系包括海河(為主)、和徒駭3大河、及一批小河,小河為:海河北方的、,及海河南方的南河、子牙新河、北排河、南排河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河流域
- 面積:31.82萬k㎡
- 水系構成:五大支流和一個小支流
- 海河流域:8個省市區
理清關係,形成,地理位置,地形特徵,行政區劃,河系分類,氣候特點,人口分布,經濟狀況,人文地理,流域文化,流域工程,水庫,河道河系,蓄滯洪區,水閘,現狀發展,
理清關係
水系:1、合流後的底部稱海河。2、前面包括五大支流即、、、、(在海河流域為)。其中,潮白河性質複雜:一部分引入北京、一部分在天津注入海河、一部分引入而入渤海,權威資料把它作為海河五大支流之一。3、還有一個小支流即(在潮白河與永定河之間)。
區分—海河與渤海灣水系

分清大小關係:海河水系是渤海灣西部水系的主體,海河流域是渤海灣西部流域的主體,渤海灣水系包括海河(為主)、和徒駭3大河、及一批小河,小河為:海河北方的、,及海河南方的南河、子牙新河、北排河、南排河等。——有的人繪圖示注文字“海河流域”,其實繪的範圍是整個渤海灣西部水系的流域。
包括灤河乾支流及沿海獨流入海的昌黎飲馬河、戴河、石河等河;徒駭馬頰河水系位於流域最南部,為單獨入海的平原河道。
形成
東漢以前的雛形
海河流域遲至西漢時期尚未形成,清代地理學家普遍認為海河流域除灤河水系外,是由於歷史上古黃河接納諸水在天津附近入海所形成的。可是根據《漢書·地理志》、《水經》和《水經注》,就可以知道《禹貢》時代的黃河應在今青縣以東、黃驊以北、靜海縣東南、天津市南的北大港一帶入海,西漢時代的黃河北流應在今黃驊縣境入海,不經過天津的海河,都在海河以南即已注入渤海。

在夏朝建立前,今天的天津市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永定河(桑乾河)與沽水(今天的北運河)各自入海;黃河分九道入海,清水(今南運河的雛形)、滏陽河、滹沱河、大清河分別匯入黃河。隨著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沖積出華北平原,古渤海不斷退縮、黃河也離開被泥沙淤高的舊道、不斷向東南方向低洼處遷徙,原來的支流出於水往低處流的自然原理,無法匯入淤高的黃河河床,開始形成獨立入海的河流。
到了戰國時期,子牙河(由滹沱河、滏陽河匯合)已經形成,子牙河和大清河分別獨流入海,而隨著永定河攜帶的泥沙向古渤海推進,永定河和沽水已經匯流入海。到了王莽新朝時期,黃河決口南徙,奪濟水入海,清水也成為獨流入海的河流。
魏武帝曹操的傑作
東漢末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為了漕運的需要,於建安九年(204年)“遏淇水東入白溝”,使東北進入清水,成為日後的衛河。後又鑿利漕渠引漳水以增加白溝的水源,為以後南運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安十一年(206年),開鑿了平虜渠,其故道大致相當於今青縣北至靜海獨流鎮間的一段南運河,把現在的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等三大海河幹流溝通起來。同年,又鑿泉州渠,與南來的清河會合,為以後北運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由於平虜、泉州等渠的興建,使由白溝來匯的清河,能夠截住虖池水與漳水流量的大部分,向北流與沽水相會合而入于海,它們原來在清河以東的故道也就逐漸變成了支脈,以至最後湮沒。河北平原上幾條大的主流相互連通起來,而這時渤海西岸陸地又向海有所伸展,合流以後的河道,得以轉而向東並流入海,從而形成了“五河下梢”的“泒河尾”。泒河是指大清河南支瀦龍河上源大沙河,而“泒河尾”則是指泒河與其它各河匯流後的下游。即自天津市的三岔口向東入海的海河尾閭部分。
至此,海河水系得以初步形成,但由於西晉末年的戰亂,各漕渠比降平緩逐漸淤塞,到北魏統一北方後,永定河攜沽河、改道匯潮白河入海,大清河、子牙河、清水則在今天津以南的低洼處匯聚入海,海河流域被南、北各成不同流域。
海河形成於隋朝
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開鑿永濟渠,引沁入黃,永濟渠比原來的白溝略向東移,由館陶、臨清至德州,再循舊清河抵達現在的天津後,向北疏通已經枯竭了的潞河,至武清又沿水達涿郡(今北京市西南)。於是,不僅海河南北兩水系連成一體,並且還向西南擴展,使沁水也和海河水系相連。漢末初步形成的海河水系進一步得到發展,海河水系各大河在天津附近匯流入海的局面也從此固定了下來。
唐朝和宋朝初年的變遷
海河水系形成以後,諸流匯一,成了上遊河網龐大,下游尾閭狹細的局面,每當夏秋之交汛期水漲,洪水宣洩不及,便會釀成水患。為了解除這一威脅,唐代在御河(永濟渠)以東,先後開挖了德州馬頰河(又稱新河)、滄州陽通河(又稱屯氏河)等減河,東注于海,以提高泄洪能力;在御河以西,則利用大陸澤、鸕鶿陂、陽城淀、天井澤等淀泊滯洪,以減輕洪水壓力;並沿御河、漳河、滹沱河、滱水的一些險要岸段修築堤防,以抵禦潰決。使災害大大減輕,唐代海河流域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北宋王朝為防禦契丹遼帝國的侵犯,構築了一條河湖防線,西起今滿城縣北山,經青苑、高陽、涿州、雄縣、霸縣等地,東至泥沽海口(今天津東南的西泥沽和泥沽咀一帶),聯結大清河幾條支流與三十餘處窪淀,綿延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淺不可徒涉”,並把滹沱、滏陽、漳、衛等河也引向窪淀,以增水勢。這條河湖防線(又稱屯田防線)的建立,使河北平原的河、淀相通,既限制了契丹騎兵的進犯,又起了調節各河洪水,減少水患威脅,以利農業生產的作用。
渤海灣流域圖
北宋王朝為防禦契丹遼帝國的侵犯,構築了一條河湖防線,西起今滿城縣北山,經青苑、高陽、涿州、雄縣、霸縣等地,東至泥沽海口(今天津東南的西泥沽和泥沽咀一帶),聯結大清河幾條支流與三十餘處窪淀,綿延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淺不可徒涉”,並把滹沱、滏陽、漳、衛等河也引向窪淀,以增水勢。這條河湖防線(又稱屯田防線)的建立,使河北平原的河、淀相通,既限制了契丹騎兵的進犯,又起了調節各河洪水,減少水患威脅,以利農業生產的作用。

北宋時期
宋仁宗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黃河從商胡決口,奪衛河。因河道狹窄不能容納,又分為北、東兩支,北支一路沿永濟渠北上,其中一脈在今天津南部入海、一脈奪海河入海。東支奪馬頰河入海。
清代民國學者錯誤地將衛河當做黃河早年故道,就是因為黃河1048年改道後的流向。
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國不斷南侵,北宋滅亡前後,金、宋雙方都採取扒開黃河大堤,使黃河向南分流,試圖以水代兵。雖然向南分流的流量不大、且很快斷絕,但黃河東支水量減少後,又因泥沙淤塞,出現南徙的趨勢。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離已經時日不遠。
金朝時期
金世宗統治末年,由女真貴族和漢族地主構成的金朝官僚系統趨向腐化,境內諸河都出於不治的狀態。金世宗病死的當月,黃河凌汛決口,洪水造成大量農民死亡、流離失所。
即位的金章宗任命自己的經童胥持國管理工部,僅僅三年後,黃河再次決口,洪水吞沒滄州。胥持國的親信水監王汝嘉在洪水退後,僅僅加固了決口方向的黃河北岸大堤。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故堤決口改道,全流沖入梁山泊,再一路沿泗水泛濫,至淮陽奪淮從雲梯關入海。河北境內的黃河北流至此乾涸,海河流域從此不再受到黃河影響,流域內各水系基本定型。
元朝時期
元世祖忽必烈在統一全國結束了唐朝末年開始的400年的分裂局面後。針對因黃河泛濫導致的中原農業經濟下滑的現狀,為了把從南宋故都臨安(杭州)運來的貨物更快送到大都,對大運河裁彎取直,今天的海河流域就此定型。
地理位置
流域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黃河,北接。流域總面積31.82萬k㎡,占全國總面積的3.3%。海河流域包括海河、和徒駭3大水系、7大河系、10條骨幹河流。
地形特徵
全流域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分高原、山地及平原三種地貌類型。西部為黃土高原和太行山區,北部為和燕山山區,面積18.94萬k㎡,占60%;東部和東南部為平原,面積12.84萬k㎡,占40%。
行政區劃
海河流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內蒙古和遼寧等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北京、天津全部屬於海河流域,河北省91%、山西省38%、山東省20%、河南省9.2%的面積屬於海河流域,內蒙古自治區1.36萬平方公里和遼寧省0.17萬平方公里屬於海河流域。
河系分類
各河系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發源於、燕山背風坡,源遠流長,山區大,水流集中,泥沙相對較多的河流。另一種是發源於太行山、燕山迎風坡,支流分散,源短流急,高、歷時短、突發性強的河流。歷史上洪水多是經過窪淀滯蓄後下泄。兩種類型河流呈相間分布,清濁分明。
氣候特點
流域屬於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冬季受大陸性氣團控制,寒冷少雪;春季受蒙古大陸性氣團影響,氣溫回升快,風速大,氣候乾燥,蒸發量大,往往形成乾旱天氣;夏季受海洋性氣團影響,比較濕潤,氣溫高,降雨量多,且多暴雨,但因歷年夏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進退時間、強度、影響範圍等很不一致,致使降雨量的變差很大,旱澇時有發生;秋季為夏冬的過渡季節,一般年份秋高氣爽,降雨量較少。流域年平均氣溫在1.5~14℃,年平均相對濕度50%~70%;年平均降水量539mm,屬半濕潤半乾旱地帶;年平均陸面蒸發量470mm,水面蒸發量1100mm。
人口分布
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大中城市眾多,在我國政治經濟中的地位重要。流域內有首都北京、直轄市天津,以及石家莊、唐山、、、張家口、、、、、滄州、、、、、、、安陽、、、、濮陽、、聊城等25座大中城市。1998年流域總人口1.22億,占全國的近10%,其中城鎮人口3365萬,城鎮化率28%。流域平均人口密度384人/k㎡,其中平原地區608人/k㎡。
經濟狀況
1998年流域國內生產總值(gdp)9674億元,占全國的12%,人均gdp7922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270元)的四分之一。工業總產值1.37萬億元。海河流域具有發展經濟的技術、人才、資源、地理優勢。
人文地理
上游地區人們截流灌溉導致中下游地區水量銳減;流域水污染嚴重,導致水質性缺水。
流域文化
海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豐富的史前文化,並在元、明、清三代成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遠在200萬年前的,海河流域就有了人類活動。197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專家在永定河支流流域發現了小長梁遺址。這裡保存了大量古人類的文化遺存。經中美兩國科學家測定,距今136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1992年,在相當於小長梁遺址文化層下部20多米深的地層中,河北省考古專家又發現了另一個舊石器早期遺址——馬圈溝遺址。2001年10月,考古工作者對馬圈溝底部遺址進行了發掘,驚奇地發現了古人類分食獵物的場景。遺址中,散落著一組相對集中的大象骨骼,其中夾雜著一些石核、石片、刮削器和自然石塊。另外,還發現了一件燧石刮削器恰巧置於一條肋骨之上,肋骨上保存著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痕跡。這無疑說明當時人類、石製品和象的遺骼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繫,勾勒出了一幅極為形象的人類群體肢解動物遺骼、刮肉取食的活生生的進餐場景。這種遺蹟極為罕見,它的發現將出現古人類的時間向前推到距今200萬年的遠古時期,並對"人類非洲單一起源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它向世界昭示:人類不僅從東非的中走來,也很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
60-70萬年以前,在北京西南的山洞裡,生活著原始人類,我們稱之為“北京人”。考古發掘表明,“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種的能力。燒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樹枝和鮮骨作薪。火的使用,是人類發展歷史的一個偉大里程碑。1933年,又發現了距今大約2萬年前的山頂洞人遺蹟。根據人種特徵,古人類學家推測,山頂洞人應該屬於原始蒙古人種,但個體之間又存在一些差別,可能是當時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之中。在山頂洞遺址中發現的石器工具不多,而且也不具代表性。骨角器比較多,有些是工具。骨針是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器具,針身保存完好,只有針孔處殘缺,骨針刮磨得很光滑,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考古還發現了許多原始裝飾品,如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等。山頂洞人還知道用赤鐵礦的粉末染色,使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鑽孔、磨製和染色技術都是前一時期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說明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使原始人類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動物骨化石。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海河流域從永定河的上中游到漳衛河的上游都有人類活動的足跡。
大約在至前3000年,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海河流域內,新石器遺存主要有:山西鵝毛口石器遺址,河北,後崗遺址和山西三關等遺址,分別分布在永定河支流桑乾河、支流、支流衛河上。1972年,在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東南約一公里的台地上發現了。它北依北鼓水,總面積14萬平方米,是一種新的遺存,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經測定,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6000年至前5600年。主要遺蹟有房址2座、灰坑474個,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6000餘種。遺物中,以陶支架(座)和石磨盤最具特點。石器中,有打制石器、打磨兼制石器和三種,主要器形有石磨盤和石磨棒。陶器均為手工製作,用泥條盤築法和捏塑法製成,以素麵為主,主要器形有陶盂和陶支架(座)等。在遺址發現了兩座房基址,均為。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在7000年前這一帶即編制葦席,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磁山與女媧補天的鳳凰山相距很近,這也為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的神話為何產生於此作了註腳。在發現的88個窖穴(灰坑)內有堆積的粟灰,一般堆積厚度為0.2-2米,其中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達2米以上。這些糧食剛出土時,尚有部分顆粒清晰可見。以往認為粟起源於埃及、印度,磁山遺址粟的出土提供了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證據。這一發現,把中國黃河流域植粟的記錄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前,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農業史中對植粟年代的認識。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以及糧食堆積的大量發現,證明磁山人已經擺脫了蒙昧狀態,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並種植粟類作物。農業的發展為飼養家畜提供了物質條件,而遺址內出土的狗、豬、羊、雞等家畜骨骼,又是當時人們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佐證。在這裡發現的雞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家雞,也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家雞。磁山遺址出土的標本和大量器物,為尋找中國農業、畜牧業、制陶業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貴的線索。磁山遺址,代表的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它為研究和探索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鏈環。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
千古文明開。黃帝,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始祖。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最早在我國的西北方(今陝西北部)過著遊牧生活。黃帝本姓公孫,因居於一帶,改為姬姓,號軒轅氏,又稱。後來,黃帝部落逐漸向東遷徙,經入海河流域,後沿今桑乾河來到草肥水美的涿鹿一帶定居,並開始馴養牲畜,種植農作物,逐漸發明了畜牧業和農業。相傳,黃帝令羲和占日、常羲占月、臾區占星氣,於是有了原始的天文學;令倉頡造字、大撓作乾支,於是有了最初的文字和曆法;令伶倫制樂器,開始有了音樂的最初創作。不僅如此,他們還發明了養蠶、繅絲、織帛。同時,黃帝時代開始建造“宮室”,開我國原始建築藝術之先。另外,在古代文獻中,還有黃帝族同族、黎族、苗族、夷族在涿鹿一帶爭戰並逐漸融合形成華夏民族的傳說。
大約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極端低下。面對茫茫洪水,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完成這個任務。由於他以“堙”、“障”治水,不但沒有治住洪水,反而越來越大。於是,舜在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後,就將鯀治罪,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又推舉鯀的兒子禹。大禹請來了過去治水的長者和曾同他父親鯀一道治過水害的人,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尋找根治洪水的辦法。經過實地考察,他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以“疏導”的方法來根治水患。經過10多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流入大海,從而制服了災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據記載,大禹治水活動主要在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也就是今。大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夏朝。我國的歷史從此時起,進入了階級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21世紀。
公元前17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代建立了。相傳,商朝的始祖曾在漳河下游一帶活動,以後又在大清河支流河畔放牧。開始,商朝在河南黃河兩岸定都。商朝中期,國王於今河南安陽,科學文化的繁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陽“殷墟”中,近幾十年先後出土的文物不可勝計。如,“司母戊”大方銅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7厘米,花紋華麗,結構複雜,是世界古代青銅器中僅有的雄偉巨製。又如,商代石磬,聲色優美,悠揚動聽,長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珍品。特別是在這裡先後發現的十幾萬片甲骨文,單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記述了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並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風、雲、雨、雪、虹、霞等天文氣象的記錄。這一切,充分顯示了三千年前我國文化的成熟程度。在河北商代中期遺址又發現了鐵刃青銅鉞。這一發現,說明商人不僅熟練地掌握了冶銅技術,而且已懂得用鐵了。
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西周初,平定了東方叛亂,推行和,在全國封藩建衛。在重要的封國中,海河流域有兩個:衛,都朝歌(今河南汲縣北),淇水一帶是其統治中心;燕,都薊(今北京市),永定河下游一帶是其統治中心,勢力遠及灤河支流青龍河源頭。,由於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和推廣,耕作技術的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興修,海河流域的農業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達,形成了一些經濟都會。趙國的邯鄲、中山,的薊以及衛國的濮陽,都是當時遠近馳名的城市。特別是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溝通了南北之間的聯繫,促進了區內外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這一時期,反映各階級、各階層利益的各家學派,相互展開激烈的論戰。他們競相辦私學、著書立說,形成了古代學術思想史上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並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典籍,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思想家慎到、和,政治家和,軍事家和,名臣和,名將、和,水利專家等。
公元前221年,在滅亡六國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的。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線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形成了萬里長城的雛形。明代(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西起甘肅省的,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邊,長635萬米。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巔,橫穿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北部和流域。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的聖·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蹟。
公元前206年,楚漢戰爭結束後,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25年,建立東漢王朝。西漢初年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又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到漢武帝時,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促進了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採納了的“”建議,從此儒學獲得了獨尊地位。董仲舒,西漢廣川(今河北)人,西漢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東漢前期,多沿用西漢的方針政策,並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105年,造紙術的發明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也作為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海河流域社會動盪不安,戰火連綿不絕,經濟社會和科學文化發展緩慢。三國時,曹操一方面實行屯田,興修水利;另一方面,選賢任能。他在統一北方後,在鄴城(今河北一帶)興築三台,其中銅雀台為文人聚會賦詩的場所。曹操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家,開創了“建安文學”,寫下了《觀滄海》等千古名篇。“建安文學”以詩歌為主體,不少作品從漢樂 府民歌中吸取營養,反映出社會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之痛苦,要求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的強烈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後人常以“建安風骨”加以推崇,主要作家有曹操、曹丕、和“建安七子”。265年,代魏建晉,史稱西晉。西晉是歷史上一個短暫而又黑暗的王朝。面對殘酷的政治現實,許多文人以避世的態度隱逸山林飲宴談玄,研經作賦,其中以最為著名。據考證,他們的活動地方就在衛河上游(今河南境內)。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其中,漢、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南燕等國均定都於海河流域內。386年,北魏建立,定都(今)。534年,東魏建立,定都鄴。550年,北齊建立,定都鄴。北魏統一北方地區後,推行和租調製,改變官制、律令和姓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當時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割據戰爭不息、民不聊生,但文化領域卻相當活躍。玄學盛極一時,佛教獲得進一步傳播,文學、史學、藝術、地理以及科學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海河流域湧現了許多傑出人物,如地理學家、數學家、畫家、書法家盧諶、等。這一時期,雕塑和民歌大放異彩,興盛一時。隨著佛教的傳播,海河流域內石窟,其中舉世聞名。雲崗石窟位於大同城西十五公里的雲崗村,是北魏時代的傑作,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石窟在武周山南麓開鑿,東西綿延一千米。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其中較大的石窟有二十一個,石雕造像五萬一千多個,是我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窟中最大的石佛高達十七米,兩腿盤坐,橫寬十五點八米。窟內的石佛雕刻工精,雄偉莊嚴,是我國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北方民歌以激昂慷慨為特色,有戀歌、牧歌和戰歌,其中以《木蘭詩》最負盛名。
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海河流域人口增多,水利大興,農業發達,手工業(以絲織業、制瓷業和造紙印刷業為主)興盛,水陸交通便利,商業往來頻繁,經濟社會和科技文化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581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創建了影響深遠的;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和“”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另外,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南北,它的開鑿對鞏固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和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南北朝時,南北方的經學已經產生區別。《隋書·儒林傳》說:“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隋朝繼承北朝的治學風氣,發揚光大。在橋樑建築上,隋朝傑出工匠設計和主持建造的(位於河北交河上)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這座橋的大拱兩端上方各有兩個小拱,可以減輕橋身重量對橋基的壓力,遇到洪水又可以減弱激流對橋身的衝擊。整個橋型,由大小拱相配,顯得輕盈勻稱。橋兩邊欄板上,刻著龍形花紋,龍的姿態生動活潑,若飛若動。趙州橋經歷了13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地屹立著。
唐朝建立後,繼續完善、科舉、均田制及等制度,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唐太宗時,出現“”。開元時期,唐朝國勢登峰造極。有代,海河流域文化燦爛奪目,宗教思想、文學藝術、史學、科學技術等領域成果輝煌,造就出、、、、、、、、等傑出人物。其中,魏徵(580-643年),(今河北館陶)人,唐初政治家。即位後,喜他直率,擢為。他好犯顏直諫,前後二百餘事,深為太宗器重,遷為。他常勸太宗以隋朝滅亡為戒鑒,認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賢受諫”,“薄賦斂輕租稅”等。魏徵死後,唐太宗思念不已,嘆息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李吉甫(758-814年),(今河北)人,唐代地理學家,著有《》。《元和郡縣圖志》以貞觀(627—649)時劃分的十道為綱,配以憲宗時的四十七鎮,每鎮有圖,冠於敘事之前。然後分別記述各鎮所屬州縣的等級、地理沿革、貢賦、古蹟、山川形勢、鹽鐵、墾田和軍事設定。他力矯前人之弊,尤其留意于山川形勢,攻守利害。劉長卿,(今河北河間)人,唐代詩人,有《劉隨州集》。他的詩歌,有的反映安史之亂以後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的是寫遭讒被謫之後的憤懣,而更多的是寫山水隱逸閒情。他的詩風格謹嚴凝鍊,圓熟細密,善於以畫入詩,尤其是五言律詩及絕句,在當時頗負盛名,自稱為“五言長城”。一行(683~727年)和尚,(今河南)人,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724年,他創造了一架,用來觀測日、月的位置和運動情況。通過觀察,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一千年。
經過五代十國的混亂,960年建立宋朝。北宋一代,宋遼以界河為線把海河流域分成兩部分。金滅北宋後,海河流域處於金朝統治之下。這一時期,在技術改進與租佃制的推動下,農業生產獲得大幅度發展;手工業分工細密,工藝先進,產品聞名於史;商品經濟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鎮繁榮;文化空前進步,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纍纍;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藥的發明和套用,更對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宋遼時期,海河流域制瓷業和寺塔建築業十分發達。在制瓷業方面,河北的以其精細的製作、驚人的裝飾技巧和優雅的風致冠絕當世,一時之間引得各地瓷窯效仿,形成了定窯瓷系。定窯瓷系以白瓷為代表,在宋代各窯中出類拔萃,獨領風騷,“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可略表其優雅韻致之一二。 與其齊名的,還有磁州窯系。它的窯場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重要窯口有河北觀台窯、河南鶴壁窯、當陽峪窯等。在寺塔建築業方面,以 聞名於世。,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它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我國藝術中達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現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此外,還有建於宋代的我國磚木結構最高的古塔—河北以及和,河北的,山西大同華嚴寺的遼金殿閣以及獨樂寺部分建築等。金朝時期,隨著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流域內產生了、等著名文學家。
12世紀後半葉,蒙古族崛起於漠北。1271年,改國號為元,定都北京。元朝採納漢法,創設行省及發達的驛站等制度,加強了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這一時期,農業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官營手工業發達,生產技術有較大的進步,尤以棉紡織為突出;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相當繁榮,還產生了大規模的海運。這一時期,多種宗教興盛,文化成就斐然,特別是元曲燦爛輝煌;、等則在科學技術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理學方面,蒙古滅金後,北方雖然有很多儒士,但理學思想的廣為傳播還是被俘到北方之後的事。趙復,字仁甫,(湖北)人,人稱先生,是門生謝夢先的學生。1234年,他被蒙古軍俘至燕(北京),受到忽必烈的召見。後來,在燕京設立了太極書院,專門請他講授程朱理學的書目、宗旨、師承關係,培養了一大批理學家。元朝統治者把儒學定為“國是”,從朝廷考試到州縣學校的教學,一律以程朱對孔孟理論的注釋為準,把朱熹的《四書集注》稱為“聖經章句”。在文學方面,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文學之盛的元曲是這個時期文學上最突出的成就。元曲包括劇曲和散曲兩種。劇曲當時稱為雜劇,在元代極為盛行。據統計,有姓名可考的劇作家有八十多人,作品有五百多種,保存到現在的還有一百六十多種。在至元、時期(1264~1307年),流域內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劇作家,如、、、、。他們的代表作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楊顯之的《瀟湘雨》等。這些作品有著獨特的魅力:一方面,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都有空前的成就。在書法方面,元初,隨著復古之風湧起,書法復興,書壇三大家、和鄧文元登上舞台。趙子昂書畫兼善,書法尤以楷書和章草見長,代表作有《膽巴碑》、《七絕》、《蘭亭十三跋》等。鮮于樞擅草書,代表作有《書王安石詩卷》、《書醉時歌帖》等。鄧文元以章草書見稱,傳世作品有《臨急就章》等。元中,書壇依然籠罩於趙子昂書風之下。直至康里巎、出,書風始令人耳目一新。康里巎以行草書見長,尤得章草筆意,通篇視之,有“大刀斫陣”之聲勢,其代表作有《書李白詩卷》、《述筆法》、《漁父辭》等。楊維楨書法雜和眾體,以行楷書見長,布局參差,用筆狂放,墨法大膽,代表作有《張氏通波阡表》、《真鏡庵募緣疏》、《題鄒復雷畫春訊息卷》等。元後期,(代表作《心經卷》)、(代表作《淡室詩》)二家,書畫相參,自成高格。而、俞和二家,亦頗有法度。在繪畫方面,元初,以趙子昂、(回族)等為代表的畫家,提倡回歸唐和北宋的傳統,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因此開重氣韻、輕格律和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氣。元代中晚期的、、倪瓚、吳鎮四家及等畫家,弘揚風氣,以寄興托志的寫意畫為旨,所以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和象徵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松、石等題材廣為流行。至此,文人山水畫的典範風格形成。在科技方面,宋元時代我國數學的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1303年,元代數學家(今北京人)發表《四元玉鑒》(三卷)。他對於多元高次方程組的解法,高階等差級數和有限差法的研究都有獨到之處。隨著水利工程和城市建築的興起,套用數學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舊式籌算已不適應速算的需求,於是在改革古代籌算的基礎上,元代產生了珠算。由於算盤的使用和傳播,我國數學進入了以珠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新時代。這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無疑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1364年,建立明朝。明朝伊始,便竭力推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方針和政策,使君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前期,雖曾爆發“”,但政治上強大,出現了的壯舉。“”後,國勢由盛轉衰。萬曆時,實行改革。在前代的基礎上,明朝經濟社會獲得極大的發展,封建文化極為繁盛。在思想界,產生了、等著名人物;在文學上,小說成就輝煌,《水滸》、《》及《西遊記》等作品名聞於史;在科學技術上,、、及等科學家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當時,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 在眾多的傑出人物中,以徐光啟最為耀眼。徐光啟(1562~1633年),長期在京作官,是的使者。當時,歐洲正進入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天文、地理、數學、機械力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徐光啟吸收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在天文、數學、生物學和農學方面獲得新的成就。他組織明朝“曆局”工作人員,編制了當時可算很完備的整個天球的恆星圖,並採用新的測算法,使日食月食的推測較前大為精密。他主持編譯的《》,是我國天文歷算學中一份完整可貴的遺產。徐光啟還和義大利傳教士合譯《》,不僅把歐洲數學介紹到中國來,還為我國近代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徐光啟在生物學和農學方面的貢獻很大,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匯集在他的《》中。《農政全書》不僅總結了17世紀以前中國農業生產知識,而且還融合了部分外來的農業知識。
1644年,清朝入關,建立多民族的統一王朝。清朝承襲明制,繼續強化專制中央集權體制,加強對今西藏、新疆、蒙古及東北、西南等邊疆地區的統治,並在台灣設定府縣。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出現 “”。嘉慶、道光後,社會危機四起,清封建統治逐漸衰落。清朝時期,在“更名田”、“”等政策的刺激下,傳統經濟達到頂峰,商業貿易頗為繁榮。但由於封建體制的壓迫,只能緩慢增長。在道光以前,文化成就巨大,造就了、、及等傑出思想家,、、及等著名文學藝術家;史學碩果纍纍,考據學派名家輩出,出現了《》等官修大型叢書;科技領域出現了無數成果,其中建築成就相當突出。
在哲學方面,清代初期產生了一個以(今河北博野人)、(今河北人)等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世稱“顏李學派”。這一學派倡導經世致用,注重躬行踐履,批判了空談心性的程朱陸王宋明理學,提出了“實學、實用、習行、習動”的為學方法,闡述了富國安民的社會政治理論,彰揚了開物成務的原始儒學傳統。 “顏李之學數十年來,海內之士靡然從風”,他們的學術思想在清初社會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學術地位,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在醫學方面,乾隆時官修的《》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清代名醫(今河北人)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他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他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在曆法和數學方面,明安圖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歷算學家。他在乾隆時任。經過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寫出了《割圓密率捷法》。他是我國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人。在地理測繪方面,康熙時曾組織人力對全國進行大地測量,製成了《》。這部地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第五卷)。乾隆時,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製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嘉慶十五年(1820年)繪製的《重修大清一統志》的清代疆域圖,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版圖。在建築方面,在明代基礎上,續修了、故宮和,新修了、和。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中國逐漸淪為。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輸入,中國社會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主張“”;、實行“變法圖強”;孫中山領導。同時,出現了“西學熱”,創辦了新式學堂和京師大學堂,廢除了科舉制,發生了和“詩界革命”,興起了譴責小說,形成了多種藝術派別,崛起了新聞出版業,取得了很大的科技成就。1905-1909年,主持修建了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北京至張家口)鐵路,創造了"豎井施工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
總之,元朝定都北京後,海河流域便成為我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推動了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流域工程
水庫
河系
北河系
於橋水庫
河系
河系
右圖:任丘白洋淀棗林莊樞紐。曹亞非攝於1979年。
任丘白洋淀棗林莊樞紐。曹亞非攝於1979年。

安格莊水庫
漳衛南河系
子牙河系
北大港水庫
滯洪水庫
滯洪水庫 永定河滯洪水庫
河道河系
北三河系 永定河系 大清河系 幹流 子牙河系
漳衛河系
蓄滯洪區
永定河泛區 分洪區 東淀 文安窪
蘭溝窪 大陸澤、寧晉泊 良相坡 長虹渠 白寺坡
大名泛區 恩縣窪 盛莊窪 青甸窪 窪
大黃鋪窪 三角淀 小灘坡 任固坡
共渠西 廣潤坡 永年窪 泛區
水閘
1. 北三河系
北三河水系

筐兒港樞紐 土門樓泄洪閘 寧車沽防潮閘 九王莊 向陽閘
楊窪閘 莊閘 閘 樞紐 南里自沽節制閘
防潮閘 節制閘 黃莊窪分洪閘 木廠節制閘
2. 永定河系
永定河水系

攔河閘 樞紐 屈家店樞紐
海河
3. 大清河系
大清河水系

新蓋房樞紐 棗林莊樞紐 進洪閘 獨流減河防潮閘 分洪閘
西碼頭蓄水閘
4. 子牙河系
子牙河水系

艾辛莊樞紐 獻縣樞紐 閘 蓮花口樞紐 穿運樞紐
海口樞紐 鍋底分洪閘 南排河穿運倒虹吸
5. 漳衛河系
漳衛-南運河水系

四女寺樞紐 節制閘 攔河閘 攔河閘 牛角峪退水閘
王營盤攔河閘 祝官屯樞紐 羅寨攔河閘 袁橋攔河閘 西鄭莊分洪閘
擋潮閘 代莊節制閘 捷地樞紐 九宣閘樞紐
現狀發展
由於大批水利工程的建設和上游山西地區的煤炭開採活動,海河流域諸河下游只有灤河水系常年有水。流域內地下水超採行為也日益嚴重。各地方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限于海河流域的自然資源無法滿足人民增長的開採需求,海河流域除灤河水系外,仍然處於“有河皆乾有水皆污”的困境。
近年,隨著南水北調一期工程的通水竣工,海河流域終於迎來期盼已久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