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話:基本介紹,浦東音系,地域差異,南匯縣分以下3種,沿用祖籍方言,川沙縣分以下-九游会j9

浦東話,俗稱浦東閒話,它屬吳語系片蘇滬嘉小片舊松江府音繫上海話,屬松江方言大區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東話
  • 屬性:老上海話
  • 區地:和
  • 別稱:浦東方言、浦東閒話
  • 所屬語言吳語
  • 所屬語片吳語太湖片
基本介紹,浦東音系,地域差異,南匯縣分以下3種,沿用祖籍方言,川沙縣分以下種,方言發展,

基本介紹

原和(沿江片除外)及原黃浦江以東的三林(僅包括解放初從劃入三林的地區)、(原、杜行、魯匯等三鎮),奉賢區的,方言差異較小,通稱“浦東閒話”。
浦東話

浦東音系

浦東音系和其他鄰近音系,如舊松江府音系、舊、音系以及上海市區音系相比,有以下特點:
(1)單字調有7種,其中陽上很不穩定,古濁字大部分今歸為113調,一部分歸陽去,讀13調。
(2)兩字組連讀里,前字為陰上和陽去;陽上和陽去的變調行為分別相同。前率為,後字為、的組合,行為是 22 23。
(3)有縮氣音?b?d? ,它們分別跟中古的“幫”、“端”、“見”對應,沒有不送氣的p、t。如:“寶”、“黨”、“腳”三字的讀音和上海市區話、舊蘇州府音系、舊音系不同。
(4)唇一般是φ-β-?β-。老年人“呼”、“戶”、“烏”三字是用雙唇發育的,年齡稍輕的人為f-,v一?-或hu-、hu-、?-。總之,這組的讀者在字的分配上一直是很混亂的。
(5)分尖。精≠經,小≠曉,秋≠丘,齊≠旗。
(6)比較豐富,類別很細,如入聲韻里,哭≠殼≠客≠掐≠磕≠刻≠渴。另外,筆≠壁,立≠粒。
(7)古遇攝合口知、照三組和日母字的是y,如“書”、“樹”、“如”的韻母。
(8)φ-、β-不能跟-oy、o?兩韻相拼,古通攝非組字,今讀為hoη(風)、hoη(縫)、ho?(福)、ho?(伏),因而蜂=烘、馮=紅。浦東話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

浦東話通行最廣的地區是黃浦江以東地區,,(原屬上海縣的後屬川沙的沿江片除外)兩縣都是典型的“浦東閒話”,但整個浦東地區也略有差異。根據語音特徵可將全區典型的浦東話分為3大片。

南匯縣分以下3種

(1)片,包括原南匯縣絕大部分地區(含原川沙縣城以南的廣大地區),是典型的南匯方音;本片中又分小片,語音又較硬,包括南匯最東南部沿海的泥城、等鎮及奉賢區最東南的、平安和邵廠等地區。
(2)片(川沙片),包括周浦、、、、、等鎮及川沙城區、原等地區。
(3)片,包括、鄉、、鄉以及、鄉大治河以南的地區,在上略帶有、松江音的。

沿用祖籍方言

原東部沿海有果園鄉、鄉、鄉、等地及川沙夾塘地帶還保留著、移民母語的痕跡,居民祖輩多是來自、、等地的移民,本地人稱之為“沙幫人”或“大沙人”。他們仍沿用祖籍的方言,衣〔i〕≠煙〔ie〕,米〔mi〕≠面〔mie〕,西〔si〕≠宣〔sie〕。中古“麻”韻開口二、三等“知、章、莊”組字,大部地區為〔i?〕,“渣、車、賒、茶”讀如“焦、俏、消、巢”。

川沙縣分以下種

川沙縣設治較晚,在清朝時大部地區原屬上海、南匯兩縣,方言與上、南兩縣相近。現代川沙音系以城廂鎮老派語音為代表,仍然保留著100多年前的許多基本特點,如有完整的縮氣濁塞音〔б〕、〔d〕,有豐富的,在齊、撮兩呼前有〔ts〕:〔t?〕兩組的對應(分),、陽上單字調合流而行為不同,等等。但從本世紀30年代以來,特別是解放以後,川沙與上海市區的交往日益頻繁,川沙方言的語音也起了一些變化,如唇齒〔f〕、〔v〕已為各個年齡段的人普遍使用,“反、發、飯、罰”的不再是〔φ〕、〔b〕,而是〔f〕、〔v〕。
川沙方言的地域差異,主要是邊緣地區的和與南部廣大地區稍有不同。如夾塘地帶和沿海地區還保留著啟東、海門移民的痕跡;而北部和沿浦江地帶為〔o〕,與市區方言同。沿江一帶清末向屬上海,如洋涇、楊思、塘橋等地區,本地土著操一種介於市區方言和川沙、南匯方言之間的本地話,與20年代以前的傳統口音基本一致,有六個聲調(市區新方言為五個,川沙、南匯方言有七個),聽起來較為柔、糯。在連讀變調方面,以高橋為代表的北片(古屬,為嘉定區)、沿浦江地帶和南部有明顯的差別,如“老腿”,沿浦江地帶為22—53,與市區同調;高橋地區為23—33,南部為13—21。

方言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教育事業發展,廣播、電視逐漸普及和推廣國語等原因,方言的年齡差異日益明顯,青年人的口語迅速向市區靠攏,摻進國語語音、語調,逐漸形成趨於簡化的新音系。除了語音上的這些變化以外,反映新事物、新思想的辭彙也不斷充實了方言辭彙。至於語法,則與國語基本一致。上海縣三林鄉為浦東地區最早成陸地區,除50年代從南匯劃入三林的部分地區為南匯的七個聲調,大部分為六個聲調。在明初黃浦未改道前,三林與相連,故口音與龍華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