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

泉州府:歷史沿革,府城介紹,歷任知府,志書,-九游会j9

泉州府是明清時期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府。明初年,改為泉州府,到清代,泉州府隸屬於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五縣,轄區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日的泉州市、廈門市和金門縣全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州府 
  • 外文名稱:quan zhou fu
  • 別名:府城
  • 下轄地區:、同安縣晉江縣、、
  • 政府駐地:今泮宮內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
  • 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民間信仰: 、 、等
歷史沿革,府城介紹,歷任知府,志書,

歷史沿革

泉州府是明清時期福建省下轄的級行政區,範圍大概是今日福建省大部分、廈 門與台灣地區控制的金門 縣。明
泉州府志泉州府志
初年,改為泉州府,隸屬福建行中書省,轄、南安、、惠安、、、七縣。洪武九年,改為福建布政使司,泉州隸之。洪武二十年,撤。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置漳泉道。福建按察分司置寧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泉州府屬漳泉道,漳泉道管轄泉州、、漳州。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調整合併為建寧道、福寧道二道,泉州府屬福寧道, 福寧道管轄福州、、泉州、莆田、漳州。
明四十二年(1563年),重設。
南明九年及清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同安縣的廈 門島置思明州
據《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卷二十 記載:
清九年(1670年)四月改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以泉州府改駐廈門,是為。
清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廈門,永春州、,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
清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和都屬於福建省,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興泉永道,劃並延平府歸其管轄。
乾隆四十年(1775年),從同安縣析置,駐馬家巷(今馬巷)。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
民國元年(1912年)廢。
清代福建本土行政區劃,淺藍色為泉州府清代福建本土行政區劃,淺藍色為泉州府

府城介紹

泉州府位於泉州市泮宮內。 唐末年在衙城右建有"魯司冠廟",五代改為宣聖廟,興國初(976-983)移建今址。南宋(1137)重建左學右廟,元年(1201)建欞星門,規制逐步完整。歷代屢經修葺,達十九次之多,清乾隆間大修,殿、廡、庭、池悉皆一新。1998年政府撥資重修及,續整治建築群環境。主體建築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式結構,面闊7間,35.2米,進深5間,20.8米,空間高度約9米。木結構,以48根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6根,風格古樸,為全國現存孔廟中所罕見。殿前砌露台,須彌座嵌仰蓮,覆蓮、、、、芙蓉等輝綠岩石浮雕。台下為拜庭,兩旁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至正九年(1349)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大殿前東西側築有東廡和西廡。大成門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為一體。大成殿東為和西廡。明倫堂面闊7間,36.6米;進深5間,22.8米,,堂前有,庭外築,上建石橋,直抵育英門。堂之東有寧淳熙八年(1181)建的,樓閣式全木結構,惜已毀,僅存閣頂整個屋蓋移建於百源川池亭。廟之東西兩側建有鄉賢、名宦祠15座,專祠5座,現存6座。南有井、海濱鄒魯亭、洙泗橋等勝跡。欞星門西側有北宋大觀元年(1107)建的泮宮門(亦稱聖賢門)。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規模為江南較大的。現今廟中陳列有整套清代的禮器、樂器、舞具,在泉州琳琅的文物中獨放異彩。1986年8月闢為。
泉州府泉州府
泉州府泉州府

歷任知府

知府任期備註
洪武年間(1368~1398年)
洪武年間
洪武年間
洪武年間
永樂年間(1403~1424年)
方圓
永樂年間
姚恕
永樂年間
魏文昭
宣德年間(1426~1435年)
曾恪
宣德年間
宣德年間
蔡錫
宣德年間
正統年間(1436~1449年)
正統年間
正統年間
熊尚初
正統年間
胡志和
景泰年間(1450~1456年)
景泰年間
景泰年間
舒瞳
天順年間(1457~1464年)
歐陽復
天順年間
李宗學
成化年間(1465~1487年)
成化年間
成化年間
成化年間
成化年間
毛埕
成化年間
弘治三年(1490年)
弘治五年
弘治十一年
十六年
包溥
正德元年(1506年)
正德三年
正德四年
年月無考
正德九年
向一陽
正德十一年
葛恆
正德十二年
高越
嘉靖二年(1523年)
嘉靖五年
嘉靖十一年
嘉靖十三年
嘉靖十九年
程秀民
嘉靖二十四年
方堯
嘉靖二十七年
一作方克
嘉靖三十二年
熊汝達
嘉靖三十五年
嘉靖四十年
周道光
嘉靖四十一年
嘉靖四十五年
三年(1569年)
汝亮
隆慶六年
姚光泮
萬曆元年(1573年)
萬曆三年
萬曆九年
萬曆十三年
萬曆十六年
萬曆二十年
程朝京
萬曆二十三年
萬曆二十六年
萬曆二十九年
萬曆三十二年
萬曆三十四年
陽思謙
萬曆三十九年
萬曆四十三年
趙士許
萬曆四十六年
天啟元年(1621年)
陳敏吾
天啟年間(1621~1627年)
殷之輅
年代無考
天啟年間
崇禎年間(1628~1644年)
崇禎年間
崇禎年間
崇禎年間
崇禎年間
崇禎年間
朱朝熙
崇禎年間
順治三年(1646年)
景世英
順治五年
高聯興
順治七年
申偉抱
順治十年
順治十四年
順治十六年
劉象震
康熙二年(1663年)
陳象乾
康熙六年
王者都
康熙十年
康熙十六年
康熙十八年
升興泉道道員
劉駿名
康熙二十四年
康熙二十五年
康熙二十九年
許延邵
康熙三十三年
康熙三十四年
康熙三十五年
梁允潔
康熙四十一年
時騰蛟
康熙四十五年
康熙四十九年
康熙五十六年
雍正二年(1724年)
雍正六年
郭朝鼎
雍正七年
雍正九年
葉祖烈
雍正十年
高元崐
雍正十年
呂大雲
雍正十一年
雍正十三年
乾隆元年(1736年)
乾隆二年
王廷諍
乾隆三年
乾隆五年再任
姜順龍
乾隆四年
張宗純
乾隆八年
乾隆十二年
乾隆十二年
伊靖阿
乾隆十二年
乾隆十四年
朱禮陶
乾隆十四年
乾隆十五年
高霔
乾隆十六年
乾隆十九年
顧彝
乾隆十九年
懷蔭布
乾隆二十一年
乾隆二十七年再任
嘉漠
乾隆二十六年
李浚原
乾隆二十九年
乾隆二十九年
乾隆三十四年再任
乾隆三十年
陳之銓
乾隆三十一年
奇龐格
乾隆三十三年
吳鏞
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六年
郭世汾
乾隆四十一年
乾隆四十二年
張朝縉
乾隆四十三年
朱蕪會
乾隆四十三年
乾隆四十四年
乾隆五十年再任
邱之棻
乾隆四十四年
述德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四十七年
安汛
乾隆四十八年
張家琰
乾隆四十八年
鄭一桂
乾隆五十年
乾隆五十三年
乾隆五十三年
德泰
乾隆五十四年
乾隆五十五年
乾隆五十六年再任
全士潮
乾隆五十六年
乾隆五十八年
張采五
乾隆五十八年
再任
元克中
乾隆五十九年
牆見羹
乾隆五十九年
乾隆五十九年
乾隆六十年
三年(1798年)
錢學彬
嘉慶三年
彥布
嘉慶五年
嘉慶五年
六年
嘉慶七年
嘉慶十二年再任
房永清
嘉慶十一年
嘉慶十二年
郭正誼
十五年
盛安
嘉慶十七年
富信
嘉慶十九年
嘉慶二十年
岳山
二十三年
誠安
嘉慶二十五年
王楚堂
元年(1821年)
周慎苯
道光元年
道光三年
姚觀
道光七年
劉炳
道光七年十一月
再任
道光九年
劉炳
道光十一年四月
三任

志書

《》最初於南宋(1208年-1224年)年間編撰。現存最早的一部泉州志書是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泉州陽思謙聘請原禮部尚書、行省所編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