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政權

永曆政權:歷史,支持者,戰鬥,歷年大事,終結,-九游会j9

二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明、廣西巡撫等擁戴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明神宗之孫,桂恭王少子。初封永明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曆政權
  • 地區: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由於處於戰爭期間,實際控制區域變化較大)
  • 背景:大明形勢萬分危急之際
  • 條件:紹宗殉國後
歷史,支持者,戰鬥,歷年大事,終結,

歷史

1644年,北京城被起義軍攻破,崇禎帝自盡,明朝中央政府覆滅。後清軍入關,明朝皇室後裔在南方建立了多個地方政權。但是,由於作戰不利,弘光朝和隆武朝先後被擊潰。南明軍民抵抗清軍的活動缺乏統一領導。桂王朱由榔稱帝後,雖然短暫的出現過永曆紹武並立的情況,但是由於紹武朝被擊潰,永曆朝成為最後一個由明朝皇室後裔領導地方政權。永曆依靠原農民起義軍,在西南東南等地區堅持與清軍鬥爭。1661年,永曆帝逃亡緬甸。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南明永曆政權滅亡(永曆帝逃亡緬甸後,永曆政權在中國境內依據沒有土地,也有學者認為此時永曆政權便已經滅亡)。

支持者

李自成死後,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和、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聯合抗清。  永曆元年(1647),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進入湖南。次年,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清耿獻忠、清大同總兵、清延安營、清甘州副將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另外,還專門派使節前往川東石柱爭取四川總兵、的支持:《春暉堂筆記》寫本卷中《永曆雜記》有一則云:“當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任以四川,仍以督兵靖川中諸賊。”。一時間,大明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在抗清名將、瞿式耜、、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曆政權得以生存下來,聲勢頗大。永曆二年(1648)春收復了湖廣、桂部分地區。永曆六年(1652)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 但永曆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永曆三年至四年(1649—1650),何騰蛟、瞿式耜、等人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病亡,其子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大明朝廷,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清康熙三年(1664)。

戰鬥

永曆六年(1652),永曆朝接受部將、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永曆帝前往。不久,以餘部為主體的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擊斃清定南王,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擊斃清敬謹,天下震動。同時,亦出擊四川,取得、,克復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戰役中被吳三桂僥倖取勝。而妒嫉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兵卻在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中失利。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永曆七年(1653)、八年(1654)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朱成功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雖然李定國部隊先後取得和,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役和新會戰役沒能成功。但鄭成功部隊並沒有閒著,永曆十年(1656),鄭軍取得,十一年(1657)又取得,同年率部取得。  永曆十年(1656年),篡位,引發了大明內訌,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叛變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永曆帝逃往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試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泄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隊精銳損失殆盡,此即。  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接連取得、、一系列的勝利。鄭軍一度兵臨南京城下,並收復長江中下游四府地方,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在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

歷年大事

公元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清軍俘虜,隨即被害。國不可一日無主。按照明朝的當時的繼承制度,皇位應該由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後裔繼承。而當時明神宗的男性後裔只剩下朱由榔一人。於是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的擁立下,同年十月初十日(一說十四日)朱由榔稱監國於肇慶,以為首席大學士兼,瞿式耜為大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書事,同時任命了各部院官員。
監國七天之後,十六日失守(十月初四日)的訊息傳到肇慶。肇慶距離贛州還有相當一段路程,但舉朝洶洶,監國的喜慶氣氛消失得無影無蹤。太監主張立即逃難,丁魁楚隨聲附和,瞿式耜等力主鎮定,也只推遲了四天。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往梧州。這種行為無異於放棄廣東,導致永曆朝廷在廣東人心盡失。
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學士同廣東布政使、侍郎等在廣州奉請隆武帝之弟監國,並且搶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稱帝,改第二年為紹武元年。
十一月初八日,朱聿鐭在廣州即位的訊息傳到梧州,為收拾廣東民心,朱由榔於十一月十二日東返肇慶,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永曆元年。同時,追尊其父朱常瀛為端皇帝,兄朱由(木愛)為桂恭王;嫡母王氏為慈聖皇太后,生母馬氏為昭聖皇太后。
十二月十五日,正當在同永曆朝廷激戰正酣,並且占據上風的時候。清軍在、統率下,偽裝成明朝軍隊,出其不意地攻占廣州。及首輔蘇觀生自殺殉國,廣東淪陷。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曆朝廷離開肇慶再度逃入廣西。
公元1647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榔到達梧州,仍恐不安全,又經平樂府(今東南)逃到桂林。
公元1647年正月十九日,李成棟部於四年正月十九日由進至高明,留守肇慶的明兩廣總督朱治澗不戰而逃。李成棟即命部將羅成耀留鎮肇慶,自己領主力進攻梧州。梧州守將陳邦傅棄城而逃。二十九日,李成棟占領梧州。二月間,明丁魁楚投降,被殺。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春,清廷命定南王由桂林出,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為主將,、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面交鋒。
三月,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臨行前訂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49]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五月,北路軍連克沅(湖南芷江)、(湖南靖縣)、諸州。鎮守(湖南邵陽)的清將急忙向孔有德告急,孔有德從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國搶在援敵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
六月,李定國出兵,準備奪取廣西的門戶,消滅桂林孔有德。他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率右路攻(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攻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在桂林之役中,大西軍作戰勇猛頑強,速戰速決。左路出奇制勝,很快攻克全州,李定國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勿入全州,與自己合兵推進,直趨嚴關。這個決策為取得桂林大捷打下了基礎。
嚴關位於桂林以北,搶占它便扼住了桂林的通道。六月三十日,清軍來奪嚴關,大西軍奮勇抵抗,死者不計其數[50]。七月初一,孔有德又率精銳來攻,只見兩軍還沒有交戰,大西軍的戰象就撲來,清軍馬匹都受驚了,孔有德大敗而跑,大西軍趁勢掩殺過去,只有孔有德一人逃回桂林城。大西軍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大西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於是把所有的家產放在一個屋子裡,然後又親自把自己的愛妻們殺掉,最後自焚而死。僅有一女逃脫。
桂林大捷後,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有些地區的百姓,不等大西軍到,便自動將清軍驅逐,李定國下令不要亂殺無辜,先安置百姓,明將胡一青、趙印選、等相繼歸順李定國。為此,李定國在桂林七星岩擺下酒宴,慶祝勝利。他對兵部尚書說:“文、張諸公(指文天祥、張世傑)其精忠浩氣,固足以光昭青史,為天地生色,然吾儕之對於國家,竊不願有此結果也。”表達了他決心收復被清軍占領的土地,恢復明朝的志向。
八月,李定國以明巡撫守桂林,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進攻(湖南衡陽),守將沈永忠再次棄城逃跑,長沙巡撫金廷獻沿長沙逃至郫州,監司以下官員都逃遁一空,清軍還沒有到來,整個湖南的清軍卻都跑光了[55]。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
同時,李定國又命令馬寶率廣西明軍東取、,占領廣東西北部,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占常德、,命東進江西,連下、、、,圍攻贛西重鎮吉安。李定國自七月出兵以來收復兩個州,十六個郡,大致有三千里的土地重新回到南明政權手裡。取得了史稱“湘桂大捷”的勝利。
李定國的部隊不僅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明遺老描述說:“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指在長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為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何定國御之有法也。”[57]
清軍在湖廣接連失利,使清政府大為震驚,急忙命洪承疇經略、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面對強敵,李定國進行了周密的布署:大西軍暫退出長沙,引誘清兵渡湘江,將馮雙禮、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李定國從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擊,馮、馬二將背後出擊,兩軍相夾,合殲尼堪。但這一計畫卻被馮雙禮透露給孫可望,孫可望不想讓李定國立功,卻暗自想著怎么陷害他。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馬進忠見狀也撤離了戰場。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庵、草街,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李定國繳獲了尼堪的鎧甲、繡旗,正準備乘勝追擊,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未到,派人偵察說已走湘鄉。李定國才知自己是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只得收兵向轉移。衡州戰役後,李定國叫人繪製孔有德、尼堪畫像,刊布粵楚,“露布告捷”。
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得清廷朝野震動,一聽到李定國的名字就顫慄不已,甚至還有放棄西南各省與李定國平分天下講和的打算[60]。李定國出征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掀起了繼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後的第二次抗清高潮。黃宗羲贊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公元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髮動,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
莽白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訊息後,曾寫信給吳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

終結

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朱由榔,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帝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在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其後退守台灣鄭成功集團沿用大明永曆法統直到永曆三十七年十二月鄭克塽降清止,鄭氏政權名義上一直奉永曆帝為正朔,使用永曆年號。
這次抵抗鬥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