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中華民國時期的軍閥)

民國軍閥(中華民國時期的軍閥):定義,軍閥的產生,背景,內在原因,外部原因,軍閥割-九游会j9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民國軍閥是指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但他們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並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採用各種手段,以軍隊作為政治資本的勢力。分為內外兩方面原因。延續時間從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分為兩大階段,混戰階段和國民黨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國軍閥
  • 出現時間:20世紀初
  • 出現地:中國
  • 政治資本:軍隊
  • 前期代表:北洋軍閥、南方軍閥
  • 後期代表:桂系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
  • 雜系軍閥:晉系軍閥、馬家軍、新疆軍閥等
  • 代表人物:袁世凱、段祺瑞、張勛、吳佩孚等
定義,軍閥的產生,背景,內在原因,外部原因,軍閥割據時期,北洋軍閥,西南軍閥,北洋軍閥,西南軍閥,西北軍閥,

定義

軍閥是指在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歸屬“中央政府”領導,但他們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並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採用各種手段,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在其勢力強大時即成為當時中國的正式主導政府(即)。在實質上依然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割據勢力。中國共產黨認為民國軍閥的出現則是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利益表現。主要勢力早期為北洋軍閥(又分為皖系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和南方軍閥。後期則由、、等取代。
介紹民國軍閥的書籍介紹民國軍閥的書籍
時期通常是指自1916年袁世凱之死到1928年,共持續了13年的時間(也有說到1930年為止)。1928年之後,雖然蔣中正的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是各路新舊軍閥依然對蔣中正政府及其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獨立性,軍事上與政治上的明爭暗鬥或略有式微卻並未停止,這導致了日後和時,統一的國家軍政體系始終未能徹底的建立。

軍閥的產生

背景

民國軍閥的地域性最早來自於清朝末年,其中央軍隊和綠營戰鬥力低下,在征討等勢力時,不得不依靠地方,比較著名的有和淮軍。隨著清廷的衰落及日益腐敗,地方團練的勢力也日趨擴大,已經可以影響到中央的政策決定。民國軍閥無不於這些地方團練有千絲萬縷的瓜葛。
民國軍閥之祖—袁世凱民國軍閥之祖—袁世凱
清朝末年,由於義和團事件清廷受到嚴重打擊,體認到面對西方勢力的衝擊訴諸傳統武力乃毫無作用,因此開始主導新政執行。其中一環乃建立,此新軍之核心部隊由袁世凱建立,史稱“”,乃日後的。此新軍計畫原先預定擴展至全國建立36鎮約五十萬正規軍,並成為全國主要武力核心。
新軍的計畫本身就有極大的問題。由於當時中央為了之財源籌措已經阮囊羞澀,除了北洋六鎮之新軍之外清廷根本拿不出經費來建設各地新軍,因此各地新軍之經費籌措基本上是各省自行辦理;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減少中央財政負擔,但顯而立見的負面影響就是這些新軍基本上都是地方自籌自招自練,中央根本無法掌握其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注定了各地軍閥出現之必然定局。
除了各地自籌之新軍以外,位於中央的北洋六鎮在忠誠性問題上對於清廷也是極大的隱憂,在核心架構上是以袁世凱於小站練兵時所訓練的軍官做為軍隊骨幹,對於袁世凱的效忠性還比清廷來的大;此點清廷並非不知情,因此袁世凱在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失勢,基本上就是為了削弱袁世凱對新軍之影響力,不過此作法完全失敗,辛亥革命發生時,北洋六鎮雖接獲清廷的討伐命令,但是卻抗命沒有進行任何動作,清廷不得已重新重用袁世凱以求抵抗革命的力量,這些原來效忠清廷的北洋新軍就成了後來的北洋軍閥。而地方新軍則成為各地軍閥之骨幹。
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虎段祺瑞
成立之後推派各省都督進行治理,都督在各省掌握了政經大權之地位,成為了軍閥養成之溫床。之後,各地軍閥正式成型。

內在原因

死後無人有足夠力量支配整箇中國,加上記憶體在明顯的派系爭鬥,各省有實力的人物為保存自己的政治利益紛紛組建軍隊劃分。
馮國璋馮國璋
中國經過二千餘年的封建時期,建立了完善且實力強大,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土地為最主要的生產資料、產品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使得自然經濟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就能夠形成完備的體系並獨立發展,成為民國軍閥能夠依省割據的經濟因素。
中國在當時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形成了大批具有濃厚自然經濟特色的地主與紳商,他們的發展一般也在一個很小的地域範圍內,對全國性的市場沒有足夠的興趣,並在勢力範圍內利用、抵制外來經濟。辛亥革命時他們擔心自己的既有利益受到侵害,害怕民國政府的與限制私人資本發展,採用支持當地人物尋求保護。對全國市場統一的淡漠與渴求安定生產環境與一定政治特權的願望使他們成為當地軍閥有力的統治支持者與經濟來源之一。

外部原因

影響中國政治的主要勢力——在華勢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由英、法做大成為美日相爭(二十一條簽訂後甚至出現日本獨占中國的現象),辛亥革命後各帝國主義沒有了在華有力的統治代言人,擔心中國取得獨立地位,使得各國在華利益遭到損失,轉而尋求建立地方上的統治代言人,向軍閥提供經濟、技術上的支持。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相互利用,形成“分而治之”的政治格局。
民國軍閥(1920年左右)民國軍閥(1920年左右)
華盛頓會議後帝國主義在華勢力重新洗牌,由日本獨占格局轉為各國在華權利均等,美國勢力上升的現象,這加劇了民國軍閥的勢力膨脹。帝國主義在華分贓不均直接表現為不同軍閥的戰爭,導致中國內亂不斷。

軍閥割據時期

北洋軍閥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為以為首的皖系、以為首的直系、以為首的奉系。當時,北洋政府是中華民國被國際社會所承認的合法政權,取得北洋政府的領導權意味著可以獲得關稅收入和外國貸款。因此,三系最重要的爭奪目標是北洋政府的控制權。在整個軍閥割據時期,北洋政府的控制權經歷了從皖繫到直系再到奉系的更迭。
直系首領之一—曹錕直系首領之一—曹錕
1916年至1920年為皖系控制北洋政府的時期。在第一次中,作為的段祺瑞與總統(革命黨人)矛盾重重。在之後,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壓力下被迫下台,職位由馮國璋續任。在之後的第二次府院之爭中,段祺瑞與馮國璋在對和西南軍閥的意見上不合,段祺瑞和馮國璋兩人於1918年10月共同下野,由段祺瑞控制的選出接任總統一職,而段祺瑞則通過安福國會在背後操縱政權。
1919年12月,馮國璋去世,直系軍閥開始由領導。由於曹錕落選副總統、反對安福國會,直皖矛盾激化。1920年4月,曹錕與奉系等八省軍閥結成反皖同盟;同年7月,爆發,直系和奉系獲勝。戰後,安福國會被解散,其主要成員的、、等10人被通緝,皖系勢力被嚴重削弱,從此一蹶不振。
吳佩孚吳佩孚
然而,直皖戰爭後,直系與奉系由於戰果分配問題發生摩擦,第一次於1922年爆發,張作霖被擊敗,退出關外,直系取得北京政權。1923年6月,曹錕通過賄選當選總統。1924年,為了反對直系的領導地位,奉系聯合皖系殘部和孫中山的廣東軍政府共同討伐直系,爆發。直系將領受張作霖之子五十萬獻金,遂倒戈,發動,囚禁曹錕,導致直系潰敗。然而,馮玉祥與奉系的合作並未長久。北京政變後,馮玉祥邀段祺瑞和進京,並改編其部為,坐鎮北京,與奉系分裂。
東北王張作霖東北王張作霖
1925年,敗將吳佩孚發動反奉戰爭,驅逐蘇皖等地的奉系勢力。1926年,張作霖聯合日本勢力揮師南下入關,馮玉祥退出北京至昌平南口防守,奉系占領京城。此時,張作霖與吳佩孚實現了直奉聯合,組成“討赤聯軍”,將馮玉祥的勢力趕至。然而事後,張作霖並未給予吳佩孚好處,北洋政府自此之後一直都被奉系所控制,直到北伐結束。
1926年7月,開始,吳佩孚被擊敗,從此一蹶不振。馮玉祥、等人加入國民革命軍。1928年6月4日,張作霖撤離北京,退往關外,被日本關東軍在炸死。6月8日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統一到。軍閥割據時期結束。

西南軍閥

在南方,桂系、滇系、粵系、和親孫中山勢力圍繞著兩廣地區和廣州政府的控制權爭鬥。
在,廣西藉由支持和“桂人治桂”的政策成為了廣西,之後更通過參與鞏固了其在廣西的統治地位,史稱舊桂系。護國戰爭勝利後,大總統任命為,但原廣東督軍不願退職。陸榮廷遂派進攻,擊敗龍濟光,廣東成為舊桂系的勢力範圍。由於不滿黎元洪被架空和段祺瑞控制下的北洋政府,陸榮廷宣布兩廣自主。
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
同時,滇系統帥於1916年護國戰爭勝利不久後去世,掌權,坐鎮和,與川系軍閥時有摩擦。1921年,滇系將領叛變,滇系分裂為顧品珍部和唐繼堯部。
1917年7月開始。在陸榮廷與唐繼堯的支持下,孫中山南下廣州,組建軍政府和粵軍,任大元帥,擁軍二萬。陸榮廷和唐繼堯則任元帥。然而,三人漸生嫌隙。1918年4月,滇系和桂系開始排擠孫中山,改大元帥首領制為合議制,邀西南各省軍閥為總裁,致使孫中山被迫於5月下台,後赴上海。之後,桂系想要除掉滇系在廣東的影響力,於1918年5月逮捕滇系將領、槍殺。由此,滇系被從廣東逐出,陸榮廷的桂系勢力達到其權力之頂峰。
1920年,在北方爆發,與此同時,桂系發動,派兵攻打親孫中山的和部,卻被擊敗,退回廣西。孫中山遂從上海返回廣州,於1921年4月改組軍政府為,召開,就任。6月,桂係為奪回對廣東的控制權,發動了,卻再次敗於。二次的戰敗導致了桂系的分裂,桂系下級軍官和在混亂中崛起,於1925年擊敗陸榮廷和沈紅英,再次統一廣西,成為桂系的新首領,是為。
另一方面,1922年,孫中山在第二次粵桂戰爭勝利後,要求陳炯明北伐,陳不從,被免職。然而,在北方,直奉戰爭後,黎元洪再次就任大總統,護法運動目的達成,各方要求孫中山卸下其非常大總統一職。陳炯明部下葉舉為迫使孫中山下野,出兵圍攻廣州總統府,孫逃亡,再赴上海,史稱六一六事變。
山西王閻錫山山西王閻錫山
1923年1月,孫中山聯合滇系部(顧品珍派)、桂系部、及倒戈的,共同討伐陳炯明。2月被擊敗,退守東江。孫中山也於2月回到廣州,再任大元帥。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蔣中正兩次東征陳炯明。此時,滇系唐繼堯部支持陳炯明,欲聯合新桂系統帥李宗仁,南下進攻廣州國民政府。李宗仁不從,唐繼堯遂派軍入桂,卻被擊潰,退回雲貴,是為滇桂戰爭。失去援助的陳炯明最後被蔣中正擊敗,被迫解散軍隊,退居香港。
北伐開始之後,桂系和滇系均在名義上統一到了蔣中正的廣州國民政府。1926年,桂軍改編為,李宗仁任軍長。1928年,滇系在二六政變中推翻唐繼堯,並打敗對手後,也於名義上歸順蔣中正,任雲南省主席。西南軍閥割據時期結束。民國軍閥

北洋軍閥

皖系:、、、、、、、、、、
直系:、、、、、、、、、、
奉系:、、、、、、、、、、
晉綏系:、、
西北軍:、、、、、、
其他:、、、、

西南軍閥

滇系:(前)、(後)、、
廣西陸榮廷廣西陸榮廷
桂系:(前)、、陳炳琨、、(後)、、、
粵系:(前)、(後)
黔系:、、、
湘系:、、、、、
:、、、、、、、(川軍從未形成統一體系

西北軍閥

陝西:、、、
新疆:、、
(、):(寧夏)、、、(青海)、、、、(新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