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殷
- 現名:安陽市
- 級別:
- 建城史:3300年
簡稱由來,歷史沿革,先秦時代,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後,近現代史,地區文化,
簡稱由來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代商先公時期,就已有殷的稱謂。商朝又稱為,從那時起,就有了“殷”這個字。(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
北蒙是安陽最早的名稱。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第20位國王盤庚將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北蒙”並改名為殷,史稱“盤庚遷殷”。
安陽的得名則始於戰國末期。《·》記載:趙二十四年(前275年),“攻魏房子,因城而還,又攻安陽,取之”。這是“安陽”這一名稱在史籍上最早的記載。一說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攻克魏國寧新中邑,因“寧新中”位於之北(山南水北為“陽”),又根據相近字義變“寧”為“安”,故名“安陽”。
公元401年,北魏在鄴城(今河北西南)設相州,取居相之義為名,是為“相州”名稱之始。580年,鄴城被焚毀,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及鄴民遷至安陽,安陽遂稱相州。、唐代、宋代都沿用“相州”一名。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為彰德府,明、清兩代沿用。直到中華民國初年廢彰德府,復置安陽縣,“安陽”一名便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先秦時代
後期,安陽是商都殷墟。早期的商王朝頻繁遷移都城。據史料記載,他們一共進行了13次遷都。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統治時期,都城從“奄”(位於今河南境內)遷到“北蒙”(今安陽市區西北)並改稱“殷”。史稱“”。商朝都城遷殷後,殷成為此後商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商王朝在殷共傳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前1046年,率諸侯之師伐,發動了,紂王兵敗自焚,殷亡。近代,這裡出土了15萬多片、上萬件青銅器(包括著名的)、50多座宮殿遺址,發現有宮殿區、王陵區、平民區、鑄銅遺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場等。
安陽殷墟—世界文化遺產

,安陽先屬衛國,繼而屬晉國;戰國時期,安陽屬魏國,後屬趙國。“安陽”一名始於戰國。其說有二,《·趙世家》載。“安陽”一名始見於史冊。另《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王)攻邯鄲,不撥,去……攻汾城,即從唐撥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即“安陽”之名是由“寧新中”改。
秦漢魏晉南北朝
東漢末年屬袁紹勢力範圍。204年,曹操打敗袁紹,攻取鄴,重建鄴城,使鄴城成為東漢實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為魏王,定魏國之都於此;220年,曹丕代漢,遷都洛陽,鄴仍然陪都,為“五都”之一。此時,今安陽市所轄地區仍分歸魏郡(治鄴)與河內郡管轄。
南北朝時期,北魏道武帝天興四年(401年),在鄴立相州。此時鄴已經成為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東魏初年,鄴成為東魏的都城,安陽縣與盪陰縣一起併入鄴縣。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高歡次子)篡魏,改國號為“齊”,仍都鄴。北齊統治極為殘暴,後於577年滅於北周。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陽)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相州、魏郡和鄴縣及所有居民一併南遷至安陽城。從此安陽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原舊鄴縣地劃入安陽縣,同時安陽縣更名為鄴縣。原舊鄴縣地置靈芝縣。
隋唐以後
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廢天下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為相州、鄴縣治所。開皇十年(590年)鄴縣治所遷回原地鄴,復安陽縣建制。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廢諸州總管府,實行郡縣二級制,廢相州,存魏郡,治安陽,領11縣。隋末今滑縣一帶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起義,是隋末農民起義的重要部分。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魏郡為相州,領8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相州隸屬於河北道。唐天寶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相州一度改稱“鄴郡”。安史之亂期間,安陽城又是一個大戰場,連年戰爭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破壞,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災難。寶應元年(762年),唐雍王李适討伐駐相州的史朝義(史思明之子)叛軍,史朝義部將薛嵩(薛仁貴之孫)向唐節度使李抱玉投降。唐朝便在相州等六州置昭義軍,以薛嵩為昭義軍節度使,治所在相州。唐末藩鎮割據時期,相州屬魏博節度使管轄。唐肅宗乾元初,時值安史之亂末期,於魏州、博州置魏博軍,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
宋初,相州隸屬河北西路,並置彰德軍節度。
明清時期大體屬河南省,復為“彰德府”。領6縣1州(磁州)。
近現代史
地區文化
殷與鄴,同位於太行山東麓漳洹沖積扇上,地域緊密相連。歷史上,曾長期處在一個行政區域之內。它們的關係,如同關中平原的豐、鎬、鹹陽、長安一樣,一脈相承,密不可分。講安陽的歷史,就應該包括殷和鄴的歷史。
對於歷史上兩古鄴城(河北省的舊鄴城和河南省今安陽舊城,即新鄴城)的關係,學者認為二者具有延續性與繼承性。其地緣因素為殷鄴一體或者說殷鄴不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密切的現實聯繫。
殷商時期,殷墟為國都(約公元前1378~前1106年)。至帝辛(紂王)時,疆域範圍,東到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南至長江以南,東北到遼寧,已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鄴地,相去殷都(今安陽市區小屯)20公里,為殷商王朝都畿地。武王滅紂,封武庚守殷祀,鄴處武庚之殷地。
學者陳夢家曾指出: “鄴上司馬。《路史》以為上甲居, 今河南湯陰境。但所謂上司馬和商之墓地似乎即今安陽小屯, 今小屯對岸有大小司空村⋯⋯鄴若為大甲所居, 則鄴即殷。”
至戰國,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曾一度定都於鄴,以西門豹為鄴令。秦統一六國後,始置安陽縣。迄西漢初(公元前205年),省安陽縣入湯陰縣。時湯陰縣屬魏郡(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治鄴縣。從魏文侯七年至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439年至公元前195年),鄴領殷(安陽)。
東漢建安九年(204年)至黃初元年(220年),曹魏曾定都鄴。十六國時期 (335年至370年),後趙、冉魏、前燕,定都於鄴。北朝,從534年至577年,東魏、北齊,定都於鄴。
在鄴為都城時期,殷地(安陽)均屬魏郡、鄴縣管轄,實際上,是鄴含殷。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楊堅焚鄴城,徙相州、魏郡、鄴縣於鄴南20公里之安陽城,鄴失去當年的領導地位,政治中心移至安陽(殷)。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魏郡,鄴縣為相州附廓。隋開皇十年(590年),鄴縣遷回故鄴城。唐貞觀八年(634年)在故鄴城西50步,築小城為鄴縣治,結束了焚鄴城後,鄴縣長期無固定治所的局面,然自此以後,相州治安陽(殷),鄴為其屬縣。此為唐一代常制。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天章閣待制曾孝寬,察訪(黃)河北,奏廢鄴縣為鎮,從此鄴縣降為鎮。鄴縣西部、中部、南部入安陽,唯東部古鄴城及其近處入臨漳。於是,西起清涼山,沿今安陽縣北嶺之南,經彪澗之南,東至韓陵山北,此線以北,原鄴縣西、中南部,盡入安陽縣。此後,無鄴縣者,近900年。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府治安陽。金沿襲宋制,劃相州為河北西路。元,改為彰德路,屬中書省。明初,復為彰德府,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時彰德府下領安陽、臨漳、湯陰、林縣、武安、涉縣、磁州,共6縣1州。鄴城故地,位於臨漳境內,屬彰德府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1月,安陽為日軍侵占。國民黨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後遷往水冶、濟源、林縣、滑縣、延津等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為奪取勝利果實,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又搶占安陽城。其所領縣,仍為原來的11縣(含臨漳),直至1949年5月6日安陽城解放。
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至1949年5月6日安陽城解放的1369年間,臨漳一直為治所設在安陽的相州、彰德府(金稱河北西路,元為彰德路,民初一度稱彰衛懷道)管轄,故鄴城為臨漳縣屬地,亦屬安陽管轄。由此可看出,殷(安陽)鄴,實乃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