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是一組始建於明代年間的,位於北京故宮外朝以西,現為的典籍館和書畫館的所在地。
故宮開始售票和開放進館時間為08:30;淡季停止售票時間為15:30,旺季停止售票時間為16:00;淡季清場時間為16:30,旺季清場時間為17: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英殿
- 地理位置:北京故宮
- 開放時間:08:30-16:30(淡季)08:30-17:00(旺季)
- 景點級別:aaaaa
- 門票價格:60元(旺季)40元(淡季)
- 著名景點:故宮藏曆代書畫展
- 廊房:63間
- 面闊:5間
- 年代:明代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實用信息,交通信息,主要景點,相關故事,相關論文,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價格
武英殿不單獨售票,購買故宮門票即可。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0.00元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40.00元
優待政策
1.2米以下兒童可以隨監護人免票參觀。離休幹部憑離休證免費參觀。殘疾人憑殘疾人證件免費參觀。60歲以上(包括60歲)老年人可購買老人票,大、中、國小學生(含港、澳、台學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憑學生證可購買學生票。
交通信息
自駕車
育群胡同-南陽胡同-大佛寺東街-大佛寺東街南口-向右轉-美術館東街-向右轉-五四大街-向左轉-北河沿大街-東華門大街-景區正門。
公共運輸
(1)1、2、5、8、10、20、52、22、120、728、802天安門西或天安門東下車。
(2)60路東華門下車。
(3)捷運1號線(天安門東站、天安門西站)、9、17、22、44、48、59、66、110、126、301、646、673、692、729、803、808、901、特4、特7、brt1前門下車或101、103、109、685、814、846路故宮下車。
公共運輸
(1)1、2、5、8、10、20、52、22、120、728、802天安門西或天安門東下車。
(2)60路東華門下車。
(3)捷運1號線(天安門東站、天安門西站)、9、17、22、44、48、59、66、110、126、301、646、673、692、729、803、808、901、特4、特7、brt1前門下車或101、103、109、685、814、846路故宮下車。
主要景點
武英殿位於北京故宮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 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武英殿與位於外朝之東的文華殿相對應,即一文一武。

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於武英殿,後移至。崇禎年間皇后千秋、也在此舉行。明代於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占領北京皇宮之後曾在武英殿辦理軍務,李自成兵敗山海關退回北京以後,於6月3日倉促舉行的稱帝典禮也是在武英殿舉行的。6月4日凌晨,李自成撤離北京時下令火燒皇宮,武英殿幸免於難。所以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10月19日順治皇帝由瀋陽遷都到北京時,一度也住在武英殿里。康熙八年(1669年)二月因為開工重建太和殿,康熙皇帝要遷出保和殿以避開喧鬧的工地,他的祖母認為保和殿是用於舉行典禮的莊重場所,此後不宜再用作寢宮,決定將乾清宮修復以供皇帝居住。康熙皇帝在十一月乾清宮修理完工之前暫居於武英殿,擒拿鰲拜事件發生在這一年的五月十六日,正是康熙皇帝暫居於武英殿的期間。

康熙年間,首開武英殿書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左右廊房設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造、主事、、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餘人,由皇帝和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後,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使用銅版雕刻活字及特製的印刷,字型秀麗工整,繪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乾隆朝以後,武英殿成為專司校勘、刻印書籍之處。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將《永樂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種排字付印,御賜名《武英殿叢書》。世稱“”。武英殿刻書活動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為興盛,因紙墨優良,校勘精審,書品甚高,版本學上即以刊刻地點稱之為“殿本”。修書處的刻書活動一直持續到清末,長達200餘年,幾近貫穿全清。道光二十年(1755年)後刊書甚少,僅存其名。武英殿之書凡存而不發者一向貯於敬思殿中。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書,將完好者移貯武英殿,殘缺之書變價出售,此後敬思殿實際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後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築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同年重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進行過大規模整。
1913年,建立之初,其展陳空間就是以武英殿為中心擴展形成的。1914年,由德國羅克格公司設計,武英殿和敬思殿連線在一起,改造成為“工”字形結構的展室,於同年雙十節起對公眾開放,主要展陳故宮珍藏的古物。
2005年故宮開始進行大修,武英殿區因為大木結構、台基、院落鋪裝、屋頂、油漆彩畫的破壞狀況比較典型,而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管理起來較為方便,所以成為故宮“百年大修”的試點。大修以還原整潔、莊嚴、肅穆的面貌為宗旨。在修繕中,武英殿原來的主要構件更換的量很少,不足10%。大殿的內檐彩畫完全保留原狀,只是加上了除塵保護。對於破壞過於嚴重的外檐彩畫,修繕時儘量選用我國古代沿承下來的礦物顏料,少用當前的化學顏料。琉璃瓦只換下來30%,儘量用原有的瓦片,將其回窯重燒,再重新上釉;一定要換下來的瓦,也按照老傳統,用的土燒制。完成修繕後,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書畫館。其東西配殿為典籍館。從2008年開始,故宮博物院開始在武英殿書畫館陸續推出“故宮藏曆代書畫展”,並作為常設展覽,分批展示故宮館藏的眾多國寶級書畫展品。
2018年,故宮博物院宣布,武英殿與文華殿展陳功能對調,武英殿變為陶瓷館,文華殿成為書畫館。
相關故事
中國消防隊始於武英殿
1889年11月1日,清政府於故宮武英殿設立激桶處,以蘇拉200名為激桶兵,作為宮廷的消防隊。激桶是一種人工滅火的器具,早在宋代就有了,當時叫做唧筒,滅火時,唧筒的水射出,如一條白色的水龍,因此這種滅火器具也叫“水龍”,由於是以人力作為動力,所以也叫“人力龍”。為何要在武英殿南設立防火機構——激桶處?因為,武英殿在清代為宮廷的修書之所,是皇室文化事業的核心。在這裡修書、編書、校書最多時有上千人。在這裡建激桶處很有必要。
相關論文
名 稱 | 作 者 | 出版社/發表處 | 發表時間 |
《故宮武英殿浴德堂考》 | 單士元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1985年3期 |
《武英殿各殿座晚清修繕諸作述略》 | 方裕瑾 | 《中國紫禁城學會學術論文集(第一輯)》 | 1997年 |
《三大殿的左輔右弼》 | 茹競華 | 《紫禁城》 | 1984年5期 |
《清宮內務府刻書處》 | 翁連溪 | 《紫禁城》 | 1992年2期 |
《從清武英殿版談到揚州詩局的刻書》 | 謝國禎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1981年1期 |
《武英殿修書處及內府修書各館》 | 楊玉良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1990年1期 |
《武英殿刻書數量的文獻調查及辨析》 | 朱賽虹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1997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