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簡稱“武大”,是一所中國著名的綜合性,也是近代中國建立最早的國立大學。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在武昌創辦的,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是之一,1949年更為現名。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由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等,是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是與法國高校聯繫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一,被世界權威期刊《》列為“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武漢大學是的組成部分。學校坐擁,環繞水,每年三月中旬進入盛花期,被譽為“全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截至2017年,16個學科領域進入排名世界前1%,在學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一;在教育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4個一級學科排名第一;9個學科排名前三,14個學科排名前五,23個學科排名前十。
基本介紹
- 碩士點:347個
- 博士點:250個
- 主管部門:
- 學校官網:
- 中文名:武漢大學
- 外文名:wuhan university
- 簡稱:武大(whu)
- 創辦人:張之洞
- 創辦時間:
- 類別:公立大學
- 類型:綜合
- 屬性:
(a類)
2011計畫
等
- 現任領導:校長
黨委書記 - 專職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0
院士10(含雙聘)
歐亞科學院院士3 - 本科專業:126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2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5個
二級學科46個 - 院系設定:、、、、等
- 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 校歌:《》
- 校慶日:11月29日
-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珞珈山街道八一路299號
- 院校代碼:10486
- 主要獎項:《》全球ceo母校排名世界第七
、、國家科技進步獎69項
獲評第一屆 - 知名校友:,,,、、,,,,,,,等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清末民國,建國之後,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對外交流,學術研究,科研機構,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文化傳統,校名,校徽,校訓,校歌,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知名校友,校園環境,
歷史沿革
清末民國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這座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位於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
開辦之初,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由此揭開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序幕。
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併入自強學堂,後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門逐步擴大為英語、、、、東文(日語)5種語言。
1902年10月,自強學堂遷往武昌東廠口,改名方言學堂。課程設有地理、、、、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因教育經費緊張被迫暫停辦學。此後湖北時局動盪,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迅速滅亡,方言學堂無法立即復校,武漢大學辦學中斷。
1913年,教育部成立後,規劃在全國設立六所高等師範學校,決定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1922年,改四部為8系,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系。
1923年9月,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合併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又稱),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
1929年2月,法學家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位正式校長。他認為國立武漢大學不能滿足於擁有的4大學院,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的萬人大學。
1930年3月,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開工。
1932年3月,學校由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2年,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4年,武漢大學首開中國女大學生游泳課先河,結束了封建社會禁止女大學生游泳的歷史,轟動全國。同年,武漢大學體育由於成績顯著曾受到民國教育部表揚並通令全國大專院校,授予時任體育、衛生主任為教會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體育教學方案執行人。
1935年,學校開辦研究生教育。
1936年,學校成立農學院,從而發展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2個研究所的綜合大學。
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與(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和統一進行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
1938年,因爆發,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繼續辦學,農學院併入國立中央大學。
武漢淪陷後,日軍將武大校園闢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1日,國立武漢大學成立復校委員會。
1946年,武漢大學恢復農學院,設立醫學院,並遷回武昌珞珈山,設有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1947年,學校設立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形成了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建國之後
1949年武漢解放時,國立武漢大學被中國共產黨接管並更名為武漢大學,繼續辦學。
1950年,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併,成立水利系;武漢大學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今)。
1958年,毛澤東同志在武漢大學考察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著名教育家為武漢大學校長。李達主持校政達13年之久,成為百年武大歷史上迄今任職期最長的校長。
195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電機系電信部分,土木系建築設計部分併入華南工學院(今),武漢大學土木系併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今);武漢大學機械系從武漢大學分出,參與組建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外文系英文組併入。
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56年,恢復哲學系。
1958年,恢復外文系。
1960年,被中共中央確定為。
1966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計算機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
1980年5月,武漢大學與法國政府代表團在武漢簽署《會談紀要》,武漢大學成為當時與法國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開了武漢大學與法國相關部門、機構和組織在各領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
1981年7月,擔任武大校長,在校內推行一系列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大力開展與世界著名大學合作交流,使武大迎來了文革後的第一個快速發展期。武漢大學也是自1978年起,我國第一所實行學分制改革的高校。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3年,成立新聞系。
1984年,成為中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
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並成立法學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系。
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參觀學校自主創新成果展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1993年,舉行百年校慶盛典。
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信息工程學系合併成立電子信息學學院。
1995年,武漢大學成為首批進入中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同年,成立新聞學院。
1996年,成立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1997年,成立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
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與其周邊的、、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和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均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均通過了“211工程”的評審)
2001年2月13日,正式進入中國“”重點建設院校名單。12月,首批獲準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武漢大學與深圳市簽署合作辦學備忘錄

2009年,中組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檔案,確定武大等13所高校為首批全國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6年9月20日,由國家保密局、湖北省國家保密局、武漢大學共同打造的、國家保密教育培訓基地武漢基地正式落戶武大。9月27日,武漢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辦學備忘錄,擬建立。10月20日,向母校捐款9999.9999萬元建設科技樓。
2017年1月,全球ceo母校排名,武漢大學躋身全球第七,亞洲第一。9月16日,成為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9月21日,入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1月,學校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武漢大學120周年校慶標誌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0月,《2017-2018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發布,武漢大學在高校社會影響力榜單排名第五,高校新媒體影響力榜單排名第二,高校網路輿論影響力榜單排名第四。
2018年11月,武漢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5年9月,武漢大學共有四個校區,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5個學院(系),開設有124個本科專業。
校區學部分布:文理學部(即原武漢大學校區)、工學部(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信息學部(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醫學部(原湖北醫科大學)
學部 | 下屬院系 |
---|---|
人文科學學部 | 文學院、歷史學院、哲學學院、國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學系 |
社會科學學部 | 信息管理學院(含國家保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學院、社會學系 |
工學部 | 水利水電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動力與機械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 |
理學部 | 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信息科學學部 | 計算機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國際軟體學院、測繪學院、印刷與包裝系 |
醫學部 | 基礎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健康學院(對外保留“hope護理學院”牌子)、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第二臨床學院、醫學職業技術學院 |
參考資料: |
學院/直屬學系 | 開設專業 |
---|---|
現代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 | |
國學 | |
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 | |
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翻譯 | |
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設計 | |
戲劇影視文學、表演 | |
歷史學、世界歷史、考古學 | |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財政學、數理經濟試驗班、數理金融試驗班、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場行銷、旅遊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工程管理、物業管理 | |
法學 | |
思想政治教育 | |
社會學、社會工作 | |
政治學與行政學、外交學(國際事務)、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經濟與社會保障) | |
(含國家保密學院) | 圖書館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檔案學、編輯出版學、電子商務、數字出版 |
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套用數學(含金融數學方向)、統計學 | |
物理學、材料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
化學、套用化學 | |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態學 | |
地理信息科學、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自動化、核工程與核技術、能源化學工程 |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建築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與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 | |
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程力學、工程管理 | |
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 |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 電波傳播與天線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 | |
軟體工程、空間信息與數位技術、物聯網技術 | |
地球物理學、測繪工程、導航工程 | |
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國情監測 | |
印刷工程、包裝工程 | |
臨床醫學(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口腔醫學(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預防醫學、醫學檢驗學、藥學、護理學、全球健康、生物製藥 | |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 / |
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 / |
參考資料: |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11月,武漢大學共有專任教師37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餘人,有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22人次“973項目”(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6位“863項目”計畫領域專家、5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56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68位長江學者特聘及講座教授、39位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共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3個。
中國科學院院士 (9人)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8人) | |||||
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10人) | |||||
國家級教學名師 (15人) |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43人) | |||||
趙少榮 | 鄒恆甫 | 譚錚 | |||
舒紅兵 | 孫元章 | 陳化 | 龐代文 | ||
孫蒙祥 | 鄧曉華 | 劉正猷 | |||
周翔 | 盧欣 | 劉夢赤 | 馮鈺錡 | 周創兵 | |
王高峰 | 黃雙全 | 張紹東 | 趙會江 | 郭德銀 | |
汪國平 | 雷愛文 | 章曉聯 | 莊林 | 楊楚羅 | |
張先正 | 盧文波 | 李振 | |||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2人次,含連任) | 吳建國 | 周創兵 | 劉奮勇 | 張良培 | |
郭德銀 | 孫蒙祥 | 李建成 | 單傑 | ||
龔健雅 | 舒紅兵 | 陳智 | 李德仁 | ||
郭林 | |||||
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 李曉紅 | 劉正猷 | 趙興中 | 譚錚 | 龐代文 |
黃進 | 李建成 | 曾國安 | 周創兵 | 舒紅兵 | |
艾廷華 | 肖永平 | 郭林 | 張紹東 | 章曉聯 | |
朱慶 | 周翔 | ||||
參考資料: |
序號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批時間 |
---|---|---|---|
1 | 口腔內科教學團隊 | 樊明文 | 2007 |
2 | 圖書情報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馬費成 | |
3 | 國際法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黃進 | |
4 |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 李德仁 | 2008 |
5 | 微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陳向東 | |
6 | 思想政治理論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石雲霞 | |
7 | 物理基礎核心理論課程教學團隊 | 姚端正 | 2009 |
8 | 衛星導航定位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李征航 | |
9 | 西方哲學教學團隊 | 趙林 | |
10 | 醫學機能實驗學教學團隊 | 汪暉 | |
11 | 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2010 | |
12 | 理信息系統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劉耀林 | |
13 | 新聞學專業教學團隊 | 羅以澄 | |
參考資料: |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9月,武漢大學共有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6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湖北省重點學科;擁有42個博士後流動站。
截至2014年4月,武漢大學共有43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48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2個專業學位博士和47個自設博士專業),58個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342個(含31個專業碩士學位和62個自設碩士專業)。
2013年,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武漢大學4個一級學科排名中國第一,總數排名中國第6位;9個學科排名中國前三位、14個一級學科排名中國前五位、23個一級學科排名中國前十位。2013年,武漢大學11個學科領域進入(基礎科學指標)排行世界前1%,其中化學學科進入世界前100名,排名第97位。
2018年5月,獲準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
- 重點學科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0個)
理論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礦業工程、口腔醫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國家重點學科(5個,一級學科):理論經濟學、生物學、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國家重點學科(17個,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金融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史、世界史、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無線電物理、分析化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學下二級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口腔基礎醫學、社會保障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古代文學、法語語言文學、空間物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
哲學 | 生態學 | 套用經濟學 | 力學 | 法學 | 機械工程 |
政治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社會學 | 電氣工程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教育學 | 建築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土木工程 | 外國語言文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新聞傳播學 | 城鄉規劃學 | 考古學 | 軟體工程 | 中國史 | 基礎醫學 |
世界史 | 臨床醫學 | 數學 | 口腔醫學 | 物理學 | 藥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地理學 | 工商管理 | 地球物理學 | 公共管理 | |
參考資料: |
- 學位點
代碼及名稱 |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授權級別 |
---|---|---|---|
01 哲學 | 0101 哲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博士一級 |
中國哲學 | |||
外國哲學 | |||
邏輯學 | |||
倫理學 | |||
美學 | |||
科學技術哲學 | |||
哲學心理學 | |||
國學 | 僅授博士 | ||
02 經濟學 | 0201 理論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博士一級 |
經濟思想史 | |||
經濟史 | |||
西方經濟學 | |||
世界經濟 |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
0202 套用經濟學 | 國民經濟學 | 博士一級 | |
區域經濟學 | |||
財政學(含稅收學) | |||
金融學(含保險學) | |||
產業經濟學 | |||
國際貿易學 | |||
勞動經濟學 | |||
數量經濟學 | |||
金融工程 | |||
保險學 | 僅授博士 | ||
房地產經濟學 | 碩士二級 | ||
03 法學 | 0301 法學 | 法學理論 | 博士一級 |
法律史 |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
刑法學 | |||
民商法學(含勞動法學、社會保障法學) | |||
訴訟法學 | |||
經濟法學 | |||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
國際法學(含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 | |||
智慧財產權法學 | |||
體育法學 | 僅授博士 | ||
0302 政治學 | 政治學理論 | 博士一級 | |
中外政治制度 | |||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 |||
中共黨史 | |||
國際政治 | |||
國際關係 | |||
0303 社會學 | 社會學 | 碩士一級 | |
人類學 | |||
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 | |||
社會工作 | |||
社會學 | 博士二級 | ||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博士一級 | |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 |||
思想政治教育 | |||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 |||
04 教育學 | 0401 教育學 | 教育學原理 | 碩士一級 |
課程與教學論 | |||
高等教育學 | |||
0402 心理學 | 基礎心理學 | 碩士一級 | |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
套用心理學 | |||
05 文學 | 0501 中國語言文學 | 文藝學 | 博士一級 |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
漢語言文字學 | |||
中國古典文獻學 | |||
中國古代文學 |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
戲劇影視文學 | 僅授博士 | ||
寫作學 | 博士二級 | ||
對外漢語教學 | 碩士二級 | ||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博士一級 | |
俄語語言文學 | |||
法語語言文學 | |||
德語語言文學 | |||
日語語言文學 | |||
外國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 | 碩士二級 | ||
翻譯學 | |||
0503 新聞傳播學 | 新聞學 | 博士一級 | |
傳播學 | |||
廣告與媒介經濟 | 僅授博士 | ||
跨文化傳播學 | 僅授博士 | ||
數字媒介 | |||
廣播電視藝術理論 | 碩士二級 | ||
06 歷史學 | 0601 考古學 | 考古學 | 博士一級 |
0602 中國史 | 中國史 | 博士一級 | |
0603 世界史 | 世界史 | 博士一級 | |
07 理學 | 0701 數學 | 基礎數學 | 博士一級 |
計算數學 | |||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 |||
套用數學 | |||
運籌學與控制論 | |||
0702 物理學 | 理論物理 | 博士一級 | |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 |||
原子與分子物理 | |||
電漿物理 | |||
凝聚態物理 | |||
光學 | |||
無線電物理 | |||
醫學物理 | |||
0703 化學 | 無機化學 | 博士一級 | |
分析化學 | |||
有機化學 | |||
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 |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
化學生物學 | |||
套用化學 | 僅授博士 | ||
0705 地理學 | 自然地理學 | 博士一級 | |
人文地理學 |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
資源環境監測與規劃 | |||
0708 地球物理學 | 固體地球物理學 | 博士一級 | |
空間物理學 | |||
空間探測與信息處理技術 | |||
0710 生物學 | 植物學 | 博士一級 | |
動物學 | |||
生理學 | |||
水生生物學 | |||
微生物學 | |||
神經生物學 | |||
遺傳學 | |||
發育生物學 | |||
細胞生物學 |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
生物物理學 | |||
0712 科學技術史 | 科學技術史 | 碩士一級 | |
0713 生態學 | 生態學 | 博士一級 | |
0714 統計學 | 統計學 | 博士一級 | |
08 工學 | 0801 力學 | 固體力學 | 博士一級 |
流體力學 | |||
工程力學 | |||
0802 機械工程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碩士) | 博士一級 | |
機械電子工程 |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
車輛工程 | 碩士二級 | ||
0803 光學工程 | 光學工程 | 碩士一級 | |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碩士二級 | |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博士一級 | |
材料學 | |||
材料加工工程 | |||
納米科學與技術 | |||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熱能工程 | 博士一級 | |
動力機械及工程 | 碩士二級 | ||
流體機械及工程 | |||
核能發電工程 | 碩士二級 | ||
能源動力水質工程 | 僅授博士 | ||
0808 電氣工程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 博士一級 | |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 |||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 |||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 |||
脈衝功率與等離子技術 | 僅授博士 | ||
電力建設與運營 | 僅授博士 | ||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物理電子學 | 博士一級 | |
電路與系統 |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博士一級 |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
0811控制科學與工程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碩士二級 | |
系統工程 | 博士二級 | ||
導航、制導與控制 | 碩士二級 | ||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 碩士二級 | ||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博士一級 | |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 |||
計算機套用技術 | |||
信息安全 | |||
安防應急信息技術 | |||
0813 建築學 | 建築學 | 博士一級 | |
數位化設計與仿真 | 碩士二級 | ||
0814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 | 博士一級 | |
結構工程 | |||
市政工程 | |||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 |||
橋樑與隧道工程 | |||
工程管理 | 碩士二級 | ||
0815 水利工程 | 水文學及水資源 | 博士一級 | |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 |||
水工結構工程 | |||
水利水電工程 | |||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 |||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 博士一級 | |
攝影測量與遙感 | |||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 |||
城市空間信息工程 | 碩士二級 | ||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化學工藝 | 碩士二級 | |
套用化學 | 博士二級 | ||
0822 輕工技術與工程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碩士二級 | |
製漿造紙工程 | 碩士二級 | ||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 道路與鐵道工程 | 碩士二級 | |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環境科學 | 博士一級 | |
環境工程 | |||
包裝與環境工程 | 碩士二級 | ||
0831生物醫學工程 | 生物醫學工程 | 碩士一級 | |
0833 城鄉規劃學 | 城鄉規劃學 | 博士一級 | |
0834 風景園林學 | 風景園林學 | 博士一級 | |
景觀與公共藝術 | 碩士二級 | ||
0835 軟體工程 | 軟體工程 | 博士一級 | |
圖像傳播工程 | |||
10 醫學 | 1001 基礎醫學 |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 博士一級 |
免疫學 | |||
病原生物學 |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 |||
藥物毒理學 | |||
1002 臨床醫學 | 內科學 | 博士一級 | |
兒科學 | |||
老年醫學 | |||
神經病學 | |||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 | |||
皮膚病與性病學 | |||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 |||
臨床檢驗診斷學 | |||
外科學 | |||
婦產科學 | |||
眼科學 | |||
耳鼻咽喉科學 | |||
腫瘤學 | |||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 | |||
麻醉學 | |||
急診醫學 | |||
重症醫學 | |||
1003 口腔醫學 | 口腔基礎醫學 | ||
口腔臨床醫學 | |||
牙體牙髓病學 | 僅授博士 | ||
口腔頜面外科學 | 僅授博士 | ||
1004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 碩士一級 | |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 |||
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 |||
衛生毒理學 | |||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 | 博士二級 | ||
全球健康 | 碩士二級 | ||
1006 中西醫結合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碩士二級 | |
1007 藥學 | 藥物化學 | 碩士一級 | |
藥劑學 | |||
生藥學 | |||
藥物分析學 | |||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 |||
藥理學 | |||
藥事管理學 | 碩士二級 | ||
臨床藥學 | 碩士二級 | ||
1008 中藥學 | 中藥學 | 碩士一級 | |
1011 護理學 | 護理學 | 碩士一級 | |
12 管理學 |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博士一級 |
電子商務 | |||
服務科學 | 僅授博士 | ||
1202 工商管理 | 會計學 | 博士一級 | |
企業管理(含財務管理、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管理) | |||
旅遊管理 |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
人力資源管理 | |||
市場行銷管理 | |||
1204 公共管理 | 行政管理 | 博士一級 | |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 |||
教育經濟與管理 | |||
社會保障 | |||
土地資源管理 | |||
公共經濟管理 | |||
文化產業管理 | |||
巨觀質量管理 | |||
1205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圖書館學 | 博士一級 | |
情報學 | |||
檔案學 | |||
出版發行學 | |||
信息資源管理 | |||
13 藝術學 | 1301 藝術學理論 | 藝術學理論 | 碩士一級 |
1305 設計學 | 設計藝術學 | 碩士二級 |
學科門類 | 學科名稱 | 學位授權 |
---|---|---|
02經濟學 | 金融 | 碩士 |
套用統計 | 碩士 | |
稅務 | 碩士 | |
國際商務 | 碩士 | |
保險 | 碩士 | |
資產評估 | 碩士 | |
審計 | 碩士 | |
03法學 | 法律 | 碩士 |
社會工作 | 碩士 | |
04教育學 | 教育三個專業領域:學科教學(語文)、學科教學(英語)、教育管理 | 碩士 |
漢語國際教育 | 碩士 | |
05文學 | 翻譯 | 碩士 |
新聞與傳播 | 碩士 | |
出版 | 碩士 | |
06歷史學 | 文物與博物館 | 碩士 |
08工學 | 建築學 | 學士、碩士 |
工程23個工程領域:水利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電氣工程、測繪工程、計算機技術、動力工程、機械工程、環境工程、控制工程、儀器儀表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生物工程、項目管理、工業工程、積體電路工程、材料工程、化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物流工程、製藥工程、工業設計工程 | 碩士 | |
城市規劃 | 碩士 | |
10醫學 | 臨床醫學 | 博士、碩士 |
口腔醫學 | 博士、碩士 | |
公共衛生 | 碩士 | |
護理 | 碩士 | |
藥學 | 碩士 | |
中藥學 | 碩士 | |
12管理學 | 工商管理(mba/emba) | 碩士 |
公共管理 | 碩士 | |
會計 | 碩士 | |
旅遊管理 | 碩士 | |
圖書情報 | 碩士 | |
工程管理 | 碩士 | |
13藝術學 | 藝術 | 碩士 |
註:博士專業學位類別2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31個(其中工程碩士領域23個),學士專業學位類別1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2個):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城鄉規劃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1月,武漢大學共有國家級精品課程65門、省級精品課程95門;28個、湖北省品牌專業1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湖北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7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6個。
- 質量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28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歷史學、物理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思想政治教育、法語、法學、新聞學、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軟體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口腔醫學、哲學、漢語言文學、化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數學與套用數學、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圖書館學、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經濟學、生物技術
湖北省品牌專業(14個):、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新聞學、法學、圖書館學、化學、生物科學、地理信息系統、物理學、口腔醫學、水利水電工程、測繪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生物學、經濟管理、化學、新聞傳播學、物理、圖書情報、電工電子、水利水電工程、測繪
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2個,包括9個國家級):計算機、地理信息系統、綜合工程訓練中心、機械、力學、基礎醫學、法學、臨床技能、環境科學與工程、藝術與設計、藥學、中國語言文學、遙感信息工程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電力生產過程、網路安全
湖北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網路安全
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7個):
文科:歷史學、哲學
理科: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科學
序號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批准年份 |
---|---|---|---|
1 | 信息化測繪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李建成 | 2007 |
2 | 國際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實驗班 | 鄒恆甫、鄒薇 | |
3 | 歷史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陳偉 | 2008 |
4 | 生命科學與技術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王建波 | |
5 | 理論經濟學高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實驗區 | 曾國安 | |
6 | 多媒體時代記者型主持人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王瀚東 | 2009 |
參考資料: |
序號 | 名稱 | 獲獎年度 | 負責人 |
---|---|---|---|
1 | 數學物理方法 | 2004 | 姚端正 |
2 | 中國哲學史 | 2005 | 李維武 |
3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2005 | 丁俊萍 |
4 | 海商法 | 2007 | 張湘蘭 |
5 | 新聞採訪學 | 2007 | 羅以澄 |
6 | 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 | 2010 | 吳產樂 |
7 | 行政學原理 | 2008 | 丁煌 |
8 | 西方文化概論 | 2008 | 趙林 |
9 | 宗教學概論 | 2008 | 段德智 |
10 | 信息檢索 | 2010 | 黃如花 |
11 | 目錄學概論 | 2004 | 彭斐章 |
12 | 國際公法 | 2010 | 余敏友 |
13 | 金融工程 | 2007 | 葉永剛 |
14 | 工程水文學 | 2008 | 宋星原 |
15 | 國際私法 | 2006 | 黃進 |
16 | 世界近代史 | 2010 | 向榮 |
17 | 物理大地測量學 | 2007 | 李建成 |
18 | 地理信息系統 | 2005 | 胡鵬 |
19 | 中國古代史 | 2009 | 楊果 |
20 | gps原理 | 2006 | 李征航 |
21 | 攝影測量學 | 2005 | 袁修孝 |
22 | 化學工程基礎 | 2009 | 羅運柏 |
23 | 編譯原理 | 2005 | 何炎祥 |
24 | 公共管理學 | 2008 | 黎民 |
25 | 水力學 | 2006 | 李大美 |
26 | 法理學 | 2005 | 汪習根 |
27 | 動物生物學 | 2004 | 黃詩箋 |
28 | 遙感原理與套用 | 2006 | 孫家抦 |
29 | 印刷概論 | 2008 | 萬曉霞 |
30 | 大地測量學基礎 | 2009 | 郭際明 |
31 | 物理化學 | 2005 | 汪存信 |
32 | 微生物學 | 2003 | 沈萍 |
33 | 口腔生物學 | 2006 | 邊專 |
34 | 管理學 | 2007 | 譚力文 |
35 |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 2008 | 陳國恩 |
36 | 信息服務與用戶 | 2007 | 胡昌平 |
37 | 水利工程施工 | 2005 | 胡志根 |
38 | 人力資源管理 | 2010 | 李燕萍 |
39 | 測繪學概論 | 2007 | 寧津生 |
40 | 信息資源建設 | 2008 | 肖希明 |
41 | 廣告經營學 | 2009 | 張金海 |
42 | 土地信息系統 | 2008 | 劉耀林 |
43 | 密碼學 | 2009 | 張煥國 |
44 | 數值分析 | 2009 | 鄒秀芬 |
45 | 信息管理學基礎 | 2005 | 馬費成 |
46 | 西方經濟學 | 2008 | 馬穎 |
47 | 環境化學 | 2009 | 鄧南聖 |
48 | 社會保險 | 2005 | 鄧大松 |
49 | 牙體牙髓病學 | 2003 | 樊明文 |
50 | 生物化學 | 2007 | 張楚富 |
51 | 精密機械設計 | 2010 | 許賢澤 |
52 | 大學化學實驗 | 2007 | 席美雲 |
53 | 分子生物學 | 2006 | 劉青珍 |
54 | 世界經濟概論 | 2006 | 張彬 |
55 | 西方哲學史 | 2006 | 趙林 |
56 | 生命科學導論 | 2008 | 黃詩箋 |
57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2007 | 汪信硯 |
58 | 信息計量學 | 2008 | 邱均平 |
59 | 電子檔案管理 | 2006 | 劉家真 |
60 | 中國近現代史 | 2008 | 宋儉 |
61 | 分析化學 | 2007 | 張華山 |
62 | 電氣工程基礎 | 2009 | 劉滌塵 |
63 | 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 | 2009 | 徐禮華 |
64 |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 | 2008 | 邱衛寧 |
65 | 實變函式與泛函分析 | 2007 | 劉培德 |
參考資料: |
- 教學成果
2000年至2014年,武漢大學共獲國家教學成果獎41項。其中,2001年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2005年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2009年一等獎3項、二等獎11項;2014年一等獎3項、二等獎。
對外交流
截至2015年9月,武漢大學共與、耶魯大學、、、、、等45個國家和地區的415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並於2012年與美國在江蘇省崑山市合作創辦,該校每年接待來訪外賓2500人次,聘請約百名外國專家長期在校任教,每年舉行國際學術會議30餘場。
武漢大學與法國三十幾所高校建立了學術關係,被總統稱為“中法合作的典範”。武漢大學先後與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美國、—埃森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等國外高校共建了四所。
2009年4月,武漢大學建立漢語國際推廣教學資源研究與開發基地,基地覆蓋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完成“漢語國際推廣教學資源庫暨漢語一二三”網站、“漢語套用文寫作軟體”、“漢語hsk考試學習卡”等教學產品,部分產品參加了全球孔子學院教育資源和其他展覽。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5年9月,武漢大學共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6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5個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3個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3個):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主要協同)、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牽頭)
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測繪遙感信息工程、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病毒學(聯合)、雜交水稻(共建)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多媒體軟體、國家衛星定位系統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武漢大氣遙感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個):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植物發育生物學、口腔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地理信息系統、人工微結構、水力機械過渡過程、生物醫學分析化學、水工岩石力學、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有機矽化合物及材料、建築物檢測與加固、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時空數據智慧型獲取技術與套用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環境法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資源研究中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媒體發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3年,武漢大學歸一化影響因子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38倍,篇均被引次數達到16.8次,超過同期史丹福大學化學領域的表現(該校化學領域影響因子達到世界平均水平2.8倍,篇均被引12.1次);自主創新方面,新增主持973計畫(含重大科學研究計畫)13項,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1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1項,新增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43項。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69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餘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獲獎項目 | 獲獎時間 | 獲獎等級 | 獲獎人 |
---|---|---|---|
水稻胚乳細胞生物反應器及其套用 | 2012年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楊代常等 |
紅蓮型雜交水稻珞優8號的選育與利用 | 2012年 | 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十大成果獎 | 朱英國、朱仁山 |
作物複雜性狀遺傳分析與基因/qtl定位新方法研究 | 2012年 | 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胡中立 |
紅蓮型雜交稻新組合珞優8號選育與利用 | 2011年 | 第五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 | 朱英國等 |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展與利用研究 | 2011年 | 大北農科技獎特等獎 | 何光存等 |
蓮藕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 | 2010年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胡中立等 |
蓮藕產業關鍵技術創新及其套用 | 2009年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胡中立等 |
野生稻資源研究與重要基因的發掘和利用 | 2008年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何光存等 |
植物鈣和鈣調素調控蛋白激酶的性質和功能研究 | 2007年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呂應堂等 |
植物基因染色體定位和編程性細胞死亡的分子細胞遺傳學研究 | 2006年 | 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受獎項目(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宋運淳等 |
植物性細胞、受精及胚胎髮生離體作業系統的創建與實驗生物學研究 | 2005年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楊弘遠等 |
植物細胞在生物與非生物脅迫下的損傷及其耐性機理研究 | 2004年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 王建波等 |
優質高產雜交稻新品種紅蓮優6號選育、研究和利用 | 2004年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朱英國等 |
中國水稻農家品種馬尾粘敗育株發現與馬協cms(馬協a)選育和利用 | 2003年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朱英國等 |
植物受精與早期胚胎髮生離體作業系統的創建與實驗生物學研究 | 2003年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楊弘遠等 |
中國水稻農家品種馬尾粘敗育株發現與馬協cms(馬協a) | 2002年 | 中國高校科技發明獎一等獎 | 朱英國等 |
參考資料: |
獲獎項目 | 獲獎時間 | 獲獎等級 | 獲獎人 |
---|---|---|---|
水利水電工程滲流多層次控制理論與套用 | 2012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周創兵、陳益峰 |
江湖沖積過程聯動機理與關鍵調控技術 | 2011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李義天、談廣鳴 |
高混凝土壩整體穩定安全控制新理論及工程套用 | 2010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常曉林、周偉、賴國偉 |
水電站過渡過程關鍵技術與工程實踐 | 2008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楊建東、賴旭、程永光 |
複雜岩體多場廣義耦合理論及工程套用 | 2006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周創兵、肖明、盧文波、陳益峰 |
巨型機組水電站建築結構關鍵技術 | 2013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伍鶴皋 |
岩體爆破振動效應定量評價理論與精細化控制技術及工程套用 | 2010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盧文波 |
水沙災害形成機理及其防治的關鍵技術 | 2010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李義天 |
高壩工程泄洪消能新技術的開發與套用 | 2009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槐文信 |
紊流模擬技術及其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套用 | 2007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槐文信 |
海河流域農田水循環過程與農業高效用水模式 | 2013 | 大禹水利科學一等獎 | 楊金忠、黃介生、伍靖偉 |
三峽水庫汛末提前蓄水水文關鍵技術與套用 | 2013 |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郭生練、劉攀 |
高堆石壩變形宏細觀機制與全過程控制及其工程套用 | 2013 | 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周偉、常曉林 |
大尺度高精度河道水流模擬的理論與方法 | 2013 | 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 槐文信、李義天、曾玉紅、錢忠東 |
巨型水庫群洪水資源調控與最佳化運行關鍵技術及套用 | 2013 | 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二等獎 | 劉攀、郭生練、熊立華、陳華、劉德地、梅亞東 |
參考資料: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12月,文獻資源總量達1569萬餘冊;印刷型文獻共698萬冊,其中圖書582萬冊,報刊合訂本94萬冊,聲像縮微資料22萬件;2014年訂購各類文獻資料庫455個,中外文電子書刊達871萬冊,其中電子圖書741萬冊,電子期刊130萬冊;圖書館藏有古籍20餘萬冊,有300多種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61種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武漢大學圖書館

- 學術期刊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定期公開出版36種專業刊物。
序號 | 刊物名稱 | 簡介 | 創刊時間 |
---|---|---|---|
1 |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 中國社會科學綜合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cssci)的來源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會學》文摘的索引源刊物 | 1930年 |
2 |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類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 | 1930年 |
3 | 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 | 中國自然科學學術類核心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美國《數學評論》、《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等收錄,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 1930年 |
4 | 武漢大學自然科學學報(英文版) | 1996年 | |
5 | 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 | 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入選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英國《科學文摘》、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收錄 | 1957年 |
6 |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 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國《工程索引》、美國《劍橋科學文摘》、日本科技振興機構資料庫jst、英國inspec資料庫、美國地質文獻預評資料庫、荷蘭斯高帕斯資料庫收錄 | 1957年 |
7 |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中國醫學文摘各分冊、美國《化學文摘》、美國《生物學文摘》、《荷蘭醫學文獻》收錄 | 1958年 |
8 | 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學報(英文版) | 被英國《科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美國《georef評論資料庫》等收錄 | 1998年 |
9 | 測繪地理信息 | 被俄羅斯《文摘雜誌》、美國《水科學與漁業文摘》、《地球天體物理文摘》、英國inspec資料庫等收錄 | 1976年 |
10 | 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 1975年 | |
11 |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 1993年 | |
12 | 寫作 | 1981年 | |
13 | 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 | 2002年 | |
14 | 1983年 | ||
15 | 中文核心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 1980年 | |
16 | 經濟評論 | 1980年 | |
17 | 法學評論 | 1983年 | |
18 |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摘錄期刊,被美國《數學評論》、德國《數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收錄 | 1981年 | |
19 |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 1988年 | |
20 | 分析科學學報 | 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收錄期刊、英國《分析文摘》收錄期刊 | 1985年 |
21 | 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 1959年 | |
22 | 節水灌溉 | 1976年 | |
23 |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 | 湖北省優秀期刊 | 1987年 |
24 |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誌 | 1993年 | |
25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庫、中文科技期刊庫收錄 | 1991年 | |
26 | 卒中與神經疾病 | 1994年 | |
27 |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美國化學文摘收錄期刊 | 1984年 | |
28 | 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 | 1985年 | |
29 | 社會保障研究 | 2008年 | |
30 | 巨觀質量研究 | 2013年 | |
31 | 邊界與海洋研究 | 1980年 | |
32 | 1998年 | ||
33 | 2007年 | ||
34 | 1930年 | ||
35 | 2011年 | ||
36 | 2016年 | ||
參考資料: |
文化傳統
校名
武漢大學之前的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1928年)。舊時漢語的書寫順序是從右向左,所以按如今的從左到右的習慣就成了“學大漢,武立國”,讀來慷慨大氣,意味深長,甚是巧妙。“學大漢武立國”這一絕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長吳於廑於1950年首先提出的。關於“學大漢武立國”的理解一般有兩種。“學大漢,武立國”即像漢朝那樣以武立國,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宣言。另一種就是把“大漢武”連起來就成了“像漢武帝那樣立國”,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說。
武漢大學

校徽

現行武漢大學校徽為1993年慶祝百年校慶時設計的圖案。校徽圖式為圓形,上方為武漢大學英文校名,呈弧形,表達學校國際化辦學理念和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與價值追求;中居學校老圖書館造形,表達學校獨有地標特徵和文化標誌;中間下書阿拉伯數字“1893”,表明學校建校年代;下方為中文漢字毛體校名。
校訓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1993年,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新校訓定為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向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該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該校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
用“自強”、“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義,又體現了該校的歷史縱深與校風延續。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概言之,武漢大學校訓的整體含義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向,以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努力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辦好社會主義的武漢大學,不斷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校歌
武漢大學校歌
作詞:珞宣 譜曲:陳國權(1998年所徵集)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 | 、 |
副校長 |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參考資料: |
歷任領導
- 歷任校長
校名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自強學堂 | 創辦人 | 1890年 | |
總辦 | 1893年-1897年 | ||
張斯枸 | 1897年冬-1899年5月 | ||
提調 | 1893年-1898年9月 | ||
1898年-1899年4月 | |||
1899年4月-1902年10月 | |||
方言學堂 | 提調 | 1902年10月-1905年春 | |
監督 | 1905年春-1911年 | ||
曾廣熔 | 1905年春-1911年 | ||
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 賀孝齊 | 校長 |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 |||
1919年9月-1922年1月 | |||
1922年6月-1923年8月 | |||
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 校長 | 1923年9月-1924年9月 | |
國立武昌大學 | 校長 | 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 |
張廷 | 校長(代) | 1926年2月-1926年5月 | |
校務維持會主任 |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 ||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 |||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 校務委員會主任 | 1927年2月-1927年12月 | |
國立武漢大學 | 校長(代) | 1928年7月-1929年春 | |
建築籌備委員長 | 1928年7月-1938年4月 | ||
校長 | 1929年2月-1933年4月 | ||
1933年5月-1945年6月 | |||
1945年7月-1949年8月 | |||
武漢大學 | 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 |
校長 |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 ||
1980年6月-1981年6月 | |||
1981年7月-1988年4月 | |||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 |||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 |||
1996年10月-2003年9月 | |||
2003年9月-2008年11月 | |||
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 |||
2010年12月-2016年10月 | |||
參考資料: |
- 歷任黨委(黨組)書記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
黨組書記 | 1949年-1953年10月 | |
1953年12月-1955年4月 | ||
黨委書記 | 1958年1月-1960年12月 | |
1961年1月-1965年4月 | ||
1965年4月-1970年2月 | ||
1974年12月-1980年6月 | ||
1981年12月-1984年7月 | ||
1988年2月-2002年8月 | ||
2002年8月-2008年11月 | ||
2008年11月-2013年2月 | ||
參考資料: |
知名校友
截至2015年9月,武漢大學共培養4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兩院院士100餘人。
姓名 | 備註 |
---|---|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 |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院士 | |
中國科學院地質學部院士 | |
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 |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
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 | |
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 |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維吉尼亞州立大學黑堡分校分子病毒學教授 |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杜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
姓名 | 備註 |
---|---|
經濟學家,1982年被武漢大學聘為助教、講師,兩次提名(2002年和2003年) | |
國際法學家,校長 | |
中國體育教育家,1934和1946年武大聘為教授,體育、衛生主任 | |
教育家,曾任武漢大學總務長兼教授 | |
中國當代哲學家、教育家 | |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會士 | |
院長 | |
歷任經濟系主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
姓名 | 備註 |
---|---|
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 | |
原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 |
政委,上將 | |
原中共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 | |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 | |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 |
原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 | |
黨組書記、局長 | |
中紀委宣傳部部長 | |
原衛生部副部長 | |
原環保部副部長 | |
水利部副部長 | |
原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 |
原副主任 | |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 |
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 | |
原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 | |
國家公務員局副局長 | |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 |
總理 | |
原江西省省長,現江西省委書記 | |
貴州省長 | |
原北京市副市長 | |
原黑龍江省委副書記 | |
原吉林省委副書記 | |
遼寧省委常委、市委書記 | |
海南省委副書記 | |
原廣東省委常委、秘書長、常務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 | |
廣東政協副主席 | |
廣西自治區黨委常委、市委書記 | |
新疆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
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 |
四川省副省長 | |
湖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 |
原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秘書長,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 | |
湖北省副省長,民盟湖北省主委,省科協主席 | |
湖北省十二屆人大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湖北省委主委 |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台盟湖北省委主委 |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 |
河南省副省長 | |
原浙江人大副主任 | |
江西人大副主任 | |
江西人大副主任 | |
湖南省人大副主任 | |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 | |
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 | |
黨組書記、院長 |
姓名 | 備註 |
---|---|
韓德培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法學家 |
譚崇台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經濟學家 |
馬克昌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刑法學家 |
彭斐章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圖書館學家 |
陶德麟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
徐顯明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
黃進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
馮天瑜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歷史文化學家 |
劉綱紀 |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家、美學家 |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姓名 | 備註 |
---|---|
黨委書記、董事長 | |
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 |
中國華電黨組成員、總經理 | |
黨委書記、副董事長 | |
中國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 |
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 |
黨組書記、董事長 | |
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 |
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 |
創始人,董事長 | |
董事長兼ceo |
知名校友參考資料:
校園環境
武漢大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校內26棟早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櫻花
武漢大學校園以櫻花最為聞名,有、、、等相關景點。每年春季3月中旬,櫻花盛開的時候,武漢大學校園都會吸引全國數百萬遊客前來賞花。校園內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於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古樹名木13株;此外,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藥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盤龍參、紫芝、海金沙、金雞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珞珈山被譽為全國樹木園。擁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武漢大學校園是植物園分會。
- 建築
武漢大學環繞水,坐擁,校園內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一批(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宋卿體育館、櫻園老齋舍、老圖書館、、半山廬、。武漢大學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標誌性建築群氣勢雄偉,新老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武漢大學校園內先後建有“六一紀念亭”、“先生紀念塑像”、“鯤鵬展翅”、“李達塑像”、“愛因斯坦塑像”、“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傑塑像”、“孔子銅像”等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