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鼻青島龍是一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其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山東省的內,是中國發現的最著名的有頂飾的鴨嘴龍化石,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恐龍化石,現有標本保存於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內與中國古生物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棘鼻青島龍
- 拉丁學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目:鳥臀目
- 亞目:鳥腳亞目
- 科:鴨嘴龍科
- 屬:青島龍屬
- 分布區域:中國
- 恐龍體長:長約7m 寬2.1m 高4.8m
- 恐龍體重:約1.5噸
- 恐龍食物:植物,樹葉,水果和種子
- 生存年代:白堊紀晚期
- 生存地點:山東省
動物簡介,外形特徵,命名來源,藏品信息,
動物簡介
棘鼻青島龍則是我國發現的最著名的有頂飾的鴨嘴龍化石,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恐龍化石。由於它是在青島附近的萊陽市金崗口村西溝發現的,頭上又有棘鼻狀的頂飾,所以得名。棘鼻青島龍化石所處的地層的時代為白堊紀晚期。它的身長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狀擴大,腸骨上部隆起,在薦椎腹側中間有明顯的直棱,後面成溝狀,頂飾實際上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的一條帶棱的棒狀棘,很像獨角獸的角,從兩眼之間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計它活著時體重為6-7噸左右,但腦子很小,僅有200~300克重,活體重約7噸,它不善於奔跑,又缺乏自衛武器,只適合在淡水湖泊生存。
棘鼻青島龍

外形特徵
棘鼻青島龍外貌與“標準”鴨嘴龍似無多大區別,只是頭頂上多了一隻細長的角,樣子就像一樣。有人說這隻角應向前傾斜,也有人說應向後傾斜,還有人說根本就不存在這隻角。至於對這隻角的作用,更是眾說紛紜,它既不像武器,也不像其他冠頂鴨嘴龍那樣能擴大它自己的叫聲。那么,就是一種裝飾品。
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是鳥腳類恐龍中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青島龍屬(tsintao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體長約7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晚期。棘鼻青島龍的化石標本非常完整,發現於中國的山東省萊陽。
棘鼻青島龍這具舉世聞名的鴨嘴龍是根據了幾近完整的骨架,總長約6.6米,而命名的。它最特徵處在於前方有一個長而中空的管棘垂直矗立。這個長棘除了一些推斷的功能(如,中央神經系統冷卻功能)而外,可能是用來抵抗侵略的裝備。然而taquet曾經指出這個管棘或許是一個移位了的(或者復原過程錯誤擺置的),被誤放在頭骨的前方垂直立起的位置。若果真如此,那么青島龍可能就屬於一隻扁平頭顱的了。
命名來源
對於以“青島龍”命名在萊陽發現的恐龍的原因,楊鐘健的弟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解釋說:“當時楊教授發掘大本營就在青島,在三個多月的發掘過程中,楊教授經常奔波在青島與萊陽之間,他的一些研究工作則是放在青島做的,展覽也放在了青島”,而且當時山東大學所在地也在青島,楊鐘健念周明鎮博士等人首發之功,諸多因素使楊鐘健將“萊陽龍”命名為“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

1950年春季,博士指導山東大學地礦系學生在萊陽呂格莊將軍頂與金崗口進行野外地質訓練時,意外發掘到骨骼與蛋。1951年,中國古生物學奠基人、恐龍研究之父與地質學者到萊陽和地質系合作,終於發掘出中國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骨架,他將其命名為“青島龍”(“青島龍”頭上有荊鼻,所以又稱為“青島荊鼻龍”)。1958年,考古人員,在萊陽金剛口村西溝又發現一條完整的“青島龍”骨架。
藏品信息
![]() | 圖片描述:此圖為1958山東萊陽市金剛口村西北約1公里的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 )化石標本照片。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 圖片描述:同圖一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 圖片描述:同圖二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 圖片描述:同圖三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 圖片描述:同圖四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 圖片描述:此圖為1958山東萊陽市金剛口村西北約1公里晚白堊世(距今約7千萬年前)恐龍類正模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young)的標本照片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