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江話
- 又稱:松江方言
- 屬於:太湖片
- 常稱:話、話等
簡介,定義,淵源,現狀,語音,聲母,韻母,聲調,語音變化,與市區方言差異之處,
簡介
松江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地區松江方言大區覆蓋面積最大,人數最多,其下再分兩個小方言區:松江方言區、老上海方言區。此處的松江話即指松江方言區。松江方言是的起源地,而上海方言區是松江方言在黃浦東西兩岸的變體或分支,兩者並不等同,主要區別在陽平調,老上海話大致分布在黃浦兩岸的原範圍內,類似於浦東沿江話。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考察上海老城廂時,發現上海話老派近似,新派已似。

定義
方言,覆蓋範圍包括:松江、、、以及閔行部分區域如七寶, 莘莊, 馬橋 ,北橋 ,,塘灣。
覆蓋範圍中,青浦不含片,閔行不含虹橋,華漕,梅隴,陳行,杜行,魯匯,諸翟,紀王,曹行(它們屬於老上海方言區)和老閔行、吳涇鎮區(老閔行歷經300年的移民潮和上世紀中期的大批市區工業移民,早已使用市區方言,吳涇鎮區由於市區工業移民也使用市區話)。奉賢區不包括四團、平安兩處(使用)。
淵源
秦時建鎮、唐時置縣、元時升府、明清時為全國業中心,東南一大都會,著名的魚米之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東吳名將以功封侯,華亭始見於史志。唐天寶十年()至清末,華亭縣、、松江府、均設治於此。元(1277年)升為華亭府,翌年改為松江府。
至清嘉慶十年(1805年)演變為1府(松江)、7縣(華亭、上海、、婁、、、)、1廳()。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華亭、婁縣合併為。民國3年(1914年)改為。民國時期,松江縣政府及江蘇省第三、第四區皆設於此。 解放後,行政署設。民國初期,該鎮名市、,後改稱、城區。民國36年(1947年)撤區,由縣。
1952年恢復江蘇省建制後松江專區隸屬江蘇省。1958年初,、寶山、三縣劃歸上海市,松江專區撤銷,原屬專區的松江等七縣劃歸蘇州專區;10月,松江等七縣同時劃歸上海市,成為上海市郊縣。20世紀末開始,各郊縣先後撤縣建區。
上海舊屬松江府,曾隸屬嘉興轄下,語言以為主。松江府成立後,松江地區方言在嘉興話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形成吳語中發展相對滯後的松江話。根據《松江府志》記載:明代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嘉興為重”。而到則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因其權威性和豐富的文學形式(吳語小說、傳奇、彈詞和民歌等)對上海話也有過重要影響。
此外,上海話經可靠的語言學研究,目前確定並非先前認為的蘇州話簡單合成,而是融合方言發展的結果。之前,松江是上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歷史悠久,文脈淵遠,近年來被稱為“”,已得到廣大的專家學者和民眾的支持和認同。
現狀
相對上海話的強勢,話長期以來受到忽視,常被稱作松江話、話、話、話,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而且隨著國語的推廣、人口融合帶來的快速蛻變、以及上海城區的擴大,松江話面臨著同上海話一樣的處境,甚至更為嚴重。
當今許多松江的兒童已經無法全部使用和他人溝通,已有在外不講、在家庭內部不講,全然不會講,甚至出現聽不懂老人的情形。
語音
34個,50個,8個
聲母

韻母
1 陰聲韻
y 紙 思 子 師 i 衣 宣 面 非 u 烏 播 所 鵝 iu 雨 鬼 主 語
a 媽 柴 帶 擺 ia 借 寫 野 姐 ua 怪 快 拐 娃
ae 板 來 減 賺 iae 奸 念 眼 廿 uae 關 筷 環
e 杯 滿 對 半 ue 官 塊 會
eu 短 歲 安 算 ieu 捐 勸 遠 阮
o 包 早 毛 牢 io 挑 小 鳥
oe 頭 浮 口 歐 ioe 劉 牛 舊 右
au 爬 蛇 茶 馬
2
aen 打 冷 櫻 iaen 娘 想 槍 強 uaen 摑
aon 當 雙 夢 忙 iaon 旺 uaon 光 汪 黃 廣
en 粉 燈 春 ien 清 心 尋 uen 困 滾 溫 iun 軍 群 雲
on 翁 風 龍 ion 窮 榮 雄
3
aeq 八 鴨 襪 喝 iaeq 捏 甲 洽 uaeq 刮 滑
aq 百 麥 客 石 iaq 約 腳 屐 箬 uaq 呱 劃
eq 折 出 失 ieq 筆 吃 極 ueq 骨 闊 剮 虢
iq 必 結 薛
oq 博 木 落 各 ioq 扌肉 戳 uoq 擴
auq 北 剝 六 iauq 菊 軸 浴 iuq 缺 屈 血
4 其他
el 而 mh 畝 姆 ng 五 魚 吾
聲調
各分陰陽。
53 搬、天、高
31 盤、田、螯
陰上 44 保、短、起
陽上 22 抱、斷、淡
陰去 35 報、替、告
陽去 13 暴、墊、忌
陰入 5 百、鐵、各
陽入 3 白、迭、藥
語音變化
以“上海閒話abc”的拼音方案為基礎,將《方言志》的,參照《上海吳語手冊2010》以及《縣誌 方言卷》的排列方式,全部整理了一遍。
音韻基本按照當今絕大多數人的新派口音。(這裡不討論新新派)。原先上的老派口音記錄太老,很多特徵已經消失。
與原來記載的老派相比,新派的主要特徵:
1 一是帶緊喉的縮氣音?b、?d為p、t代替,變為與今上海話相同的不送氣清。
2 是φ、β、?w為f、v、?υ代替,?υ有的讀?(u)。
3 不分。將=姜,秋=丘,小=曉,趨=區
4 大量合併 磕=刻=渴;筆=壁。在本表中保留了筆的原。而前者因為已經無人能區分,故合併為一。
5 原有的[iu]韻母併入[yø]。
表中紅色為清音,綠色為,帶緊喉即為縮氣音。
與市區方言差異之處
1 分司書
上海話中司=書 sy,而話中司sy、書xü。同樣朱資、時樹在松江話中都是區分的。
2 分打黨
張/贓、蚌/幫、打/黨、長/上、廠/唱在上海話中同音,而在松江話中前一組字的韻母都是aen。
3 分襪麥
襪/麥、八/百在上海話中同音,而在松江話中前一組都是aeq的入聲韻。
4 其他
上海話南=暖,歸入eu韻。而松江話中前者讀e韻。上海話中筆=癟、滴=跌、踢=貼、吃=七。松江話中前者都歸入ieq入聲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