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拼音:dàn)是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旦的古字形像太陽從地面升起,本意是天亮,也即“早晨”、“破曉”之義,並由此引申出“光明”、“白晝”、“一日之始”等意義,又指某一日。也指傳統戲曲中扮演女子的角色,即。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旦
- 拼音:dàn
- 注音:ㄉㄢˋ
- 部首:日
- 五筆:jgf
- 倉頡:am
- 四角號碼:60100
- 筆畫數:5
- 筆順:丨フ一一一
- 統一碼:65e6
- 平水韻:去聲十五翰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 字級:一級(0235)
- 鄭碼:kavv
字源解說,詳細解釋,近字辨析,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參考,
字源解說

指事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字形1是甲骨文的“旦”。因為契刻弧線不便的緣故,“旦”字明“日”的部分的外沿,多為直線,所以太陽(日)呈多角形。“日”下的梯形框則表示地面。全字構形的意思,是指太陽正從地面升起,這就是義為“黎明”“大亮”“早晨”的“旦”。金文(字形2、3)的“旦”則把地面部分實化了。太陽呈扁圓形,正緊貼地面。這種“初陽吻地”的景象(字形2)可能與太陽在地面上的投影有關。於是,在這基礎上,隸變為字形7、9。字的演變流程,比較簡單,是望文可以知義的。
詳細解釋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天亮的時候,早晨。 | dawn;daybreak;morning | 《詩經·》: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 旦暮;旦夕;通宵達旦;枕戈待旦 |
(某一)天。 | day | 《戰國策·趙策四》: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 元旦;一旦 | |
戲曲角色行當,扮演婦女。 | actress or female character type in opera | 老舍《》十一:其實傀儡戲也要行頭鮮明,鑼鼓齊備,而且要生、末、淨、旦俱全。 | 花旦;老旦;武旦 | |
旦尼爾的簡稱。舊時的纖度單位。九千米長的纖維重量為多少克,它的纖度就是多少旦。 | denier | |||
農曆每月初一。 |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 | 《·大禹謨》: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 | 旦望 | |
〈文言〉樂曲聲調名 | 《·音樂志中》:然其就此七調,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 | |||
〈文言〉指生日。 | birthday | 《雙鳳齊鳴記》第四摺:今日賤旦,想有官員慶賀。 | ||
〈文言〉通“鴠”。鳥名。 | 《·坊記》:《詩》曰:相彼盍旦,尚猶患之。鄭玄註:盍旦,夜鳴求旦之鳥也。 | |||
(dàn)姓氏用字 | ||||
形容詞 | 〈文言〉明亮。 | light | 《·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 |
動詞 | 〈文言〉天亮。 | 蘇軾《登州謝上表》之一:日將旦而四海明,天方春而萬物作。 |
(釋義參考資料)
近字辨析
旦、朝(zhāo)
二字都表示太陽初升的時候,但所表示的時間範圍不盡相同。“旦”指夜剛盡、日初出時,而“朝”則指日出至早飯這段時間。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旦部】得案切(dàn)
明也。從日見一上①。一,地也。凡旦之屬皆從旦。
【注釋】①從日句:徐灝《說文段注箋》:“日初出地平時也。”
【譯文】旦,天明。由“日”出現在“一”之上。一,表示地。大凡旦的部屬都從旦。
說文解字注
朙(明)也。
註:明當作朝。下文云:朝者,旦也,二字互訓。《大雅·板》毛傳曰:旦,明也。此旦引伸之義。非其本義。《衛風》:信誓旦旦。傳曰:信誓旦旦然,謂明明然也。
從日見一上。一,地也。
註:《易》曰:明出地上。得案切。十四部。凡旦之屬皆從旦。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旦 ·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1
《唐韻》《集韻》《韻會》得案切。《正韻》得爛切,並丹去聲。《說文》: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玉篇》:朝也,曉也。《爾雅·釋詁》旦,早也。《書·大禹謨》:正月朔旦。《詩·陳風》:穀旦於差。
又《大雅》:昊天曰旦。《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曲阿,是謂旦明。
又《詩·衛風》:信誓旦旦。箋:言其懇惻款誠。疏:旦旦猶怛怛。《釋文》:旦旦,《說文》:作𢘇𢘇。
又《詩·衛風·朱傳》:旦旦,明也。
又《前漢·惠帝紀》:當為城旦舂者。註: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歲刑也。
又震旦,西域稱中國之名。《樓炭經》:蔥河以東名震旦。
又盍旦。《禮·坊記》:相彼盍旦。註:盍旦,夜鳴求旦之鳥。
又與神同。《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註:旦當為神,篆字之誤也。
又《韻補》:葉都眷切。庾敳《意賦》:宗統竟初不別兮,大德亡其情願。天地短於朝生兮,億代促於始旦。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日”窄“一”寬。
❷“日”,主體居上半格,上寬下窄。
❸末筆橫在橫中線下側,兩端都超出“日”。
書法欣賞
音韻參考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清濁 | 擬音 | |
---|---|---|---|---|---|---|---|---|---|---|---|
廣韻 | 旦 | 得按 | 端 | 寒 | 去二十八翰 | 去聲 | 一等 | 開口 | 全清 | tɑn | |
中原音韻 | 旦 | 寒山 | 端 | 寒山開 | 去聲 | 寒山 | 去聲 | 開口呼 | 全清 | tan | |
洪武正韻 | 旦 | 得爛 | 十諫 | 刪 | 去聲 | 全清 | tuan | ||||
分韻撮要 | 旦 | 端 | 翻 |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
(音韻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