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女,越劇。1928年2月,農曆出生,原籍。1983年加入。建國後,歷任上海、上海靜安越劇團團長,中國劇協第三、四屆理事。唱腔樸實無華,感情深沉真摯,吐字清新,韻味醇厚,自成一派。擅演劇目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戚雅仙
- 別名:原名戚愛英
- 國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28年2月
- 逝世日期:2003年1月27日
- 職業:越劇演員
- 主要成就:上海市文聯委員,戲劇家協會理事
- 代表作品:《》;《蔡文姬》
藝術人生,生平,從藝歷程,唱腔特點,演出作品,流派藝術,流派傳人,代表劇目,活動年表,
藝術人生
1928年2月出生於上海。童年對戲劇就產生了興趣。
1941年進入上海科班學戲,師從、葉琴芳,工。
1943年春,該科班進入上海作為班底後,時值袁雪芬提倡“新越劇”,她們參加演出《人海飄航》、《》、《》等劇。在《》中,袁雪芬演姐姐,戚雅仙演妹妹,演父親,三人還合灌了一張唱片。為袁雪芬配戲,使她從一般演員能逐漸勝任重要角色,在越劇觀眾中開始產生了影響。
1944年滿師出科,先和、等合作,後進了、的,任二肩花旦。
1947年參加,和合演《》時初挑大樑,任頭肩花旦。因戲路開闊,表演細膩動人而脫穎而出,成為當時旦角中的後起之秀。
1948年參加參加竺水招為首的,任頭肩旦。
解放初期,拍攝了越劇彩色電影《石榴紅》(1950年和合演)、《》(1949年和竺水招合演)。灌錄的唱片《婚姻曲》,曾風靡一時。
1950年2月組建。在合作劇團期間,主演過《》、《》、《》、《》、《》、《》、《》、《》及現代戲《紅色醫生》、《》等劇目。
1950年秋任合作越劇團團長。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韻味醇厚、
纏綿委婉、樸素深沉的“”唱腔。
1954年與合演《》(飾嬋娟一角)參加華東戲曲會演,獲表演一等獎。
1955年被評為上海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
1960年被評為上海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
越劇《紅襖雙搶》戚雅仙飾楊妙真(1963年)

1960年和1980年,參加第三、第四屆全國文代會。
1980年任上海團長。主演了《》、《教師曰記》等劇,並三次組團赴香港演出。
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市文聯委員,
1985年拍攝了《戚雅仙和唱腔》電視藝術片;
1989年退休,任靜安越劇團名譽團長。
1992年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藝術》一書,對其藝術生涯作了全面總結。
1995年所演唱的《》,獲中國唱片總公司第三屆“”。
生平
不平凡的一生
戚雅仙原籍是浙江,出生在上海,在上海一個名叫“”的科班裡學的戲。這個科班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培養了一批以“雅”字為藝名的女演員,戚雅仙就是其中的一個小,那一年她才14歲。學員3年滿師後,就在當時專演越劇的登台。這個劇場的主要演員是袁雪芬,戚雅仙作為科班的尖子,經常為她配戲,還和袁雪芬一起灌了《》的唱片。這是她錄製的第一張唱片,那時剛滿18歲。後來,戚雅仙離開了大來劇場,先在和、同台,又參加,和合作演出。她倆合演的一出《》成了她的成名之作。舊社會受苦的婦女時常為自己的悲慘命運傷心,戚雅仙的唱腔如泣如訴,贏得了很多女性觀眾的同情之淚,使她在越劇觀眾中的影響逐漸擴大,成為當時越劇界傑出的後起之秀。解放後,黨和政府對越劇事業的扶植和關懷,“百花齊放”文藝方針的指引,兄弟劇種的營養滋潤,加上她本人在藝術上的勤學苦練和革新創造,使她和以她為首的得到迅速的成長和發展。她演出了《》《》《玉堂春》等很多劇目,在表演和唱腔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個新起的流派。“”的表演和唱腔樸實、真摯、深沉,初聽似乎平淡,卻在單調中有韻味,在樸實中寓深情。特別是她的“慢清板”,長長的一大段,句句含情,絲絲入扣,在表現中國古代婦女善良溫柔的性格和纏綿、悲憤等情緒方面特別感人肺腑,如落難遇夫、王千金、等,令觀眾回味無窮。1958年以後,戚雅仙又演了很多現代戲,如《女共產黨員》《火鳳凰》等,表演和唱腔又擴展到新的領域。
煥發青春
“”被粉碎之後,戚雅仙以滿腔熱情重新打開了被禁錮12年的歌喉。1979年,她和舞台老夥伴再度攜手合作,重建了,演出了她們的保留劇目《》《》等,風采不減當年,受到上海觀眾的熱烈歡迎。這一年,已53歲的她挑起了劇團團長的重擔,正如戲劇故事裡的53歲掛帥再出征一樣。1980年春天,她在給電台的信中高興地說:“黨和人民使我恢復了藝術的青春,得到了第二次政治生命和藝術生命,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為人民多演戲,演好戲!”戚雅仙這樣說,也是這樣去做的。她不僅連演5部大戲,而且培養出了、、等一批接班人,還先後3次率團赴香港演出,傳播“”藝術。1983年她57歲時,被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心愿。
發揮餘熱
晚年的戚雅仙依然在為越劇事業發揮餘熱,舉辦了流派藝術演唱會,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藝術》一書,參加“戲曲教唱”的節目,出席各種活動,為培養下一代盡心盡力。1995年,戚雅仙演唱的《》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錄製的唱片《》《》《祝福》等也都被被成音帶,她在八十年代演的一些戲都製成了vcd發行。這些年來,在電視台、電台的許多欄目中經常可以聽到戚雅仙的演唱節目。隨後幾年的不景氣和人才流失一直是戚雅仙的一塊心病。她多次奔走呼籲,鼓勵學生們堅守住越劇這塊陣地。當從日本回滬後,她就不斷地鼓勵支持她重返舞台。說,正因為此,不久前,母親還和父親及團長一起策劃了區級劇團演員的大匯演。這場演出起名為“情緣未了”,這正表達了以她為首的演員們的心愿。她躺在病床上還在輔導女兒、學生們排戲,並決定親自登台演唱一曲《黨旗飄飄永輝煌》。“媽媽說,這首曲子表達了她的感情,她希望大家在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團結起來,振興越劇。
從藝歷程
1943年,科班進入作為班底,戚雅仙與袁雪芬等同台演出《》、《》等劇,逐漸從一般演員到能勝任重要角色,唱腔亦直接效法袁雪芬。1944年滿師出科後,先和、等合作,後進、的,任二肩,舞台演出逐漸居多。參加演出劇目有《》、《大地回春》、《秋海棠》、《浪蕩子》等三十餘出,正旦,花旦,,均有,從而在藝術上得到進一步鍛鍊,戲路逐步拓寬。1947年參加,參加《國破山河在》、《風流王孫》、《同病相憐》等劇演出,其中和合演《》一劇風靡越壇,始任頭肩花旦,並迅速走紅,成為當時旦角中的後起之秀,被譽為“”、因其唱腔基本宗法,亦被稱為“袁派小”。1948年與組建“先聲劇團”,一度受挫。同年參加為首的,任頭肩旦,演出《驪山烽火》、《》等劇,直至上海解放。1950年春,她與、、、等組建,同年秋任該團團長。演出《兒女情仇》、《》、《》等。其間還與徐天紅,高劍琳、焦月娥等拍攝了彩色越劇電影《石榴紅》。
1951年2月起與長期合作。在解放後至文革前的十六年中,戚雅仙逐步進入藝術巔峰期,演出了《》、《卓文君》、《》、《》、《》、《》、《》、《相思樹》、《》、《》、《》、《綠衣人傳》、《魚針記》、《紅襖雙搶》、《孟姜女》、《》等一大批傳統、古裝劇目以及《祝福》、《女共產黨員》、《一個平凡的母親》、《紅色醫生》、《》等現代戲。其中《》、《》、《》、《》、《》等經反覆加工演出,成為其代表作。1954年與合演《屈原》(飾嬋娟一角)並獲得表演一等獎。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展變化,善於用幾個常用樂匯反覆出現,聽來倍感親切,朗朗上口。逐漸形成了簡潔洗鍊、樸實無華的“”唱腔。擅演善良、苦命、溫柔的女性。如《釵頭鳳》中的唐蕙仙、《白蛇傳》中的、《血手印》中的王千金、《》中的、《綠衣人傳》中的等等。文革後遭受迫害,被打為“牛鬼蛇神”。劫後出任靜安越劇團團長,重登舞台,恢復演出了《血手印》、《》、《》等劇,新排《》、《》等劇目。
1988年上海電視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為其主辦了“戚雅仙流派藝術演唱研討會”。於1992年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藝術》一書,對其藝術生涯作了全面總結。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市文聯委員,理事。1989年退休後任靜安越劇團名譽團長。2003年1月27日凌晨逝世,享年75歲。主要傳人有、、等
唱腔特點
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戚雅仙在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韻味醇厚、纏綿委婉、樸素深沉的“”唱腔。擅演善良、溫柔、多情的女性。如《》中的白娘子、《》中的王千金、《》中的蘇三、《》中的志貞、《》中的等。
演出作品
戚雅仙留下的影像資料主要有:1949年在彩色電影《越劇菁華》中與、呂雲甫等合演《》、1950年拍攝的彩色電影《石榴紅》、文革後舞台演出《》、《》、《》、《》等劇實況錄象、1985年拍攝的《戚雅仙和唱腔》電視藝術片、1991年拍攝的《中國越劇--戚雅仙和她的藝術》電視片等。解放前灌制的唱片有《》、《風流王孫》、《》、《淚滴燈花開》共3張6面。解放後灌錄有《婚姻曲》、《》、《》、《》、《》、《》、《》、《》、《》、《屈原》、《魚針記》等唱片以及《》、《血手印》、《》、《白蛇傳》、《》、《》、《梁祝》、《》、《屈原》、《》、《祝福》、《紅色醫生》、《女共產黨員》、《一個平凡的母親》、《豐收之後》等演出實況錄音(部分為錄音),是欣賞和研究藝術的寶貴資料。
流派藝術
戚雅仙20世紀四十年代後期開始享譽越壇。其表演脫胎於“”,她在繼承袁派的基礎上,另闢蹊徑,逐漸形成並創造了樸素流暢、親切抒情、纏綿委婉、韻味醇厚的唱腔,在中獨樹一幟,世稱“戚派”。
表演細膩動人,擅演善良、溫柔、多情的女性。如《》中的白娘子、《》中的王千金、《》中的、《》中的志貞、《》中的等數十個動人的舞台形象,為發展和繁榮越劇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流派傳人
傳人有、、、、、、、徐燕麗、、、、、王菲菲、,等
代表劇目
《》志貞
《》
《》
《》王千金
《》趙五娘
《》卓文君
《》徐梅紅
《》
《》王秀英
活動年表
1944年5月11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舉行
越劇《龍鳳花燭》戚雅仙飾徐梅紅(50年代)

上海越劇聯誼會假,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3天。有傅全香、的《送鳳冠》;、的《》;、的《人心》;、的《陳琳與寇珠》;、的《》;、的《》;、的《化緣認妻》;、、、戚雅仙、、的《》。
1947年9月25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十一日:成立
組建玉蘭劇團,演出於上海龍門大戲院,首演劇目為編劇、金風導演的《》,搭檔的旦角是戚雅仙。
1948年5月25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十七日:戚雅仙加盟
戚雅仙加盟雲華劇團任頭肩旦,由旦角改演小生。兩人合作的第一部戲為《鳳泊鸞漂》。
1950年2月12日,農曆十二月廿六日:成立
合作越劇團成立,團長、副團長戚雅仙。
1950年2月18日,農曆正月初二日:合作越劇團首演《兒女情仇》
合作越劇團在上海首演《兒女情仇》,由徐天紅、戚雅仙、趙雅麟主演。
1950年8月,農曆庚寅年:越劇電影《》拍攝
由編劇、導演,、戚雅仙、等主演的越劇《石榴紅》,被攝影師顏鶴鳴經營的中國電影實驗工場攝製成彩色越劇藝術影片。越劇《血手印》戚雅仙飾王千金
1950年9月,農曆庚寅年:合作越劇團首演《》
合作越劇團在上海上演戲《》,由編劇、導演,戚雅仙、高劍琳、、等主演。
1950年10月1日,農曆庚寅年八月二十日:越劇電影《石榴紅》首映
彩色越劇藝術影片《石榴紅》在上海首映,徐天紅、戚雅仙、高劍琳等主演。
1957年4月,農曆:“”上海市經濟委員會成立
為在建立“越劇之家”,成立了“越劇之家”,袁雪芬任常委會主任,、戚雅仙為副主任,、魏素雲等10人為常委。集資採取義演形式。義演從4月上旬開始,至1959年2月為止,共籌義演款37202元63角。
1958年2月1日,農曆丁酉年十二月十三日:首演《》
合作越劇團在上演了古裝喜劇《王老虎搶親》,由紅楓編劇,導演,戚雅仙、、、主演。
1960年7月22日,農曆庚子年六月廿九日:第三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
第三屆全國文代會開幕。這次會議是“文代會”與各協會的代表大會穿插進行。
中國劇協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當選名單
副主席:周信芳
常務理事:
越劇《玉堂春》影音封面 戚雅仙 畢春芳

書記處書記:馬彥祥
1995年11月,農曆乙亥年:第三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