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漢語常用字,讀作wǒ,最早見於甲骨文,其甲骨文本義指奴隸社會裡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後由本義衍生出“手持大戉,吶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戰國時代,“我”字本義所代表的兇器被後起的更優良的兇器淘汰,於是“我”字在漢唐以後便被普遍地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所以《說文解字》解釋為“施身自謂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
- 外文名:i ,me
- 拼音:wǒ
- 部首:戈部
- 部外筆畫:3
- 總筆畫數:7
- 古字:𠨂𢦐𢦖𢦠𨈟𩇶㦱𢦴
- 筆順讀寫:撇、橫、豎鉤、提、斜鉤、撇、點
- 四角號碼:23550
- 五筆86/98:trnt/trny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二十哿
- 鄭碼:mdhm
-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 6211
- 倉頡:hqi
字源演變,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音韻解釋,
字源演變

圖(a)是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鉤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鋒利的鋸齒。這是奴隸社會裡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這種鋸斧叫作“錡”。
這個象形字,在周代早期的金文(圖b)里,還保留了這長柄鋸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個腳鉤,鋸齒也簡省到只餘三齒了。可是,到了晚周的金文(圖c),“我”字的構形便開始訛變了:斧柄的頂鉤變為丫叉形,斧柄的腳鉤變為斧輛中部的斜撇,而鋼齒也只余兩齒,斧柄也更往右彎了。
發展到秦代小篆(圖d)時,訛變更大:斧身和鋸齒竟變成了圖(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鉤竟變成了圖(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鋸斧的原貌了。
後來,這個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礎上發展為圖(e)的漢隸,從先秦文字的線條化變為筆畫化,以點、橫、撇、捺、挑、鉤等基本筆畫代替了圓勻連轉的線條。至於圖(f)的楷書,則是從漢隸的形體發展過來的。
“我”這種奴隸社會殺人的兇器,到了戰國時代,被後起的更優良的兇器淘汰;於是“我”字在漢唐以後便被普遍借用來作為第一人稱使用,還是讀作wǒ,字音至今不變。(先秦乃至漢唐以前,第一人稱,是用“吾”“予”“余”等字表示的。)但詞性卻已由名詞變作人稱代詞,而“我”是殺人兇器的原義便早已不為人所知了。
詳細釋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代 | 自稱,自己 | i;myself | 《·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 | 我見猶憐、我家 |
己方,己國 | we;our | 《左傳·莊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 敵我友、我輩 | |
動 | 殺 | kill | 《書·泰誓中》:我伐用張。 | 我伐 |
有私見 | have private view | 《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毋我 | |
形 | 自己的 | self | 《易經·象》: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 我生、我儀 |
向一邊傾斜的,扭歪的 | wry | 《》:我,頃頓也。 | ||
名 | 姓氏 |
詳細釋義內容的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從戈從禾。禾,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從我。𢦠,古文我。五可切。註:曰“從戈者,取戈自持也。”
康熙字典
《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又,《韻補》:葉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玄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注》: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又,葉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為西魯。𢦐,篆文我。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 |
“我”字形對比 |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體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 草書 |
小篆“我” | 隸書“我” | 楷書“我” | 行書“我” | 草書“我” |
字形對比、書寫演示參考資料:書法欣賞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 | 小韻 | 聲符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韻部 | 聲調 | |
上古音系 | 我 | 我 | 我 | 歌 | ||||
廣韻 | 我 | 我 | 五可 | 疑 | 歌 | 哿 | 上聲 | |
蒙古字韻 | 我 | 我 | 上聲 | |||||
中原音韻 | 我 | 艾 | 疑 | 歌戈開 | 歌戈 | 上聲 | ||
洪武正韻 | 我 | 我 | 五可 | 十四哿、歌 | 上聲 | |||
分韻撮要 | 我 | 我 | 我 | 科 | 第二十三科火、貨 | 陽上 |
音韻匯集參考資料:
音韻解釋
古代的“我”一直讀nga音,在客家話完整保存了下來。現在北方很多地方聲母仍讀作ng,(例如陝西話讀nge,看過武林外傳的都知道)便是明證。“俺”本來是“我”字的衍生,讀ngan(參見宋丹丹小品懶漢相親),在老派山東話里還是這個音。後來因為官話丟失ng聲母,變成了an。明時韻母已高化成ngo,接著聲母脫落,就成現在的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