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故居,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始建於1892年,是一座具有江南農村特色的一正兩廂房的民宅,坐北朝南,建築面積共495平方米,占地面積686平方米。
2002年6月25日,國務院確定張聞天故居為。2003年1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上海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聞天故居
- 外文名:zhang wentian's former residence
- 始建:1892年
- 結構:磚木
- 方向:
- 建築面積:495平方米
- 占地面積:686平方米
故居簡介,所處位置,人物史料,
故居簡介
故居於1985年9月19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初,市文管會撥款對張聞天故居進行全面修繕,修繕時完全保持了故居原貌,增築了籬笆圍牆,修築了必要的通道。現成為難得的一個人文景觀,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張聞天故居


張聞天故居是一座具有江南農村特色的一正兩廂房磚木結構的普通民宅,坐北向南,有正屋5間、兩側廂房各2間,在西廂房外側另有用房4間,共13間。中間是磚鋪天井,前面有木結構門亭。建築面積共488平方米,占地面積686平方米。前有菜園、綠樹,後有翠竹、河溝,周圍有竹籬笆等,一派田園風光。
張聞天故居位於浦東新區。1900年8月30日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在此誕生。故居是一幢具有浦東農村傳統風格的一正兩廂的瓦房,前面有木亭,俗稱“秀才亭”,現已拆除。張聞天幼時隨父母住在客堂百面臥室,西側有書房,到17歲去南京讀書才離家鄉,以後還回家居住多次。張聞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外交部第一副部長。1959年在上受到錯誤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受迫害,但仍孜孜不倦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1976年7月1日在無錫病逝。1990年為紀念他90誕辰,修復故居,將臥室、書房、客廳、廚房恢復原狀,不少家具還是當年舊物,並開闢“革命史跡陳列室”。陳列的253幅圖片和266件實物讓人緬懷張聞天同志波瀾壯闊的一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門票正面

故居年久失修,地勢抵窪,損壞嚴重。1986年9月,為故居書額“張聞天同志故居”。1989年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進行全面維修,把地基填高50公分,採用屋架整體吊升的辦法,按原貌修復。
門票反面

所處位置
地址:聞居路50號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同志誕生於客堂西側的正房內。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在家鄉度過的。現在這裡屬於上海浦東新區,而當時這裡屬於,張聞天兒童時代在南匯惠南鎮的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里讀過國小。他投身革命後,,只是在1958年4月和1962年6月趁去南方調查工作之際兩次偕夫人回家探親。
張聞天故居
張聞天故居


人物史料
(1900-1976)革命家、理論家,又名、、等。民國4年畢業於南匯縣第一高等國小。民國1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4年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常委,負總責。建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及委員等職。1959年7月,被錯誤批判後,即從事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形容工作,1976年7月1日逝世。
張聞天同志像
外面看整體


史跡陳列室
陳列室共陳列史料照片300餘幅,各種資料、實物350多件。陳列分十個部分,較全面 地反映了同志追尋救國救民真理和在黨的各個歷史時期作出的重大貢獻的光輝一生。
張聞天臥室
正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