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創作背景,內容概述,寫作特點,作品全文,全文詳註,鑑賞評價,關於“吳”,
創作背景
《平吳大誥》的寫成,與15世紀初期的越南政局有關。1407年,中國明朝大軍南下,攻滅越南的胡朝。明軍將領發表《平南露布》、明成祖皇帝頒布詔書,宣稱已占據越南,並要進行直轄統治(參見詞條安南屬明時期)。其後,越人的反抗行動此起彼伏,來自(在今清化省)的黎利(即後黎太祖)脫穎而出,不斷發展壯大,並於1427年擊退明軍,恢復了越南的獨立地位。
內容概述
《平吳大誥》的內容,主要為表現黎利軍隊與中國之間的戰爭,以及突出黎利帶領大越國獨立的合理性。在全文一開始,就揭示“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的除暴安民思想。繼而提出“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以彰顯越人獨立行動的合理性。
黎太祖 黎利

而後再敘黎利發動,抗明建國的艱辛歷歷在目。但黎利不屈不撓,經過一段拼搏後,其勢力不斷發展壯大,先後於崒洞之役(崒洞又作𡨧洞)及之役里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結果,政府決定撤兵,黎利勢力亦願意與明軍“修好有誠”。文章指出黎利戰勝的本質是“以大義而勝兇殘,以至仁而易強暴”,也是本文的中心觀點。
最後,文中提到黎利為大越國爭取到獨立復國,實為功勞殊巨,“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觀,乾坤既否而復泰,日月既晦而復明。於以開萬世太平之基,於以雪千古無窮之恥”,所以要在這個歷史時刻,“誕布之誥,播告遐邇,鹹使聞知”。總之,通篇文章感情充沛,敘事流暢,正氣凜然,文采飛揚,採用、等多種,兼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堪稱是一篇傑出的作品。但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內容有部分誇大失實之處,須注意甄別。
寫作特點
據中國學者的分析,本文有以下的特別之處:
作品全文
按:《平吳大誥》見於《大越史記全書》、《抑齋集》、《皇越文選》等文獻中,各版本所錄文字有細微出入。
代天行化皇上若曰:
蓋聞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傑世未嘗乏。故貪功以取敗,而趙卨好大以促亡;既擒於鹹子關,烏馬又殪於白藤海。稽諸往古,厥有明徵。
頃因胡政之煩苛,致使人心之怨叛。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惡黨懷奸,竟以賣我國。焮蒼生於虐焰,陷赤子於禍坑。欺天罔民,詭計蓋千萬狀;連兵結釁,稔惡殆二十年。敗義傷仁,乾坤幾乎欲息;重科厚斂,山澤靡有孑遺。開金場,則冒嵐瘴而斧山陶沙;采明珠,則觸而絙腰氽海。擾民設之陷阱,殄物織翠禽之網羅。昆蟲草木,皆不得以遂其生;鰥寡顛連,俱不獲以安其所。浚生民之血,以潤桀黠之吻牙;極土木之功,以崇公私之廨宇。州里之徵徭重困,閭閻之杼柚皆空。決東海之水,不足以濯其污;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其惡。神人之所共憤,天地之所不容!
予奮跡,棲身荒野。念世讎豈可共戴,誓逆賊難與俱生。者,垂十餘年;嘗膽臥薪者,蓋非一日。發憤忘食,每研覃韜略之書;即古驗今,細推究興亡之理。圖回之志,寤寐不忘。當義兵初起之時,正賊勢方張之日。奈以人才秋葉,俊傑晨星。奔走前後者既乏其人,謀謨帷幄者又寡其助。特以救民之志,每鬱郁而欲東;故於待賢之車,常汲汲以虛左。然其得人之效,茫若望洋;由己之誠,甚於拯溺。憤兇徒之未滅,念國步之猶屯。之食盡兼旬,之眾無一旅。蓋天欲困我以降厥任,故予益厲志以濟於艱。,氓隸之徒四集;投醪饗士,父子之兵一心。以弱制強,或攻人之不備;以寡敵眾,常設伏以出奇。卒能以大義而勝兇殘,以至仁而易強暴。蒲滕之霆驅電掣,茶麟之竹破灰飛,士氣以之益增,軍聲以之大振。、聞風而褫魄,、假息以偷生。乘勝長驅,既為我有;選鋒進取,盡復舊疆。寧橋之血成川,流腥萬里;崒洞之屍積野,遺臭千年。賊之腹心,既梟其首;賊之奸蠹,又暴厥屍。理亂而焚者益焚,救斗而怒者益怒。彼智窮而力盡,束手待亡;我謀伐而心攻,不戰自屈。謂彼必易心而改慮,豈意復作孽以速辜。執一己之見,以嫁禍於他人;貪一時之功,以貽笑於天下。
遂令狡童,黷兵無厭;仍命晟、升懦將,以油救焚。丁未九月,遂引兵由丘溫而進;本年本月,亦分途自雲南而來。予前既選兵塞險,以摧其鋒;予後再調兵截路,以斷其食。本月十八日,柳升為我軍所攻,計墮於支棱之野;本月二十日,柳升為我軍所敗,身死於馬鞍之山。二十五日,伯陣陷而喪軀;二十八日,尚書計窮而刎首。我遂迎刃而解,彼自倒戈相攻。繼而四面添兵以包圍,期以十月中旬而殄滅。爰選貔貅之士,申命爪牙之臣。飲象而河水乾,磨刀而山石缺。一鼓而鯨刳鱷斷,再鼓而鳥散麕驚。決潰蟻於崩堤,振剛風於槁葉。都督,膝行而送款;尚書,面縛以就擒。殭屍塞諒江、諒山之塗,戰血赤昌江、平灘之水,風云為之變色,日月慘以無光。其雲南兵為我軍所扼於,自恫疑虛喝而先已破膽;其眾聞升軍大敗於芹站,遂躪藉奔潰而僅得脫身。冷溝之血杵漂,江水為之嗚咽;丹舍之屍山積,野草為之殷紅。
兩路救兵,既不旋踵而俱敗;各城窮寇,亦相解甲以出降。賊首成擒,彼既掉餓虎乞憐之尾;神武不殺,予亦體上帝好生之心。參將、內官,先給艦五百餘艘,既渡江而猶且魂飛魄喪;總兵,參政,又給馬數千餘匹,已還國而益自股慄心驚。彼既畏死貪生,而修好有誠;予以全軍為上,而欲民得息。非惟計謀之極其深遠,蓋亦古今之所未見聞。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觀。乾坤既否而復泰,日月既晦而復明。於以開萬世太平之基,於以雪千古無窮之恥。是由天地祖宗之靈有以默相陰佑而致然也!
於戲!一戎大定,迄成無競之功;四海永清,誕布維新之誥。播告遐邇,鹹使聞知。
全文詳註
- 吊伐之師:吊伐:即“”的省略。師:軍隊。意即慰問受苦的百姓、討伐有罪的人的軍隊。
- 山川之封域既殊:封域:即疆域、領土之意。殊:不同。
- 稽諸往古,厥有明徵:稽:考察。諸:之於。厥:就。明徵:明確的驗證。意為考察古代的歷史,就有明確的驗證(即對“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傑世未嘗乏”這一結論的驗證)。
- 頃因胡政之煩苛,致使人心之怨叛:頃:不久以前。胡:指胡朝(1400年—1407年),陳朝權臣胡季犛(原名)篡位後所建朝代。煩苛:繁雜苛細,多指法令。《·文帝紀》:“漢興,除秦煩苛,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胡季犛篡權以後,為了北防和南征,強迫全國15歲以上、60歲以下男子服役;進行貨幣改革,強迫百姓用兌換,引發金融紊亂;又實行“限名田”和“限名家奴”制度,將原屬大地主多餘的田地和家奴收歸國家,這樣既得罪了利益集團,又未使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觀。後黎朝學者吳時仕評價說:“不能使貧者無失所,而明號日‘窮人隊’,以辱其無田。煩細之政,亡國所為,一無足觀”,黎嵩則謂:“胡季犛倚之親,稔奸臣之惡,肆虐以暴其民,欺君而簒其位,罪盈怨積,海內離心”。
- 焮(xīn)蒼生於虐焰,陷赤子於禍坑:焮:燒。赤子:嬰兒。《·》:“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後比喻百姓。
- 連兵結釁,稔(rěn)惡殆二十年:釁:災禍。稔惡:罪惡深重。殆:將近。二十年:占領的時間為1407年—1427年。整句話意為,明朝統治安南期間戰爭和災禍接連不斷,在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中罪惡深重。
- 重科厚斂,山澤靡有孑遺:科:徵稅。斂:聚斂。靡有孑遺:語出《·》:“周余黎民,。”意為毫無遺留。整句話意為,在徵收沉重的賦稅,大肆聚斂,山林河流的資源都被掠奪得毫無遺留。
- 采明珠,則觸蛟龍而絙(gèng)腰氽(cuān)海:絙:大繩索,這裡指用大繩拴住。氽:原指把食物放到沸水裡稍微一煮,引申為人鑽入水中。指強迫越南人冒著被蛟龍吞噬的風險下海撈明珠。明朝占領越南後,命內官等入交阯“採辦金、珠、香貨之類”(《實錄》卷一)進貢給皇室,以上兩句便反映這種情況。
- 擾民設玄鹿之陷阱,殄物織翠禽之網羅:玄鹿:傳說中的黑鹿,古人以為食其肉可長壽。殄物:殘害生靈。翠禽:,多取下其羽毛作為飾物。和也是交阯的重要貢賦,如《實錄》卷三載:“交阯參將榮昌伯貢玄鹿。”《·》載:“永樂中,既得交阯,以……翠羽……代租賦。”
- 鰥寡顛連,俱不獲以安其所:鰥寡:老而無妻和老而無夫的人。顛連:困頓不堪的人。以此類“窮民”為救濟對象,而的所作所為使他們無法安居,違背的原則。
- 浚生民之血,以潤桀黠之吻牙:浚:壓榨。桀黠:兇狠狡猾,這裡活用為兇狠狡猾的統治者。吻牙:嘴和牙。
- 極土木之功,以崇公私之廨宇:崇:高大,這裡活用為“使……高大”。廨宇:官舍。關於在越南的各官府興建狀況參見《安南志原》(實名《交阯總志》)卷二,“廨舍”篇。
- 發憤忘食,每研覃韜略之書:發憤忘食:語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形容非常勤奮刻苦。每:經常。研覃:專心研究,深入思考。韜略之書:古代有兵書《》、《》,“之書”泛指兵書。這裡說的是黎利經常刻苦研究兵法。
- 圖回之志,寤寐不忘:圖回:意為圖謀扭轉乾坤。《·儒效》:“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決也,俄而原仁義,分是非,天下於掌上而辯白黑,豈不愚而知矣哉!”集解:“圖,謀也。回,轉也。言圖謀運轉天下之事,如在掌上也。” 寤寐不忘:無論醒著還是睡著都不會忘記。
- 人才秋葉,俊傑晨星:秋葉:秋天殘留在枝上的樹葉。晨星:清晨天空稀疏的星星。都形容稀少。
- 得人之效,茫若望洋;由己之誠,甚於拯溺:望洋:語出《》:“望洋向若而嘆曰”,形容迷茫。由己之誠:發自自己內心的真誠。拯溺:拯救受苦受難的百姓。這裡在說黎利尋找人才的艱難與急切。
- 念國步之猶屯:國步:指國運。屯:通“”,形容難行貌,引申為困頓。整句話意為,念及國運依然困頓。
- 蓋天欲困我以降厥任,故予益厲志以濟於艱:蓋:因為。天欲困我以降厥任:語出《》:“故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益:更加。厲志:磨鍊意志。濟於艱:語出《·》:“用敬保元子釗(),弘濟於艱難。”意為渡過艱難。
- 揭竿為旗,氓隸之徒四集:揭竿為旗:語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回響,贏糧而景從。”意為舉起竹竿作為旗幟,特指武裝暴動。氓隸:指下層民眾。
- 陳智、山壽聞風而褫(chǐ)魄,李安、方政假息以偷生::明朝將領,時為參將、榮昌伯。1422年交阯總兵官病卒,由他代理。:負責監軍的。褫魄:奪魄。:明朝將領,封安平伯,1425年春被任命為參將前赴交阯,與陳智同掌軍務。:明朝將領,時任交阯都指揮使司都督同知。假息:苟延殘喘。
- 陳洽賊之腹心,既梟其首;李亮賊之奸蠹,又暴厥屍::明朝大臣,從1406年起多次從征交阯,並在1424年被任命為交阯兼,領銜。1426年征討黎利時,陳洽參贊軍務,崒洞之戰時陣亡。越南稱他是被斬首的,而《》記載他是自刎而死的。李亮:負責監軍的明朝。陳洽、李亮都死於崒洞之戰。
- 王通理亂而焚者益焚,馬瑛救斗而怒者益怒::明朝將領,封成山侯。馬瑛:明朝將領。《實錄》卷十六元年(1426年)四月條:“命成山侯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都督充參將,往交阯征剿叛寇,撫安軍民。”救斗:勸解鬥毆,指平息交阯之亂。
- 貪一時之功,以貽笑於天下:“貪一時之功”當指和談破裂後的1427年二月,、領兵出擊黎利,斬首萬餘人,這是入越以來獲得的唯一一次勝利。
- 仍命晟、升懦將,以油救焚:晟:指,將領,明初開國元勛之子,世守雲南。1406年討伐安南時沐晟就已參與,並論功封黔國公。升:指,明朝將領,封安遠侯,亦曾參與1406年安南之役。關於調遣、等人入援交阯之事,《實錄》卷二十三元年(1426年)十二月條載:“以成山侯等奏,交阯叛寇猖獗,命太子太傅安遠侯佩征虜副將軍印,充總兵官,伯充左副總兵,都督充右參將,率官軍往征交阯,會合總兵官黔國公軍馬,剿捕蠻寇,所領官軍及交阯各衛官軍、土軍、土民悉聽節制;命太傅黔國公佩征南將軍印,充總兵官,興安伯充左副總兵,新寧伯充右副總兵,統率官軍往交阯,會合總兵官安遠侯等,剿捕蠻寇。”
- 本年本月,沐晟亦分途自雲南而來:本年本月:指1427年十月。分途:即與兵分兩路入越,柳升由,沐晟由雲南。
- 予前既選兵塞險,以摧其鋒;予後再調兵截路,以斷其食:指在、還未抵達越南時,黎利一面派防禦使陳班修築梨花關以防備,一面則猛攻城以東、以北的昌江諸城,到九月攻克昌江,從而截斷了支援的道路。
- 本月二十日,柳升為我軍所敗,身死於馬鞍之山:馬鞍山:在支棱關南面,史料記載為倒馬坡。《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十:“二十日,督大軍追。至伏處,察、仁澍等大縱伏兵,四面俱起衝擊。賊軍大敗,斬柳升於馬鞍山,及賊眾一萬餘級。” 《實錄》卷三十一二年(1427年)九月條:“(柳升)前至倒馬坡,獨與百餘騎先馳度橋,既度而橋遽壞,後隊阻不得進。升所履皆淖泥也,賊伏兵四起,升中鏢死。”
- 二十五日,保定伯梁銘陣陷而喪驅;二十八日,尚書李慶計窮而刎首::明朝將領,封伯。:明朝大臣,時任南京,隨柳升參贊軍務。越南稱是在九月二十五日在芹站被他們斬於陣中,則是九月二十八日在葛蒲自刎而死的。但明朝記載和是分別在陣亡的當天和次日病死的。
- 爰選貔貅之士,申命爪牙之臣:爰:於是。貔貅之士:原為傳說中一種兇猛的野獸,引申為驍勇的戰士。《·熊遠傳》:“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申命:任命。爪牙之臣:爪牙原指動物的尖爪和利牙,這裡說的是勇敢的武臣。《·》:“!予王之爪牙。”箋:“此勇力之士。”
- 一鼓而鯨刳(kū)鱷斷,再鼓而鳥散麕(jūn)驚:刳:從中間破開再挖空。麕:。此兩句和前兩句均形容黎利軍容之壯。
- 其雲南兵為我軍所扼於梨花,自恫疑虛喝而先已破膽:雲南兵:麾下之兵。梨花:即梨花關,今屬越南老街。恫疑虛喝:語出《史記·》:“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意為虛張聲勢。《實錄》卷三十二二年十月條:“征南將軍黔國公沐晟等師至交阯之高寨(即梨花關),賊於水陸二路俱以眾拒守,道梗不通。”
- 冷溝之血杵漂,江水為之嗚咽;丹舍之屍山積,野草為之殷紅:冷溝,即冷水溝,在今越南境。杵漂:可以漂其木杵,形容死人極多。語出《·》:“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罔有敵於我師,,攻於後以北,。”丹舍:在冷水溝附近。
- 兩路救兵,既不旋踵而俱敗:兩路救兵:指和兩路救的軍隊。不旋踵:來不及轉身,喻時間極短。
- 各城窮寇,亦相解甲以出降:窮寇:陷於困境的敵人。解甲:脫下戰衣,引申為放下武器。
- 神武不殺,予亦體上帝好生之心:神武不殺:語出《·上》:“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指吉凶禍福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上帝:天帝。好生:愛惜生命。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十記載,在黎利與會盟之後,“時我將士及國人久苦賊虐,相率固請曰:‘賊多變詐,宜以兵制勝。’勸帝殺之。惟行遣在帷幄……審知虛實,專主和議,帝從之,仍命諸軍解圍以退。”又載率明軍撤離之際,“時我將士及國人深怨明人殺害其父子親戚,乃相率勸帝殲之。帝諭之曰:‘復讎報怨者,眾人之常情;不嗜殺人者,仁人之本心。且人已降而殺之,不祥莫大焉。與其快一朝之憤,以受萬世之名,孰若活億萬人之命,以息後世戰爭之端,青史所載,千古流芳,豈不偉歟!’”
- 內官馬騏:馬騏:,自年間就負責在交阯採辦金銀香貨,非常貪虐。回國後以“激變一方”為由下獄。渡江:這裡的“江”指。
- 乾坤既否而復泰:否、泰:《》的兩個卦名。天地交,萬物通謂之“泰”;不交閉塞謂之“否”。這裡指越南國運由衰轉興。
- 於戲:感嘆詞,相當於“啊”。
- 一戎大定,迄成無競之功:語出《尚書·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衣,服也。一著戎服而滅紂,言與眾同心,動有成功。”意為黎利在民眾支持下贏得了抗明戰爭的勝利。迄:終於。無競:無比。
- 四海永清,誕布維新之誥:四海:指越南全國。維新:語出《·》:“。”意為國運更新。
鑑賞評價
越南後世對《平吳大誥》有相當高的評價。越南歷史學家撰文指出:“明寇的惡劣手段也在《平吳大誥》雄文中得到清算”。20世紀70年代,越共學者盛讚該文是越南民族的“第二個獨立宣言”(第一個是《南國山河》),是“一首舉世無雙的英雄歌,是一幅天才的、生動的圖畫,它忠實地描繪出一個正在奮起的、決心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並為我國(指越南)歷史寫下最光輝一頁的英雄民族的形象。這部作品還概括地總結了歷史和人民民眾的創造力以及在抗戰中得到高度發揚的民族的高貴品質,提高了我國人民的獨立自由的意志、英勇不屈的傳統和的精神。”
在中國,《平吳大誥》曾遭到批評。由於其中大肆羞辱,甚至對進行人身攻擊(如“宣德狡童”之語),故曾有明朝人批道:“作此文者,子孫必不全!”後來果然因阮氏路事件而被。清人在其著作《》里提到黎利勢力建政後“於其國作《平吳大誥》,宣示其民,語尤”。到現代,學術界出現肯定《平吳大誥》重要性的論調,例如學者、等的《》中,提到該文的意義:“《平吳大誥》是他()代表黎利寫的布告越南全國百姓的開國文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被譽為‘千古雄文’”。
關於“吳”
一種說法是源於建立明朝之前,其“吳王”之名就遠播越南。越南末期(法屬末期)的學者蓮江撰文指出:“今說到吳,我們應該不會忘記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六年前自稱為吳王一事。剛開始吳王從南方出發,占領、、淮南、浙東、江西,之後消滅元朝。我越皇帝得知吳王打敗了元軍、一統江山,感到十分佩服。以後就算朱元璋改國號為‘明’,但由於叫得順,越南人也不想再換了。四十年後明軍又來侵略我國,那時起兵,誰都想打敗‘吳軍’、殺死‘吳賊’。”但這種說法屬於揣測,並無史料支撐。
一種說法是越南將中國的第一人稱“吾”訓為“吳”(越南語:ngô)字,用來指代中國人。雖然現在已經不這么念,但仍然是ngo。這也是一種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