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漢族族群分支)

客家人(漢族族群分支):歷史,起源諸說,多次遷移,客家四州,人口分布,綜述,廣東省-九游会j9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是中國南方、、江西台灣等省的之一。

客家人一詞源於清初廣東粵西人對惠、潮、嘉、汀、贛移民(當時已是閩粵贛邊區本地人)的稱呼。

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族群都是經歷過歷朝歷代的遷徙而發展至今的,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原住民都是以幾百年前的移民為主體,、、台灣的幾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

客家的源流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等發展,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族群——客家人。

全球約有八千萬客家人。其中約五千萬人分布在中國南方19個省的 180多個市縣,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占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約600萬人分布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約1500萬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客家語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人
  • 外文名:hakka
  • 語言
  • 人口數量:中國約8000萬,海外約1500萬
  • 地域分布廣東、、福建、、台灣
  • 代表人物:、、、朱德
  • 民俗文化:、、鹽田舞龍、鋰魚燈
  • 文化藝術:、、
  • 客家民居:、、
  • 客家圍屋:、、
  • 經典建築:、、
  • 特色旅遊:、、
  • 特色博物館:、
  • 旅遊熱點:、、
  • 特色旅遊
歷史,起源諸說,多次遷移,客家四州,人口分布,綜述,廣東省,江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省,台灣省,四川省,湖南省,其他省份,海外,文化藝術,概述,建築,客家語言,飲食,著名人物,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台灣,香港,湖南,海外,其他,史籍記載,歷史評價,

歷史

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居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廣東本地的主要族群(廣府、客家、潮汕、粵西高涼、四邑、、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廣東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契約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並不比廣東其他民系形成的時間晚。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能與《切韻》《唐韻》《廣韻》《集韻》等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語發音的你、我、他就是爾、吾、其的古音。客家人也並不比其他族群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諸族的。
客家人有五次大遷移。
第一次大遷徙:西晉永康元年(公元),因中原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羌、氐、羯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攻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盪局面。西晉王朝覆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陽,沿漢水入長江向東遷往湖北、安徽、江蘇一帶;向南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梅州的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定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第二次大遷徙: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轉戰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粵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次南遷,延續到唐以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遷徙:公元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北宋都城開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金人入主中原後,強占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在後來,蒙古滅金,入主中原。由於蒙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參軍,“男執乾,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遷徙:客家第四次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出面號召民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台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遷徙: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轉戰南方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台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
向海外遷徙:自南宋末年以來,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遷的同時,又陸續通過海路和陸路向海外遷徙。海路由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沖等港口出發,乘船冒險到達南洋各地。陸路通過廣西、雲南邊境進入緬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復明”、清末運動和孫中山早期領導的各次武裝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當數量的破產農民和城市貧民,他們或自駕帆船,或被擄掠、誘騙、招雇為“契約華工”到南洋等地從事苦役。20世紀中葉以來,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起源諸說

  •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
  • 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 但歷史學家似乎更贊成“中原說”,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
  • 客家人的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彼時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 如此,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 客家先祖源於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區,經長期相互融合,聚居於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驅趕數萬中原百姓“”往贛南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多次遷移

  • 有史可考的記載顯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 第二次大規模南遷是在西晉末期“永嘉之難”、東晉“”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進入閩粵地區。
  •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是在唐末時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南下遷入閩粵贛區。如宗室,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石壁鄉。固始人、回響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 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室南渡及時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東京,今河南開封)。,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嶺,入、、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從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客家四州

指的是、、贛州、。
惠州圍龍屋風格體育館惠州圍龍屋風格體育館

人口分布

綜述

客家人現如今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台灣、四川、湖南、海南、貴州、香港、澳門等省區以及美國、東南亞等國家。
七星
當今屬於客家大本營的城市是指廣東省市、市、市,江西省和福建省的市,以上合共七個城市。
當今與客家大本營接壤,曾被提議歸入客家大本營的城市主要是指廣東省、福建省。其它與客家大本營接壤,並且客家文化在當地形成較大影響力的城市有廣東省東莞市、廣州市、、揭陽市,福建省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灣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遠離客家大本營,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是台灣的市、台北市、廣西賀州市、市、市、市,海南省市,廣東省茂名市、市、湛江市,以及馬來西亞的州。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個純客家州份。

廣東省

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境內以客家人為主的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市:、、、、、、以及(84%);【2區1市5
  • 縣客家人約543.79萬(2015年末),豐順縣約有11萬人使用潮汕話】
  • 市:、、、、;【1區5縣客家人約368萬(2016年)】
  • 市:、、、;
  • 深圳市:、;【客家人占全市原住民人口56%(1985年)】
  • 市:
  • 揭陽市:;【客家人約占56%(2013年末)】
  • 市:;
  • 市:全鎮、(80%以上)、(3/4以上);
  • 中山市:;
  • 市:(64%);
  • 湛江市:市;【35%為白話人口】
此外,廣東省境內以下地區也有客家人分布:
粵東地區:
  • 揭陽市(除榕城區)市(約40萬)、(10%;約11萬)、;
  • 潮州市(除湘橋區、楓溪區):、;
  • 汕頭市(除南澳縣、澄海區):原汕頭市區(、、)、原潮陽縣(今、10%;約29萬);【汕頭客家約45萬】
粵中地區:
  • 市(除):(17%)、(20%)
  • 惠州市:(29%);
  • 廣州市(除荔灣區、海珠區、黃埔區、南沙區):(40%左右)、、從化區、、、與、;【廣州市市轄區客家人總數約150萬】
  • 深圳市:、、和、;
  • 珠海市:、、;
  • 佛山市(除、順德區):和順鎮與松崗鎮、、;
  • 肇慶市:、(9%)、市(37%)、、、市、(9.45%)、;
  • 江門市:江海區(如家族)、與部分村落、部分村落、市(22%)、市、市;
  • 東莞市:、、、、、、、、等鎮;
  • 中山市:、、、、等鎮街。
粵北地區:
  • 韶關市:、、;
  • 清遠市:瑤族自治縣(41%)、縣(35%)、(30%)、、、市(22%)、;【除市區及大部分為韶州土話分布外,其餘各縣縣城通行粵語】
粵西地區:
  • 市:郊區、(30%弱)、市、、;
  • 湛江市(除吳川市):市轄區零散分布(8.96%)、(2.3%)、、市(零星分布);
  • 茂名市:、(兩區 21.3%)、市(30%)、信宜市(24%)、(21.77%)、高州市(15%弱;約24萬);
  • 陽江市市(1/3強)、、。
備註:
1、廣東省內客家人口數,除注出外,均以《廣東統計年鑑2010》所公布的2009年數據為基準。
2、在農村沒有客家人聚居村落分布的有汕尾市城區、榕城區,湘橋區,楓溪區,南澳縣、澄海區、順德區、吳川市、陽江市區,其他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

江西省

  • 江西客家人數僅次於廣東省,總人口達到960.63萬(2015年),客家人占贛州總人口的95%以上,位居全球地級市首位,且囊括江西省16個純客家縣(市、區)。(據有關專家研究,江西省說客家語的縣(市)共有36個)。
江西省客家人分布情況一覽表
區劃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客家人口(單位/萬)客家比例備註
贛州
純客家區
贛縣區、、、、、、、、、、、、、
純客家縣
純客家市
通行客家語
贛州客家人占該市人口的95%以上,除章貢區、信豐縣,其餘皆為純客住縣市區。
宜春
袁州區
不詳
客家語為主
宜豐縣
客家語
奉新縣客家人近3萬(2008年)
靖安縣羅灣鄉、璪都鎮、中源鄉
;靖安;
上高縣
高安市
備註:宜春市客家人以銅鼓縣為最。
2/3
縣城大多數為客家人
青原區
不詳
永豐縣
不詳
10萬(2011
20%
泰和縣南部
東南部
40%
井岡山市(含原寧岡縣)
40%
井岡
永新縣坳南、曲江鄉
新幹縣
九江
家族為代表
武寧縣(如縣城新寧鎮)
萍鄉
湘東區
不詳
蓮花縣
蘆溪縣
上栗縣
備註:安源區未見有客家人報導。
上饒
德興市(如繞二鎮)
《李氏族譜》載:清朝遷自嘉應州
上饒縣(如鐵山鄉)
《吳氏族譜》載:閩西“汀州人”,清時遷來
橫峯縣(如龍門鄉)
0.06萬(2006)
仍說
贛語、閩南語、客家語等
廣豐縣(如河北鎮上呈村)
張氏,贛州人
樂平縣
來自汀州
餘干縣
來自
婺源縣
不詳,有新聞報導
備註:上饒客家分布大體如上。信州、廣豐、玉山、上饒4縣(區)屬吳語區;德興、婺源2縣市屬區;鄱陽、餘干、萬年、弋陽、橫峰、鉛山6縣屬贛語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 廣西客家人祖籍在粵、閩、贛客家地區,以客家語為母語並認同於客家歷史、文化,明、清已在廣西落戶。
  •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除桂林市的、、和河池市的沒有客家人居住外,其餘均有客家人分布,人數約600萬(2013年)。
  • 廣西客家人人數10萬以上的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區、南寧市、柳州市區、、市、市、、市區、、、市、市區、市、、市、市區、、、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客家人分布情況一覽表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客家人口(單位:人)比例備註代表人物
南寧
41.61萬
5.48%
青秀區、興寧區、西鄉塘區
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
9.35萬(1997年)
9.07%
18萬
21%
8萬餘(1995年)
8.24%
新民話
2.2萬餘(1995年)
3.57%
漢族13.3%
2.26萬(1995年)
2.72%
約1萬
2.16%
約0.5萬
1.19%
漢族15%
隆安縣
0.3萬(1995年)
0.84%
壯族95%
崇左
9.52萬
4.44%
3萬
9.5%
壯族80%以上
3.5萬
9.6%
2萬餘(1993年)
5.1%
漢族16.47%
憑祥市
0.4萬(1998年)
4.6%
龍州縣
0.32萬(1998年)
1.3%
漢族5%
大新縣桃城鎮、龍門鄉
0.2萬
0.58%
自稱“水話”
天等縣把荷鄉
0.1萬
0.26%
壯族98%強
柳州
41.5萬
13.53%
14萬
38%
6.6萬餘
15.2%
漢、壯兩族為主
柳南區、魚峰區、柳東新區
10.1萬
13.7%
5.4萬
11.55%
壯族、漢族為主
3.7萬餘(1981年)
11.6%
1.2萬(1995年)
2.71%
融安縣
0.5萬餘
1.67%

32.34萬
14.5%
20萬
24%
漢族30.47%
8.4萬餘
24%
漢族33.17%
2.2萬餘(1997年)
6.7%
漢族1/3弱
1萬
7.2%
漢族24.3%
合山市嶺南鎮、河裡鄉
0.41萬
3%
漢族34.02%
忻城縣
0.33萬
0.85%
漢族5.37%
桂林
16.66萬
3.7%
象州區、秀峰區、疊彩區、
七星區、雁山區、臨桂區
5萬
9.8%
漢族92%
3.54萬餘
9.9%
漢族82.4%
2.05萬
7%
漢族87.98%
1.7萬餘
4.2%
漢族82.42%
1.66萬
4.1%
1.5萬餘
5.62%
瑤、壯族50%以上
龍勝各族自治縣
2.7%
漢族23.57%
灌陽縣
0.3萬
1.1%
漢族93%
永福縣
0.33萬
1.27%
漢族87.1%
靈川縣
0.13萬
0.39%
鄉音已改者不計
註: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未見有客家人報導;桂林客家多自來。
梧州
7.13萬
2.88%
2.5萬以上
13.5%
漢族83.9%
2.5萬
4.38%
客家語
1萬
1.3%
岑溪市糯垌鎮、安平鄉等
0.38萬
0.6%
萬秀區、龍圩區、長洲區
0.75萬
2.6
未形成村落

46.9萬
26%
32萬
41%
10萬
28.7%
漢族92.28%
4.4萬餘(1994年)
10.6%
;漢族85%
富川瑤族自治縣
0.5萬
2%
瑤族50%
客家語與桂柳官話為全市通用語言。

211.1萬
32.83%
50萬(2005年)
69%
120萬(2013年)
65%以上
新民話
玉州區、福綿區、玉東新區
20萬
23.25%
14萬餘
14%
7萬餘(1999年)
10.6%
容縣
0.1萬
0.12%

75.7萬
19.54%
(原)港北區、港南區、覃塘區
48.6萬
35%
漢族70%
14.5萬
13.5%
漢族94.23%
15.2萬
10.74%
漢族93.19%
備註:貴港客家多自和惠州來,少數自福建來,說。

34.2萬
27.7%
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
3.1萬餘
2.5%
31萬餘
30.1%
涯話
欽州市
53萬
18.58%
欽南區、欽北區
20萬以上
19.3%
18萬
26.3%
新民話
15萬
13%強

18.36萬
34.1%
港口區、防城區、東興市
17.26萬
50%
1.1萬
5.7%
壯族85%
河池
3.5萬餘(1989年)
10.3%
漢族27.5%
金城江區
0.18萬(1993年)
0.6%
宜州市
0.8萬餘(1992年)
1.4%
漢族17.66%
天峨縣
0.2萬(1996年)
1.5%
漢族38.67%
南丹縣
0.42萬(1998年)
1.6%
漢族34%
東蘭縣武篆鎮、泗孟鄉
0.03萬
0.11%
漢族9%
都安瑤族自治縣
0.4萬(1995年)
0.65%
巴馬瑤族自治縣
0.05萬
0.23%
漢族3萬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0.25萬(1995年)
0.76%
少民95%
大化瑤族自治縣
0.58萬餘(1993年)
1.4%
少民90%
備註:鳳山縣明、清時自始興、廬陵以及福建遷來者土客雜居,風俗雖多仍舊,而鄉音已多變異。
百色
右江區
0.15萬
0.5%
漢族24.8%
凌雲縣
0.07萬
0.4%
平果縣
0.6萬
1.43%
壯族89.1%
西林縣
0.04萬
0.34%
10.32%
樂業縣
0.03萬
2.3%
德保縣
0.017萬
0.05%
田林縣
0.06萬
0.3%
田陽縣
0.12萬
0.36%
漢族9.5%
靖西縣縣城
0.006萬餘
0.01%
壯族99%以上
田東縣平馬鎮、義圩鄉
0.13萬
0.4%
那坡縣
0.02萬
0.1%
隆林各族自治縣
0.025萬
0.77%
主要居縣城

福建省

  • 純客家縣市有:、、、、、、、。
  • 非純客家縣市有:建寧、將樂、泰寧、崇安、光澤、邵武、順昌、沙縣、永安、南靖、平和、詔安等10個。

台灣省

  • 客家人為主的縣市:、
  • 非純客縣市:、、、、嘉義、、、、、台東、台北等。

四川省

非純客家縣市:、達州、巴中、、廣安、、瀘州、內江、、隆昌、、資中、安岳、仁壽、簡陽、成都、新津、、、溫江、金堂、、、什邡、西昌、會理等。

湖南省

客家研究學者一般認為,湖南客家人口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之後,位居第六,具體情況如何,則語焉不詳。總人口約200萬人。各種論及客家的著作,也鮮有涉及湖南客家者。海內外客家人的各種聚會,湖南客家人一般缺席。
湖南客家縣域分布(16縣市)
地級市轄區文化遺產
岳陽
長沙
瀏陽
株洲
、、、
郴州
、、、、、桂陽、永興
桂東客家採茶調
永州
30%、、江永
岳陽
臨湘
衡陽
耒陽、常寧
邵陽
隆回

其他省份

  • 浙江省:非純客住縣有:雲和、松陽、、麗水(蓮都)、(現為蓮都、松陽和所分轄)、龍泉、、景寧、、泰順、、湯溪()、江山、衢州、、常山、、建德、、長興、於潛()、新城、分水()、昌化(杭州)、等縣市。總人口100萬人以上。
  • 重慶市非純客家縣市:、、等。
  • 非純客家縣市:、。
  • 海南非純客家縣市:、、定安、臨高、、義昌、、三亞等。
  • 香港與澳門: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占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
  • 陝西:陝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區返遷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區,人口20萬,尚無法確定非純客家縣市。
  • 河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地區返迂的客家人,不過當地方言已非客家話,只保留了部分客家話,還未確定那些是非純客家縣。

海外

客家人遍布全球約80個國家和地區,除中國外,以下國家也有分布:
海外客家人分布情況一覽表
所屬洲國家或地區客家人口所屬洲國家或地區客家人口
亞洲
馬來西亞
150萬
美洲
美國
30萬
印度尼西亞
800萬
加拿大
10萬
泰國
100萬餘
秘魯
20萬
新加坡
40萬
蓋亞那
0.7萬
菲律賓
0.68萬
古巴
0.81萬
越南
30萬
巴西
0.24萬
緬甸
5.5萬
瓜地馬拉
0.01萬
高棉
1萬
多米尼加
0.12萬
印度
2.5萬
玻利維亞
0.01萬
寮國
0.5萬
智利
0.12萬
沙烏地阿拉伯
0.22萬
阿根廷
0.5萬
日本
1.5萬
厄瓜多爾
0.2萬
汶萊
0.9萬
蘇利南
0.41萬
巴基斯坦
0.2萬
委內瑞拉
0.2萬
尼泊爾
0.24萬
墨西哥
0.1萬
斯里蘭卡
0.017萬
牙買加
8萬
科威特
0.017萬
歐洲
英國
18萬
朝鮮
0.1萬
法國
5萬
韓國
2萬
德國
1.2萬
土耳其
0.05萬
荷蘭
8萬
孟加拉國
0.05萬
俄羅斯
0.1萬
非洲
模里西斯
3.5萬
丹麥
0.12萬
南非
2.5萬
挪威
0.03萬
留尼旺
1.8萬
義大利
0.1萬
馬達加斯加
0.02萬
瑞士
0.1萬
莫三比克
0.03萬
比利時
0.2萬
奈及利亞
0.02萬
葡萄牙
0.5萬
塞拉昂
0.006萬
瑞典
0.24萬
尚比亞
0.006萬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
加納
0.02萬
捷克
0.01萬
肯亞
0.01萬
奧地利
0.05萬
民主剛果
0.02萬
冰島
0.01萬
安哥拉
0.02萬
西班牙
0.2萬
塞席爾
0.05萬
盧森堡
0.2萬
大洋洲
澳大利亞
約8萬
備註:海外客家人分布數據來源:1994年在梅州舉行"第12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採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保守估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布人數共4562.429萬人,其中國內(包括港澳台)4107.8萬人,國外456.29萬人。
2011年據有關客屬機構非正式保守統計國外客屬人口約有1200萬人左右,港澳台約600萬人,合計華人華僑及港澳台同胞1800餘萬。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數百個。

文化藝術

概述

: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文化,包括、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是漢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支系,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客家文化遍布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台灣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

建築

主詞條:、、、
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張便是客家的土樓。
客家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等,而客家圍屋是漢代的活化石。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土樓。其中圍龍屋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典型建築,與華北的“”、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廣東最美客家古村落廣東最美客家古村落

客家語言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的共同語言即客家語。從分布上看,客家語主要分布於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台灣、湖南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口。依據語言內部差異,客家語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語,以梅州市區(、)口音的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語,以贛縣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語。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北片(又稱閩西片)、粵台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深圳客家文化節深圳客家文化節

飲食

主詞條:、、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菜餚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 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製備鹹菜、菜乾、蘿蔔乾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飢,這便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山水客家山水客家
另方面,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於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地區的酸甜菜餚,也有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醃味菜。又由於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比較有特色得菜有,肉丸,東坡肉,釀香菇,釀春卷,白切雞,醬鴨等。
當然客家的同樣也是很有名的,、四川、湖南,後兩個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為大菜、主菜。甚至他們鬧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

著名人物

參考詞條:客家
客家歷史源遠流長,培育了大批對中華民族的文明與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出類拔萃的人物,如:
廣東河源紫金文天祥屯兵遺址廣東河源紫金文天祥屯兵遺址

江西

江西客家人物代表性人物:魏禧陳寶箴陳三立、、肖華
(宋);張鳴岡;郭聲琨;中共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王太華
井岡山英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國民革命軍將官:、、、黃埔軍校首任教育長、原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
上將:陳奇涵、、賴傳珠
中將:、、、邱會作、、、、、曾思玉(信豐籍)、、(永新籍)、吳法憲(永豐籍)、
少將:、丁盛、、、、、、、、、、、、、、、、、、、、、、、、、、、、、、、、、、、、、、、、、、、、、、、、、、、、、、、、、、、、、、、、、張雄、、、、、、、、、、、、、、、、、、、、、、、、、、、、、、、、、、、、、、、、、、、、、、、、、、、、、、、
文學藝術:、羅晉(銅鼓籍)、、

福建

福建代表性客家人物:、、、
姓名加粗者為入選《福建省志·人物傳》的客家人物。
  • (生卒年不詳)人。宋神宗朝官至萊州防禦使,封隴西郡侯,食邑1600戶。
  • (1363-1408)人。明成祖朝交趾左布政使,追贈工部尚書。
  • (1618-1697)人。清康熙朝因功進布政使參議,仍管巡道事。
  • 劉國軒(1628-1693)長汀人。清康熙朝天津衛左都督總兵,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
  • (1649-1720)漳浦縣赤衛鄉人。畲族。接授宜化府總兵官、浙江定海總兵,升福建陸路提 督。
  • (1663-1729),漳浦縣湖西人。澎湖水師協副將。
  • (1665-不詳)長汀人。清朝著名民間畫家。尤以《晚笑堂畫傳》為傳世之作。
  • (1680-1733)漳浦縣赤嶺人。
  • (1682-1756)人。清朝畫家。花鳥畫尤為突出。
  • (?—1787)漳浦人。提督藍廷珍孫,清朝將領。
  • (1687-1770)寧化人。清朝畫家。以人物畫成就最大。詩與書也獨具風格。
  • (1754-1815)寧化人。其繪畫、篆刻、詩文均為世人所重,尤長於書法,有“南伊北鄧”之譽。
  • (1834-) 上杭人。
  • (1846-1902)人。有“過江”的美譽。
  • (1878-1925)人。一生制謎萬則以上,被譽為現代“謎聖”、“謎語大師”。
  • (1882-1954)永定人。南洋著名華僑企業家、報業家和慈善家,被稱為南洋華僑傳奇人物。
  • (1913-2000)永定縣人。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13-2008)人。中國文藝理論家、藝術教育家、原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執行副主席。
  • (1915-1994)縣人。第四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 :1929年生,人。中國著名女指揮家,建國後第一位女指揮家。
  • :1945年生,上杭人。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1949年生於北京,縣人。之子。2005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
  • :1950年生,永定縣人。高級經濟師。原國家菸草專賣局黨組書記、局長。
  • :1954年生,永定縣撫市鎮人,原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 :1957年生於上海,祖籍武平縣。在中國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批評家之一。
  • :1978年生,長汀縣人。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 :1983年生,上杭人。羽毛球運動員。
  • :1989年生於龍巖。祖籍廣東梅州大埔。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
  • 上將:、
  • 中將:、、、、、、
  • 少將:、、、、、、、、、、、、、、、、、、、、、、、、、、、、、、、、、、、、、、、、、、、、、、、、、、、、、、、、、
註:以上為1955-1965年間授銜的閩西籍將軍

廣東

廣東代表性客家人物:、、、、、、、、
  • (947-1007)原籍河源縣回龍古嶺。後遷居縣。“力學不怠,淹貫群籍”,文譽傳四方。
  • ,生卒不祥,蕉嶺縣人,宋元祐三年(1088),藍奎赴京會試,中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
  • ,宋朝梅州人。
  • (1092-1153年)循州府人。宣和六年(1124年),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掌制誥。
  • (1245—1276)梅州、抗元民族英雄、社會活動家、愛國詩人。
  • (生卒年不詳),祖籍江西省,後遷梅州。嶺南文風首創者古成之的曾孫。
明清時期:、、、、、、、、、陳璘、、、林朝曦、、、、、、、、、、、、、、、、、、、、、、、、、凌十八、、、、、、、、、、、,等等。
黨政軍界、將軍:
國民黨軍政人物:、、、、、、、、、、、、、、、、、、、、、、、、、、、、、、、、、、、、、、、、、、、、、、、、、、、、、、、、、、、、、、、、、、、、、、、、、、、、、、、、、、、、、、、、、、、、、、、、、、、、、、、、、、、、、、、、、、、、、、、、、、、、、、、、、、、、、、、、、、、、、等。
共產黨軍政人物:、、、、、、、、、、、、、、、、、、、、、、、、、、、、、、、、、、、、、、、、、、、、、、、、、、、、、、、、、、、、、、、、、、梁計秋、溫吉遴、、、、謝國雄、、、、、、、、、、楊傑、、、、、、、、、、、、、、、、、、、、、、、、、、、、、、、、、、、、、、、、、、、、、等
科教文、社會經濟界知名教授:熱帶醫學奠基人、腫瘤學和放射療學先驅、橋樑大師、數學皇帝及、、、、、、、、、、、、、、、、、、、、、、、、、、、、、、、、、、等海內外院士;、、、、、、、、、、、、、、、、、、、、、、、,等等。
藝術表演界:、、、、“棋聖”、、、、,等等。
工商實業界:、林立、、、、、、、、,加拿大華人首富,tcl總裁等等。

廣西

廣西代表性客家人物:、、、。
廣西客家人物列表
  • 馮子材(1818-1903)欽州人。祖籍市。
  • (約1820-1852)人。
  • (1821或1823-1856)人。祖籍。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東王。
  • (1821-1856)(今貴港市)人。
  • (1823-1856)貴港桂平市人。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
  • (1823-1864)大新旺村人。著名將領。封忠王。
  • (1825-1855)貴港桂平平沙人。將領。封天官副丞相。
  • (?──1864)貴港桂平金田村人。賴文光的胞兄。封匡王。
  • (1827-1868)原籍廣東(今)。太平天國將領,封遵王。
  • (1831-1863)貴縣(今貴港市)人。祖籍廣東。太平天國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
  • (1832-1864)玉林博白人。將領。1862年封為堵王。
  • (1837-1862)藤縣(一說)人。祖籍廣東。封英王。
  • 劉永福(1837-1917)欽州人。清朝民族英雄。
  • (1839-1864) 玉林博白人。太平天國將領。堂兄為。
  • (1865-1936)貴港桂平市人。
  • (1868-1911)中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家。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 (1870-1938)柳州人。舊桂系將領。
  • (1873-1913)柳州人。廣西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
  • (1879-1948)貴港安懷鄉人。
  • (1887-1960)玉林人。同盟會會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
  • (1887-1929)玉林博白縣人。原廣西省臨委書記。
  • (1887-1984)北海人。國民黨政要,曾任理事長。
  • 陳銘樞(1889-1965)北海合浦縣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將領。
  • (1890-1930)玉林陸川縣人。新桂系將領。
  • (1890-1954)市人。國民黨高級將領
  • (1890-1978)北海人(今屬廣西浦北縣坡子坪村)。
  • (1891-1939)玉林陸川縣人。原籍廣東。新高級將領,國民黨陸軍上將。
  • (1896-1931)玉林人。民主革命家、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革命烈士。
  • (1899-1927)蓮塘鄉新蓮村人。
  • (1900-1931)柳州人。祖籍今廣東。
  • (1900-1971)貴港冠志塘村人。1944年秋,任廣西大學校長。
  • (1900-1986)玉林岐山坡村人。語言學家兼詩人。
  • (1900-1999)玉林浪水鄉人。世居廣東梅州蕉嶺縣。明末清初,遷居於廣東肇慶府新興縣。
  • 寧培英(1901-1928)陸川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員,廣西農民運動先驅。
  • (1901-1988)賀州市人,教授。
  • (1901-1997)貴縣(今貴港市)人。著名歷史學家、訓詁學家、晚清兵志學家。
  • (1903-1980)賀縣(今賀州市)人。原廣西區委常委、區政府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1906-1969)玉林人。原安徽省副省長。
  • (1909-1981)河池人。作家。
  • (1911-1992)玉林北流市人。原中國郵電部原黨組書記、部長。
  • (1911-2008)玉林縣人。廣東省第五屆政協主席、原副省長、新華社香港分社原社長。
  • (1912-1997)玉林博白大壩鄉久福村人。原中共中央調查部副局長、國家安全部諮詢委員。
  • (1913-)廣西壯族自治區五至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1914-1970)桂林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原副總參謀長。上將軍銜。
  • (1917-1986)玉林博白縣人。作家、語言學家。
  • (1917-1995)柳州融水鎮橋頭街人。
  • :1917年生,玉林市陸川縣沙坡人。廣西區原黨委常委、秘書長、區黨委黨校原校長。
  • :1920年生,陸川縣人。中國法務部原部長兼校長。
  • :(1889-1945)原名李培先,漢族客家人,籍貫廣西,印尼中華會館原董事長。
  • :1927年生,陸川縣人。廣西壯族自治區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1930年生,賀縣(今賀州市)。廣西區原黨委常委、區政協原副主席。
  • :1933年生,陸川縣人。 技術經濟學家及數量經濟學家。2001年當選為院士。
  • :1938年生,博白縣人。1990年6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省軍區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1938年生,玉林市人。廣西區原黨委書記、區政協原主席,海外聯誼會會長。
  • :1943年生,博白縣人。高級工程師,少將。1997年4月擢升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司令員。
  • 陳仁:廣西區人民政府原副主席(1986~1993)、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
  • 陳詠:省部級領導。
  • 黃繼濟:廣西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原主任、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
  • :原社長、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
  • 陳仕金:原黨委書記、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 :1929年生,人。原地下黨工作者、廣西區檢察院原檢察長
  • :1952年生,陸川縣人。國家稅務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1955年生,縣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綜治委主任。
  • :1956年生,陸川縣人。
  • :1957年生,博白縣人。廣西區黨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 :1953年生,縣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區總工會原主席。
  • :1964年生於吉林長春,祖籍。中國女子速滑運動員。1992年獲第十六屆兩枚銀牌
備註:姓名後所列軍銜者,均為1955年授予。

四川

  • 政治軍事界:朱德、、、、、、,等等。
  • 科技文化界:郭沫若、、謝緒岷、、、、,等等。
  • (1905年~1927年)宜賓縣(今自貢市自流井區)人。祖籍廣東始興縣。秋收起義部隊總指揮。

台灣

丘逢甲、、、、、、、、、、、、、、、、、、、、、、、、、、、、、、、、賴聲川、、、、、、、、、、、、、、、、、、、溫升豪、、、、、、、、、、、、、、,等等。

香港

、、、、、、、、、、、、、、、、、、、,等等。

湖南

、、、、、、、,等等。

海外

(泰國)、(泰國)、(新加坡)、(新加坡)、、、(美國)、、、、、品冠、、戴佩妮、、(新加坡)、、何耀珊、、、、(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彭于晏、、,等等。

其他

、、等等。
註:括弧信息為人物籍貫。
客商代表人物:、、、、、、、、、,、、、伍班超、、、、、、、、、、、、、、、、、、、、、、、、、、、、、、葉桂材、、、,、、、、、、、,、、、、、、、、、、、、、、楊欽歡、,,、莊兆祥、、鐘偉良、、、、、劉金華、、陳梅冰、、、、、、、、、、、林苑如、、、、、、、、楊祥波、

史籍記載

清末人在《梅水詩傳·序》中說:“一州,占籍者十之九為客家。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按黃遵憲的說法,自1773年(清雍正十一年)立州,從嘉應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經在嘉應之地定居超過700年,已經延續了三十世嗣,是大約公元1000年前後(北宋時期)中原族群南遷到嘉應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許多被歸類為廣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一世紀之初仍未有傳下三十代孫嗣,可見客家人在嶺南定居的時間並不比廣府系晚。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來自河洛地區,黃遵憲所謂“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必然只是對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體客家人。黃遵憲《梅水詩傳·序》對嘉應州居民來源的描寫,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遷徙史為基礎。
位於河南洛陽偃師市的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記念碑位於河南洛陽偃師市的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記念碑
另外,在的《乙亥雜詩》中也提到:“蓽路挑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這就再一次證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嶺南已經超過1000年。大埔縣萬福寺始建於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至2014年已經超過1180年。據明朝編《正德興寧縣誌》記載,宋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探花童年時,在神光山南麓貴人峰的小廟裡讀書。常在池邊習書,洗硯池中,其水盡黑。羅孟郊考中探花之後,鄉人便擴建這座小廟,並定名為墨池寺。羅孟郊生於北宋初的循州興寧縣,斷然不可能是北宋才從中原南遷而來,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於此。
位於江西贛州的客家先民南遷記念壇位於江西贛州的客家先民南遷記念壇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僅僅是南遷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根據這些年的人類學以及移民史研究,大體可認為前一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真相。從魏晉南北朝、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入侵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粵東北,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
客家首府福建汀州府客家首府福建汀州府

歷史評價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