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的一個,國都(今河南)。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國君 。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平定,遵循“”的傳統,於公元前1114年封的兄長於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準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之一。
春秋時期,齊國內亂時,宋襄公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宋國國力受創。時期滅,國力漸盛。,“行王政”,實行改革,宋國強盛起來。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宋國,三國瓜分宋國領土。
宋國為房、心之分野之地。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
宋國經濟發達,宋國人善於經商,在繼承與發展,特別是方面,功不可沒。宋國商文化繁榮昌盛,首先表現在城市的發展。當時,北岸的宋都、濟水北岸的,獲水和泗水交匯處的,都是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
宋國是華夏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墨子、莊子和三位皆出自於宋國。此外,孔子的祖籍也在宋國。
基本介紹
地理範圍,歷史沿革,西周時期,讓國肇亂,襄公稱霸,彌兵之盟,齊國滅宋,古蹟遺存,國都遺址,宋國蒙遺址,文雅台遺址,史料記載,經濟,商業,城市,社會,文化,文化發展,文學作品,歷史名人,國家世系,世系姓氏,國君世系,世系簡表,西周時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
地理範圍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
周武王伐紂,商朝覆亡後,按照的,國家雖然覆亡,勝利者仍然不能讓以前的貴族宗祀滅絕,當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的兒子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兄長於(今河南),國號宋,以奉商朝宗祀,為周朝的之一。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
春秋初期

去世後,其後裔擔任王朝大臣,其弟微仲衍繼位。國君傳了幾代後,即發生內亂。湣共公去世後,弟宋煬公熙自立,其太子不得立。湣公子鮒祀為此很不滿,認為國君位職應該為其兄長弗父何。於是煬公三年,公子鮒祀殺掉了叔父煬公熙,欲立兄長為國君。弗父何以得位非正為由拒絕出任國君,於是公子鮒祀自立為國君,是為。自此之後,宋國君位基本父子相承,直到打破這慣例,結果由此引發宋國一場內亂。
讓國肇亂
春秋初年,宋國仍奉行著的傳位制度。西元前728年,宋宣公病逝,其弟宋穆公繼位。而在宋殤公時,在位尚未滿十年,即為華父督所殺。此一同時,宋國因時常干涉衛國、鄭國內政而發生戰爭。公元前690年宋國內亂,諸公子紛外逃。
春秋後期

公元前728年,卒,其弟繼位。宋穆公去世後,不立其子公子馮,以忠於兄宋宣公所託為由,堅持立兄子與夷。於是公子馮流亡鄭國,公子與夷立為國君,是為。
宋殤公繼位後,大司馬受穆公和所託,輔佐殤公,與另一大臣華父督共同執政。兩人皆為公族大夫。華父督為之孫,而孔父嘉則為弗父何之後。華父督對孔父嘉地位高於己很不滿,而且有次華父督見孔父嘉之妻美貌並為這垂涎不已。
由於公子馮在國內有一定勢力,而且得到鄭國國君的支持,因此對此非常不放心。由此與鄭國發生連年征戰,但輸多勝少,因此國內民怨很深,華父督利用此形勢,大肆散布謠言,說大司馬將要再次對鄭用兵。於是國內發生騷亂,華父督趁機襲殺孔父嘉,奪走孔父嘉之妻。孔父嘉之子則逃難到,從此孔氏成為魯國人。
春秋時期各國地圖

宋殤公與夷聽聞華父督煽動殺死自己的親信孔父嘉,於是驅戰車欲殺華父督。華父督見國君發難,於是下趁機一舉殺掉了宋殤公。接著從鄭國迎立公子馮即位,公子馮是為。
襄公稱霸
但宋襄公的威望不高,只有三個小國帶來兵馬回響他。宋襄公帶領四國人馬向齊國進發,齊國大臣見四個國家的兵馬打來,就大開城門,迎接公子昭即位,這就是齊孝公。
齊國原本是諸侯的盟主國,如今宋襄公幫齊孝公登上君位,就沾沾自喜起來,萌發了取代盟主的雄心。但這次回響擁戴齊孝公登位的只有三個小國聽命於他,其他中原大國根本不予理睬,可自己又沒有實力去強迫他們,於是他就決定拉攏大國,借大國的聲威去壓服小國。
宋襄公拉攏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南方的楚國,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大臣們以後,首先反對他的就是他的哥哥,他說:“宋國國力微弱,無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還會招來災禍”。但宋襄公不聽大臣們的勸告,不自量力地於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齊孝公發出邀請,請他們於那年的農曆7月在宋國的盂(今河南睢縣)召開諸侯國會議,討論訂立盟約的事情。
宋襄公興致勃勃的準備赴會,兄長目夷又勸他說:“大王要多帶些兵馬,以防楚王不懷好意”。宋襄公卻說:“那怎么行,我們開會就是為了不打仗,帶那么多兵馬乾什麼”。在開會的時候,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當盟主,雙方爭執不休,可楚國實力強大,附和楚國的諸侯國多,宋襄公還想爭辯,結果被楚成王帶來的將領抓了過去,後經魯國與齊國在一旁勸解,同意楚成王作了盟主,才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回來後,憋了一肚子氣,他恨楚成王,也恨同楚成王一個鼻孔出氣的鄭國國君。於是,他又決定討伐鄭國。公元前638年,宋國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帶兵直攻宋國。楚、宋兩國軍隊隔泓水(今河南柘城)對峙,楚軍在北,宋軍在南,楚軍仗著人多,大白天強行渡河,向宋軍進攻。這時,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趁楚軍還未全軍過河,現在我們衝殺過去,一定能勝利”。可呆氣十足、愚不可及的宋襄公卻說:“不行,我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結束,我們就殺過去,還算得上是仁義國家嗎”。這時,楚軍已全部上岸,正亂作一團的排隊擺陣,子目夷又對宋襄公說:“趁現在楚軍立足未穩,我們殺過去,可能還能勝利,否則,我們就危險了”。宋襄公說:“你這個人太不仁義了,人家的隊伍還沒排好,怎么可以進攻呢”。可是,話沒說完,大隊的楚軍洪水般的衝殺過來,沖得宋軍紛紛潰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在幾個忠心的大臣保護下,宋襄公才得以脫身。
宋國歷史演變

宋軍大敗的訊息傳遍宋國,人們議論紛紛,埋怨宋襄公不該和楚國交戰,更不該那樣打仗。公子目夷把這些議論報告了宋襄公,宋襄公滿不在乎地說:“依我看,講仁義的人就應該向我這樣打仗,比方說,見到已經受傷的人,就不要再傷害他;見到頭髮花白的人,就不要抓他作俘虜……目夷再也不想聽他愚蠢的胡說,氣憤的說:“打仗就要消滅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你何必打仗,如果見到頭髮花白的人不抓,那就乾脆讓他把你抓走”!
宋襄公沒有當成霸主,反而病勢加重,過了一年(公元前637年)就病逝了。
彌兵之盟
以後北方晉國和南方楚國爭霸時,宋國夾在中間,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
- 第一次彌兵之盟
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交兵疲憊之際,由宋國權臣發起和平大會,倡議弭兵,最終受到回響,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使宋國保證了十餘年的和平時期,得到四十年較為和平的環境。但是,宋國內部權力鬥爭不斷。
但第一次彌兵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不久晉楚之間再次爆發。楚國戰敗,並由此陷入危機。而晉國日子也不好過,內部諸卿家族之間以及國君與卿大夫之間內斗相當激烈,西方的秦國趁機屢攻晉國。
- 第二次彌兵之盟
第一次彌兵失敗,以晉、楚為首的兩大集團重啟紛爭,但由於各國都有深深內憂,無為對外爭霸。於是他們都想彌兵。
宋國版圖

宋國作為晉楚兩國爭霸的受害者,希望再次得和平。於是大夫在前547年開始牽線晉楚兩國重臣,意圖再次達成弭兵和議。
會盟初,晉楚之間對於禮儀細節以及誰為盟主的問題而爭議,向戌加以調解,加上晉國趙文子考量情勢決定退讓盟主之位,使會議得以順利在公元前546年召開進行,最後成功下盟約。秦國沒有參加會盟,但宣布接受盟約。宋樣,晉楚兩大勢力之間維持了數十年較為和平的日子。
彌兵之後,宋國得到了幾十年的和平環境。但宋國並未利用這幾十年的和平趁機改革弊政。因此有了“宋聾鄭啞”的說法。唯一的一次較大軍事事行動是滅掉。宋景公時,宋曹兩國交惡,曹國叛晉攻宋,宋國伐曹,殺死曹國末代國君伯陽,滅掉了曹國。
齊國滅宋
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發生卿大夫奪權,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像、三家分晉。宋國也發生了戴氏(旁支)取宋,被宋剔成君(後裔)推翻,宋剔成君成為國君,即剔成。
公元前318年,戴偃稱王,即宋康王。史稱“行王政”,即實行政治改革,宋國遂強盛起來。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掉,取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受到齊、楚、魏大國的忌恨,乃與齊、魏為敵國。
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便聯合楚國、魏國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城池沒能守住,宋康王於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齊軍抓獲並殺死宋康王,滅亡宋國,三國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
古蹟遺存
國都遺址
宋國都城位於商丘市區商丘古城西南隅,是周初封微子於宋國都城的遺址,也是中國歷史上周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國都城遺址

1994年春至1997年秋,中美聯合考古隊對宋國都城遺址通過鑽探和發掘,確定了城牆的方位、大小和基本結構,揭示了周代宋城、秦漢睢陽城、明弘治十五年前歸德府舊城和明正德六年後現歸德府城的地層關係,證明在現存的歸德府城附近,上下疊壓著數座城。
宋國故城西牆的大部分以及南牆和北牆的西段保存較好,城牆頂部距地表最淺處約一米左右。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牆長2900米,南牆長3550米,西牆長3010米,北牆長3252米,總面積10.2平方公里。
2000年宋國故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宋國故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國蒙遺址
宋國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村一帶,為商朝的國都之一的所在地,歷史上諸侯於此擁戴商湯為盟主,也是哲學大師的出生地。“蒙”地原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至秦漢時期,也不過是個小縣。然而,這裡自出了個大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知名度較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宋國蒙邑城址

《辭海》:“莊子,戰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中國著名史學家范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簡編》中說:“莊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人教版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教科書中對莊子生平注釋:“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及當代許多全國著名學者如、、等人的研究結果都與此無二。
《商丘縣誌》:“蒙城在商丘東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蒙澤在城東北三十五里……漢置蒙縣,屬梁國。有一塊古碑殘片上還可見“古蒙”字樣,證明這裡確實是古代的莊子的出生地——宋國蒙。
文雅台遺址
東南城郭內的是商丘古城八景之一,文雅台是當時孔子在宋國的講學舊址,始建於漢代,屢毀屢修。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孔子適宋與群弟子習禮大樹下,史有“過宋伐檀”之說。孔子是魯國人,但祖先是宋國人。孔子本人曾說:“丘,殷人也。”
文雅台遺址

史料記載
《史記·卷三十八·第八》。
《·卷第七十六·方士一》。
《》。
經濟
商業
宋國商業的繁榮昌盛,表現在有一批富商大賈的出現及其精明的經營之道。從宋國地域商業發展的歷史看,夏代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位商人,但是商業還基本上依附於農業和畜牧業;到了,出現了商業專業戶,但還處於“肇牽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尚書·酒浩》)的狀態。發展到宋國時期,情況有了一個飛躍,出現了一批以盈利為目的、自備資本進行經營活動的大商人,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三產業,實現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並且誕生了中國第一位商業理論家。
城市
宋國繁榮昌盛,首先表現在城市的發展。北岸的宋都、北岸的,獲水和泗水交匯處的,都是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當時的宋都,不僅是宋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都會,規模宏大,今存遺址面積10餘平方公里。《》說,“陶、(即)亦一都會也……彭城亦江東一都會也”。
宋國的主要城市有(今商丘市西南)、(今商丘市東北蒙牆寺一帶)、(今江蘇省徐州市西)、(今徐州市西北部)、栗邑(今商丘市夏邑縣)等。
宋國都城商丘平面圖

商丘不僅是宋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宋國頭等的商業城市,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都會,其規模宏大。商丘為宋國的都城,故時人名曰。據與皮保德博物館合作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在今商丘市考古發現,宋城東垣長近3公里,南垣長3.5公里,西垣長3公里,北垣長3公里(強),周長13公里,面積達10餘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存明代所建歸德府城的10倍。據史料記載,當時人口約在10萬人以上,聚居著本地眾多手工業工匠和外地商人,專門設有貿易市場,“百工居肆”,店鋪林立,除糧坊、油坊、車市外,還有絲麻織品、木器、漆器、玉器、陶器、鞋、帽等各種貨物。政府專設“褚市”(一種官吏名稱)管理市場,一派繁榮景象。
(今山東西北)原是春秋曹國都城,於魯哀公八年(前487年)亡於宋人之手。此處,土地平闊,開發較早,“昔堯作於成陽,舜漁於”(《史記·貨殖列傳》)人口比較集中,客商雲集,店鋪鱗次櫛比。
(今江蘇),獲水與兩大河流在此匯合,交通發達,南賈蘇州,北賈臨淄,“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商業也極為繁榮。
這三個都會各相距不過一二百里,其間都有大道和水運相通,“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形成了內則互補、外則通達、三足鼎立的貨物集散格局。這一商貿優勢,在當時各諸侯國中很是少見。
宋國的刺繡行業相當發達,也就是說此地的桑麻產量必然非常之大。商丘都城既有傳統的青銅鍛造技術,又有發達的農業種植,即是給予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這更是對商業貿易發展有著促進作用,所謂”百工居肆“,人口自然暴漲,城池若不擴建,則不能支持其發展。 宋人沿循商人之傳統,全面推進貿易文明的發展,以商丘為中心,輻射周邊城池,春秋戰國後期,又將陶邑、彭城等地發展成為天下財富的聚集之地,宋人絕對是發展經濟的高手。陶邑為後世稱讚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的最著名商業城市,也難怪齊魏秦等國,皆欲奪之。周邊城池的經濟發展,亦必有人口的增長,自然就有城池的擴建。
社會
發源於宋國的國都,故名宋繡。早在滅夏前,這塊土地上就已發展有養蠶、、刺繡業了。據《管子輕重甲》記載,時,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僅女樂就有3萬人,而且“無不服文秀衣裳者”。為了削弱夏的力量,商湯採用大臣的策略,命令自己部族的婦女日夜趕製“”,用來換取夏人的糧食。通過發展商業貿易,商族的糧食日益增多,國力日漸強盛,最後一舉滅夏,建立商朝。
文化
文化發展
宋國是交通水運中心,素有“八水過宋”之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以及深厚的殷商文化底蘊,使宋國成為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家輩出的中樞之國。
歷史典籍記載,系陳國苦縣曲仁里(河南周口鹿邑縣)人,而此地距不足100公里,兩地地緣相接,屬於“中華聖人文化圈”範圍之內。
文哲大師莊子是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蒙牆寺村)人,曾作過宋國管理漆園的小吏,是繼老子之後的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之學與老子一脈相承,但在內涵上又較老子更為豐富,在表現形式上更加浪漫。
墨子是宋國國都商丘人。墨子“止楚攻宋”一事據《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班為楚國製造了攻城雲梯,楚國準備用它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此事後,出於對母邦宋國安危的擔心,“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以其“守御”之法破解了公輸班的雲梯攻城之法,同時安排善守御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登宋城拒守。”以此說服了楚王的攻宋計畫,化解了宋國的危機。
名家代表人物,宋國(今河南商丘)人。《呂氏春秋》高誘註:“惠施,宋人,仕魏,為惠王相也。”惠子與莊子思想不同,但兩人關係甚為友善,以至於惠施死後,莊子惋惜道:“吾無與言之矣。”
宋國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直接繼承了商文明的主要內容及特徵,同時又間接地汲取了周文化的某些內涵。除孔子、墨子、莊子、外,宋國尚有、倪說、等人,他們都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繁榮以及“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做出了積極貢獻。
文學作品
《》是宋國頌揚其商朝先代的詩,記載了商人的古代傳說。
歷史名人
,即,宋國(今商丘)開國遠祖,第一代國君,子姓,名啟,世稱微子、微子啟,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死後葬於宋國故城西南,建有。 | ![]() |
(?—前710年),宋國貴族,商丘人,孔子的6世祖。宋穆公、殤公時任大司馬,主持國政。 | |
宋襄公(?―前637年),宋國(今商丘)君主,“”之一,的次子,子姓,名茲甫,諡號曰“襄”,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為春秋中前期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以仁義見稱。 | ![]() |
![]() | |
,春秋時代人,擔任的“司星官”,即觀察天象的國師,並且還兼任宋國。稱他為陰陽家。 | ![]() |
![]() | |
(?―前589年),名鮑,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之子,宋昭公之庶弟。昭公九年(前611年),宋襄公夫人使人殺死宋昭公於孟諸(今商丘市東北)之藪,立公子鮑,是為宋文公。隔年(宋文公元年,即前610年),晉靈公即派大將荀林父與諸侯出兵伐宋,追究此事。但因宋文公得民心,又賄諸侯,諸侯承認其地位合法,此事遂不了了之。 | ![]() |
,宋國貴族,商丘人,政治家,宋戴公六世孫。宋平公時任司城,繼華元主持國政,為宋國正卿,位列六卿。 | ![]() |
(?—前485年待考),宋國商丘人,為孔子的妻子。宋朝時期追封為鄆國夫人,被儒家後世尊為聖母。如今孔廟中的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 ![]() |
![]() | |
,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論語》中以“宋朝之美”形容。的,和衛靈公的夫人有私。 | ![]() |
,商丘人,宋國司馬,桓氏先祖。 | ![]() |
,又名,春秋時期宋國(今)人,桓魋之弟,孔子弟子,之一。 | ![]() |
(前515年—?),字,春秋時期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或)人。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弟子,之一。南關現存有原憲祠。 | ![]() |
![]() | |
,姓辛氏,又作計倪、計研、計硯,字文子,號稱漁父。春秋時期著名謀士、經濟學家,春秋時期宋國濮上(今河南)人。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著有《》、《》。常游於 ,越大夫尊之為師,授范蠡七計。范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吳。 | ![]() |
(約前370年—前291年),又稱,戰國時期宋國宋城(今)人。著名哲學家,創始人及代表人物。和都很尊敬他,稱之為“先生”。 | ![]() |
![]() | |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宋國國都(今)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 ![]() |
(前390年—前317年),即,宋國都城人,戰國時期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 ![]() |
(前369年—前286年),即,名周、字子沐,戰國時期宋國(今商丘市東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代表作《莊子》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 ![]() |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祖籍魯國,徒居。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並稱,為之一。 | ![]() |
![]() | |
,戰國時期宋國(今商丘市內黃集)人,著作有《徐子》四十二篇。 | |
,戰國時期宋國商丘名醫,洞明醫術,他治好的病卻被其所殺。 | |
,周朝時期宋國(今商丘永城)人。以賣草鞋為生。他幾次娶妻,幾十年後,拋棄妻子。他原先的妻子活到九十多歲見到了比以前更強壯的文賓,對他流淚,文兵推辭說:“不應當這樣傷心。到正月初一早晨,你能在鄉舍西邊的社廟裡再相會嗎?婦人已經很老了,夜裡帶著兒孫走了十多里,坐在社廟裡等候文賓。不久,文賓到了,非常驚訝地對她說:“你也愛好道嗎?早知你這樣,先前就不會遺棄你了。”於是教她服用菊花、地膚、桑上寄生和松子,用它來補氣。老婦人從此也變得強壯,又過了一百多年她還活著。 | |
,戰國時宋國商丘人。他以釣魚為職業,在岸邊居住一百多年。他釣到魚,有的放回水中,有的拿到集市上賣掉,有的自己吃。他經常戴著冠、繫著腰帶,喜愛栽荔枝,吃荔枝的花和果實。宋景公問他養生之道。他不告訴景公,景公就殺害了他。但此後幾十年,人們卻看見寇先一直在宋都商丘的城門坐著,後來連續彈琴幾十天才離去。宋國家家奉祀他。 正所謂:寇先珍惜道,道不隨意傳。景公怒殺之,形化去神變。經歷五十年,彈琴又來還。踞坐宋都門,盡情彈五弦。 |
國家世系
世系姓氏
宋國人為殷商後裔,有商人血統,微子之後與之後,同屬於殷商系統的宗族。《史記·》稱殷商系統的宗族,尚有、、稚氏、、,這都是"以國為姓",可已不詳考。《潛夫論·志姓氏》記子姓的宗族,有孔氏、宋氏、氏、華氏、魚氏、牛氏、目夷氏、沙氏、成氏、邊氏、戎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馬氏、樂氏、穆氏等,蕭氏則因功建立蕭國。依汪繼培為《》所作箋注,這些姓氏,差不多都可明確其屬於宋國內部的宗族系統。這些氏姓,都代表貴族間不同的政治勢力,是以血緣為本位的政治體制之顯著的特點。與宗族制度相聯繫。宋國在西周時期採取和輪替,這在西周其實是普遍現象。
商丘睢陽區微子祠、微子墓

國君世系
西周時期的君主世系有缺失。
國君稱號 | 姓名 | 在位年數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子啟 | 前1114年-? | 商王長子,兄 原為微子國君主,周初被封於,成為宋國首任君主 | ||
2 | 子衍 | 西周時期 | 商王子,弟 | ||
3 | (無謚) | 子稽 | 子 | ||
4 | 子申 | 子 | |||
5 | 宋湣公(/宋愍公) | 子共 | 子 | ||
6 | 子熙 | 子,宋湣公弟 | |||
7 | 子鮒祀/子魴祀 | ?-前859年 | 宋湣公子,殺自立為君主 | ||
8 | (宋釐公) | 子舉 | 28年 | 前858年-前831年 | 子 |
9 | 子覵 | 31年 | 前830年-前800年 | 子 | |
10 | 1年 | 前800年-前800年 | 子 | ||
11 | 子白 | 34年 | 前799年-前766年 | 子 | |
12 | 子司空 | 18年 | 前765年-前748年 | 子 | |
13 | 子力 | 19年 | 前747年-前729年 | 子 | |
14 | (宋繆公) | 和 | 9年 | 前728年-前720年 | 子,弟,穆公不立子,而立兄之子為君主 |
15 | 子與夷 | 9年 | 前719年-前711年 | 子,被弒殺 | |
16 | (宋嚴公) | 子馮 | 19年 | 前710年-前692年 | 子 |
17 | 宋湣公(/宋愍公) | 子捷 | 11年 | 前691年-前682年 | 子,弒之立公子游 |
18 | /宋公游 | 子游 | 不足3個月 | 前682年-前682年 | 堂弟,國人殺之而立閔公弟御說 |
19 | 子御說 | 31年 | 前681年-前651年 | 子,弟 | |
20 | 子茲甫 | 14年 | 前650年-前637年 | 子,之一 | |
21 | 子王臣 | 17年 | 前636年-前620年 | 宋襄公子 | |
22 | /公弟御 | 子御 | 不足1年 | 前620年 | 宋襄公子,弟 |
23 | 子杵臼 | 9年 | 前619年–前611年 | 子(《史記年表》誤作宋襄公少子),襄夫人使衛伯殺昭公。弟鮑立。 | |
24 | 子鮑革/子鮑 | 22年 | 前610年–前589年 | 子,弟 | |
25 | 子瑕 | 13年 | 前588年–前576年 | 子 | |
26 | 子成 | 44年 | 前575年–前532年 | 少子 | |
27 | 子佐 | 15年 | 前531年–前517年 | 子 | |
28 | 子頭曼/子欒 | 48年 | 前516年–前469年 | 子,執政期間滅曹國 | |
29 | /宋昭公 | 子特/子得 | 47年 | 前468年–前406年 | 曾,宋君啟弟,怨殺景公太子而自立為君 |
30 | 子購由 | 8年 | 前405年–前398年 | 宋昭公子 | |
31 | 子田 | 23年 | 前397年–前375年 | 子 | |
32 | 子辟兵/子璧兵 | 25年 | 前374年–前356年 | 子 | |
33 | 子剔成 | 27年 | 前355年–前329年 | 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後裔,史稱“” | |
34 | ∕ | 子偃 | 43年∕《史記》稱47年 | 前329年-前286年∕前329年-前283年 | 弟,逐兄自立,第11年稱王。 |
世系簡表
西周時期
微子啟:紂王庶兄,公元前1040~?年待考,宋微子,葬於河南商丘市西南。
微子衍:微子啟之弟,生卒年待考,宋微仲,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稽:微子衍之子,生卒年待考,宋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申:稽之子,生卒年待考,宋丁公,遷商丘,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共:申之子,生卒年待考,宋愍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
熙:共之弟,生卒年待考,宋煬公,被鮒祀所殺,葬地待考
鮒祀:共之子,公元前893~前859年,,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舉,鮒祀之子,公元前858~前831年,,葬於河南永城市芒山鎮僖山
春秋時期
見:舉之子,公元前830~前800年,,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見之子,公元前800~前800年,,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撝:宋哀公之子,公元前799~前766年,宋戴公,葬於河南商丘。
司空:宋戴公之子,公元前765~前748年,宋武公,葬於河南商丘。
力:司空之子,公元前747~前729年,宋宣公,葬於河南商丘。
和:力之弟,公元前728~前720年,宋穆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與夷:力之子,公元前719~前711年,宋殤公,被殺,葬地待考
馮:和之子,公元前710~前692年,宋莊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宋襄公墓

捷:馮之子,公元前691~前682年,宋愍公,被殺,葬地待考
御說:馮之子,公元前681~前651年,宋恆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茲父:御說之子,公元前650~前637年,宋襄公,葬於河南商丘城北。
王臣:茲父之子,公元前636~前620年,宋成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杵臼:王臣之子,公元前619~前611年,宋昭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鮑:杵臼之弟,公元前610~前589年,宋文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瑕:鮑之子,公元前588~前576年,宋共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成:瑕之子,公元前575~前532年,宋平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佐:成之子,公元前531~前517年,宋元公,葬於河南商丘舊城區地下待考
頭曼:佐之子,公元前516~前469年,宋景公,葬於河南商丘連中館。
戰國時期
特:佐曾孫,公元前452~前404年,宋昭公,殺太子自立,葬地待考
購由:特之子,公元前403~前396年,宋悼公,葬地待考
田:購由之子,公元前395~前373年,宋休公,葬地待考
辟兵:田之子,公元前372~前370年,宋恆侯,被其子子剔成廢
剔成:辟兵之子,公元前369~前329年,諡號待考,被其弟子偃驅逐,葬地待考
偃:剔成之弟,公元前333~前286年,宋君,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國,被齊國軍隊所殺,葬地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