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簡稱“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位於中國華東,安徽界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安徽省總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
安徽省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長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安徽省是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衝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繫。安徽文化發展源遠流長,由、、、四個文化圈組成。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
截至2018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6323.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06.8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263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84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526.7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徽
- 外文名稱:anhui
- 別名:皖、八皖、江淮、新安、吳頭楚尾
- 行政區類別:省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16個地級市
- 政府駐地:合肥市中山路1號
- 電話區號:0550-0566
- 郵政區碼:230000-247000
- 地理位置:華東
- 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
- 人口:6323.6萬人(2018年)
- 方言:江淮官話、中原官話、吳語、徽語、贛語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黃山、、、、、、、等
- 機場:、、、等
- 火車站:、、、等
- 車牌代碼:皖a—皖s
- gdp:30006.8億元(2018年)
- 人均gdp:47712元(2018年)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現任領導,對外交往,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綜述,公路,鐵路,水運,航空,軌道交通,地方文化,綜述,戲曲,文學,美術,方言,風景名勝,綜述,主要景區,名優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建制沿革
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
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4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
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
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
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鐘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
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
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
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占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今安徽境內碭山、蕭縣仍屬江蘇省,其餘60個縣仍屬安徽省。
民國3年(1914年),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長江以北屬淮泗道、安慶道,江南屬蕪湖道。
民國21年(1932年),實行首縣制;10月10日,實行行政專員督察區(專區)制。
抗日戰爭期間,省境建政根據地分屬皖中(江)、淮北、淮南。
日偽、汪偽政權時期,今省境分屬淮海省、安徽省。
解放初期,長江以北分屬皖西邊區、江淮邊區、豫皖蘇邊區。
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設皖北、皖南行署區兩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合併成立安徽省政府,並將省會設在合肥。
1955年4月14日,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的蕭縣和碭山縣劃給安徽。
1966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6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1983年,安徽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合肥、蚌埠、安慶、淮南、蕪湖、馬鞍山、淮北、銅陵8個地級市。
1987年-2000年,增設黃山、滁州、阜陽、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個地級市。
2011年8月,撤銷地級巢湖市。設立縣級巢湖市,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
2015年10月12日、12月3日,國務院分兩次批覆同意安徽省銅陵、安慶、六安、淮南四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
行政區劃
主詞條: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安徽省共有16個省轄市(地級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249個街道辦事處,1239個鄉鎮【其中968個鎮,271個鄉(7個回族鄉,1個回族滿族鄉,1個畲族鄉)】。省政府駐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行政區 | 車牌 | 下轄行政區 |
---|---|---|
皖a | 、、、、、、、、 | |
皖b | 、、、、、、、 | |
皖c | 、、、、、、 | |
皖d | 、、、、、、 | |
皖e | 、、、、、 | |
皖f | 、、、 | |
皖g | 、、、 | |
皖h | 、、、、市、、、、、 | |
皖j | 、、、、、、 | |
皖k | 、、、、、、、 | |
皖l | 、、、、 | |
皖m | 、、、、、、、 | |
皖n | 、、、、、、 | |
皖p | 、、、、、、 | |
皖r | 、、、 | |
皖s |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徽地處中國,經濟上屬於中國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450千米,南北長570千米。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1.45%,居第22位。
地形地貌
平原、台地()、、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區、五個地貌區,分別占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安徽有-白際、黃山和,三大山脈之間為、、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黃山(1864米) | (1342米) | (1488.4米) | (1774米) | (317米) |
(585米) | (1539米) | (389米) | (241.2米) | (342.8米) |
氣候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與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水文

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屬外,其餘均屬長江、淮河流域。長江自江西省進入安徽省境內至和縣烏江後流入江蘇省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在省境內416千米,屬長江下游,流域面積6.6萬平方千米。長江流經安徽境內400千米,淮河流經省內430千米,流經省內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淮河流域有、、、、、、、、、、等11個湖泊,長江流域有、、華陽河湖泊群、、、、陳瑤湖、、、等10個湖泊。其中面積770平方千米,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770) | (261) | (240) | (223.22) | (207.65) |
(189) | (180) | (173) | (160) | (140) |
面積單位:平方千米 |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全省3200多種,分屬205科,1006屬,約占全國維管束植物科的60.3%、屬的31.7%、種的11.7%。其中蕨類植物34科、71屬、240種,種子植物171科、938屬。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屬、21種,被子植物164科、921屬、2900餘種,約占全國科的51.4%、屬的31.8%、種的12.2%。皖南丘陵山區中保存了豐富的古老科、屬、種孑遺植物。
動物資源
安徽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截至2012年,有4245種,占全國種數的14.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6種,二級保護植物25種。44目121科742種,占全國種數的14.1%,其中國家21種、二級保護的70種,世界特有的野生動物和就產在安徽中部的長江流域。
礦產資源
安徽省礦產種類較全,截至2011年,全省已發現的礦種為158種(含亞礦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26種(含普通建築石料礦種),其中能源礦種6種,金屬礦種22種,非金屬礦種96種,2種,探明儲量的67種,煤、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迎客松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底,全省戶籍人口7082.9萬人,比上年增加23.7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2.65%,比上年提高1.59個百分點。常住人口6323.6萬人,增加68.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4.69%,提高1.2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2.41‰,比上年下降1.66個千分點;死亡率5.96‰,上升0.0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6.45‰,下降1.72個千分點。
民族
安徽省屬少數民族散居省份,55個少數民族成分俱全,其中回族、滿族、畲族為我省世居少數民族,現有少數民族人口約50萬人。其中,回族人口較多,約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3%,居全國第9位。少數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狀分布,沿淮淮北相對集中,沿江江南少而分散,各市、縣(市、區)均有少數民族。
政治
現任領導
現任安徽黨政領導一覽(截止2019年1月) | ||
---|---|---|
書記 | ||
副書記 | 、 | |
省委常委 | 、、、、、、、、 、 | |
主任 | ||
副主任 | 、、、、、 | |
秘書長 | ||
省長 | ||
副省長 | 、、、、、、 | |
秘書長 | ||
主席 | ||
副主席 | 、、、、、、、、 | |
秘書長 | ||
【說明】:以上資料來源於中國經濟網安徽黨政領導人物庫。 |
對外交往
美國 | 友好省州 | 1980.06.10 | |
德國 | 友好省州 | 1984.09.06 | |
法國 | 弗朗什-孔泰大區 | 友好省區 | 1987.05.18 |
日本 | 友好省縣 | 1994.11.08 | |
波蘭 | 友好省際 | 1997.06.08 | |
葉門 | 友好省際 | 1998.02.17 | |
澳大利亞 | 北領地大區 | 友好省區 | 2000.10.23 |
南非 | 友好省際 | 2000.10.31 | |
比利時 | 瓦隆布拉邦省 | 友好省際 | 2002.05.09 |
埃及 | 友好省際 | 2003.09.02 | |
菲律賓 | 友好省際 | 2003.09.10 | |
瑞典 | 西哥特蘭省 | 友好省際 | 2005.09.28 |
阿根廷 | 友好省際 | 2006.06.20 | |
捷克 | 友好省際 | 2010.07.19 | |
俄羅斯 | 友好省際 | 2014.07.25 | |
墨西哥 | 友好省際 | 2014.10.13 | |
韓國 | 友好省際 | 2015.09.14 | |
匈牙利 | 索爾諾克州 | 友好省際 | 2017.06.12 |
白俄羅斯 | 友好省州 | 2017.09.13 | |
英國 | 友好省郡 | 2017.11.09 |
經濟
綜述
安徽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汽車、機械、家電、化工、電子、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
2018年,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30006.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38.01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3842.09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3526.72億元,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9.6:47.5:42.9調整為8.8:46.1:45.1,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8.9%,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與全國差距由上年的9個百分點縮小到7.1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68484元/人,比上年增加6654元/人。人均gdp47712元(折合7210美元),比上年增加4311元。
第一產業
2018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7316.3千公頃,比上年減少5.5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520.2千公頃,增加1.9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86.3千公頃,減少1.8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652.2千公頃,增加24千公頃。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60萬畝,增長77.8%。淨增“三品一標”農產品1114個。
全年糧食產量4007.3萬噸,比上年減產12.5萬噸,下降0.3%。其中,夏糧1607.5萬噸,減產37.2萬噸,下降2.3%;秋糧2287.1萬噸,增產38.5萬噸,增長1.7%。油料產量158萬噸,增長2.2%。棉花產量8.9萬噸,增長2.9%。
2018年末全省生豬存欄1356.3萬頭,比上年下降4.3%;全年生豬出欄2837.4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421.7萬噸,增長1.6%,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69.7萬噸,增長0.9%。禽蛋產量158.3萬噸,增長2.3%。牛奶產量30.8萬噸,增長3.2%。
2018年末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6542.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6%。農用拖拉機231.1萬台,減少0.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311.1萬噸,下降2.4%。農村用電量180.8億千瓦時,增長5.5%。有效灌溉面積4543.4千公頃,新增40.7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4.8千公頃。
第二產業
截至2018年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421戶,比上年減少102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3%,增速居全國第4、中部第1位,創近4年新高。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2%,股份制企業增長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2.3%。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0.8%,製造業增長9.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3.9%。
規模以上工業中,40個工業大類行業有32個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28.8%,醫藥製造業增長1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5.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4%,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3.4%,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2.1%,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0.4%,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7%,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6.8%,汽車製造業增長6%。工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全年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2.6%;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6.1%,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9.5%,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工業總產值增長16.6%。
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原煤下降2.3%,發電量增長9.1%,粗鋼、鋼材分別增長6.7%和7.2%,水泥增長1.8%,彩色電視機增長47.7%,家用洗衣機、家用電冰櫃、房間空調器分別增長2.7%、7.2%和3.2%,汽車下降14.4%。新產品中,新能源汽車增長1倍,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下降34.5%,鋰電池增長27.5%,工業機器人增長18.3%,光纖下降25.6%。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448.2億元,增長27.8%,增速為近7年新高。其中,國有企業下降4.7%,股份制企業增長3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2.6%;中小企業增長34.4%;民營企業增長28.8%。降成本取得實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85.6元,比上年減少0.6元,為近9年最低水平。
2018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3980家,比上年增加764家。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6758.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37.1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5894.5萬平方米,增加913.2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8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731.8億元,增長11.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68.2億元,增長12.9%。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10778.1億元,增長11.5%;餐飲收入1322億元,增長11.8%。全省納入統計的786家開展網路零售業務的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492.2億元,增長36.1%。
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吃、穿、用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13.9%、8.7%和11.1%,糧油類增長6.8%,肉禽蛋類增長14.3%,服裝類增長9.5%,日用品類增長12%,中西藥品類增長13.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2.5%,家具類增長7.3%,通訊器材類增長29.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5.3%,汽車類增長5.9%,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7.5%。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8年末,全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30.7萬人,比上年增長1.01%。科研機構6018個,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辦機構1390個。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4.4萬人。全年用於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630億元,增長11.5%;相當於全省生產總值的2.1%。
全省有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有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26個,省重點實驗室152個;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21家,其中國家級39家。有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個,其中國家級6個。有高新技術企業5403家,其中當年新認定1432家。
全年登記科技成果8213項,其中登記各類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888項。我省科技獎科技成果有:城域量子通信組網技術、面向語音語言新一代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及開放創新平台、分散式光纖應變測試技術及套用、智慧型化移動微創裝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空天探測光電圖像精細處理技術及套用等。全年受理申請專利207428件、增長17.9%,授權專利79747件、增長36.9%。年末全省有效發明專利61475件。全年輸出技術契約成交額321.31億元,增長28.7%;吸納技術契約成交額354.49億元,增長31%。
2018年末全省有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1293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6個;有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26個(包含在皖分部、分公司),累計完成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企業1678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210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46萬台(件)。截至2018年末,累計制定國際標準15項、國家標準2176項,制定、修訂地方標準2379項。有國家地理標誌產品78個、安徽名牌產品1892個。
銅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教育事業
主詞條:
截至2018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1個,在學研究生63464人。普通高校110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13.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2.2%。各類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344所,在校生75.3萬人。普通高中661所,在校生107.5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7%。國中2833所,在校生209.2萬人,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9.56%。國小7908所,在校生456.8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98%。
行政區 | 名單 |
---|---|
合肥 | 、、、、、、、、、、、、、、、、、、、、、 |
蕪湖 | 、、、、 |
蚌埠 | 、、、、 |
馬鞍山 | 、、 |
淮北 | 、 |
阜陽 | 、 |
淮南 | 、 |
滁州 | 、 |
安慶 | |
宿州 | |
黃山 | |
池州 | |
銅陵 | |
六安 | |
宣城 | |
亳州 |
行政區 | 名單 |
---|---|
合肥 | 、、、、、、、、、、、、、、、、、、、、、、、、、、、、、、、、、、、、、 |
蕪湖 | 、、、、 |
阜陽 | 、、、 |
淮南 | 、、、 |
安慶 | 、、、 |
六安 | 、、 |
馬鞍山 | 、、 |
宿州 | 、 |
淮北 | 、 |
蚌埠 | 、 |
滁州 | 、 |
銅陵 | 、 |
池州 | 、 |
亳州 | |
宣城 | |
黃山 |
行政區 | 名單 |
---|---|
合肥 | 、 |
蚌埠 | 蚌埠校區、蚌埠校區、蚌埠校區、 |
文化事業
2018年末,全省擁有文化館123個,公共圖書館124個,博物館196個(含民營博物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3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0處、合併國保項目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8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2項,省級名錄478項。年末全省廣播電視台79座。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25座,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84%。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82%。有線電視用戶792.65萬戶。全年出版報紙98種,總印數7.18億份;期刊(雜誌)180種,總印數0.43億冊;圖書10059種,總印數3.22億冊。有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124個,館藏檔案資料3001.48萬卷(件、冊),庫館總建築面積46.96萬平方米。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全省有醫療衛生機構24926個,其中醫院114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307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605個、其他衛生機構10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136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891個,村衛生室15317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0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20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12個。全省衛生技術人員33.4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7萬人,註冊護士15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3.8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2.9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31.2萬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3億人次。
體育事業
2018年,全年在國際國內重大比賽中,安徽省運動健兒共獲得47枚金牌、45枚銀牌、67枚銅牌。全年共舉辦百人以上的民眾體育健身活動3127次,參加活動總人數361萬人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為1.51平方米。
全年體育彩票銷售97.27億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全省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為1141.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505.53萬人,全年為14.9萬名失業人員發放了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金。全省參加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601.82萬人和586.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487.76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業人口4653萬人,參合率為104%。
2018年末,42.7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0.6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37.7萬人。全年民政部門直接救助286.7萬人次,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403.9萬人次。
交通運輸
綜述
2018年,全年旅客運輸量6.4億人,比上年下降8.3%;貨物運輸量40.7億噸,增長0.8%。旅客運輸周轉量1206.2億人公里,增長0.8%;貨物運輸周轉量11783.7億噸公里,增長3.2%。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5.1億噸,下降0.2%。全省民航機場旅客吞吐量1360萬人次,增長19.1%,其中合肥新橋機場旅客吞吐量1111.1萬人次,增長21.5%。
公路
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有高速35條,國道8條。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9.8萬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4543千米,一級公路達2623千米。
高速 | 徐明高速 | 寧黃高速 | ||||
寧宣高速 | 安景高速 | 高界公路 | 沿江高速 | 宣廣高速 | 六潛高速 | |
廬銅高速 | 合巢蕪高速 | 寧淮高速 | 合安高速 | |||
蕪宣高速 | 馬蕪高速 | 六武高速 | 蚌淮高速 | 合蚌高速 | ||
阜周高速 | 蚌寧高速 | 合淮阜高速 | 界阜蚌高速 | |||
滁馬巢高速 | 亳阜高速 | 宿登高速 | ||||
合阜高速 | 徐蚌高速 | |||||
國道 | g104 | g105 | g106 | g205 | g206 | g220 |
g233 | g235 | g236 | g237 | g310 | g311 | |
g312 | g318 | g328 | g329 | g330 | g343 | |
g344 | g345 | g346 | g347 | g529 | g530 |
鐵路
安徽有、兩大鐵路網,截至2017年10月,全省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403千米,普通鐵路網總里程達到2820千米。正在建設的高鐵線路:、、、。電氣化改造線路:蕪湖至杭州鐵路、、寧蕪銅鐵路、。
水運
安徽水運條件優越,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川流橫貫省境。全省水域面積廣闊,大小河流有300多條,總長度約1.5萬多千米,通聯全省81%的市、縣,能與9個省市相通。擁有6000多千米內河航道,共有一二類口岸11個、港口16個,其中長江黃金水道400多千米,沿岸的、、都是萬噸級天然良港。2016年,初步統計全省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數1148個,泊位碼頭長度82437米,其中10000噸級及以上泊位數17個。
分類 | 名單 |
---|---|
長江流域 | 、、、、、、 |
淮河流域 | 、、、、、、 |
新安江流域 | 、 |
航空
截至2017年6月,安徽共分布有5個已通航民用機場,分別如下。
所在地 | 機場 | 通航時間 |
---|---|---|
合肥 | 2013年5月30日 | |
黃山 | 1958年 | |
阜陽 | 1998年 | |
安慶 | 1993年10月 | |
池州 | 2013年7月29日 |
軌道交通
截至2018年末,安徽省有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該系統運營線路共有2條:1號線、2號線,運營線路總長52.38千米,運營車站47座。
名稱 | 備註 |
---|---|
已運營(通車時間:2016年12月26日) |
地方文化
綜述
在繁昌縣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
在發掘了有著安徽“周口店”之稱的距今40萬年年前的,在蚌埠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是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證據。安徽及相鄰地區的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
安徽文化主要由、、、等組成。
分類 | 簡介 |
---|---|
淮河文化 | 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淮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已經發現的遠古時代的文化遺址,就達100多處。 |
新安文化 | 新安文化,隋朝設立新安郡,明代為徽州府,明清之際經濟文化發達,因而產生徽學。 |
皖江文化 | 皖江文化,是以潛山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發祥地,包含以張英、張廷玉、陳獨秀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劇、黃梅戲徽劇為代表的戲劇文化;以李公麟、鄧石如為代表的書畫文化;以敬敷書院、省立安徽大學、發達的基礎教育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禪宗二祖、三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
廬州文化 | 以廬州為代表的廬州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孕育出廬劇等優秀戲曲。 |
類別 | 項目名稱 | |||
---|---|---|---|---|
民間文學 | 老子故事的傳說 | |||
塗山大禹傳說 | ||||
皇藏峪的傳說 |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 | 白牡丹的傳說 | 捻軍歌謠 | |
民間音樂 | ||||
齊雲山道教音樂 | ||||
民間舞蹈 | ||||
戲曲 | ||||
雜技與競技 | ||||
民間美術 | ||||
傳統手工技藝 | 淮河柳編工藝 | 製作技藝 | ||
大救駕製作工藝 | ||||
臨泉毛筆製作工藝 | ||||
桑皮紙製作技藝 | ||||
五城米酒製作工藝 | 滁菊製作技藝 | |||
傳統醫藥 | ||||
民俗 |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 | |||
戲曲
安徽被稱為中國戲曲之鄉,安徽戲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品種較多,名家迭出。地方戲種現存30餘種,影響較大的有黃梅戲、徽劇、、、、等。黃梅戲,舊稱或採茶戲,是之一。徽劇是京劇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號稱“戲劇活化石”,淮河兩岸流行的被譽為“東方芭蕾”。
文學
安徽古代代表文學是、、、、、,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經、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新安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奠基人、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安徽新安江畔。朱熹亦自稱“新安朱熹”。理學的奠基人洛陽、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安徽篁墩,故譽為“”。
美術
安徽歷史上有、,版畫流派有、等。新安畫派畫派先驅程家燧、、,鼎盛時期主要成員有、、、王家珍、、、吳田標、等,新安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方言
主詞條:
類別 | 分布 |
---|---|
皖南徽語是現代漢語中新近被確定的十大之一(也有專家認為是吳語的分支)。皖南徽語主要指舊及部分毗鄰地區的方言。、、、、、、、(南鴻門鄉等地)、(東南部木塔一帶)、(占大區)等地的方言。 | |
吳語是現代漢語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吳語主要分布在黃山山脈以北和以東的14個縣市範圍內。其中、、、、、、等地吳語的通用面較廣。 | |
安徽省的贛語主要指通用於皖西南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太湖、、、、、西部及東南角等8個市縣的方言。當地人傳說,他們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壩”成批遷徙此地定居的。 | |
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和沿淮以南的、(不含南部)、淮南(不含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區)、(北部)、、(西北部)、(北部)等市縣的話,均屬中原官話。 |
風景名勝
綜述
截至2017年11月,安徽擁有1處,2處世界文化遺產,2處,5座(、、、、),6個,9家,12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山、、、、、、、、、),11處國家地質公園,11家5a級景區,184家4a級景區,30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8處省保單位,3161處市縣保單位。
亳州譙望樓

2018全年入境旅遊人數60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5%。其中,外國人354萬人次,增長10.3%;港澳台同胞253萬人次,增長10.9%。國內遊客7.21億人次,增長15.2%。旅遊總收入7241億元,增長16.8%。其中,旅遊外匯收入31.9億美元,增長10.7%;國內旅遊收入7030億元,增長17.1%。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旅遊收入3785.2億元,增長16.4%。年末全省有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區)600處。
合肥的三國勝跡 | 宿州的楚風漢韻 |
蕪湖的濱江湖影 | 淮南的八公山 |
安慶的皖江文化 | 阜陽的淮河生態 |
蚌埠的淮畔明珠 | 滁州的山水名亭 |
黃山的名山古城 | 六安的革命紅區 |
馬鞍山的江水詩城 | 淮北的隋唐山水 |
宣城的名村古鎮 | 池州的佛教聖地 |
銅陵的銅都風光 | 亳州的曹操故里 |
安徽山多秀麗,且負盛名,其中有黃山市的黃山、,合肥的、宣城的、,池州的,淮南的,蕪湖的、、,滁州的、、,宿州的、突山,安慶的、,銅陵的,六安的、大別山,淮北的、等。
安徽的水兼江河湖,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及被稱為東方——,皖北第一大湖泊——。的是安徽的濕地旅遊資源。安徽的名泉極多,有江南第一泉——、天下第七泉——。安徽主要古道有、、、、、。
明中都

主要景區
所在地 | 景區 |
---|---|
合肥 | |
黃山 | 、、() |
蕪湖 | |
池州 | |
宣城 | 景區 |
六安 | 、 |
安慶 | |
阜陽 |

所在地 | 旅遊景點 |
---|---|
、、、、、、、、、、、、方興湖、瓦蚌湖、北雁湖、、、、、、、、、六家畈、、、、、、、、、劉銘傳、、、、、、、、、、、、、、、、五里井、 | |
、、、、、、、、、、、、、、、、、 | |
、、、、、、、 |
黃山、、、、、、、、、、、、、、、、、、、、、、、、、、、、、、、、、、、、黃山野生景區、、、、、、、 | |
、、、、、、、 | |
、、、、、、、、、、、、、、、、、 | |
、、、、、、護國寺、、、、 | |
、、、、、、、、、、、、、(太極村)、、、 | |
、、、、、、、、、、景區、、、 | |
、、、、、、、、、、、、、、、、、、 |
所在地 | 旅遊景點 |
---|---|
、、、、、、、、、、、、、、、、、、、、、、、、、、、、、、、、、、、、、、、、、、、、 | |
、、、、、、、、、、、、三叉河國家濕地公園、、、、、、、、、 | |
、、、 | |
、、、、、 | |
、、、、、、、、、、、、、、 | |
、、、、、、、、、 |
名優特產
主詞條:、
安徽飲食名目繁多,主要有、、、等,為中國之一。徽州菜起源於歙縣,績溪的徽幫廚師將它發揚光大。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於世。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盛行於、及地區,它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主要由、、、等地地方風味構成,講究鹹中帶辣,味重色濃,並習慣用香菜佐味和配色。
合肥 | 、、、、、、、、、、、、、、 |
蕪湖 | 、、、、奎湖飄魚、鳩江腐乳、、、蕪湖蟹湯包、、海螺沙煲、蕪湖臭乾、腰子餅、、肉蒸飯、奎湖漂魚、蕪湖泡 |
蚌埠 | 、、、、懷遠五岔燒全雞、、、、白老五炒貨、、、 |
淮南 | 、、、、、田家庵老鴨湯、、 |
馬鞍山 | 、、、當塗龍蝦、當塗 |
安慶 | 、、、、、、唐家畈大米、霸王鞭黑芝麻、宿松香芽茶葉、茶葉、、、馬陵瓜子、涼亭雪棗、長鋪條子、 |
池州 | 、、、貴池大米 |
宿州 | 、、、、、、、、、、、 |
阜陽 | 、、、、 |
六安 | 、、、、、、 |
滁州 | 南譙茶葉、、、、、、、、、、 |
亳州 | 華佗藥膳、、、、、、、、、、、、、、、 |
黃山 | 、、、、、、、、、、 |
淮北 | 、、、、臨渙醬菜、、 |
宣城 | 、、、、、、、、 |
銅陵 | 、銅陵丹皮、、、、、、 |
著名人物
時期 | 人物 |
---|---|
古代 | |
近代 |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