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安南國)

安南(安南國):歷史沿革,唐宋時期,明朝時期,清朝時期,民國時期,國號更改,-九游会j9

安南國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南為越南古名,安南得名於的。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時割據安南脫離,無力統一,故正式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藩屬國存在。

1406年,明成祖派率軍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即,得府州十五、人民三百十二萬。1407年農曆六月,消滅越南後,聲稱為了回應當地官吏“原復古郡縣”的請求,便將之改名“”,改安南國為,自此成功收復安南。官員經營和管理交趾,確實存在許多疏忽和弊端。至時,全面戰略收縮,楊士奇、楊榮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決計罷兵,詔尚在安南的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罷。

十八年(1539年)3月,遣使至請降,將土地冊及獻於。1540年十一月初三,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向官員納地請降,將(越南語:an nam quốc) 降為(越南語:an nam đô thống sứ ty)從降為,改其十三為十三,各設、、、,聽。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終是作為版圖內一個行政自治單位的地位存在。

現如今的在嘉慶前稱安南國,是,時曾出兵安南,支持與安南國王交戰(即),並作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南國
  • 英文名稱:an nanguo
  • 簡稱:安南、越南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河內順化
  • 主要城市河內順化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人口數量:三百十二萬人 
  • 主要民族京族越族
歷史沿革,唐宋時期,明朝時期,清朝時期,民國時期,國號更改,

歷史沿革

唐宋時期

歷史上的越南長期於中國中原政權,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
“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六年,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由廣州刺史兼任。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內)。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
後期,靜海節度使控制安南。唐末的公元905年(一說為906年),成為靜海節度使。公元907年,後梁取代。去世,其子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khúc hạo)繼位。越南史稱”曲先主“。後唐覆滅,劉岩統治時期,於930年農曆九月將安南收歸為南漢領土。劉岩是個非常迷信的皇帝,他非常經常算卦,根據《》里的“飛龍在天”,自己造了個字-龑,上龍下天,定發音為岩,以此為自己的名字。公元937年,的發生兵變,越南本地貴族叛亂占據自立為節度使。後來,封兒子為交王領兵攻打,結果不敵陣亡。認為“不祥”,便放棄了收復,為日後的安南獨立留下了隱患。公元939年,交趾人擊敗南漢軍,拓土稱王。968年,地區的領稱帝,取國號為“大瞿越”,安南這才正式建立了獨立政權,成為國家。儼然被越南尊為國父,形象被神化。據越南史籍記載,出生時“異光滿室”,“及長魁悟(奇偉也),目光若電,緩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
唐朝的安南都護府唐朝的安南都護府
1009年,開創越南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李朝,統治者雄心勃勃,迫使、高棉寮國納貢稱臣,並於 1014 年、1022 年、1028 年、1036 年、1058、1059 年和 1060 年多次“深入宋境,焚其倉而還”,“伐宋欽州,耀兵而還。”疲於應付和,無暇顧及西南,李朝的入侵強度一次次增加。
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國王遣使入貢,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為”;
淳熙二年(1175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 。“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

明朝時期

收復安南的明成祖收復安南的明成祖
出兵安南的決定與下西洋戰略意圖的實現有著密切的聯繫。有學者認為“郡縣安南”的決定過於草率,指責他忘記了祖訓中“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誡。若如此興師動眾僅僅為了給安南一個教訓,那確是草率的和不負責任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郡縣安南”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那就是實現在中南半島的軍事存在,與船隊遙相呼應,從陸路和海路共同鞏固西洋朝貢體系。安南地處中國人陸與中南半島的連線處,可以允當經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郡縣安南”之後,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島,近可制、、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瓜哇、濘泥等國。船隊的存在是暫時的,交趾省的存在則是長期的。成祖謂人曰:“安南黎賊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肅潔。”②正道出“郡縣安南”最直接的影響。
越南學者認為,郡縣安南後將它“變成一個作為與東南亞和各國船舶往來通商的根據地”③。“郡縣安南”大大提升了對南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為下西洋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安南作為一個肆無忌憚挑戰宗主國地位的典型被興師問罪,並被納入的直接管轄之下,這對西洋番國起到了殺雞做猴的警示作用。事實上,成祖在郡縣安南後,曾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誡、震懾不安分的番國。“問罪之師”、“安南之鑑”震懾諸國的效果很顯著。
“郡縣安南”與“下西洋”同為對外關係中的大事,然而後人對二者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前者被認為是外交活動中的重大失誤,後者被認為是震驚世界的壯舉。如果孤立地看待它們,好像確實有道理。“郡縣安南”最終以失敗告終,“下西洋”則促進了中國與西洋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但是,若將“郡縣安南”與“下西洋”兩件人事聯繫起來看,“郡縣安南”的戰略意義不可低估。
明朝永樂版圖明朝永樂版圖
安南國設為、交趾布政使司。1407年,為恢復陳朝,出師越南,推翻了胡朝,並在越南地圖設交趾布政使司(五年設立),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
五年(1407年)置交阯,治府,轄府、府、諒江府、三江府、府、府、、府、府、鎮蠻府、諒山府、新平府、、乂安府、順化府、、直隸州、直隸州、直隸州、廣威直隸州。
明朝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朝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六年(1408年)六月一日,正式下詔書,把“安南”更名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設、、,任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負責軍務),為副。直隸州、直隸州分別升為太原府、。
永樂九年(1412年)末,置直隸州。
永樂十三年(1415年)置升華府;降演州府為演州直隸州。
二年(1427年)廢交阯布政司。然而之後史多的事實證明,宣德“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的宗主國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著失去了西洋,這一點恐怕是也沒有料到的。
其後,1431年農曆正月五日,接受冊封,安南從此擾邊不絕。
年間,西廠廠公汪直,以安南敗於寮國,欲乘間取之。言於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牘。大夏匿弗予,密告尚書餘子俊曰:‘兵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子俊悟,事得寢。
公元1527年,後黎朝權臣安興王(越南語:an hưng vương)莫登庸(mạc đăng dung)脅迫( lê cung hoàng),改元,仍以為都,建立莫朝(nhà mạc )。時任右衛殿前將軍的,在篡位後率族人逃入,招兵買馬圖謀復興。
1532年,在哀牢尋獲的幼子並擁立為帝,是為(lê trang tông),在南方的與北方的莫朝對抗,越南大亂。
1529年末,讓位給太子。翌年正月,正式即位,是為,改元。自稱。1537年,遣使北京陳述莫氏篡位奪權,請求討伐莫氏。
次年,()任命為,毛伯溫軍務,屯兵,準備入越攻莫。大兵壓境之下,1539年3月,遣使至請降,將安南土地冊及獻於。
1540年十一月初三,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向官員納地請降,將安南國越南語:an nam quốc) 降為(越南語:an nam đô thống sứ ty)從降為,改其十三為十三,各設、、、,聽。
命莫氏為安南都統使秩從二品,世襲,三年一貢。名義上越南再入中國版圖。

清朝時期

清仁宗嘉慶帝即位以後,安南的局勢一度更加動盪不安,死後,其子阮光纘繼位,不僅與故王的後裔發生內戰,還暗中支持中國一帶“洋盜”的活動,而嘉慶卻無力象時那樣耀武揚威,只得採取克制優容態度,終於釀成嚴重問題。“洋盜”事件從最初就有阮光纘支持的安南人參與,嘉慶深知此情,但只是說:內地人民出洋為“匪”,還無法官為禁止,何況外國人,怎么值得為這種事興師動眾去征討該國呢?
清仁宗清仁宗
阮光纘與交戰之後,都想討好清廷以讓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纘一改過去做法,把60多個“洋盜”解送到;得知,也縛送“洋盜”到正法。嘉慶對比,卻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囑咐粵督,說安南兩派自相吞噬,與我國無關,不必過問.如果安南有人內投,自應妥為安置,如果來我國請兵,則一定要據實奏聞。對一直向自己朝覲納貢的小國如此挑釁置之不理,如此內亂又公然表示不干涉,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實是少見之事。
嘉慶七年(1802年),擊敗阮光纘而登上國王寶座,遂遣使,請求以“南越”為國名。嘉慶對此類問題.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以“南越”二字冊封,斷不可行。因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考之前史,如今的、廣西地界,都包括在內。嘉慶認為,即使領有整個安南,也不過是交恥故地,怎么竟敢稱為南越,他到底想要乾什麼?於是,嘉慶讓密飭、廣西一帶海道邊關的地方官留心防備,以防圖謀不軌。
嘉慶八年(1803年),改“安南國”為“越南國”,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為何國名叫“越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上諭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西地亦在其內。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內,將‘安南’改為‘越南’”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

中國國民政府還在國際間開展活動,推動同盟各國支持越南獨立。中美之間對於越南獨立問題有所討論。1942年8月3日,特使居里在與談話中表示:反對戰後將交還法國。他提出,對於一些落後國家,戰後可以由臨近的兩三個國家聯合託管,並承諾在若干時期後,恢復自由。認為此辦法是使越南“不再淪為殖民地的保證”,居里表示,這一問題與中國關係很大,中國可能就是這兩三國之一。上,與討論了越南獨立問題。表示,戰後越南不能交給法國法國統治越南近百年,並沒有盡到訓練越南人的責任,法國越南只有取而無予。提議,戰後將越南歸還中國,未予接受。復提議對越南實行國際託管,由中、美、英、法、俄、菲各派1人,加上越南2人,組成託管機構,訓練越南人成立自治政府。蔣對此表示原則贊成。進而提議,中美應共同努力幫助越南戰後取得獨立地位,提議發表一份宣言,主張越南戰後獨立,但未為接受,戰後越南獨立問題遂被擱置。

國號更改

其實,阮福映表現還是極為恭順的,他之所以想用“南越”作國名,是因他原從越裳之地起家,如今又吞併安南,所以以兩地各取一字為“南越”,並沒有其它非分之想。嘉慶在摸清實情之後,倒也靈活,持令廣西巡撫轉知,冊封該國為“越南”,因其先據越裳,越字自應在前,後有安南國,南字理應居後。
從地理位置看,該國又位於百越之南,如此稱呼,也不會與古代的“南越”相混淆。得知.也很滿意,雙方皆大歡喜,而“越南”國名,也就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