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龍(屬名:tuojiangosaurus)是生活於侏羅紀的劍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大山鋪組的上沙溪廟岩層。沱江龍在生理上類似北美洲的劍龍屬,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中國劍龍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棘沱江龍
- 拉丁學名: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鳥臀目 ornithischia
- 亞目:裝甲亞目 thyreophor
- 科:劍龍科 stegosauridae
- 屬:沱江龍屬 tuojiangosaurus
- 種:多棘沱江龍 t. multispinis
- 分布區域:中國四川
- 保護狀況:化石
- 化石時期:侏羅紀晚期
- 恐龍食物:低冠植物
- 恐龍體長:長7m,寬1.5m,高2.7m
- 辨認要決:尖尖的背板和刺狀的尾
種屬簡介,外形特徵,名稱來歷,化石發現地區,
種屬簡介
只有一個種,多棘沱江龍(t. multispinus),是在1977年所命名,正好是屬被命名的100年後,目前只有發現兩個標本,其中一個是超過一半完整的骨骸。
外形特徵
多棘沱江龍是大型的一種。頭顱骨低矮而狹窄、背部高聳、四肢結實。如同它的近親釘狀龍,沱江龍的臀部擁有尖刺,背部有兩排約15對的三角形骨板,尾巴末端有兩對尾刺,與脊椎之間的角度約為45度角。臀刺與尾刺可能覆有角質。尺骨短而厚重。由於它們的脊椎沒有可供肌肉附著的長神經棘,它們可能無法以後腳站立。它們可能以低矮的植被為食,牙齒小。行動緩慢,依靠尾端的兩對大骨棘禦敵。
多棘沱江龍的模型

名稱來歷
沱江龍(屬名:tuojiangosaurus)意思是“產自地區的” 。
化石發現地區
化石發現於大山鋪組的上沙溪廟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