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侗語系」是語言學家劃分的一個語群,有7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國南部。這個語系之前被歸為的一個語族,稱為「」(或稱「」、「壯台語族」、「台語族」、「黔台語族」等,見1997;梁敏、張均如1996),不過現在已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語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侗語系
- 主要分布:和中國南部
- 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
- 別稱:「台-卡岱語系」
簡介,西方學者看法,壯侗語研究,壯侗語舉例,
簡介
壯侗語系和南島語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有些研究者建議將這兩者聯合起來,構成一個「澳泰語系」(austro-thai),不過,這個見解在語言學家當中仍然有爭議。一般認為,壯侗語系的發源地在中國廣西、廣東一帶。從的分歧來看,壯侗語系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

西方學者看法
西方學者一般稱壯侗語係為「台-卡岱語系」(tai-kadai language family)。 泰國籍華人許家平(weera ostapirat)在〈proto-kra〉這篇論文中指出,西方人普遍使用的名稱「tai-kadai」不算太恰當,因為在泰語中,kadai有「梯子」的意思,會讓泰國人當成一個笑話看待。因此,他建議使用「kra-dai」來取代「tai-kadai」,這個「kra」指的正是白(paul k. benedict)所稱的「加岱語」(、等)。
從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的系屬分類經歷了從無到有、範圍和層次也逐漸清晰的過程。其時,東西方學者的認識基本上差異不算太大,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學者。他在1937年的一篇論文中,將漢分為漢語、(kam-tai)、 (miao-yao)與 (tibeto-burman)(引自龔煌城 2003,188)。不久後,美國學者白保羅在另一篇重要的論文裡,則提出了另外的見解,認為和苗瑤語並不屬於漢藏語系(見benedict 1942)。不過,李方桂的看法似乎比較有支配性,也成了往後數十年語言學者對於的主要分類方式。
然而,白在20世紀70年代的兩本重要著作——《漢藏語概要》(見benedict 1972)以及《澳泰語:語言和文化》(見benedict 1975)——出版以後,他的看法卻慢慢被主要的語言學家所接受,西方學者也一致地縮小了漢藏語系的範圍,而不再將壯和苗瑤語歸入漢藏語系的範圍中。白保羅是人類學家,他認為壯侗語和苗瑤語不屬於漢藏語系的主要根據,是他所提出的「東南亞文化流」這個觀念。該論點的核心是:史前該地區的民族種群在文化上是平等的,因此,文化的流向不可能是單向的。多數中國的學者,面對漢語以及壯侗語、苗瑤語之間的可能連帶關係時,都只將焦點放在漢語對於這些語言的影響上面,而忽略了這些語言對漢語本身所造成的影響。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往後的語言學家確立了「壯侗語系」這個概念,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有edmondson(1990-1991)、以及edmondson and solnit(1997)。
壯侗語研究
最早試圖構擬原始壯是法國學者( andré g. haudricourt),但他始終沒有提出完整的構擬系統。1977年,發表了《台語比較手冊》(a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tai)一書,奠基了壯侗語比較研究的基礎。
最近,梁敏和張均如在1996年所出版的《侗台語族概論:侗原始共同語構擬》中,則收集了23多種語言中的壯侗語(共1500多詞條),這是至今為止最為詳細的構擬系統。
壯侗語舉例
原始壯*pt- / *pr- 意思 泰語 石語
眼睛 ta pra pla
死 taai praj plei
蚱蜢 tak pruk plak
竹篾 took prok pluk
認為這個對應關係代表原始壯侗語的*pr-,石語和拉珈語比較原始,泰語則經過*pr- > t-的音變。這和奧德里庫的觀點大相逕庭,他認為原始壯侗語是*pt-,*p-可能是次要音節(présyllabe),*t則是聲母。在泰語裡,次要音節脫落了*pt- > t-,而在石語和拉珈語裡,聲母經過弱化(affaiblissement)而變成了介音-r-/-l-(*pt- > pr- / pl-)。南島語系裡面的似乎引證了這個假設,因為「眼睛」是mata,「死」是matay,奧德里庫提出壯的*pt-來自*mt- > *pt-(在的同化影響下,鼻音變成),而的構擬則無法解釋壯侗語和南島語同源詞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