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四川省)

四川(四川省):歷史沿革,名字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九游会j9

四川省一般指本詞條

四川,簡稱“”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位於中國西南地區內陸,界於北緯26°03′-34°19′,東經97°21′-108°12′之間,東連,南鄰、,西接,北界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千米。

四川省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複雜多樣,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的過渡地帶,高差懸殊,地勢呈西高東低的特點,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構成。四川省分屬三大氣候,分別為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

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達到8341萬人,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0678.13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
  • 外文名稱:sichuan
  • 別名:川、蜀、天府之國
  • 行政區類別:省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地區
  • 下轄地區: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
  • 政府駐地:成都市督院街30號
  • 電話區號:028,081x,082x,083x
  • 郵政區碼:61xxxx,62xxxx,63xxxx,64xxxx
  • 地理位置:西南內陸地區
  • 面積:48.6萬平方千米
  • 人口:8341萬人(2018年)
  • 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 著名景點:、、、、樂山大佛、、等
  • 機場:、等
  • 火車站:、、、、、、等
  • 車牌代碼:川a—川z
  • gdp:40678.13億元(2018年)
  • 人均gdp:44651元(2017年)
歷史沿革,名字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廣播媒體,衛生,體育,環保,交通,綜述,鐵路,公路,水路,航空,捷運,歷史文化,文化區,語言,川劇,特產美食,美食,特產及美食,風景名勝,概況,旅遊景區,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名字由來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建制沿革

主詞條: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人類文明,並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了以寶墩文化、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與華夏文明、良渚文明並稱為中國上古三大文明。
四川高清圖——點擊放大看原圖才清楚四川高清圖——點擊放大看原圖才清楚
夏時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今四川會理縣)為濮人 居地,有濮人冢"。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由古蜀族為中心的蜀國;因此,四川地區古稱“蜀”。
大約在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沿岷江而下遷徙至成都平原。
“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西周初期(前1045年),古蜀國杜宇王朝建立,定都於魚鳧(今成都溫江區),後遷至郫邑(今成都郫都區),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
春秋早期(前666年),杜宇氏禪位於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成都華陽),開明九世杜尚執政時(前367年)遷都至成都。
戰國時期(前316年),秦國兼併蜀國,設立蜀郡於成都。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蜀漢皇帝劉備蜀漢皇帝劉備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刺史部,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整個四川盆地和漢中地區,形成了四川的雛形。漢代,四川始有“天府之國”美譽。
新莽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占據益州並在成都稱帝,取起於成都之意,國號“成家”。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益州重歸漢廷管轄。黃巾起義後,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割據四川,後為劉備所滅。
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國號為“漢”,史稱蜀漢。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但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兵敗夷陵後元氣大傷,之後又經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漢敗亡,旋分蜀漢故地為益、梁二州,各領八郡。
唐玄宗幸蜀唐玄宗幸蜀
西晉後期,李特率流民攻入益、梁二州。永興三年(306年),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鹹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北朝時,先後屬劉宋、南齊、南梁、西魏和北周統治。
開皇元年(581年)歸隋朝統治。隋文帝時期,四川西部高原和臨近雲南的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拓。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後,四川地區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西道,縣的建置將近300個。在川西高原,設立了很多羈縻州、縣,以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管理。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則屬南詔割據政權。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蜀避難,臨幸青羊宮,升格蜀郡為成都府。之後又有兩位唐朝皇帝入蜀避難,即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德宗逃亡山南西道梁州,當時屬蜀),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
乾德三年(965年)歸宋朝統治。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區分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廣元)、夔州(今重慶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由此得名。
南宋後期,宋蒙雙方圍繞四川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1227年-1279年)的爭奪,由於四川軍民的頑強抵抗以致人口銳減、經濟凋敝。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併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是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門駐成都府路。 四川行省轄境包括今四川中東部、重慶大部、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等,同時對州縣大加減並,基本形成了如今縣的分布格局。當時,川西高原北部和漢中盆地改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屬“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滅大夏國。四川是全國13個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轄區除今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市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轄境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布政使司衙門駐成都府。並在川西高原地區設立衛所,進行軍屯。
元代設立四川行省元代設立四川行省
明末,張獻忠建立過“大西”政權,轄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明末清初,四川歷經連年戰亂,人口急劇減少、滿目瘡痍。《四川通志》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清初,分全國內地為18行省,四川省為其一,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遵義改屬貴州,東川改屬雲南,基本確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並通過湖廣填四川運動恢復了生產力。清中葉,在府、州、廳、縣之上,增設五道,即:成綿龍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寧道、川北道、川東道,以道轄該地區的府、州、廳、縣。在川西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從清初至清末,實行“改土歸流”。
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揭開辛亥革命序幕,隨後於成都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宣布脫離清朝統治。
民國元年(1912年),四川軍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省會設在成都府。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實行“軍民分治”,廢府、州、廳建置,復置道,將縣直隸於道。將四川省分置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
民國三年(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民國七年(1918年),由於軍閥混戰,四川實行防區制。
成都明皇城成都明皇城
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成都市政公所改建為成都市政府,為四川省會。同年,廢除道制。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縣為中心,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以劉湘為省主席的新四川省政府成立,撤消防區制,川政統一。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3月初,蔣介石乘機赴四川考察,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踏上四川土地。蔣介石大力整頓四川的軍事、財政和交通設施,有效加強了國民政府在四川的影響。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川軍將士在成都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召開出川抗戰誓師大會。抗戰時期約有350萬四川人出川抗戰,保家衛國,留下了“川人從未負國”的佳話。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併,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由二級乙等四川省轄市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析出四川省。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1950年1月,撤銷四川省,並將今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區和西康省。4個行署區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又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4年9月,重慶市再次併入四川省建制。
1954年,四川省通江縣碑壩區劃入陝西省。
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各縣劃歸四川省。
1957年,四川省旺蒼縣三道鄉劃入陝西省。
1997年,原四川省計畫單列市重慶市與地級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整體劃出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2014年10月,國務院批覆四川天府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
2016年4月,國務院批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2017年3月,國務院批覆成立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
四川政區圖四川政區圖
四川省下轄行政區名單
行政區名稱車牌註冊代碼縣級行政區數量下轄縣級行政區名稱面積(k㎡)
共21個(18市、3州)
川a~川z
共183個(54市轄區、17縣級市、108縣、4自治縣)
共48.6萬
川a、川g
20
、、、、、、、、、、、、、、、、、、、
1.43萬
川b
9
、、、、、、、、
2.03萬
川c
6
、、、、、
0.44萬
川d
5
、、、、
0.74萬
川e
7
、、、、、、
1.22萬
川f
6
、、、、、
0.59萬
川h
7
、、、、、、
1.63萬
川j
5
、、、、
0.53萬
川k
5
、、、、
0.54萬
川l
11
、、、、、、、、、、
1.28萬
川m
3
、、
0.58萬
川q
10
、、、、、、、、、
1.33萬
川r
9
、、、、、、、、
1.25萬
川s
7
、、、、、、
1.66萬
川t
8
、、滎經縣、、、、、
1.53萬
川u
13
、、、、、、、、、、、、
8.34萬
川v
18
、、、、、、、、、、、、、、、、、
15.3萬
川w
17
、、、、、、、、、、、、、、、、
6.01萬
川x
6
、、、、,
0.63萬
川y
5
、、、、
1.23萬
川z
6
、、、、、
0.72萬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鐘。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東鄰,西銜。是承接華中、連線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地形地貌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複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占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占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川西高原
青藏高原東南緣和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是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平原和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裡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其中位於的是四川省地理最高點,海拔7556米。
四川盆地
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於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長江上游,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
四川盆地的面積26萬餘平方公里,占四川行政面積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北近,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南緣,東緣,西緣,西北邊緣,東北邊緣,西南邊緣,東南邊緣相望於。這裡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自西向東又可分為、和三部分。
四川省的氣候地理圖四川省的氣候地理圖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細分為、、、和五部分。

水文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係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長江上游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和。

氣候特徵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乾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範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 四川盆地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即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該區全年溫暖濕潤
  • ,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 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乾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和永凍帶。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四川省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化工、建材等礦產均有分布。已發現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132種,占全國總數的70%;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占全國總數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區。
四川有3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3;、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雲岩、礦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
四川礦產資源有以下特點:
一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於全國水平;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不足,除、、芒硝、鉛鋅、硫、鐵礦、石棉、雲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儲量可滿足開發需要外,多數礦產資源都存在資源數量不足、質量差、探明礦山不足的問題。
二是分布相對集中,有利於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如川西南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為優勢,是中國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區以煤、硫、磷、岩鹽、天然氣為主的非金屬礦產種類多、蘊藏量大,是中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區(鋰、、金、銀)和能源礦產(、)資源豐富,是潛在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
三是共、伴生礦產多,具有重要的綜合利用價值。如攀西地區的釩鈦磁鐵礦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綜合利用共生礦之一。
四是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貧礦多、富礦少。除鉛、鋅、、銀、岩鹽、鈣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礦產多為中、貧礦。

生物資源

四川省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等。
四川省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四川常住人口達到8341萬人,戶籍人口9121.8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5.8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2.29%,比2017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4361.5萬人,比2017年增加144.9萬人,鄉村人口3979.5萬人,比2017年減少105.9萬人。

民族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6個民族。、、、、、、傈僳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民族。
四川是全國唯一的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及、、、。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
三星堆遺址三星堆遺址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曆法。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
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
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
四川是西部民系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洛帶古鎮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湧入的粵、贛、閩客家人後裔,他們仍完整地沿襲著客家風俗,說著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客家方言。

經濟

綜述

2017年,四川位居全國第六,中西部第二,西部第一,人均生產總值44651元。成都經濟總量過萬億元(位居全國省會第二,僅次於廣州),進入“千億俱樂部”的市州15個,過百億元的縣(市、區)109個。其綜合實力高居西部地區首位。四川擁有各類產業園區200多個,31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四川,其中境外500強企業227家,在川直接投資總額過百億美元。
成都高新南區cbd成都高新南區cbd
2018年,四川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067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6.7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5322.7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20928.7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1%、41.4%和53.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8883元,增長7.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6:38.7:49.7調整為10.9:37.7:51.4。

第一產業

四川農業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4500~150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0000萬畝左右,經濟作物2200~2500萬畝,其它作物2300~2500萬畝。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玉米、紅苕、馬鈴薯、大豆等種植優勢明顯,尤以水稻最為突出,常年種植面積3000萬畝左右,占糧食麵積的30%左右,產量占糧食總產的40%以上;小麥、玉米種植面積均在2000萬畝左右,紅苕、馬鈴薯種植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大豆400萬畝以上。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
2018年,四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26.6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4%;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49.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8%;中草藥材播種面積12.4萬公頃,增長14.3%;蔬菜播種面積136.4萬公頃,增長3.0%。
2018年,四川糧食產量3493.7萬噸,比上年增長0.1%,其中小春糧食產量下降0.7%;大春糧食產量增長0.3%。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362.6萬噸,增長1.3%;菸葉產量16.2萬噸,下降10.0%;蔬菜及食用菌產量4423.8萬噸,增長4.0%;茶葉產量30.2萬噸,增長8.8%;園林水果產量937.0萬噸,增長6.1%;中草藥材產量44.8萬噸,增長12.5%。

第二產業

工業
四川是中國西部工業門類最齊全,優勢產品最多實力最強的工業基地。機械、、、、、、、、、等行業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新一代、、、、、等快速發展。
2018年,四川工業增加值12190.5億元,比上年增長8.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7.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205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
建築業
2018年,四川建築業增加值3223.7億元,比上年增長4.6%。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626個,實現利潤總額367.8億元,增長16.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4749.3萬平方米,增長6.8%;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3958.3萬平方米,增長6.0%,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7881.7萬平方米,增長6.4%。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4月,掛牌成立,四川自貿區整體分為、兩個部分,涵蓋三個片區:,,,總面積119.99平方公里。四川自貿區主要任務是落實中央關於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以及建設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的要求,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實現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
四川是西部(特別是西南地區)各種生產、生活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2018年,四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39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864.4億元,增長12.5%。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15447.2億元,增長10.8%;餐飲收入2807.4億元,增長12.5%。在限額以上企業(單位)中,通過網際網路實現的商品零售額801.1億元,增長31.5%。
對外經濟
2018年,四川實際利用外資754.3億元,比上年增長28.7%。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607家,累計批准(備案)12308家。外商投資實際到位資金623.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落戶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244家。年末駐川外國領事機構17家。
金融業
四川是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開放程度最高的省份。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53家,證券、期貨、基金機構100家,保險機構83家。已入駐四川的外資銀行13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5家。有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四川金融資產交易所等。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部在四川建立客服中心、營運中心等各類後台服務中心20餘個,獨立第三方金融服務外包企業50餘家。
成都東大街被譽為西部的華爾街成都東大街被譽為西部的華爾街
2018年,四川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76088.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3%。其中,住戶存款餘額38402.8億元,增長10.4%。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4097.8億元,增長12.7%。其中,住戶貸款餘額17484.0億元,增長15.8%。保險公司94家,按業務性質分,有產險公司40家、壽險公司45家、養老險公司5家和健康險公司4家;按資本國別屬性分,有中資公司70家,外資公司24家。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195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財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542.4億元,增長1.6%;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415.7億元,增長0.7%。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632.7億元,增長8.5%。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310.3億元,增長18.2%;人身險賠付支出322.5億元,增長0.5%。證券公司4家、期貨公司3家、證券公司分公司54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4家、證券投資諮詢公司3家、證券公司營業部428家、期貨公司營業部49家。轄區投資者證券賬戶數1987.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1.4%,全年實現證券交易額99012.5億元,下降13.5%。

社會

教育

截至2017年末,四川共有國小5730所,招生95.2萬人,在校生555.5萬人。國中3716所,招生92.4萬人,在校生261.8萬人。普通高中768所,招生46.2萬人,在校生139.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28所,招生2649人,在校生(含附設特教班)1.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含技工學校)508所,招生37.6萬人,在校生94.2萬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4147個,職業技術培訓註冊學員211.8萬人次。共有普通高校119所。全年普通本(專)科招生48.4萬人,增長5.1%;在校生156.5萬人,增長4.3%;畢業生39.4萬人,增長2.0%。研究生培養單位36個,招收研究生3.9萬人,在校生12.8萬人,畢業生2.7萬人。成人高等學校13所,成人本(專)科在校生30.7萬人;參加學歷教育自學考試53.1萬人次。
四川大學四川大學
四川省本科院校
地名名單
成都市
、、、、、、、、、、、、、、、、、、、、、、、、、、、、、、成都校區、成都校區
綿陽市
、、、、、
自貢市
攀枝花市
瀘州市
德陽市
、、
內江市
樂山市
、、
宜賓市
南充市
、、
達州市
雅安市
阿壩州
甘孜州
涼山州
眉山市
、眉山校區

科技

2018年,四川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1%。年末在川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4個(含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1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8個。全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4人。全年共申請專利152987件,獲得授權專利87372件,其中申請發明專利53805件,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11697件;行政機關立案處理專利案件5112件,審理結案5103件,結案率99.8%;實施專利項目13844項,新增產值1960.8億元;專利權質押融資金額14億元。年末有高新技術企業42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2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0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9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16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5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66個(其中專業化示範眾創空間2個),省級眾創空間95個;國家級星創天地96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2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6個。全年共登記技術契約15192項,成交金額1004.2億元。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3702項。
成都高新區成都高新區

文化事業

2018年,四川全省文化系統內藝術表演團體53個,藝術表演場所44個,公共圖書館204個,文化館207個,美術館41個,文化站4574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1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2個,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2個,國家級動漫遊戲基地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5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11個,省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5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59個。
2018年末,四川共有博物館253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7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6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19處;世界文化遺產1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1處,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傳統村落225個,公布為四川省級傳統村落的有869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22項。

廣播媒體

2018年末,四川有省級廣播電台1座(),省級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台165座,中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39座,廣播綜合覆蓋率97.8%,電視綜合覆蓋率98.8%,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1125.8萬戶。
全年出版地方報紙130種,出版量13.1億份;出版期刊356種,出版量5015.3萬冊;出版圖書14987種,出版量29915.2萬冊;出版音像製品120種,電子出版物188種。

衛生

截至2018年末,四川省醫療衛生機構81539個,其中醫院2343個(民營醫院1651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8427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59.9萬張,衛生技術人員56.3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7.2萬人,執業助理醫師3.4萬人,註冊護士24.7萬人。婦幼保健機構201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7萬人,註冊護士1.0萬人;鄉鎮衛生院4432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4萬人,註冊護士3.1萬人。全年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51590.9萬人次,其中醫院19863.3萬人次(民營醫院3494.4萬人次),基層醫療機構29754.3萬人次;出院1827.1萬人,其中醫院1281.8萬人(民營醫院320.7萬人),基層醫療機構486.7萬人;縣域內住院率85.6%。全年新增省級衛生城市(縣城)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網上採購率100%。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分別降至18.51/10萬、5.43‰、7.45‰。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體育

2018年,四川省體育彩票銷售額84.9億元,共籌集公益金20.5億元。 國家級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18所、省級27所,市(縣)級業餘訓練重點單位28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64個。共建設全民健身路徑22912條。實施體育“十項惠民行動”,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597個。

環保

截至2018年末,全省技術改造與淘汰落後產能資金9410萬元,支持工業節能節水工程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示範項目合計55個,其中節能節水項目13個、清潔低碳循環發展項目26個、綠色製造體系示範建設項目2個、綠色能源及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項目5個、工業節能監察和污染防治重點工作項目9個。

交通

綜述

2017年,四川公路、鐵路、航空和水路等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2817.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9.2%;完成旅客周轉量1802.2億人公里,增長6.1%。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1099.6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0.9%,其中私人汽車976.7萬輛,增長10.2%。
四川交通四川交通

鐵路

四川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經過不斷地建設,四川成為了西南的交通樞紐。鐵路是四川溝通省內外運輸的大動脈。四川鐵路已形成包括等5條鐵路幹線、8條鐵路支線和4條地方鐵路組成的鐵路網。
溝通成都和重慶,是新中國自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同時也是四川通往貴州及華南的重要通道。
成都東站成都東站
連線隴海鐵路,是中國第一條。東接,是四川與湖北間的重要通道。
南接,是四川通往廣西的重要通道。
內六鐵路南接、水紅鐵路,連通、,是溝通雲、貴、川三省的又一條主要幹線,成為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

公路

截止2017年底,四川總里程6820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二。
四川省公路以成都為中心,乾、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同時,又輔以東西、南北線路的相互交織。主要的公路幹線有:、川青公路、川隴公路、、成渝公路、川雲東路、川雲中路、川雲西路及川滇路等。成都汽車中心客運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運樞紐站。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即今g76廈蓉高速和g85銀昆高速)是成都市與重慶市之間的公路交通大動脈。全長340.2公里,於1995年全線開通。此外,成都——綿陽、成都——自貢——瀘州、成都——樂山——峨眉山以及內江——自貢——宜賓、達州——重慶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四川高速公路四川高速公路

水路

長江橫貫全省,是水路運輸幹線,與、等支線溝通,在境內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路運輸網路。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長江段、和水系水域。其中,金沙江以下,岷江樂山以下,嘉陵江閬中以下常年可通輪船,瀘州、樂山、宜賓是水路幹道上的重要城市。
四川第一大港-瀘州港四川第一大港-瀘州港

航空

截至2018年末,四川擁有和、、、、等主支線已通航民用機場。
中西部最繁忙樞紐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中西部最繁忙樞紐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繁忙的民用樞紐機場,中國西南地區的航空樞紐和重要客貨集散地。使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線140多條,可以直飛國內外眾多城市。2011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90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7.77萬噸,機場排名全國第五,城市排名全國第四。
在建的2020年完工投運後,吞吐量將是成都雙流國際機場2倍大。
四川境內已通航民用機場一覽表
行政區機場名稱
成都市
綿陽市
瀘州市
廣元市
攀枝花市
南充市
達州市
達州河市機場
宜賓市
阿壩州
涼山州
甘孜州

捷運

據2018年12月26日成都捷運官網顯示,共開通6條線路,運營線路總長226.017千米,均採用捷運系統,總計156座車站投入運營(換乘站不重複計算),14座換乘站,在建里程321.46千米。

歷史文化

文化區

四川話使用及分布圖示四川話使用及分布圖示
川中文化:成都、綿陽、德陽、遂寧、雅安、眉山、資陽、樂山
川南文化區:自貢、宜賓、瀘州、內江
川東北文化區:南充、達州、廣元、巴中、廣安
攀西文化區:攀枝花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統稱為攀西)
川西高原文化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四川西部的高原區域)

語言

主詞條:
是流行於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川劇

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川劇川劇

特產美食

美食

主詞條:
川菜為中國之一,在中國烹飪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廣泛,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
川菜在口味上尤具獨特風格,以味型豐富、變化多樣著稱。川菜善用麻辣,但決不光是麻辣。麻和辣只是川菜種基本味型的兩種,其他種味型分別是甜、鹹、酸、苦。在這種味型的基礎上經過調配變化,形成複合味型。川菜調味的特點是突出主味,其製作方法是集中用味。通常川菜把鹹甜酸辣或麻辣集中用在一個菜上,再輔以它味,以使主味突出,如水煮牛肉、豆瓣魚等。川菜的複合味型有多種,主要有鹹鮮、家常(鹹鮮微辣)、麻辣、糊辣、魚香、薑汁、酸辣、糖醋、荔枝、芥末、甜香、椒麻、怪味等,豐富多樣,花樣百出,形成了川菜多味美味的獨特風格。這裡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川菜中不同味型的菜,需選用不同的調料品種。味型與其獨特的調味品共生共存。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風味菜、火鍋、風味小吃五大類組成。

特產及美食

地區名單
成都
、、、清泉紅喜兔頭、、、、、、、、、、、、、簡陽火鍋
德陽
潮扇、、、、、、、、、、、中江手工空心掛麵、、、、綿竹松花皮蛋
南充
、保寧壓酒、閬中張飛牛肉、閬州蒸饃、閬中臊子麵、、河舒豆腐、、、、熱乾麵、南部肥腸乾飯、鍋魁涼粉、順慶羊肉粉、油茶、肥腸粉、冬菜、大山香米
廣安
、武勝牛肉、、、、白市柚、、、、、、九龍掛麵、御臨榨菜、廣安蜜梨、華鎣山葡萄、姻脂紅蘿蔔、武勝涼粉鍋盔、華鎣山薇菜
綿陽
、煙燻臘肉、、豐谷二曲、野山菇、蕨菜、野生山核桃、蕎面涼粉,梓潼酥餅,梓潼片粉
廣元
廣元涼麵、蒼溪紅心獼猴桃、綠茶、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蒼溪雪梨、豆腐、廣元油橄欖
遂寧
沱牌麯酒、捨得酒、小磨芝麻油、徐老三豆腐乾、麥嘉手撕牛肉、524紅苕、安居黃金梨、辛農民牌菜籽油、任隆粉條、香葉尖綠茶、、遂寧牛肉麵、射洪油餅子
樂山
、、茶葉、和沙琪瑪、峨眉靈芝、、、、西壩米酒、、、、缽缽雞、甜皮鴨、、、馬邊獼猴桃、翹腳兒()、、
眉山
苕絲糖、雅妹子、、、東坡、、、、曹家梨、冷鍋魚、冰粉、甘蔗冷鍋魚、東坡餅、清湯東坡肉、枕頭粑、龍眼酥、甜皮鴨、滷鴨子、血旺、缽缽雞、粉蒸牛肉、回鍋肉、串串香、中國泡菜、洪雅綠茶、丹稜凍粑
資陽
,,,雙樂掛麵,
瀘州
黃耙、、、、、、、殷家坡、、、長江鮮魚、、、
內江
甜城蜜餞、、、周蘿蔔、、、、、隆昌苕絲糖、、、、資中兔子面、、、、王記牛肉干
達州
、大竹、渠縣三匯果醋、觀音豆腐乾、鳳凰柚,萬源萼、、大竹紅香椿
宜賓
、、宜賓敘府酒、宜賓紅樓夢酒、宜賓高洲酒、長寧黃粑、苕絲糖、宜賓酸辣粉、宜賓竹雕工藝、早白尖紅茶、筠連苦丁茶、、南溪豆腐乾、、
自貢
、龍都香茗茶、開花白糕、、、、、、榮縣嫦酒、、、
巴中
、、小角樓酒、、、巴山土雞、、恩陽提糖麻餅
雅安
攀枝花

風景名勝

概況

四川有6處,列居全國第二位。其中:3處(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1處(峨眉山一樂山大佛),世界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一都江堰),1處()。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的保護區有4處(九寨、臥龍、黃龍、稻城亞丁)。
四川旅遊四川旅遊
四川擁有15處(2017年),省級風景名勝區75處(2010年)。有“中國旅遊勝地40佳”5處(2010年)。截止2017年7月,四川省境內12家,4a級185家,峨眉山、九寨溝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6年末,四川全省自然保護區169個,面積8.34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7.2%。年末有國家級生態縣(區)15個,省級生態縣(市、區)48個。
四川地質構造複雜、地質地貌景觀豐富,已發現220餘處,有興文和自貢2處(自貢恐龍博物館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為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14處,16處,其數量居全國前列。
四川有8個,21座。230處,139項。
自古歷來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並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金城天下奇”之譽。四川有(蜀山之王)、(蜀山皇后)、(天下情山)、(道教仙境)、(之一)、(之一)、、、、、等著名山峰,有橫斷山系的、、、,以及、、、、葛仙山、、、龍泉山等大小山脈。

旅遊景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2家)
成都-旅遊景區
綿陽羌城旅遊區(中國羌城-老縣城地震遺址-“5·12”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北川新縣城-吉娜羌寨)
樂山旅遊景區
樂山風景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景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風景名勝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特別旅遊區(震中映秀--三江生態旅遊區)
南充市旅遊景區
廣安市旅遊景區
廣元市旅遊區
南充市景區
甘孜藏族自治州景區
四川21市州主要旅遊景區一覽表
所屬地區主要旅遊景區
成都
、、、、、、、、、、、、、、、、、、、、、、、、、、、、、、、、、、、、、、、、、、、、、、、、
綿陽
、、、、、、、、、、、、、、
自貢
攀枝花
、、
瀘州
、、、、、、、、、
德陽
、、
廣元
、、、、、、、、、
遂寧
、、、、、
內江
樂山
、、、、、、、、、、、、、
資陽
、、
宜賓
、、、、、
南充
、、、、、、、、
達州
、、、、、
雅安
、、、、、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涼山彝族自治州
、、、、
廣安
、-、、、
巴中
、、、、、、
眉山
、、、、、、、、、、中國泡菜城、青神國際、仁壽城市濕地公園、江灣神木園、丹稜桃花源、洪雅藤椒文化博物館、、、

著名人物

古代
序號人物簡介
1
遠古時期,黃帝軒轅氏之妻,發明養蠶。
2
(前302年-前235年)秦國蜀郡守,擅長水利,都江堰為其傑作。川人稱為”天府之父“。
3
(前156年-前101年)漢代蜀郡守,創辦中國首個官學“”。
4
(前90年-前51年)蜀(今資陽)人。西漢時期著名的,與並稱“淵雲”。
5
(前140年-前87年)人,西漢時期曆法專家,中國“春節老人”。
6
(前179年-前117年)安漢縣(今南充)人。漢代文學家,擅長漢賦。
7
(前175年-前121年)人,漢代才女。
8
(前53年-18年)成都人,漢代哲學家、文學家。
9
(181年-234年)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10
(?-248年)渠縣人,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
11
(201年-270年)閬中人(一說西充人)三國蜀漢儒學大師和史學家。
12
(624年-705年)廣元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傑出政治家。
13
(233年-297年)南充人,西晉史學家,著有《諸葛亮集》及《三國志》。
14
生卒年不詳,唐初益州(成都)人,天文學家、陰陽術數家。
15
(661年-702年)射洪人,唐代詩人,著有膾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
16
(701年-762年)江油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第一詩人。
17
(903年-965年)成都人,畫家,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
18
(847年-918年)前蜀國國王,五代十國時期開國皇帝。
19
(1008年-1048年)中江人,北宋文學家。
20
(1009年-1066年)眉山人,北宋文學家,“”之一。
21
(1037年-1101年)眉山人,宋代第一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22
(1039年-1112年)眉山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3
(?-1142年)閬中人,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女婿。
24
(1178年-1237年)蒲江人,南宋哲學家,蜀學之集大成者。
25
(1202年-1261年)安岳人,南宋數學家,著有《》。
26
(1459年-1529年)字介夫,號石齋,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
27
(1488年-1559年),成都人,明代文學家,之首。
28
(1649年-1725年)字運青,號寬宇,今蓬溪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
29
(1764年-1814年)遂寧人,清代蜀中詩冠、書畫家,著有《詩草》。
30
生卒年不詳,字循吉,眉山人,明朝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
31
(1511年-1586年)南充人,明朝內閣首輔,嘉靖,隆慶年間宰輔。
32
生卒年不詳,巴中人,宋代天文學家。
33
(?-226年)德陽人,東漢末期蜀漢以辯材出眾的。
34
(1734年-1803年)羅江人,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
近、現、當代



(1886年-1976年)字玉階,南充儀隴人,之首。
(1901年-1972年)字仲弘,樂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906年-1978年)南充人,首任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大將之一。
(1904年-1997年)廣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1910年-2003年)達州人,組織領導“兩彈一星”,就任過國防部長。
(1872年-1955年)字表方,西充人,愛國主義者、教育家。
(1878年-1966年)原名永珊,榮縣人,跨世紀的革命老人。
(1894年-1977年)原名舜典,大竹人,川軍第88軍軍長,抗日英雄。
(1940年-)三台人,上將軍銜。曾任國防部部長。
(1931年-1952年)中江人,授予“特級英雄”稱號。
(1920年-1949年)自貢人,原名江竹君,烈士。
(1859年-1898年)富順人,清朝官員、之一。
(1855年-1898年)綿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人士。
(1905年-1936年)原名李坤泰,宜賓人,抗日民族英雄。
(1886年-1911年)內江人,清末民主革命家,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888年-1938年)大邑人,民國時期的一代梟雄。
(1895年-1976年)大邑人,四川省主席,四川爭霸戰的主角之一。
(1889年-1964年)營山人,愛國人士、軍事家、抗日將領。
(1888年-1975年)又名見龍、光祥,成都人,國民黨陸軍上將。
1948年12月生,三台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司令員。



(1959年-)藏族,馬爾康縣人,當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
(1891年-1962年)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
(1892年-1978年)樂山人,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1899年-1983年)內江人,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1904年-2005年)原名,成都人,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
(1931年-)原名余勛坦,金堂人,當代詩人。
(1936年-1990年)簡陽人,現代作家,著有《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1942年-)成都人,當代著名作家、紅學研究家。
(1968年-)達州人,著名畫家。
(1990年-)大竹人,青年作家,“巴蜀三傑”之一。
(1986年-)渠縣人,中國當紅青年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983年-)自貢人,中國作家,代表作《小時代》。



1982年12月20日出生於成都,中國流行歌手。
1984年3月10日出生於成都,中國流行女歌手。
1987年5月4日出生於成都,中國男演員、歌手。
1989年1月28日出生於渠縣,內地華語樂壇人氣女歌手,演員。
1984年10月11日生於成都,中國流行女歌手。
1982年6月30日出生於成都,中國內地女歌手。
1983年10月23日出生於成都,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
1981年5月6日出生於中江,中國多棲女藝人。
1993年11月2日出生於江油,中國內地男歌手。
原名羅林。1971年6月22日出生於內江,歌手、音樂人。
1947年11月08日出生成都,川渝地區民間藝術家。
1989年4月9日出生於德陽,中國內地女歌手、演員。
1985年7月8日出生於阿壩州金川縣,中國內地演員、歌手。
1977年11月30日出生於成都,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製作人、川音副教授。
(1945年-2008年)原名劉德益,演員,巴蜀十大笑星之一。
1968年2月8日,出生於樂山,中國內地女演員。

1983年出生,德陽人,中國企業家、聚美優品創始人兼ceo。
1982年出生,成都人,現任宏達集團董事局總裁兼董事。
1955年出生,仁壽人,四川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67年出生,仁壽人,四川郎酒集團董事長、郎酒銷售公司總經理。
1949年出生,綿竹人,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1954年出生,廣元人,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55年出生,瀘州人,四川宜賓五糧液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