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唐肅宗)

李亨(唐肅宗):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艱難儲君,風波迭起,馬嵬兵變,靈武稱帝,禍起蕭-九游会j9

唐肅宗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肅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第三子,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為陝王,開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為太子。起,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即位。尊父親玄宗為太上皇,他命與等討安史,先後於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寶應元年(762年),李亨病危,想廢除皇太子,改立越王,、出兵保護太子李豫,逮捕張皇后、李系等人。當夜唐肅宗病死,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於。

基本介紹

  • 本名:李亨
  • 別稱:李嗣升、李浚、李璵、李紹、唐肅宗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京師長安東宮之別殿
  • 出生時間:景雲二年(711年)二月二十一日
  • 去世時間: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
  • 主要成就: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 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 廟號:唐肅宗
  • 諡號:唐孝宣帝
  • 在位時間:公元756年登基(在位7年)
  • 陵寢:建陵
  • 朝代:唐朝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艱難儲君,風波迭起,馬嵬兵變,靈武稱帝,禍起蕭牆,因病逝世,為政舉措,政治,軍事,歷史評價,總評,其他評價,軼事典故,政治滄桑,謹慎事父,因子得寵,親屬成員,父母,后妃,子女,詩詞作品,陵寢遺址,史籍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景雲二年(711年)乙亥,李亨出生在京都東宮之別殿,初名李嗣升。其生母楊氏出身於(今屬陝西),為地區的名門望族。楊氏曾祖父在任(宰相),的生母就是的女兒。父楊知慶以為官。就在李亨出生的前一年(710年)八月,其父李隆基與楊氏成婚前幾天,李隆基被冊立為太子。不久,楊氏懷孕,可是由於此時李隆基與關係緊張,他擔心太平公主會借題發揮,像隋文帝時太子、唐太宗時太子一樣,藉口太子耽於女色難當大任而行廢立。正由於這種原因,李隆基內心焦慮,便讓屬下秘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打算將李亨扼殺於母腹之中,但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施行。李亨出生以後,沒有能夠與生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因為楊氏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則是後來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優越得多。此時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沒有生育,楊氏自覺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獨享為人母的喜悅。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邊,對他百倍呵護,極為疼愛,“慈甚所生”。李亨兩歲時被封為陝王。
開元三年(715年)正月,李亨的次兄李嗣謙(即)被冊立為皇太子。開元四年(716年)正月,五歲的李亨被拜為大都護,安撫、、諸蕃大使,各設副使。他所任職事只系遙領,並不出閣就職,從此,唐朝始開諸王遙領節度使之例。玄宗李隆基特意為諸王子選派了師傅教其學業,李亨有幸以、潘肅、、皇甫彬等名士為侍讀,他的文化知識與素養提高很快。
肅宗畫像肅宗畫像
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李隆基於行。歸來後,他在東附苑城修建了一處巨大的宅院,號稱“”,玄宗把業已長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擔任監院使,負責管理諸王的日常活動。李亨在以忠王身份居於十王宅中,時年十五歲。李亨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十三年,直到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太子李瑛被廢殺。
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李亨被封為忠王,改名。同年五月,領朔方大使、單于大都護。開元十八年(730年),、等少數民族進犯唐朝東北邊境,玄宗以李亨為元帥,信安王為副帥,率領御史大夫、京兆尹等八總管討伐契丹等兵的入侵。開元二十年(732年),李亨遙率諸將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馬,因為此功,李亨被加封為司徒。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名為李璵

艱難儲君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太子被廢殺,玄宗李隆基召宰相進宮商議立儲事宜,當時壽王的生母最受玄宗恩寵,李林甫極力推薦李瑁。但在六月庚子,李亨被立為皇太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更名紹。天寶三載(744年),又更名李亨。從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顯而易見的政治威脅所包圍。威脅首先來自宰相,在開元末年之後的李林甫以及後來的等宰相成員成為對太子威脅最大的政治勢力。在李林甫與太子之間的較量與鬥爭中,玄宗幾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攔宰相李林甫對太子李亨的輪番衝擊,這說明,他也是不情願看到太子李亨、勢力擴張。在開元、天寶之交的七八個年頭,身為皇太子的李亨儘管心情會有些抑鬱,這卻是他此後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為安定的一個時期。這期間,來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種種打擊還沒有能嚴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對冊立皇太子之事也暫時減少了議論與猜測。玄宗對於在十王宅中成長起來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資本頗為知悉,因此對他也沒有什麼不放心。玄宗也不願再如當年一日廢棄三子那樣剝奪李亨的繼承權。
天寶五載(746年),對於太子李亨來說,真可謂多災多難的年頭。正月,曾任忠王友的節度使兼領節度使,從駐地來到京師長安,向玄宗進獻對作戰中的戰利品,並與太子亨之間互有往來。皇甫惟明向玄宗明確表達了應當將李林甫撤職的態度,又大加讚譽的才幹。邊將皇甫惟明的介入,使雙方暗中的較量一下子成為公開的秘密。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後,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開始布置反擊並加快了行動的步驟。這時候,成為李林甫對付太子集團的一員干將。
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
天寶五載(746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李亨出遊,在市井之中與韋堅相見。之後韋堅又匆匆與皇甫惟明相約夜遊,一同前往位於城內崇仁坊中的景龍道觀。以二人太子妃兄與邊鎮節帥的身份,夜間相約,私相往來,勢必會給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機。李林甫立即要楊慎矜寫成報告,以韋堅乃皇親國戚,不應與邊將“”為由對韋堅提出彈劾。李林甫則向玄宗奏稱他們結謀,“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猶豫地下詔進行審訊。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羅織罪狀,想把太子牽扯進來。玄宗雖然也懷疑韋堅與皇甫惟明有構謀之心,卻不想輕易涉及太子,遂給韋堅定了“乾進不已”的罪名。這一處理只是限於懲治韋堅、皇甫惟明的個人過失,並未有任何針對太子亨之處。皇甫惟明的兵權則移交給朔方、河東兩道節度使。王忠嗣與太子亨關係親密,朝廷上人人皆知。這一結果,太子亨有驚無險,李林甫也無可奈何。

風波迭起

被貶之後,他的弟弟將作少匠、韋芝上疏替他鳴冤叫屈,二人為了達到目的,還引太子亨作證,誰知這樣一來,招致玄宗的震怒。太子李亨見狀,極感恐懼,為了逃脫自己與韋堅兄弟之間的干係,立即上表替自己辯解,並以與“情義不睦”為由,請求玄宗準許他們離婚,以表明“不以親廢法”。玄宗著意對李亨加以慰撫,聽任他與韋氏離婚,斷絕了關係。李亨的謹慎確實使他度過了這場政治危機,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韋妃不得不從此削髮為尼。李林甫對韋堅一案大加株連,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寶十一載(752年)李林甫死後,此事方才停止。
天寶五載(746年)年底,李亨之杜良娣的父親又惹上了一起政治案件。柳勣狀告杜有鄰的罪名是“妄稱,交構,指斥乘輿”,由於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負責委派人員審訊。柳勣告發岳父杜有鄰,緣由是他與妻族不協,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誰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將李邕、等一批好友都牽扯進去。最後李亨也被牽連進來,玄宗立即令京兆府會同官員審問。案情很快明朗,原來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誣告,先將案情擴大,又引李邕作證,使案情一下子擴大到地方官員,大有廢太子李亨於朝夕之勢。但玄宗仍舊態度謹慎,杜有鄰、柳勣均在重杖之下喪命,積屍,家小流徙遠方。
兩次大案,兩次婚變,接踵而來。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創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在玄宗的安排下,李亨兩次離婚之後,再一次成婚,似乎說明玄宗還沒有動過廢他的念頭。因為,這次續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後來成為皇后的。李亨並未因為娶了張良娣就感覺太平無事了,而是更加謹慎小心。
天寶十載(751年),張良娣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李佋——後封為興王。轉過年來,李林甫一命歸西,李亨少了一個政敵,但是繼任宰相的楊國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時,仍舊是太子李亨的死對頭。此後,李亨與明爭暗鬥,度過了幾年貌似平靜實則險象環生的時光。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後,李亨才找到反擊的良機。

馬嵬兵變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陽、河東、盧龍三鎮節度使以誅為名起兵反唐。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洛陽。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國皇帝,建元聖武。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軍破。六月十三日,玄宗帶領少數妃嬪、隨臣逃出長安。十四日,玄宗在逃亡途經時,發生了兵變。
太子李亨同親信密定之後,派心腹宦官去拉攏左龍武大將軍,密謀策劃以非常手段對付楊國忠,這一行動或許在長安城內就已開始。玄宗避亂出逃,離開京師時的全部隊伍約有3000餘人,殿後的太子李亨的後隊人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中的精銳部隊——飛龍禁軍。他的兒子廣平王(後來的代宗李豫)和建寧王在出逃的隊伍中“典親兵扈從”,這給李亨發動政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六月十四日,逃亡隊伍到達(今陝西西北23里)。禁軍將士因飢疲勞頓,已有不遜怨言。隊伍的騷動給暗中操縱與策劃兵變的太子李亨提供了絕好時機。楊國忠被布置周密的禁軍追到馬嵬驛的西門內亂刀砍死,割下首級。他的兒子及也被亂軍殺死。不過,殺死楊國忠父子,事變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逼殺楊貴妃,是李亨密謀馬嵬兵變的又一步驟。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在處死貴妃後,帶頭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誅楊一事上陳玄禮與李亨意見一致,但是他仍然忠於玄宗,這確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李亨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楊氏,矛頭已指向了玄宗。玄宗入蜀不可逆轉,父子也已勢在必行。李亨不可能再隨父皇一路西行,只有分兵,另謀發展。李亨分兵後的境況也極其窘促,一路之上,草動風吹,倉皇顛沛,驚魂難定。直到順利抵達朔方軍治所靈武,狼狽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
玄宗幸蜀圖玄宗幸蜀圖

靈武稱帝

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等人的陪同下,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經過一番布置與籌劃,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登基後,改年號為至德,並且將當年改為至德元載,玄宗被推尊為。當天,肅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報告這一訊息。
九月十七日,李亨派出的唐朝大軍以正副元帥廣平王李豫、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李亨命令廣平王李豫與回紇太子葉護結為兄弟,回紇太子葉護大喜,稱廣平王李豫為兄。官軍進至長安西,於香積寺北大破叛軍,斬敵六萬人,叛將張通儒棄城逃走,官軍一戰收復長安。回紇軍想進長安搶掠。原來肅宗急於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攻克長安時“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時,回紇葉護要按約定執行。廣平王李豫與回紇葉護太子說:“現在剛克復了京師,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么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後再履行約定。”回紇葉護太子吃驚地跳下馬跪下來捧著廣平王李豫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於是與僕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的軍隊從長安城南經過,紮營於水東岸。(當時的“拜”不等於“跪拜”,唐朝太子廣平王李豫只是拜沒有跪,而回紇葉護立即又拜又跪)。百姓、軍士以及胡人紛紛拜廣平王李豫,都哭泣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漢夷各族的主人!”肅宗得知後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於是廣平王李豫整軍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豫留在長安,鎮守安撫了三天后,率領大軍向東去收復洛陽。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
唐朝官軍與回紇軍大破叛軍,叛軍嚴莊與張通儒等人放棄陝郡逃跑,廣平王李豫與郭子儀進入陝城,僕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嚴莊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安慶緒率領他的部下逃跑,放棄洛陽。回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在市井村坊劫掠財物三天。唐朝拿出羅錦一萬匹給回紇,回紇停止了劫掠。
至德二年(757年),殺死安祿山,肅宗沒有聽從謀士的建議趁亂直搗叛軍老巢,錯失殲敵良機。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叛軍與唐軍在相州展開激戰,肅宗卻為了防範武將而不設元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監軍,魚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軍大敗,將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身上,肅宗李亨不明是非,罷免了郭子儀兵權。

禍起蕭牆

在朝中,自之後,唐肅宗李亨開始信用宦官、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 肅宗同時又寵信,縱容她干預政事。唐肅宗因為受制於張皇后,而不能去探望唐玄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狡猾陰險的宦官李輔國附會肅宗寵幸張良娣,互相唱合。建寧王李倓屢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豫為此有些內怕,欲謀殺李輔國和張良娣,經李泌勸說而止。後來,張皇后與李輔國有矛盾,張皇后想廢掉唐肅宗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越王為太子,還想殺掉李輔國、程元振。

因病逝世

上元二年(761年)末,肅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監國。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肅宗病危。張皇后懼太子“功高難制”,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宮中,陰謀廢立太子。張皇后趁機召見太子,要太子李豫幫她殺李輔國、程元振。太子李豫不允許殺李輔國、程元振。張皇后與內官朱輝光等人謀劃廢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張皇后選擇在唐肅宗即將病死時發動政變,召太子李豫進宮,準備與越王李系除掉太子。程元振得知了他們的陰謀,告訴了李輔國。李輔國阻止了太子,出兵把太子保護起來,然後率兵逮捕了張皇后與李系的黨羽,將張皇后囚禁在別殿。這一晚,李輔國、程元振出兵擒獲了與唐肅宗有矛盾的張皇后、殺越王系、兗王僴。當夜,唐肅宗病死,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肅宗迎接唐玄宗還朝肅宗迎接唐玄宗還朝

為政舉措

政治

  • 五都體制
肅宗一朝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同時,對“三京”體系多次作出調整。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曾改京師為西京,東都為東京,北都為北京,即京兆、河南、太原為“三京”。此三者,或稱“京”,或稱“都”,地位一仍其舊。直至安史之亂爆發,朝廷播遷導致“三京”體系開始發生顯著變化。
“五京”體系的劇變始於江陵南都之置。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甲午,唐肅宗以為南都,命名為,官吏的建制如同京兆。原來為南京,後又復稱為蜀郡。肅宗此舉直接將成都由“五京”之一降為一般州郡,取而代之的是荊州江陵府。此時,“五京”系統改由原中、東、西、北“四京”與“南都”組成。玄宗曾經駐蹕的成都遭降級的同時,肅宗曾經駐蹕的地位並未動搖,而江陵“南都”異軍突起,直接取代成都“南京”。
上元二年(761年)九月壬寅,下詔去原來的尊號,稱皇帝;改元至德;以為歲首;並且大赦天下。還下詔去京兆、河南、太原、鳳翔四京及江陵南都的稱號。當時天下戰亂,民生凋殘,肅宗此舉暗含去除浮華與收復失地之志。但停“京”“都”之號不足半年,寶應元年(762年)建卯月(二月)辛亥,唐肅宗又大赦天下;再次以京兆為上都,河南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至此,四京的名號盡改為都,與江陵南都一道並稱“五都”。
  • 限制玄宗
玄宗避地西蜀,肅宗即位靈武,形成皇帝與太上皇並存的特殊狀態。玄宗通過頒行誥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對肅宗政治進行滲透和干預,肅宗則力圖減弱玄宗的影響。玄宗回京後,肅宗通過罷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遷宮西內、離散玄宗身邊親信等手段,使其逐漸喪失政治權力,直至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父子相繼駕崩,代宗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體。

軍事

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後,被封為節度使(,在今寧夏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河東節度使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叛軍首領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乾元元年(758年),肅宗派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攻打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安慶緒入鄴城固守。郭子儀等人包圍了鄴城。史思明出動兵十三萬想要救鄴城。乾元二年(759年),因為唐肅宗沒有任命元帥,導致唐軍各部隊沒有統帥,軍隊進退缺乏指揮。這時史思明率大軍到達城外,唐朝官軍與之開始大戰。
鄴城之戰鄴城之戰
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唐肅宗下詔親征史思明,群臣上表勸諫阻止,唐肅宗停止了這計畫。史思明率叛軍進攻河陽,派驍將劉龍仙到城外挑戰,李光弼派出白孝德殺死了劉龍仙,叛軍大驚。史思明列戰船數百艘,並在前面設定火船,想要燒掉浮橋。李光弼先準備了長竿數百,用巨木承擔其根部,在其頭部氈裹鐵叉,以阻止火船,火船沒法前進,最終自己燃燒殆盡。鐵叉有阻止了戰船,唐軍在橋上發射炮石攻擊叛軍的戰船,被集中的叛軍戰船都被打沉,叛軍沒有取勝而離開了。
隨後,史思明手下的將領李日越、高庭暉投降於李光弼。史思明再次進攻河陽,李光弼派鳳翔節度使李抱玉防守河陽。叛軍攻城時,李抱玉出奇兵表里夾擊,殺傷了很多叛軍。唐軍擒獲叛軍的大將徐璜玉、李秦授。史思明還不知道周摯戰敗。李光弼驅趕俘虜到河邊給史思明看,史思明於是撤退。史思明派大將李歸仁率領鐵騎5000攻打陝州。神策兵馬使用數百騎擊破之,李歸仁逃走。李忠臣與李歸仁等人在永寧、莎柵之間交戰,多次擊敗李歸仁。

歷史評價

總評

肅宗一生頗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險遭不測;幼年、少年時代,又耳聞目睹了皇宮內院的紛爭與傾軋;成年之後,他眼見大唐帝國由繁榮昌盛轉向衰落。安史之亂的混亂政局,給他個人提供了施展拳腳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組織平叛,收復兩京、消滅叛軍;二是“南奉聖皇”,也就是處理先在成都後來迎歸的太上皇玄宗的關係。他最後壯志難酬,平叛沒有取得最終勝利。
總的來說,肅宗是位亂世天子,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並為身後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當然,由於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無法對後宮、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制,反倒給安史之亂後的重建留下了難消的隱患,這是肅宗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其他評價

《新唐書》:天寶之亂,大盜遽起,天子出奔。方是時,肅宗以皇太子治兵討賊,真得其職矣!然以僖宗之時,唐之威德在人,紀綱未壞,孰與天寶之際?而僖宗在蜀,諸鎮之兵糾合戮力,遂破黃巢而復京師。由是言之,肅宗雖不即尊位,亦可以破賊矣。
《舊唐書》:新莽據圖,黔首仍思於漢德。是以宣皇帝蒙六聖之遺業,因百姓之樂推。號令朔方,旬日而車徒雲合;旋師右輔,期月而關、隴砥平。故兩都再復於鑾輿,九廟復歆於黍稷。觀其迎上皇於蜀道,陳拜慶於望賢,父子於是感傷,行路為之隕涕。昔太公迎子,或從家令之言;而西伯事親,靡怠寢門之問。曾參、孝己,足以擬倫。然而道屈知幾,志微遠略。殘妖未殄,宜先恢復之謀;餘燼才收,何暇昇平之禮。方聽王璵伏奏,輔國贊成,紺轅躬籍於春郊,翠幰先蠶於繭館、或御殿曉宣時令,或登壇宿禮貴神。禮即宜然,時何暇給。鐘懸未移於簨虡,思明已陷於洛陽,是知祝史疇人,安能及遠。猶賴大臣宣力,諸將效忠,旄頭終隕於三川,杲日重明於六合。比平王之遷洛,我則英雄;論元帝之渡江,彼誠么麽。寧親復國,肅乃休哉!
唐玄宗時重臣:嘗見太宗寫真圖,忠王(李亨)英姿穎發,儀表非常,雅類聖祖,此社稷之福也。

軼事典故

政治滄桑

有一次,李亨入宮,玄宗在他行禮時,發現這位尚未到中年的兒子,頭髮已有幾分脫落,間或有幾絲的花白,有些進入暮年的感覺。久歷政治風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幾絲惻隱,他對發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內情他還是了解得到。不時地在他問詢時傳遞一些朝廷上的真實情形,還經常讚譽太子亨的仁孝與謹慎,說太子很識大體。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衝擊時,很能忍辱負重,他在上表中從沒有向皇帝尋求保護,而是按自己的方式來應付。玄宗心中有幾絲的安慰,因為他覺得太子可以託付大事。不過,正是太子這種表現,又讓他心中有了幾分的苦澀與躊躇。

謹慎事父

李亨身為太子,行事謹慎,處處小心,就連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也從不敢大意。有一次,宮中專門負責膳食的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隻烤羊腿,玄宗就讓太子李亨割來吃。李亨奉命割罷羊腿,手上全是油漬,他就順勢用旁邊的餅子把手揩淨,這一動作,玄宗看到很不高興,但忍著沒有發作。李亨裝作沒有看見,待慢慢將手揩拭之後,又不緊不慢地把擦過油漬的餅子拿起來,大口地吃起來。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對李亨道:“福當如是愛惜。”李亨藉此進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因子得寵

李亨長子李豫出生的第三天,玄宗來到東宮賜給了吳皇后一個金盆,並叫她用金盆給李豫洗澡。這時吳皇后身體很弱,而李豫的身體還沒有舒展開,負責侍奉的老婆婆十分驚慌,就把宮中各位王子以及和李豫同一天出生的而身體相貌都很豐滿健康的抱來獻給玄宗。玄宗一看就很生氣說:“這個小孩不是我的孫子。”老婆婆連連叩頭謝罪,玄宗斜著眼睛看著她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快把我的孫子抱來。”於是只好把李豫抱來給玄宗。玄宗一看特別高興,用手托著李豫,笑著說:“這個孩子的福祿遠遠地超過他的父親。”玄宗回到宮裡,對高力士說:“這個殿里有三個天子,真是高興啊!可以跟太子喝酒了。”

親屬成員

父母

  • 父親:唐玄宗
  • 母親:楊氏()

后妃

皇后
  • (?—762年,被繼任皇帝廢為),生
  • 吳氏(?~730年,唐代宗李豫即位後追尊),生,濮州濮陽(今濮陽)人,吳令珪之女.
妃嬪
  • (?—757年),京兆萬年人,屬彭城公房,父韋元珪。唐肅宗為太子時的,後離婚。韋氏生了二子二女,子兗王(xiàn)、絳王(quán),女、。
  • 裴昭儀,生李僙
  • 陳婕妤,生,
  • 段婕妤,生
  • 張美人,生,
  • 宮人孫氏,生,
  • 宮人張氏,生,
  • 宮人王氏,生李佖,
  • 後宮某氏,生,
  • 後宮某氏,生。

子女

兒子
  • 代宗,初名俶,始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
  • 越王,初名儋,始封南陽王,三年(760年)四月,進封越王。為所殺。
  • 齊王,始封建寧王,大曆三年(768年),追封為齊王,不久又追謚為承天皇帝。
  • 衛王,始封西平王。早薨,寶應元年(762年)五月,與鄆王同追封。
  • 彭王,始封新城王,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進封彭王。
  • 兗王,始封潁川王,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進封兗王,寶應元年薨。
  • 絳王,母韋妃。
  • 涇王,始封東陽王,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進封涇王,興元元年薨。
  • 鄆王,始封靈昌王,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進封鄆王,早薨。
  • 襄王,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進封襄王。他的曾孫在886年一度自立為帝。
  • 杞王,貞元十四年(798年)薨。
  • 召王,代宗嫡長子,肅宗“養孫為子”。二年(758年)十二月封召王,逝世於元年(806年)。但此說法存疑,李偲在《新唐書》中出現了兩種身世,《新唐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肅宗十四子:……崔妃生偲。”這裡明確記載了李偲是肅宗妃崔氏所生,但是卻在《新唐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中出現截然不同的記載。《新唐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天寶中,帝為廣平王,時貴妃楊氏外家貴冠戚里,秘書少監崔峋妻韓國夫人以其女女皇孫為妃。妃生子偲,所謂召王者。”這裡的廣平王指的是唐代宗李豫,因此召王李偲的生母崔氏是李豫的妃子,李偲便成了唐代宗李豫的兒子。
  • 興王,謚恭懿太子,母張皇后。至德二年(757年)始封興王。
  • 定王,母張皇后,寶應初薨。
  • 宋王,初封,後追贈。
女兒
  • ,始封長樂公主。下嫁豆盧湛。
  • ,始封。下嫁鄭巽,又嫁薛康衡。
  • ,章敬太后所生。後由韋妃撫養。下嫁。
  • ,始封。下嫁。
  • ,始封。下嫁。
  • ,所生。始封。下嫁王詮。
  • ,始封延光公主。下嫁,又嫁。
  • ,所生,嫁中宗子韋會。

詩詞作品

《》
《》
《延英殿玉靈芝詩三章》
《》

陵寢遺址

主詞條:
唐肅宗死後葬於建陵。建陵地處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建陵鎮涼馬村,位於鹹陽城西北50公里處、禮泉縣城東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將山南麓,以山為陵。東與九舊街遙相對峙,西與之乾陵隔川遙望,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和廣闊的沃野。
唐建陵唐建陵
陵區由、下宮及陪葬墓區等組成。陵園南偏西約2公里為陪葬墓區,原有封土6座。1961年調查時尚存3座,今複查,兩座已無存,僅餘郭子儀墓1座,亦近夷平。據《》所錄墓誌,華州刺史讓亦陪葬建陵。
1956年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

史籍記載

《·卷十·本紀第十》
《·卷六·本紀第六》
《資治通鑑·唐紀·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影視形象

年份電視劇/電影飾演者
1983
《》
1987
《》
1990
《》
1992
《》
林達信
1993
《》
1994
《》
1994
《》
楊添福
1997
《》
2003
《》
2006
《》
於菲
2007
《》
2010
《》
2015
《》
2017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