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拾遺

右拾遺:職能,相關人物,-九游会j9

概述

唐朝及後來朝代設定的小官,分左、右拾遺——諮詢建議官員,字面意思是撿起皇帝的遺漏(政策失誤),相當於當代的監察兼助理機構。為官職,除了元代,漢族統治者朝代介以左為大,右為小。所以比右拾遺大一些(元代以右為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右拾遺
  • 含義:清要官
  • 時期:唐朝
  • 字面意思:撿起皇帝的遺漏(政策失誤)
職能,相關人物,

職能

拾遺:以諫為職的官員稱作,又形象地被稱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監察官員。類似於、、、之類的官員。
唐代進諫使命由和中書省共擔。門下省設四名及輔員若干,並設左諫議大夫四名,左四名。中書省則設右諫議大夫四名,右散騎常侍四名。唐代還創設了補闕和拾遺兩個官職,分置左右,左隸門下省,右隸中書省。補闕和拾遺均為諫官,負責看管供其他諫官呈遞所用的四隻匣子。

相關人物

兩《唐書》中只有一人,以官位較高的右拾遺,出任直史館:“嗣復七八歲時已能秉筆寫文。年二十,。二十一,又登,釋褐。進右拾遺,直史館。”但此例僅此一見,恐怕屬於特殊例子,非常例。
拾遺是個清要官,地位遠在之上。一般以此官已可擔任較高級的史館修撰,如,“大和初,授昭應尉,直史館。明年,拜右拾遺、史館修撰,與沈傅師、、、李漢《憲宗實錄》”他最初以縣尉任直史館,後升右拾遺即改任史館修撰。蔣系的父親也以右拾遺任史館修撰:“貞元九年,進右拾遺、史館修撰。”至於“登朝官”,指那些需要參加朝會的高官和監察御史等“常參管”。不參朝會,屬於“非登朝官”,因此縣尉充任史官,一般只能擔當直史館這個比較低層的史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