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史料記載,細說南郡,南郡太守銘文磚,新考,
史料記載
據《》記載,南郡,秦置,元年更名為,五年復故。二年復為,中二年復故,莽曰南順,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縣十八:,故楚,楚文王自徙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陳。莽曰江陸。臨沮,《禹貢》南條在東北,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入沔,行六百里。。都尉治。莽曰。華容,澤在南,荊州藪。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里。,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楚別邑,故郢。莽曰郢亭。邔,當陽,中廬,枝江,故。江沱出西,東入江。襄陽,莽曰。編,有雲夢官。莽曰南順。,歸鄉,故歸國。夷道,莽曰江南。州陵,莽曰江夏。若,畏吳。自郢徙此,後復還郢。巫,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行五百四十里。有鹽官。。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南郡,秦置。據《史記·》載:“年十三歲,死,政代立為。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郡;東至滎陽,滅,置。”
據《史記·》載,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號曰。浮江,自出,過,祀其名山川。北至,並海上。四月中,至修封焉。
細說南郡
秦置,湖北舊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境皆其地,治江陵(今荊州市)。東吳在之後由率軍攻占江陵;之後在孫劉聯合抗曹的考量之下,為了讓劉備能夠正面面對曹操勢力,把南郡移交劉備,而劉備便將郡治移到之前所建立的根據地公安(在今湖北公安縣東北,與江陵隔江相望),同時曹魏占領南郡北部襄陽。後智取南郡的故事也發生於此。南郡三國時治所在公安,晉代郡治回到江陵,唐代南郡更名為“江陵郡”,後來升為江陵府。
南郡太守銘文磚
太守銘文磚於上世紀發現於四川(今重慶)巫山。現藏重慶瞿塘關遺址博物館。
南郡太守賊曹掾□三老郎。賊曹,官名。 漢、魏、兩晉、南朝郡縣均置,主盜賊事。東漢三公府亦置。北朝惟齊清郡及畿縣置。賊曹為門下五吏之一。另有門下賊曹之名,或即賊曹。然《漢中部碑》及《晉南鄉太守司馬整碑陰》均先載門下賊曹,後在列曹中載有賊曹,似二者並置,職司區別不詳。賊曹為曹(部門)名,亦為主吏賊曹掾的簡稱。掾下有史,史有分為中、左、右賊曹史者。 乃維持治安之捕盜賊官。掾,原為佐助的意思,後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相當職位的意思。□,掛名的意思。三老郎,一種榮譽稱號。整個文字理解為:南郡太守屬下的公安局長並有三老郎稱號的官員的墓磚。同時出土的紀年磚,“元初五年造後子孫富貴壽”。南郡太守手下的公安局長,巫山人,告老還鄉,死後葬在巫山。據說此墓規模較大,曾隨葬不少精美的青銅器。

新考
荊州一位收藏家在土垣上發現了一塊青灰色殘磚,殘磚上刻有“南郡”兩字。文史專家說,這是“南郡”首次見諸實證,因此是一次非同尋常的發現。
65歲的馬賢庭,是荊州楚苑博物館的開辦人,他在紀南城西側的土垣上看到2塊長有青苔的青磚,一塊隱約可見文字,回家後清理苔蘚,“南郡”兩個字令他血壓猛增,驚喜不已。
南郡磚發現時的具體位置在烽火台西側的土垣斷面上,離地表約1.5米,兩塊殘磚厚約5厘米,長18厘米,寬12厘米。一塊磚的側面有陽文體的“南郡”,上下面有斜繩紋,另一塊的側面有棱形飾紋。從規格及字型來看最有可能是初漢磚。在發現殘磚的地層下還有大量楚板瓦或筒瓦碎片。
南郡石刻

馬賢庭20多年前開始打量紀南城,曾聽當地老人說,在南門夯土基腳看到過古磚,另有人在西門水門斷面也看到過古磚,馬先生多次前往尋找都沒有發現。
荊州學者張世春指出,南郡肇始於秦朝,後,推行郡縣制,將原楚國大片範圍設為南郡(相當於今省級行政區劃),治所在江陵(今荊州)。
南郡的治所曾是隨著郡守的變動而遷徙的。唐代南郡更名為“”,後來升為江陵府。唐代以後,從各種文史資料上就再也看不到南郡了。
南郡文字磚作為“南郡”的首個實證,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又發現於紀南城,紀南城、郢城、荊州城。
南郡文字磚到底用於何種建築,是城牆基礎還是郡府?南郡郡城到底在哪裡,南郡文字磚或可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