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大陸

南美大陸:形成過程,三疊紀中期,侏羅紀晚期,白堊紀,第四紀,現今地理位置,安第斯山-九游会j9

南美大陸東瀕,西臨太平洋,北濱,南隔與相望。一般以為界同相分。範圍為大陸東至布朗庫角(西經34°46′,南緯7°09′),南至弗羅厄德角(西經71°18′,南緯53°54′),西至帕里尼亞斯角(西經81°20′,南緯4°41′),北至加伊納斯角(西經71°40′,北緯12°28′),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美大陸
  • 外文名:south american continent
  • 位置:西半球的南部
  • 劃分界限:巴拿馬運河
  • 面積:約1797萬平方千米(包附近島嶼)
  • 世界陸地占比:12%
形成過程,三疊紀中期,侏羅紀晚期,白堊紀,第四紀,現今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脈,

形成過程

三疊紀中期

2.2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巨大的泛大洋(panthalassa) 覆蓋了2/3的地球表面。其餘的部分被一塊單一的大陸-泛大陸(pangaea,意思是“所有的陸地”)所占據。泛大陸在三疊紀時期面積達到最廣闊,僅有中國和與之分離形成島嶼。大陸的南北兩臂向東伸展半包圍著(tethys ocean)。極地沒有冰雪,季風氣候十分顯著,常被猛烈的暴風雨襲擊。赤道則被乾熱的沙漠占據。到了三疊紀末期,這個巨大的大陸才第一次斷裂,和南美開始分離。
南美大陸南美大陸

侏羅紀晚期

1.5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泛大陸開始了廣泛的分裂,尤其是在,大陸開始沿西北方向旋轉,與非洲分離。逐漸的形成了一個越來越寬廣的,這種運動直到今天仍在繼續。特提斯海的西面侵蝕了泛大陸的海岸線,使海水侵入的更廣泛從而把泛大陸分成北方的(laurasia)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gondwana)此時的南美大陸正位於南方的岡瓦納大陸西部。

白堊紀

1.27億年前。白堊紀接替了侏羅紀,世界上的大陸仍在漂移中,世界主要的陸地繼續分裂為更小的大陸,這次的解體是由地幔深部運動引起的。勞亞大陸的下方一個新的海洋正在慢慢擴張,他貫穿了整個岡瓦納大陸,把這個巨大的大陸分為兩部分,即現在的南美和非洲。這次運動歷經數百萬年後打開了大西洋,分離出,驅使北上與亞洲發生碰撞。
1.06億年前,白堊紀中期,海底大規模的火山活動持續促使大陸分離推動洋底上升,生成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海平面。正在形成中的北大西洋(north atlantic)將巨大的北方的勞亞大陸分為西部的和東部的,南美大陸漂離非洲更遠了,開始了它孤懸海外與世隔絕的近1億年時間,在此期間得以演化出大量獨特稀有物種。
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大陸已開始呈現出與現代相同的格局。大西洋幾乎完全把與舊大陸隔開了。岡瓦納大陸的南部終於徹底裂開了。漂到了北面,大陸安居南極,印度繼續向北和亞洲碰撞。海平面上升又下降,偶爾路橋把亞洲和歐洲,非洲和歐洲,北美和南美連線在一起。

第四紀

300萬年前連線南北的最終升起,南美大陸的隔離狀態也宣告結束。通過路橋兩塊大陸的動物得以相互交流,在湧入的大批征服者中就有等著名動物,在大約1萬年前人類首次踏上了南美大陸,他們的到來也許加速了南美土著動物的滅絕,但並沒有使地面景觀發生多大變化,最終農牧耕作的發展改變了南美大陸的面貌。

現今地理位置

位置:位於的南部,東瀕,西臨太平洋,北瀕,南隔與相望。一般以運河為界同相分。
範圍:大陸東至(西經34°46′,南緯7°09′),南至弗羅厄德角(西經71°18′,南緯53°54′),西至帕里尼亞斯角(西經81°20′,南緯4°41′),北至加伊納斯角(西經71°40′,北緯12°28′)。
面積:約1 797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 :從地理區域上劃分為:南美北部諸國,包括、、和,一個地區為、。地中段諸國,包括厄瓜多、、。南美南部諸國,包括、阿根廷、、,一個地區為(又名“”,阿根廷、爭議)。南美東部國家,面積約占大陸總面積的一半。

安第斯山脈

大約從8000萬年前開始,南極板塊與碰撞,火山劇烈的噴發,震撼著這塊大陸一直延續到今天,地殼深處產生變動向上推擠,一座山脈拔地而起縱貫南北綿延了9000多公里,形成了陸地上最長的山脈。在的北端有熱帶多霧林覆蓋了山坡,但山頂的高度相當高,即使位於赤道也有終年不化的積雪。安第斯山脈中央有一個高海拔沙漠亞蒂普拉諾高原,再往南山脈的高度有所降低,但同時也更加接近南極大陸。在的最南端有除南北兩極以外面積最大的冰原,冰原的面積超過了7000平方英里,冰河一路奔流入海。
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
安第斯山區最惡劣的環境當屬山脈中部的4000多公尺高的高原氧氣非常稀薄,在亞蒂普拉諾高原上來自四周山頂融化的雪水在大鹽蒸發夜晚冰凍白晝烘烤,這片含有鹼的鹽田是最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地區之一,玻利維亞安第斯山區的面積有4500平方英里,是世界上最遼闊的鹽田。
位於南美洲南部,阿根廷中、東部的型大草原。北連格連草原,南接,西抵安第斯山麓,東達大西洋岸,面積約76萬平方公里。“”源於丘克亞語,意為“沒有樹木的大草原”,是南美洲比較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就地帶性和氣候條件而論,本區適宜樹木生長,實際上除沿河兩岸有“走廊式”林木外,基本為無林草原,一般稱。草類中占優勢的是針茅屬、三芒草屬、臭草屬等硬葉禾本科植物,另有多種雙子葉植物。豆科植物少是該群落的一大特點,特有種也較貧乏。地勢自西向東緩傾。夏熱冬溫,年雨量1000~250毫米,由東北向西南遞減。以5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西部稱“乾潘帕”,除禾本科草類外,西南邊緣還生長著稀疏的旱生灌叢,發育有栗鈣土、棕鈣土,多鹽沼和鹹水河;東部稱“濕潤潘帕”,發育有肥沃的黑土。潘帕斯現大部分已開墾成農田和牧場,盛產小麥、玉米、飼料、蔬菜、水果、肉類、皮革等,是阿根廷最重要的農牧業區,並成為阿根廷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心臟地區。集中了全國2/3的人口,4/5的工業生產和2/3以上的農業生產。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中心,鐵路、公路呈輻射狀伸向全國各地。的大部分土地已被開墾為農田和牧場.田裡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牧草豐美的草原到處是白色,黃色,黑色,花色的良種.草原上種植的玉米,大部分是用來飼養牛羊,牛肉產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殺一千多萬頭牛,除了大部分供國內食用,還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農牧業的主要產區,也是南美的糧倉.這裡有著阿根廷全國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業,以及許多重要鐵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臟.
潘帕斯高原成為南美洲比較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的原因,是草原西邊的安迪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豐富的降雨,所以只有該草原的西邊靠安迪斯山脈一測狹長地帶才有“走廊式”林木,而東部大部分由於雨水的缺乏則只能生長草原。
阿根廷東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農牧區,北部主要是,西部則人口稀少,大部分國民都居住在平原地區,對於很難適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