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420年—公元589年),是滅亡之後統一之前存在於中國南方以(今南京)為都城的四個朝代的總稱,陪都(今河南)。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取代東晉,在中國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四個政權,史稱“南朝”,嫡傳之正朔,司馬光的《》奉南朝為正統。南朝與或鮮卑化漢人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東魏(北齊)、()等政權對峙,合稱。南北朝是一個戰事頻發、同時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各民族融合的高潮時期,中華民族在這個時期經歷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南朝繼承了東晉的疆土,其範圍為中國南方——秦嶺、以南的地區。其中:劉宋最大,北疆達到黃河;南陳最小,只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國土。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雖然南朝的4個政權各自存在都只有幾十年,但作為漢族政權在南方的統治,為漢族文化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傳播作出貢獻,同時在南方興起了建康、江陵、揚州、成都等大城市,中國南方取得了很大發展。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客觀上為的延續、發展和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南朝時期的和同時期的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為代表的,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朝
- 英文名稱:the southern dynasties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今南京)
- 主要城市:建康、郢洲、揚州、福州、江陵等
- 官方語言:金陵雅言
- 貨幣:圓形方孔錢幣
- 時區:東八區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
- 人口數量:2000萬-1700萬-2100萬-1500萬
- 主要民族:漢族
-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 國土面積:277萬-258萬-262萬-133萬(平方千米)
- 朝代:宋、齊、梁、陳
- 劉宋:420年—479年
- 南齊:479年—502年
- 南梁:502年—557年
- 陳朝:557年—589年
- 劉宋人口:2000萬
- 南齊人口:1700萬(六世紀)
- 南梁人口:2100萬(梁武帝時期)
- 陳朝人口:1500萬(陳朝後主時期)
- 劉宋面積:277萬平方千米(449年)
- 南齊面積:258萬平方千米(497年)
- 南梁面積:262萬平方千米(546年)
- 陳朝面積:133萬平方千米(572年)
- 著名事件:劉裕代晉、、隋滅南陳
歷史,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經濟,文化,帝王世系,
歷史
420年,東晉權臣逼迫晉恭帝禪位於他,建立,南朝開始。其後、、三朝相繼而立。589年,滅,南朝結束。
南朝宋
的開國皇帝是東晉末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他在與東晉四大家族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於公元420年他廢掉了晉帝,自立為帝,國號宋。為區別於後世建立的,史學家長稱之為“劉宋”。劉裕即位前後亦施行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由於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於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於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
宋武帝劉裕

422年,劉裕卒,、相繼即位。其中,文帝在位的三十年間,剷除強臣,使宗室掌管朝政大權,又同時任用士族和寒人共同參與朝政,使文帝一朝出現了宗室、士族、寒門相互制衡的平衡局面,在此基礎上文帝繼續實行武帝劉裕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文帝一朝成為宋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公元450年至公元451年,宋與北魏交戰雖各有勝負,但卻都損失慘重,使南北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453年,文帝被太子劉劭殺死。文帝死後,劉劭自立,武陵王劉駿遂起兵討伐,後殺死劉劭登基稱帝,是為宋世祖孝武帝。在位前期在政治、經濟、軍制、戶籍、禮制、稅制等領域等領域均推行了系列改革;其統治時期“”(士族擔任的高級官職的權力下移,成榮譽職銜,寒人以低級官職掌控實權)的政治局面全面形成;軍事上,先後在458年於青州地區“四戰四捷”、“破七城”擊潰魏軍侵犯;460年於梁州的北陰平地區再次擊退北魏的侵犯;一時“民戶繁育,將曩時一矣”。然其統治末年,一改前期的息兵簡政的風格,開始居傲自滿,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乃至恣意妄為,加重了百姓負擔,以致原本在他在位前期逐漸出現好轉的劉宋,在他統治末年走向衰敗。公元464年,孝武帝病逝。其子宋廢帝劉子業是有名的亂倫皇帝,殘暴荒淫,與其姊有染,後被其囚禁的湘東王劉彧殺死。宋明帝劉彧在位前期還算賢明,但很快就變得殘暴不堪,在位期間屠戮宗室,其子劉昱嗜好殺人。接連的暴君昏君導致朝政十分混亂,在此期間蘭陵蕭氏出身的蕭道成形成了一股強大勢力,並最終於479年取代劉宋自立。
南朝齊
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存23年。蕭道成借鑑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他共在位四年,在他臨死前,要求其子蕭賾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武帝死後,齊國的皇帝又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齊明帝蕭鸞瘋狂屠殺蕭姓宗室,至蕭寶卷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這樣一來齊的江山又被動搖了。公元五零一年,刺史起兵攻入建康,廢掉東昏侯,另立齊和帝蕭寶融,不久廢掉齊帝,結束了齊的統治。
齊高帝蕭道成

南朝梁
梁的建立者是南齊宗室,他擅長文學,499年被任命為雍州刺史,他乘齊朝廷內亂,發兵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蕭衍是為,共在位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武帝時期,北魏已經衰落分裂為東西魏,再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迷信佛教,縱容大臣剝削人民,卻又以自己節儉為藉口,對一些忠臣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東魏大將倒戈。他以武帝從子為內應,攻建康。次年,侯景攻陷。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於城中,其子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551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梁已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公元557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滅梁,建立陳。至此,梁宣告滅亡。
梁武帝蕭衍

南朝陳
公元557年,廢,自立為帝,建立,是為。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注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附近打敗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北朝趁虛而入占據大片土地,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583年,卒。其子後主即位,此時北方已被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589年,隋文帝派晉王楊廣滅陳,結束了中國以來(317年——589年)的分裂局面。
陳武帝陳霸先

經濟
南朝相對,局面安定。各個王朝都對經濟進行了大開發,使得南方人口大量增加。464年,戶口90萬8千餘,人口468萬餘。發達地區如,人口就有35萬。
文化
南朝是中國詩史上詩運攸關的重要時期。清《》卷上說:“詩至於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關也。”與詩人不同,南朝詩人更崇尚聲色,追求藝術形式的完善與華美。梁所說“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文學傳論》),就是這種追求新變趨勢的理論總結。所開創的,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他的創作,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的之後,山水詩標誌著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誌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南朝青瓷托盞

的,唱出了廣大的心聲,他在上的探索與創新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南朝也創建了不少的寺廟,杜牧就曾感慨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帝王世系
宋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備註 | ||
---|---|---|---|---|---|---|---|
孝穆皇帝 (史稱宋穆帝) | 未稱帝,劉裕 | 劉裕生父 | |||||
武皇帝 (史稱宋武帝) | 420年 - 422年 | (420年-422年) | |||||
無諡號 (史稱宋少帝) | 422年 - 424年 | (422年-424年) | 劉裕長子 | ||||
(初謚) | 文皇帝 (史稱宋文帝) | 424年 - 453年 | (424年- 453年) | 劉裕第三子 | |||
元皇帝 (史稱宋元帝或宋義帝) | 453年 | 太初(453年) | 長子 | ||||
孝武皇帝 (史稱宋孝武帝) | 453年 - 464年 | )453年-456年) | 劉義隆第三子 | ||||
大明(457年-464年) | |||||||
無諡號 (史稱宋前廢帝) | 464年 - 465年 | (464年) | 劉駿長子 | ||||
(465年) | |||||||
明皇帝 (史稱宋明帝) | 465年 - 472年 | (465年-471年) | 劉義隆第十一子 | ||||
(472年) | |||||||
無諡號 (史稱宋後廢帝、蒼梧王) | 472年 - 477年 | (472年-477年) | 劉彧長子 | ||||
順皇帝 (史稱宋順帝) | 477年 - 479年 | (477年-479年) | 史載劉彧第三子 實為桂陽王之子 |
齊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死因 | 身份 |
---|---|---|---|---|---|---|
太祖 | 高皇帝(齊高帝) | 建元 | 479年-482年 | 重病而死 | ||
世祖 | 武皇帝(齊武帝) | 永明 | 483年-493年 | 病死 | 高帝之子 | |
世宗 | 文皇帝 (齊文帝) | 未在位,蕭昭業 | 武帝之子 | |||
鬰林王 (齊廢帝/齊鬱林王) | 494年 | 被砍死 | 文帝之長子 | |||
海陵恭王 (齊廢帝/齊海陵王) | 494年 | 被殺 | 文帝之次子 | |||
景皇(史稱齊景皇) | 未在位,明帝 | 高帝之兄 | ||||
高宗 | 明皇帝 (齊明帝) | 建武 | 494年-497年 | 病死 | 景帝之子 | |
498年 | ||||||
煬皇帝 (齊煬帝/齊廢帝/齊東昏侯) | 499年-500年 | 被太監斬首 | 明帝之長子 | |||
和皇帝 (齊和帝) | 中興 | 501年-502年 | 被殺 | 明帝之八子 |
梁
諡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年號使用時間 | |
---|---|---|---|---|---|
太祖(梁高祖) | 文帝 (梁文帝) | 未在位 | |||
高祖 | 武帝 (梁武帝) | 464年—549年 | 502年—519年 | ||
普通 | 520年—526年 | ||||
527年—528年 | |||||
529年—534年 | |||||
535年—545年 | |||||
546年 | |||||
太清 | 547年—549年 | ||||
(梁前廢帝) | 549年 | 正平 | 548年—549年 | ||
太宗 (初謚高宗) | 簡文皇帝 (初謚明帝) | 503年—551年 | 550年—551年 | ||
高宗 | 昭明皇帝 (梁昭明帝) | 501年—531年 | |||
安帝 (梁安帝) | |||||
興文帝 (梁興文帝) | ?—552年 | 551年 | |||
?—552年 | 551年—552年 | ||||
(梁) | 508年—553年 | 552年—553年 | |||
世祖 | 元帝 () | 508年—554年 | (承聖元年) | 552年 | |
天正 (天正二年) | 553年 | ||||
(承聖二年) | 553年 | ||||
(承聖三年) | 554年 | ||||
肅宗 (蕭莊追尊) | 閔帝() | ?—556年 | 天成 | 555年 | |
穆宗 (蕭莊追尊) | 敬帝、(陳霸先追尊) | 543年—558年 | 555年—556年 | ||
太平 | 556年—557年 |
陳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陳霸先追謚) | 景皇帝(陳霸先追謚) (陳景帝) | |||
始興昭烈王(陳霸先追謚) | ||||
武皇帝 () | 557年-559年 | |||
文皇帝 () | 560年-566年 | |||
() | 567年-568年 | |||
孝宣皇帝(陳宣帝) | 569年-582年 | |||
煬公(長城煬公) | 至德 | 583年-589年 | ||
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