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qín wáng,意思是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出自於《晉書·謝安傳》:“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勤王
- 拼音:qín wáng
- 注音:ㄑㄧㄣˊ ㄨㄤˊ
- 釋義:謂盡力於。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辨析,
詞目
勤王
拼音
qín wáng
基本解釋
1. [to serve the king]∶盡力於。
勤王,。——《·謝安傳》
勤王之事。
2. [to save the country from danger]∶臣下發兵救援地位岌岌可危的主子。
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宋史·文天祥傳》
火速勤王。
引證解釋
1. 謂盡力於。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言於晉侯曰:‘。’”
《周禮·春官·大宗伯》“秋見曰覲” 漢· 註:“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
《·謝安傳》:“勤王,。”
唐 孟浩然《》:奉使推能者,勤王不暫閒。觀風隨按察,乘騎度荊關。
唐 岑參《》: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2. 多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袁紹傳》:“乃下詔書於紹 ,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
《南史·梁武帝紀》:“畜兵 ,用擬勤王。”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百姓皆歸怨申侯。申侯,乃寫三封,發人往三路諸侯處,約會勤王。”
清· 《桃花扇·哭主》:“孤臣,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了。”
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他是準備勤王嗎?”
辨析
為何是勤“王”?古代夏商周時只天子稱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諸侯。後來亂了套,地方諸侯也紛紛稱起。所以孔子寫春秋時,最恨名實不符的事情,他主張搞政治第一在正名。
其實勤王還有很多種情況,有些是瞎起鬨的,有些是來的,也有些是志在奪權的。東漢靈帝末年的時受大將軍之召率軍進京的,名義上是去洛陽幫的忙,但是到了洛陽之後,就變成心懷不軌的壞分子了。古羅馬帝國規定軍隊不得越過羅馬河,就是因為怕造反弒上。
總之,勤王的本意在救駕。但結果是多元的。
中國歷史上許多勤王例子,皆是藉口以攻入朝廷。如:西晉中的許多王。
另一常見的反叛藉口是“”:意指起兵掃除君王(皇帝)身邊的小人、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