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六國(六國(戰國時期的六個國家))

山東六國(六國(戰國時期的六個國家)):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九游会j9

六國(戰國時期的六個國家)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戰國時的“山東”指的是以東,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以東,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之中,與其他以崤山為界,除了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的六國均在其東邊。因此這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山東六國指的是戰國時期除秦國以外的齊國、楚國、、韓國、、魏國。山東六國與秦國並稱為戰國七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六國
  • 英文名稱:shandong six nations
  • 簡稱:六國
  • 所屬洲:亞洲
  • 主要城市:、、、、、
  • 官方語言: 
  • 時區:東八區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國家領袖:周王
  • 人口數量:兩千多萬人
  • 主要民族:華夏族
  • 文化: 
  • 地區:崤山以東
  • 時期:戰國時期
  • 相關國家:齊、楚、燕、趙、魏、韓
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

齊國

本為姜姓,呂氏。後,史稱“”,媯姓,田氏。是為、之一。
開國君主:
都城: 營丘(後稱,今山東淄博東北),地理位置 :今山東北部
建國時間:約前11世紀
滅亡時間:前379年(為田齊所滅)(田齊)前221年(為秦所滅)
歷史:
,首霸。齊桓公死後,人亡霸滅。 春秋末年,齊公族衰落,相互兼併。公元前548年,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滅崔氏之族。慶封專。次年,與欒、高(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於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呂氏絕祀。
田齊媯姓國家,出於之子。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兼併的欒、高(齊惠公之後)和國、高(之後)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疆域亦襲姜呂氏之舊。
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承認為齊侯。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任用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會”,正式稱王。威王晚年,鄒忌與將軍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時燕國發生“”。公元前314年,在勸說下,宣王命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不下者只有莒和。逃入莒,被殺死。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為。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俘虜,齊國滅亡。
齊國齊國

楚國

姓:羋 || 氏:熊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僻處(在今湖北、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之田,居(今湖北),從此立為國家。
進入春秋後,楚國國力強盛,與晉國長期爭霸.。春秋晚期,楚長期陷入公族內亂,風頭漸漸被臨近的搶去。
公元前506年,吳敗楚於(今),五戰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請救於秦。次年,秦、楚敗吳於稷(今河南),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還歸郢,遷都鄀(今湖北東南)。昭王復國後,又滅頓(在今河南)、胡(在今安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公元前481年,平王之子勝,為白公,襲殺子司馬子期於朝,劫惠王。葉出兵,平定,再度滅陳。
戰國早期,再度滅蔡,占領流域;公元前431年,簡王北上滅莒(在今山東)。簡王卒,聲王立,立僅六年,“盜”殺聲王。立。時強盛,楚國多次與晉軍交戰,然今非昔比。三晉多次大敗楚軍,楚國黃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晉所占,楚軍一勝難求。後悼王任用魏將,南收揚越,占領洞庭、,楚國稍見起色。
戰國中期,敗越。時,楚與齊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今陝西)、於(今河南一帶)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於(今陝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
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於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又次年,楚懷王入秦被執,後三年死於秦,楚從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於陳(今河南)。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封為)為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亦稱郢,今安徽西南)。考烈王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余,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公元前223年,秦將、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
楚國楚國

燕國

姓:姬|| 氏:燕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之一,前222年被滅亡。
起源:
據《》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鼎盛:
前323年,發起韓、魏、趙、燕、中山“”。前314年,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自齊國來,自趙國來。(此節據《》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地只剩餘莒(今山東莒縣)和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覆滅:
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到易水之畔(現河北)。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殺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燕國燕國

韓國

姓:姬 || 氏:韓
韓國先祖為晉公族。生子萬,封於,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為晉悼公,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封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同盟之時,韓國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於韓國四面受敵,且國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國烽煙中,韓國不得不先後依靠於魏、齊、楚、趙、秦等大國
至前230年,首滅韓國。
韓國韓國

趙國

姓:嬴 || 氏:趙
趙國先祖為,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輔佐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之團結。韓三晉經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於魏韓兩個的主戰場在南方,趙國獲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375年,繼位,公子朝作亂。公開支持,並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布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將軍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採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發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也興致勃勃的始稱。時趙孱弱,屢見欺。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並終生不再稱王。
後趙武靈王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國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於”。前299年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自號主父。前296年,趙主父翦滅,獨吞其地。又北略,拓土千里。
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262年,齕、趙對峙於,雙方形成慘烈的。至前260年,以替廉頗,以換。不久白起圍長達40餘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軍滅趙國,俘。
趙國趙國

魏國

姓:姬 || 氏:魏(畢)
魏國先祖為,後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侍奉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時提拔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行列。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初邑(今山西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故又稱。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虜,滅魏。
魏文侯時期,魏國獨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軍事上,以、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後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立,繼續著魏國的強盛。時伐西討,南征北戰。但魏、趙關係逐步緊張,後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捨。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魏國魏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