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兩廣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兩廣設定總督,始於明代三年(1452年),然而這一建制在當時尚不穩定,到(1465年)才成定製。在明代是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與之間名義上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係,地方上日常事務仍由三司管理。到了清代,這種地方政治體制變革終告完成,總督作為的地位確立。乾隆十四年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例授兵部尚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廣總督
- 初建時間:始於三年1452年(年)
- 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
- 定製時間:到(1465年)才成定製
- 地位:清代總督作為的地位確立
設定由來,清代發展,歷史沿革,明代,清代,歷任總督,明朝,清朝,總督府,明代,清代,注釋,藩台,地保,建總府記,概述,原文,相關人物,林則徐,李鴻章,曾國荃,張之洞,周馥,張樹聲,譚鐘麟,
設定由來
兩廣地區(廣東、廣西)設定總督,始於明代三年(1452年),當時兩廣“潯、梧瑤亂,……特遣一大臣督軍務,乃以命(王)翱。兩廣有自翱始。”。然這一建制在當時尚不穩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 為平“瑤亂”再派韓雍出任兩廣總督,才成定製。後,全國普遍設有節制、、的總督和巡撫。總督主理軍務,比較固定的有薊遼、山西、、兩廣四總督,而巡撫主民政、兼理軍務,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幾個。故而總督、巡撫的轄區、駐地與三司並不一致。在明代始終是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與三司之間名義上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係。地方上日常事務仍由管理。
明王朝建立後,各省實行三司分治,布政使司主管民政與財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都指揮使司主管軍事。三司互不統屬,不能兼任,權歸中央,聽命於朝廷。
因為兩廣(廣東、廣西)瑤民、僮民的“釀亂”,朝廷不得不高度予以重視。《明史·職官志二》云:“永樂二年(1404年),遣給事中雷填巡撫廣西”,“十九年(1421年),遣郭碹、艾廣巡撫廣東”,地方文武官員均受節制。
巡撫的設立,實際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但兩廣巡撫各有側重。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邱浚云:“兩廣同為嶺南地,其地勢土俗大段不同。廣西山嶺崎嶇,林薄深阻其中,皆瑤、僮窟穴,編民錯居其間。廣東十府,惟肇、高、廉三府地方犬牙交錯,雷州府惟遂溪縣,廣州府惟連州與之相近,其餘皆濱大海,地勢平易,無有山林險阻。自洪武、永樂以來,朝廷惟命總兵官鎮守廣西,而廣東一方,惟以備海洋、倭寇為急,未聞有瑤患侵犯也。”
正統至景泰年間(1436-145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廣的瑤民、僮民不堪朝廷官員的盤剝,再度舉行大規模的起義。
為了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朝廷將兩廣的軍事重心移往三江(桂江、潯江、西江)水口的廣西梧州。
景泰三年(1452年),廣西潯州(今桂平)、梧州的瑤民、僮民再度舉行起義,反抗官府壓迫。而廣東總兵官董興、廣西總兵官武毅因無上司的節制,“推諉不任事”(《明史·王翱傳》),造成局勢惡化。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兵部尚書于謙奏請朝廷,以鎮守琢州等處署都督僉事陳旺、鎮守雁門關署都指揮使翁信取代廣東總兵官董興、廣西總兵官武毅,特遣右都御史王翱總督兩廣軍務,主管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自總兵以下皆聽節制。
這是兩廣設定總督的開端,乃戰事的臨時建制,府署隨著征討瑤民、僮民起義的戰事而移駐。
王翱出任兩廣總督後,不是對瑤民、僮民的反抗鬥爭專恃武力鎮壓,而是“將吏服,推誠撫諭,瑤人向化,部內無事。”(《明史·王翱傳》)
成化元年(1465年),韓雍任左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
由於當時的廣西是平瑤、平僮的前線,兩廣總督赴任一般要經過廣東肇慶,有些兩廣總督乾脆坐鎮肇慶指揮,待到局勢稍為穩定後,才到廣西梧州坐鎮。
因為兩廣(廣東、廣西)瑤民、僮民的“釀亂”,朝廷不得不高度予以重視。《明史·職官志二》云:“永樂二年(1404年),遣給事中雷填巡撫廣西”,“十九年(1421年),遣郭碹、艾廣巡撫廣東”,地方文武官員均受節制。
巡撫的設立,實際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但兩廣巡撫各有側重。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邱浚云:“兩廣同為嶺南地,其地勢土俗大段不同。廣西山嶺崎嶇,林薄深阻其中,皆瑤、僮窟穴,編民錯居其間。廣東十府,惟肇、高、廉三府地方犬牙交錯,雷州府惟遂溪縣,廣州府惟連州與之相近,其餘皆濱大海,地勢平易,無有山林險阻。自洪武、永樂以來,朝廷惟命總兵官鎮守廣西,而廣東一方,惟以備海洋、倭寇為急,未聞有瑤患侵犯也。”
正統至景泰年間(1436-145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廣的瑤民、僮民不堪朝廷官員的盤剝,再度舉行大規模的起義。
為了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朝廷將兩廣的軍事重心移往三江(桂江、潯江、西江)水口的廣西梧州。
景泰三年(1452年),廣西潯州(今桂平)、梧州的瑤民、僮民再度舉行起義,反抗官府壓迫。而廣東總兵官董興、廣西總兵官武毅因無上司的節制,“推諉不任事”(《明史·王翱傳》),造成局勢惡化。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兵部尚書于謙奏請朝廷,以鎮守琢州等處署都督僉事陳旺、鎮守雁門關署都指揮使翁信取代廣東總兵官董興、廣西總兵官武毅,特遣右都御史王翱總督兩廣軍務,主管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自總兵以下皆聽節制。
這是兩廣設定總督的開端,乃戰事的臨時建制,府署隨著征討瑤民、僮民起義的戰事而移駐。
王翱出任兩廣總督後,不是對瑤民、僮民的反抗鬥爭專恃武力鎮壓,而是“將吏服,推誠撫諭,瑤人向化,部內無事。”(《明史·王翱傳》)
成化元年(1465年),韓雍任左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
由於當時的廣西是平瑤、平僮的前線,兩廣總督赴任一般要經過廣東肇慶,有些兩廣總督乾脆坐鎮肇慶指揮,待到局勢稍為穩定後,才到廣西梧州坐鎮。
清代發展
到了清代,這種地方政治體制變革終告完成,總督作為的地位已經確立,他們的基本職責是“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官吏,修飭封疆”。其轄區範圍、官品秩位以及歸屬地方編制都十分明確, 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鞏固國家統治、穩定社會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針政策,均需首達總督而推行於下,同時中央通過分權於總督而收到集權的實效。正如雍正上諭所說:“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後四方寧謚,共臻上理,此,以總督為最重。”正由於總督關乎一個地區的吏治民生及治亂興衰,因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對於總督人選歷來都十分重視,雖說總督選任的途徑有三:即皇帝親擢、廷臣會推及吏部簡選,但實際上是以皇帝親擢為主,後兩者亦得皇帝最後拍板,所以對的選任權便牢牢地操縱在手上,這也反映出清代皇權高度強化的歷史特點。
歷史沿革
明代
明景泰三年,兩廣始設。
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始設梧州。
四十三年(1564年)遷肇慶。
崇禎五年(1632年)遷廣州
崇禎九年(1636年)回遷肇慶
清代
清代兩廣總督的前身為順治元年所置的,當時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
十二年,總督府遷往梧州。
二年,別置,廣東總督移駐。
次年,撤銷廣西總督,廣西政務復歸廣東總督管轄,廣東總督遷駐肇慶。
元年,重設廣西總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為統一西南軍事指揮權,鎮壓苗族起事,廣西政務暫歸兼轄。
雍正十二年,廣西政務仍隸廣東總督管轄,更號兩廣總督。
乾隆十一年,兩廣總督遷駐廣州。
直到清朝滅亡取消兩廣總督。
歷任總督
明朝
序次 | 姓名 | 籍貫/旗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卸職原因/備註 |
明朝 | |||||
1 | 南直隸鹽山 | 景泰三年 1452年 | 景泰四年 1453年 | 升任吏部尚書 | |
2 | 南直隸長洲 | 成化元年五月 1465年 | 下屬及同僚攻訐致仕 | ||
3 | 山東兗州單縣 | 弘治二年 1489年 | 進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後因劾總兵官安遠侯貪污,連坐入獄,被罷免。 | ||
4 | 巴陵 | 弘治八年 1495年 | 弘治十年 1497年 | 提督兩廣軍務,並擔任巡撫。後升為左都御史。 | |
5 | 浙江嘉興崇德 | 弘治十四年五月 1501年 | 晉升右都御史,總督兩廣。後論功升左都御史。 | ||
6 | 湖廣永州道州 | 正德元年 1506年 | 兼任右副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後掌管南京都察院事。 | ||
7 | 浙江處州縉雲 | 正德九年 1514年 | 正德十年 1515年 | 辭官歸鄉 | |
8 | 湖廣應城 | 正德十年 1515年 | 正德十四年 1519年 | 後掌都察院事 | |
9 | 張臬 | ||||
10 | 浙江紹興蕭山 | 嘉靖元年 1522年 | 以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後召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工部尚書。 | ||
11 | 浙江寧波慈谿 | 嘉靖四年 1525年 | 兼任右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後因得罪、、、桂萼,遭落職閒住。 | ||
12 | 福建侯官 | 嘉靖十年 1531年 | 升任兵部左侍郎 | ||
13 | 南直隸徽州歙縣 | 兼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後母喪去職。 | |||
14 | 浙江紹興會稽 | 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後被彈劾回鄉。 | |||
15 | 福建惠安東嶺 | 嘉靖二十三年 1531年 | 嘉靖二十四年 | 遷右副都御史,兼兩廣巡撫,總督兩廣軍務。後升任兵部右侍郎 | |
16 | 江西新建 | 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 | 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17 | 江西宜黃 | 隆慶元年 1567年 | 隆慶二年 1568年 | ||
18 | 浙江人和 | 隆慶二年 1568年 | 隆慶三年 1569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19 | 北直隸天津衛 | 隆慶三年 1569年 | 隆慶四年 1570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20 | 江西新建 | 隆慶四年 1570年 | 隆慶五年 1571年 | 以兵部右侍郎、僉都御史兼任 | |
21 | 南直隸歙縣 | 隆慶五年 1571年 | 萬曆三年 1575年 | 以南京兵部尚書兼任 | |
22 | 南直隸太倉 | 萬曆三年 1575年 | 萬曆六年 1578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23 | 湖廣臨武 | 萬曆七年 1579年 | 萬曆九年 1581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24 | 福建長樂 | 萬曆十年 1582年 | 萬曆十一年 1583年 | 以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兼任 | |
25 | 福建莆田 | 萬曆十一年 1583年 | 萬曆十二年 1584年 | 兵部尚書兼任 | |
26 | 福建連江 | 萬曆十二年 1584年 | 萬曆十五年 1587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27 | 福建龍溪 | 萬曆十五年 1587年 | 萬曆十六年 158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28 | 江南靈壁 | 萬曆十六年 1588年 | 萬曆十九年 1591年 | 以兵部右待郎兼任 | |
29 | 南直隸涇縣 | 萬曆十九年 1591年 | 萬曆二十年 1592年 | 以右副都御史兼任 | |
30 | 湖廣應城 | 萬曆二十一年 1593年 | 萬曆二十二年 1594年 | 以戶部右侍郎兼任 | |
31 | 南直隸通州 | 萬曆二十三年 1595年 | 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32 | 福建長泰 | 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 | 萬曆三十七年 1609年 | 以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兼任 | |
33 | 江西南安 | 萬曆三十八年 1610年 | 萬曆四十二年 1614年 | 以兵部右待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34 | 湖廣漢川 | 萬曆四十三年 1615年 | 萬曆四十五年 1617年 | 以雲南巡撫兼任 | |
35 | 許宏鋼 | 浙江東陽 | 萬曆四十六年 1618年 | 萬曆四十八年 1620年 | 以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任 |
36 | 江西高安 | 萬曆四十八年 1620年 | 天啟元年 1621年 | 以兵部右待郎兼任 | |
37 | 湖廣瀏陽 | 天啟元年 1621年 | 天啟四年 1624年 | 以兵部右待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38 | 直隸隸宜興 | 天啟四年 1624年 | 天啟五年 1625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39 | 紹興會稽 | 天啟五年 1625年 | 天啟六年 1626年 | 以兵部右待、右僉都御史兼任 | |
40 | 南直隸吳江 | 天啟七年 1627年 | 崇禎元年 162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41 | 南直隸鳳陽泗州 | 崇禎元年 1628年 | 崇禎四年 1631年 | 以兵部右傳郎兼任,卒於任內。 | |
42 | 浙江山陰 | 崇禎四年 1631年 | 崇禎五年 1632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後升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 |
43 | 貴州永寧 | 崇禎五年 1632年 | 崇禎十年 1637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44 | 河南磁州 | 崇禎十年 1637年 | 崇禎十四年 1641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45 | 江南華亭 | 崇禎十四年 1641年 |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南明 | |||||
46 | 河南永城 |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47 | 江西金溪 | 隆武二年 1646年 | 隆武二年 1646年 | 以廣東巡撫兼任 | |
48 | 隆武二年十一月 1646年 | 永曆元年 1647年 | |||
49 | 朱治澗 | 浙江嘉興 | 永曆元年 1647年 | 永曆元年 1647年 | 以兵部侍郎兼任 |
50 | 山西(一說寧夏) | 永曆二年 1648年 |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 ||
51 | 李棲鵬 |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 ||
52 | 永曆三年七月 1649年 | 永曆三年七月 1649年 | 病死於任內。 | ||
53 |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 又名李五老 | ||
54 | 羅承耀 | 浙江 |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 |
55 | 杜允和 | 河南 | 永曆三年九月 1649年 | 永曆四年 1650年 |
清朝
廣東總督 (兼轄廣西,順治元年至18年)
序號 | 姓名 | 籍貫 | |
56 | 總督空位 | (1644年至1647年6月15日) | |
57 | (1647年6月15日至1651年) | ||
58 | 總督空位 | (1651年至1653年7月12日) | |
59 | (1653年7月12日至1656年3月16日) | ||
60 | (1656年3月16日至1658年7月10日) | ||
61 | 甘肅涼州 | (1658年7月10日至1661年11月2日) |
廣東總督 (專轄廣東,順治18年至康熙4年)
62 | 甘肅涼州 | (1661年11月2日至1665年4月2日) | |
63 | (1665年4月2日至1665年7月4日) |
總督 (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盧興祖 | (1665年7月4日至1667年12月30日) |
(1668年1月30日至1670年2月6日) | |
(1670年3月6日至1682年2月1日 | |
(1682年2月1日至1689年8月8日) | |
(1689年8月19日至1702年12月17日) | |
(1702年12月17日至1707年1月23日) | |
(1707年1月30日至1716年11月19日) | |
(1716年11月25日至1723年9月9日) |
廣東總督 (雍正元年至2年)
楊琳 | (1723年9月9日至1724年4月26日) |
廣東廣西總督 (雍正2年至6年)
(1724年4月26日至1728年11月11日) |
廣東總督 (雍正6年至12年)
孔毓珣 | (1728年11月11日至1729年3月29日) |
(1729年3月29日至1732年3月21日 | |
(,1731年10月14日至1732年2月25日) | |
(1732年3月21日至1735年1月5日 | |
代理: | 1732年3月21日至10月17日 |
兩廣總督(雍正12年至光緒31年)
鄂彌達 | (1735年1月5日至1738年8月30日) |
(1738年8月30日至1744年8月10日) | |
慶服 | (署任,1741年5月28日至1743年1月28日) |
(署任,1743年1月28日至7月17日) | |
(1744年8月10日至1745年5月14日) | |
策楞 | (二次,1745年5月14日至1748年10月28日) |
(1748年10月28日至11月24日) | |
(1748年11月24日至1750年2月9日) | |
(1750年2月9日至1751年11月14日) | |
(1751年11月14日至1753年2月24日) | |
(代理,1753年2月24日至10月16日) | |
策楞 | (三次,1753年10月16日至1754年5月3日) |
(1754年5月3日至1757年8月31日) | |
(1757年8月31日至1758年1月14日) | |
署任 | |
(1758年1月14日至1758年5月27日) | |
李侍堯 | (一次,1758年5月27日至1761年5月27日) |
(1761年5月27日至1764年7月22日) | |
李侍堯 | (二次,1764年7月22日至1777年2月25日) |
(署任,1765年7月22日至1767年4月24日) | |
(1777年2月25日至1778年3月19日) | |
桂林 | (1778年3月19日至1780年1月11日) |
(1780年1月11日至1784年2月20日) | |
(1784年2月20日至1785年2月26日) | |
(代理,1785年2月26日至9月1日) | |
(1785年9月1日至1786年5月23日) | |
孫士毅 | (二次,1786年5月23日至1789年2月19日) |
(1789年2月19日至1793年9月14日) | |
(一次,1793年9月14日至1796年7月5日) | |
(1796年7月5日至9月29日) | |
(1796年9月29日至1802年12月17日) | |
長麟 | (二次,1802年12月17日至1803年1月26日) |
瑚圖禮 | 署任 |
(1803年1月26日至1805年1月30日) | |
(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 |
(1805年12月12日至1809年1月6日) | |
(1809年1月6日至2月20日) | |
百齡 | (1809年2月20日至1811年2月16日) |
(1811年2月16日至11月5日) | |
(1811年11月5日至1817年10月22日 | |
(1817年10月22日至1826年6月22日) | |
(1826年6月22日至1832年9月14日 | |
(1832年9月14日至1835年10月15日 | |
(1835年10月15日至1840年1月21日) | |
(1840年1月21日至10月3日) | |
(署任,1840年9月28日至12月4日) | |
琦善 | (1840年12月4日至1841年2月26日) |
祁貢 | (1841年2月26日至1844年3月19日) |
(1844年3月19日至1848年7月4日) | |
(署任,1848年2月3日至1848年7月4日) | |
徐廣縉 | (正式,1848年7月4日至1852年9月7日) |
(1852年9月7日至1858年1月26日) | |
(1858年1月26日至1859年5月4日) | |
(1859年5月4日至10月7日) | |
(署任,1859年5月4日至21日 | |
(署任,1859年5月21日至10月7日) | |
勞崇光 | (正式,1859年10月7日至1862年10月17日) |
(從沒到任,1862年10月17日至1863年2月14日) | |
(署任,1863年2月14日至7月6日) | |
(1863年7月6日至1865年3月7日) | |
(代理,1865年3月7日至13日) | |
(代理,1865年3月13日至1874年10月17日) | |
(1874年10月17日至1875年9月2日) | |
(署任,1874年10月17日至1875年3月31日) | |
(1875年9月2日至1879年12月27日) | |
(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至1879年12月27日) | |
(一次,1879年12月27日至1882年4月19日) | |
裕寬 |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至1880年5月20日) |
裕寬 |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至5月6日) |
(1882年5月6日至1883年7月13日) | |
(二次,1883年7月13日至1884年5月22日) | |
(1884年5月22日至1889年8月8日) | |
(1889年8月8日至1895年4月13日) | |
(1895年4月16日至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銜為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 | |
(代李鴻章,1899年12月19日至1900年5月24日) | |
李鴻章 | (1900年5月24日至7月9日) |
德壽 | (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至9月16日) |
(1900年9月16日至26日) | |
(1900年9月26日至1902年7月2日) | |
德壽 |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至1903年4月18日) |
(1903年4月18日至1905年7月23日) | |
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光緒31年至宣統3年) | |
岑春煊 | (一次,1905年7月23日至1906年9月11日) |
(1906年9月11日至1907年5月28日) | |
岑春煊 | (二次,1907年5月28日至8月12日) |
(1907年8月12日至1909年6月28日) | |
(代理,1909年6月28日至1910年10月29日) | |
(代張鳴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至1911年4月14日) | |
(1911年4月14日至11月8日) |


總督府
明代
清代
1735年,兩廣總督府設在肇慶。1746年以後,兩廣總督駐紮廣州。總督府設在新城。1857年占領廣州,後總督府被改建為()。
注釋
藩台
“藩”是封建王朝分封的地面舊時稱屬地或屬國為藩,而當時把一個省認為是一個藩(電視劇里經常有藩王這么個角兒,也就是當地的主管了)。
“台”就是古代的官署名,封建時期士紳們對高級官員的諛稱。
明朝時候的比較厲害,他是一省最高的。但是到了清朝就改革了一下,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官員叫,也叫,相當於官,算是大官,其實就是現在的和局長。
地保
最早的時候地方的規劃管理里有個“里甲制”,它裡面就有規定說,鄰近的110戶為一里,人們可以推舉其中丁糧多的10戶為里長戶,然後輪流擔任里長。這個裡長就是地保或這叫地甲“保”,它是充當溝通地方政府與百姓的一個媒介。再往後的電視裡常把這類人當作是政府的爪牙來演,其實他管的事還真是挺多挺繁雜的,鄉里八村的事人們都會先通報他。也是官,是村官。
建總府記
概述
2002年4月27日,在廣西省56號工地上出土一隻巨型石龜。長約3.3米,寬1.8米,高1.2米,重11.56噸。據市博物館專家考證,這隻石龜是明代的,背負著的上有明朝兩廣總督於明六年(1470年)所題《建總府記》。如今,這隻石龜被放在白鶴觀內展示。石龜出土時背負的石碑已毀壞,碑文是按《》記載翻刻。全文如下:
原文
六年
兩廣百粵地,自秦置郡縣以來,叛亂,伐不能無,置將分間,不常所治,而總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設官分職,兩廣各置統治之。永樂,廣西置鎮守內臣,。景泰、間、廣東置如廣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統制,而兩廣總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後,軍務兼用文臣,或總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撫,或不兼,又或專巡撫不加督理,而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念兩廣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將出師,以今太監陳公監督軍務,雍替理,來問叛夷之罪,師至廣前巡撫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賊平,,詔留太監陳公鎮守廣東,以雍提督兩廣軍務,仍兼巡撫。久之,雍以地廣,不克獨遍,歷上章,得請兩廣各添置、巡撫,雍專提督。五年春,雍以憂制歸,是冬,巡按廣東龔晟,廣東僉事、交於朝,以為兩廣事不協一,殘賊日熾,須復得大臣提督兼巡撫,斯濟。上嘉其言,下議,尚書白公宗玉(白宗玉)集議規劃,舉雍對,上可之,以太監陳公總鎮兩廣,起復雍進今官,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雍因辭弗獲,始就任。未幾,復以陳公銳()掛征蠻將軍印,克總兵官司鎮守兩廣,同開總府於梧,,兩廣副將以下俱聽節制。前廣西、兩廣總兵巡撫皆裁去。又以少監黃公沁暨(黃沁暨)署。夏,正克副總兵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馮升克都指,、張壽克恭將分守諸路,而地方大計則悉取於總府皆也。維梧州介科兩廣之中,水路相通,適均,郡山環拱,三江匯流,嶺南形勝無比,據總府之基,其山自南而來,至梧城,中盡而復起,巍然突出,狀如,登臨遠眺,一目千里, 晦千萬年而一旦顯於今日,豈非天造地設,有所待而然與。中國家,列聖相承,一以道德仁義為治,今天子纘承丕緒,益邁前烈,數載之間,四征不庭,罔不賓服,大顯神漠,命官司開府於茲,合,光祖德,超越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萬世之良圖。自茲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義之師,坐鎮於中,四顧蠻夷殘孽,向背而撫治之,彼將日益循化理、蠻惡習、相安耕鑿,以齊吾民,而凡覆載之間,有生之眾,聲教所及,將益無遠,弗歸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於斯見乎!雖然聖天子寵異臣下,而付託至重,其責望回在於此,臣子感激圖報,稱當何如哉!書曰:能事事乃其有備。詩曰:有業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節用愛人。雍輩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題曰總制百粵之堂,後作亭曰:同心,門三楹,左右廂房各五楹,經始於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於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監總兵征予記。太監字,鎮靜有謀,屢立戰功。總兵學志堅,韜略家傳,卓有將才,皆重一時,而雍得預其間,始開府,抑,謹記。
相關人物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官至一品,曾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和,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李鴻章
本名,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安徽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兼,授,在日本首相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
曾國荃
曾國荃(1824-1890)字沅浦,號叔純,又名子植,湖南人,主要將領之一。二年(1852)取優貢生。鹹豐六年,攻打“有功”賞“偉勇巴圖魯”名號和一品頂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封一等伯爵。同治間,與等修篡《湖南通志》。1875年後歷任陝西、,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 1884)署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1889)加銜。翌年卒於位,謚“忠襄”。因善於圍城有曾鐵桶之稱。清朝著名大臣的九弟。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今河北南皮)人,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對其在推動中國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周馥
(1837-1921.9.22),字務山,號蘭溪,安徽(今)人。諸生出身。鹹豐末年,避戰亂輾轉到省城安慶。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鴻章組建淮軍。周馥應募,深得李鴻章賞識,即“招往辦文案”。從此,他跟隨李鴻章辦洋務達三十餘年,諸多贊畫,深受倚重。遂由候補縣累遷至封疆大吏,成為淮系集團中頗有建樹和影響的人物。
張樹聲
字振軒,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人,漢族,出身,清末淮軍將領。歷任道台、、布政使、巡撫、總督、通商事務大臣等職。是地主階級開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體,以行其用”。兩次兩廣總督
譚鐘麟
曾因“泄沓因循”而遭人嚴旨苛責,並為後世學者認為是的“觀望者”。譚鐘麟是當時公認的,曾不遺餘力地反對。可知在當時洋務最為活躍的廣東,時任兩廣總督的譚鐘麟無疑在洋務方面無甚作為,更別提贊成“離經叛道”的維新變法了。在1896年底回粵探親,致函論及廣東新政時說:“近日報務日興,吾道不孤,真強人意。惟廣東督撫於‘洋務’二字,深惡痛絕,不能暢行於粵耳。” 一年後,劉學海從廣東致函汪康年對譚鐘麟之固守表示不滿:“所最恨者,我粵通商最早,本習聞西學,奈此邦人士皆持守舊之說,深閉固拒,不少變通。居上者又與西學為仇,莫為提倡,殊可痛也。”而皮錫瑞也在1898年5月從廣東友人來信中得知:“文帥雙目瞽,兩人扶掖,惟痛罵洋務,而洋人要如何便如何”,對此,皮感慨道:“可笑可恨!何苦用此殘廢人斷送兩粵也”。可見,譚鐘麟之守舊,眾所周知。由於譚鐘麟有濃厚的忠君保國意識,對洋務持反對態度,戊戌時多次上疏反對變法,受到寵遇,次年因對租借香港九龍於英國事件不滿,不久便以年邁為由告老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