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yesün-temür,意為“九鐵”,1293年—1328年),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1323年—1328年在位)。他是的、真金之孫,之子。
早年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鎮守漠北,1323年發生,被弒,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皇帝,改元“”。他在位時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孫鐵木兒去世,死後發生皇位之爭,他的從侄()奪取了他的兒子的皇位,他也被視為“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與蒙古汗號,一般以其第一個年號而通稱為“泰定帝”。
基本介紹
- 本名: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 出生地:漠北晉王府
- 出生時間:公元1293年10月29日
- 去世時間:公元1328年7月10日
- 在位時間:公元1323年登基(在位5年)
- 年號:泰定、致和
- 朝代:元朝
- 陵寢:起輦谷
生平經歷,早年經歷,登基為帝,五年統治,為政舉措,人事政策,經濟政策,開設經筵,宗教政策,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家庭成員,父母,兄弟,姐妹,妻妾,兒子,史籍記載,
生平經歷
早年經歷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記載為至元十三年即1276年,但又謂其享年三十六歲;結合諸多史料及《》、《》等蒙文文獻可知泰定帝應出生於至元三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於漠北晉王府,父親是晉王(後追尊為),母親是晉王妃氏普顏怯里迷失。在他出生前一年,他的父親甘麻剌被封為晉王,受命出鎮漠北,統領四大及軍馬、達達國土;在他出生後不到三個月,曾祖父(元世祖)就駕崩了,甘麻剌作為故太子真金()的長子,很有希望繼承皇位,卻在舉行的中鎩羽而歸,由真金三子(也孫鐵木兒之叔父)繼承皇位,是為。六年(1302年)正月,甘麻剌逝世於漠北,也孫鐵木兒承襲晉王爵位。
也孫鐵木兒作為的嫡曾孫,頗受厚待,在武宗、仁宗和英宗朝受過多次賞賜。至治三年(1323年),御史大夫欲弒殺(也孫鐵木兒的從侄),派黨羽斡羅思來告訴他的弒君及推戴晉王為帝的計畫。當時也孫鐵木兒正在漠北一個叫禿剌的地方打獵,聽到斡羅思述說逆謀以後便將他囚禁起來,並派別烈迷失赴上都告變。別烈迷失還沒趕上,就在兩日後發生了英宗被弒的。然而,後來也孫鐵木兒的另一從侄()奪位以後,指責晉王也孫鐵木兒參與了弒殺英宗的陰謀。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元英宗實施改革,停止諸王歲賜,也孫鐵木兒的利益無疑受到很大的損害,而且鐵失等製造蒙古開國以來第一次弒殺大汗的血案(一說被所殺,但真實性待考),不可能沒有強硬的後台而貿然行事,再加上也孫鐵木兒出身世祖嫡派,很可能懷有篡位的野心,至於史書上所說他綁縛鐵失使者並派人告變,也許是也孫鐵木兒為洗刷其罪名而在即位後寫上去的。也有人認為所謂也孫鐵木兒弒君是元文宗散布的抹黑泰定帝的謠言。
登基為帝
元英宗死後,一系已絕嗣,雖然一系還有武宗的兩個兒子與,但作為長房嫡曾孫的晉王也孫鐵木兒最有資格繼承皇位。一黨北上將獻給也孫帖木兒,在英宗駕崩整整一個月以後的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四日,也孫鐵木兒即位於漠北龍居河(今),頒即位詔書曰:
“薛禪皇帝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依著薛禪皇帝聖旨,小心謹慎,但凡軍馬人民的不揀甚么勾當里,遵守正道行來的上頭,數年之間,百姓得安業。在後,完澤篤皇帝教我繼承位次,大斡耳朵里委付了來。已委付了的大營盤看守著,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皇帝、普顏篤皇帝,侄碩德八剌皇帝。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謀異心,不圖位次,依本分與國家出氣力行來;諸王哥哥兄弟每,眾百姓每,也都理會的也者。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迤南諸王大臣、軍士的諸王駙馬臣僚、達達百姓每,眾人商量著:大位次不宜久虛,惟我是薛禪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里合坐地的體例有,其餘爭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這般,晏駕其間,比及整治以來,人心難測,宜安撫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寧,早就這裡即位提說上頭,從著眾人的心,九月初四日,於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眾百姓每心安的上頭,赦書行有。”
這是元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登基詔書,按元朝的規定,登基詔書先由文臣以擬寫,再翻譯為,頒行天下,但也孫鐵木兒的登基詔書卻純用白話文,而且是由蒙古文直接“”的文體,可見他即位時身邊沒有漢臣或精通的人士。也孫鐵木兒即位後,先在大赦中特別宣布赦免、、奴婢殺主等罪,以穩住謀殺英宗的等一乾逆黨,而後又對鐵失等人加官進爵。一個月後,他便將鐵失、也先鐵木兒等逆黨全部誅殺。十一月,也孫鐵木兒至,又處死和罷免了一批鐵失同黨,流放了涉嫌逆謀的五王。對於泰定帝迅速清洗鐵失一黨的動機,一種說法是出於朝中漢人重臣(之子)向晉王“密書陳誅逆定亂之宜”;另一種解釋則是殺人滅口。不管怎樣,也孫鐵木兒的權力得到鞏固,改元“”,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五年統治
泰定帝即位後,追崇父親為顯宗光聖仁孝皇帝,母親普顏怯里迷失為宣懿淑聖皇后,並加封晉王妃(一作八八罕)為正宮皇后,兒子為皇太子。他在位的5年間,以守成和維穩為基本目標,這從他所使用的兩個年號——“”與“”可以看出,因此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
當時,元朝各地天災不斷,許多地方爆發饑荒。至治三年(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許多畜獸被餓死。泰定元年(1324年)七月,“雨大如”。泰定二年(1325年)十二月,同州地震。江淮嚴重水、旱災。泰定四年(1327年)十二月,寧夏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五月,洛陽發生。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四川發生強烈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九月,寧夏再次地震。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寧夏又地震。面對這種災異連連的狀況,泰定皇帝在召集百官商討對策,當時地位最高的漢臣中書省平章政事向泰定帝請求整頓弊政,提出了肅清餘黨、對和尚和道士加以限制、裁汰冗官、停止廣州珍珠採辦等10餘條建議,但泰定帝不予採納。
泰定帝在位時,、雲南、四川等行省的少數民族多次起義反抗。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河南息州人趙醜廝、郭菩薩以“當有天下”為口號反元,被後世史家視為的先聲。儘管這些起義並未成氣候,但可以說元朝已在泰定年間進入多事之秋。
泰定五年(1328年)二月,泰定帝改元“”。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十日,泰定帝駕崩於,享年三十六歲,葬於。
泰定帝死後發生政變,奉之子懷王即位,是為,泰定朝的權相則在上都擁立皇太子即位,是為。隨後雙方爆發了一場短暫的內戰,是為,元文宗一方取得勝利,天順帝與倒剌沙皆被殺。泰定帝、天順帝父子被視為非法君主,沒有上漢文和諡號及蒙古汗號,亦被剝奪了“顯宗”廟號,並撤出他供奉在太廟的神主。泰定帝的后妃也被通通送給為妻妾。
為政舉措
人事政策
泰定帝的宥和政策表現為:沒有對一黨斬草除根,而是還給籍沒的家產、停止追捕餘黨。他將英宗朝被流徙遠地及遣還原籍的“諸王官屬”二十四人調回京師,前朝被冤殺和流放的御史台官亦多被昭雪,存者召還錄用,已死者追加贈封。被遠徙的諸王,也都獲赦還部。宗王(後來的)、分別從流放地海南和召還京師;同時,他又將自己的外侄女送往西北作周王(後來的)之妃。遼王在英宗末年矯旨擅殺宗親不花即里等百餘人,奏請治罪,但最終被泰定帝寬宥,受厚賜後放還遼東。泰定帝大封諸王,他在位時期封了24個王,而英宗只封了7個王。英宗時停止的諸王歲賜,也被泰定帝恢復。
泰定年間的大臣從仁、英時代的意氣風發降至較低地位,中書省平章政事是前朝留下來的唯一高官和唯一能夠在新朝廷中起重要作用的漢人。但是他的影響顯然有限,因為他的建議經常不被採納。其他的漢人中書省臣,如、(之子)、和,官職都不高。但泰定帝在表面上仍對漢人大臣給予充分的尊重,張珪有病,泰定帝命其常見免拜跪,並賜小車,得乘至殿門下。英宗留下的舊臣等人,泰定年間仍以“三老”受到尊禮,奉詔商議中書省事。
經濟政策
泰定年間起用回回人理財,在災變連年的情況下大體維持了經濟的穩定。這時繼續採用南糧北運的辦法來平抑物價,穩定民間市場。泰定三年(1326年)海運糧總數達三百三十七萬石,實到三百三十五萬石,是為元代抵京海運糧的最高紀錄。
自三年(1316年)以來,元政府一直通過壓低鈔幣發行額來抽緊銀根,控制物價上漲。延祐末年,由於財政困難,元政府增加鈔幣發行額來彌補收支虧負,結果引起又一次。這次漲風一直延續到英宗末年。泰定朝繼續實行顯著減少印鈔數的措施,結果物價逐漸跌落到延祐末年以前的水平,有些物品甚至還低於騰貴前的價格水平。為增加政府收入,這時還實行“入粟拜官”的制度。的官定價格,仁宗初年漲到一百五十兩鈔一引,泰定二年(1325年)居然又下跌到鈔一百二十五兩,到四年後的年間才恢復舊價。
開設經筵
泰定帝生長於漠北,帶有濃厚的草原背景,對隔膜很深,他從漠北帶來的那班人馬也都是“無知、獷悍豪橫”,可以說他是以來元朝諸帝(除了與懿璘質班兩個幼帝)中漢化最淺的一位。但作為中原王朝的帝王,他不得不尊崇並學習。他剛即位就派人前往祭祀孔子。英宗朝採用古制,將太廟一年一祀改為一年四祀,泰定帝即位後繼續維持一年四祀的制度,但他又以世祖舊法為由,拒絕像那樣穿著前往太廟親祀,而是派人攝祀。當時主政的回回人企圖廢除,被泰定帝所否決。當然他最重要的尊儒政策,則是開設制度。
經筵作為為皇帝講解和帝王之道的制度,一直為漢族王朝所採用,但元朝建立以後遲遲沒有確立正式的帝王經筵制度。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泰定帝採納左丞趙簡的建議,開設經筵。泰定朝的經筵是“三日一進講”,泰定帝面前放著已被翻譯為的《》、《》、《》、《》、《世祖》等書,聆聽儒臣的講解。為泰定帝講經的有、趙簡、、虞集、、、、忽都魯都兒迷失、等人,可謂“具極一時之選”。
泰定帝開經筵確實起到了籠絡、的作用,漢儒聽說這個訊息後歡呼雀躍,傳為盛事,他們認為“故茲曠典之行,實重真儒之寄”,作詩讚頌“聖心資啟沃,曠典開經筵。大臣領其職,諸儒進翩翩。講陳道,庶使皇風宣。恭惟帝王學,繼統垂萬年”。經筵官亦不遺餘力地向泰定帝灌輸儒家思想,在經筵上“懇懇為上敷說皆之正,無、權謀、之涉焉”,還保留了他在經筵上為泰定帝講解《》和《》的白話講稿。被召為經筵官,但因病不能赴任,仍作《經筵余旨》五篇獻給泰定帝。漢儒們之所以這么激動與重視,是因為他們將經筵看作元朝皇帝漢化與他們能躋身政權核心的重要信號。
不過,漢儒實在是高估了經筵的作用,泰定帝開只是出於籠絡漢人、虛尊儒學的政治目的,不可能達到儒生們所期待的“致主堯舜政不慚”之效果。泰定帝顯然不是一個好學生,首倡經筵的趙簡就抱怨說“於是四年矣,未聞有一政事之行、一議論之出顯有取於經筵者”。但是泰定帝並非一點長進都沒有,他也通過經筵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漢文化,曾書“雪蓬”二大字賜給大臣陳楚舟。
宗教政策
泰定帝繼續維持蒙元一直以來對宗教兼容並包的政策,並崇奉。他在位時動用大量財政支出和其他花費建造寺院、佛塔和作佛事,還不斷請公哥列思巴為皇家作佛事。帝師在元廷享有的待遇如此之高,以致其弟瑣南藏卜在泰定三年(1326年)被賜封並與公主成婚;當帝師抵達時,中書省官員都要奉命出城遠迎。還命108名僧侶及倡優百戲導帝師游京城。不僅帝師的家庭成員得到極大尊崇,許多亦得到封號並被賜予金、玉印章。不過他有時也對宗教加以限制,如他在泰定四年(1326年)下令“禁僧道買民田,違者坐罪”。
泰定年間,隨著回回人地位的提高,伊斯蘭教也在元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扶植。於泰定元年(1324年)撥款在和山西建造了清真寺。同一年,下詔免除了伊斯蘭教士()和基督教士()的差役。商人尤其得到了官府的好處。雖然累朝拖欠(回回商團)的債務已於1324年取消,但是元廷在當年付給斡脫的錢超過40萬錠,在此後的三年中,又付出10.2萬錠,以解決歷朝售寶未付鈔問題。隨著泰定帝死去,人亡政息,伊斯蘭教和回回人再度跌落低谷。
泰定帝在位時,天主教傳教士來華,曾受到泰定皇帝的接見,留下《鄂多立克東遊錄》,對了解當時元朝的宮廷及社會狀況有一定價值。
歷史評價
時人作詩曰:“泰定開,文星拱北辰。雍容治安策,宥密老成人。廟算推先覺,天聰斷若神。百年興禮樂,一德會君臣。超漢開,歸周盡。”
明朝官修《》等的評價:“之世,災異數見,君臣之間,亦未見其引咎責躬之實,然能知守以行,天下無事,號稱治平,茲其所以為足稱也。”
明朝人修《》的評價:“泰定在位五年,大水旱蝗無歲無之,而又天變於上,則太白經天、白虹貫日、雨土風雹;地變於下,則山崩海溢、地震河決,曾弗之恤,而日事宴樂,新作棕殿,造玉御床,制金寶蓋以貯舍利,屢興工功,建設塔寺以祈福,福何自而至哉?於是饑饉連年,而募民納粟,盜賊並起而立格招捕,民瘼日滋而分道遣使宣撫,言事不報,上疏不從,所謂本之則無如之何者也。享年不永,固其所宜,然國勢衰削,亦自此矣。”
明朝人的評價:“泰定自藩邸入纂大統,嗣位之初首開,……斯亦可謂賢矣。使是君也,果能始終此心,始終此學,則其所就,豈不為一代賢主哉?奈何崇儒不如崇之隆,信道不如信之篤,故終不足以成其德而推諸治也,可勝嘆哉!”
清朝修《》的評價:“一代統緒之傳,有正統即有公論,豈一時私意所能顛倒磔裂者哉!世祖明孝太子早卒,皇孫成宗立,追謚裕宗。成宗本裕宗第三子,其同母二兄,一為晉王,一為懷王,本無嫡庶,而晉邸居長。成宗崩後無嗣,晉王之子泰定帝即可嗣立,乃因仁宗自懷慶入,先靖內難,迎立其兄懷寧王於漠北,是為武宗。所謂先入關者王之,非晉王子不當立而必立懷王子也。及再傳至英宗遇弒,晉王復出自漠北入靖內難,討賊嗣位,是為泰定。與武、仁之事相埒,非武、仁有功宗社,而泰定無功也。泰定踐阼,即以兵柄授周王使代己任,屢通朝貢。又召懷王自海南入朝京師,錫封藩國,移近江陵,屢賜金幣,是泰定於文宗兄弟有德而無怨也。泰定太子冊立已五載,父終子繼,名正言順,懷王、周王安得入乾大統乎!若謂武、仁當日原有傳位周王,嗣及英宗之約,則仁宗實背約在前,可以責仁宗,不可以責泰定也。乃文宗篡立之詔,謂泰定以旁支入繼,正統遂偏,甚至誣其與賊臣鐵失潛通陰謀,冒乾寶位,追毀晉王顯宗廟室。烏乎!以討賊之主,而誣以通賊之罪,是何言哉?若謂武宗二子為人心所歸,泰定當舍子而傳侄,則何以天曆頒詔至關中、至四川、至遼東,皆焚書斬使,起兵拒命,則人心歸泰定之子,而不歸武宗之子,明如星日。是則燕帖木兒之為逆臣,懷王之為逆立,亦明如星日,固不待魯桓弒隱奪國,已無所逃於《》之責,況欲寬其罪於中途弒逆之後哉!斯非難定之案,而數百年尚無定論,請斷之以折之徒假託正誼者。”
清朝史學家《》的評價:“以國傳,設季而無後,則之子孫遂不可以復承周祀乎?美哉晉王之讓,而泰定之立,亦不可不畏之正也。上都告變,惜已無及,然大節亦明矣。故諸凶遷官非有他也,倉卒之間,形格勢禁,度權力未足以制其命也。榮寵以誘之,俾喜而懈,稍緩須臾,成備而出,而疾雷不及掩耳矣。嗚呼!此帝之所以為權,然豈不果哉?至後紀綱弗振,由不納張珪、宋本之言,而亂是用長也,累受佛戒,亦梁武之儔乎?”
民國官修《》的評價:“孔子稱之不勞。泰定帝討鐵失等弒君之罪,雖叔孫昭子何以尚之?文宗篡立,欲厭天下之人心,誣衊之辭無所不至。惜乎後世之君子,不引孔子之言,以論定其事也。”
日本學者的評價:“也孫鐵木兒是一位昏君,不,可以說他原本就不是應該登上皇位的人……也孫鐵木兒出身顯赫,而且是個無能、優柔寡斷的人,是最為合適的傀儡人選。”
軼事典故
二年(1325年),陝西西院保生宮發生火災後,泰定帝親自下旨保護黃帝廟宇,嚴禁破壞黃帝廟宇建築設施,禁止砍伐柏樹林木,並下令著專人看守保護(見軒轅廟內碑廊《元泰定二年聖旨碑》),這個聖旨是現存最早的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軒轅廟內碑廊元朝《聖旨碑》,泰定二年(1325年)刻,聖旨全文如下(□表示文字模糊不清):
皇帝聖旨,制,據道人羅德信狀告:
泰定帝保護黃帝陵的聖旨碑

西安路中部縣住持道人,伏為狀告,本縣東古蹟保生宮軒轅黃帝殿宇一處,並北山橋陵一所,迄今異代,每年春秋官降錢數□□□等。不畏公法之人,執把彈弓、吹筒,輒入本宮,采打飛禽,掏取雀鳥,將飛檐走獸損壞;又有愚徒之輩,潑皮歹人,齎夯斧具,將橋陵內所長柏樹林木砍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檢會到,欽奉聖旨節,該和尚、先生、也里可溫、答失蠻人等□□□□□祝延□□□聖壽。但屬宮觀寺院裡底田地、水土、竹葦、碾磨、□林,解典庫,浴堂店□□□揀什麼□休差要者,鋪馬祗只應休著者,地稅、商稅休與者□□□咱每明,降下聖旨,無得推稱。著諸邑授下氣力要呵休與者,別了的人每不怕那什麼欽差,除欽遵外,今據見告省府,給榜文常訓,張掛禁約,無得似前騷擾。如有違犯之人,許諸人捉拿到官,痛行斷罪施行,須議文字者。
右榜省諭,各令通知。
榜示
泰定二年六月八日
西蜀瑩明子成善璋書
白水縣樊裕刊
元泰定帝所頒發的保護黃帝陵廟的聖旨與許多散落各地其他元代聖旨碑一樣,既沒有“皇帝詔曰”的官八股,也沒有古奧的文言文,而是使用當時的白話,並不時夾雜著漢字假名的。也許就是採用這樣較通俗易懂的行文,以便讓百姓更易知曉。
這篇碑文距今已有六百八十多年,現保存在碑林里,這是中華民族在六百多年前頒發的第一份保護(廟)法令。
家庭成員
父母
- 父親::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封為梁王,出鎮雲南,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封晉王,移鎮漠北,大德六年(1302年)去世,至治三年(1323年)被泰定帝追尊為皇帝,為甘麻剌上顯宗,漢文諡號光聖仁孝皇帝。天曆元年(1328年)毀太廟顯宗室。
- 母親:普顏怯里迷失;的,至治三年(1323年)上諡號宣懿淑聖皇后。
兄弟
- 大哥:至元三十年(1293年)被封為,出鎮雲南,二年(1309年),封老的罕為,代替松山鎮守雲南,不久之後,松山去世。
- 三弟迭里哥兒不花: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封北寧王,賜螭紐銀印。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以阿速衛五百人隸之,命他駐。至大四年(1311年),改封湘寧王,換金印,食寧鄉縣六萬五千戶。三年(1323年)去世。
姐妹
- 薊國公主:下嫁為。
- :下嫁注安。
妻妾
- 皇后:氏,按陳孫斡留察兒之女,泰定元年(1324年)被冊立為正宮皇后。
- 亦憐真八剌皇后:昌國公主益裏海涯之女。
- 忽剌皇后
- 也速皇后
- 撒答八剌皇后:泰定帝姐姐之女、
- 卜顏怯里迷失皇后
- 失烈帖木兒皇后
- 鐵你皇后
- 必罕皇后 氏:兗王買住罕之女。
- 速哥答里皇后弘吉剌氏:兗王買住罕之女,必罕皇后的妹妹。
- 達麻實里皇后:金氏,,化平君金深之女。原為偏妃,元年(1328年)被封為皇后。
兒子
- 長子:,泰定元年(1324年)冊封為皇太子,無後,生母是皇后。
- 次子:八的麻亦兒間卜,早隕,無後。
- 三子:,早隕,無後。
- 四子:允丹藏卜太子,早隕,無後。
史籍記載
《元史》卷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泰定帝紀一》
《元史》卷三十:本紀第三十《泰定帝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