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金沙江龍是發掘自雲南省滇中盆地,侏羅紀早期,最大型的原蜥腳類恐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和金沙江龍
- 拉丁學名: chinshakiangosaurus zhongheensis elaao
- 界:動物界
- 目: 蜥臀目
- 分布區域:
- 類:
基本信息,發現過程,形態特徵,
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 中和金沙江龍
恐龍體長: 12--13?米
恐龍體重: 不詳
恐龍食物:
生存年代: 侏羅紀早期
辨認要決: 上下頷較窄,中央部位較厚重,沒有側腔室,神經弓相當低。
發現過程
趙資奎和其同事們在1970年所採集到的一件不完整骨架。中和金沙江龍(chinshakiangosaurus zhongheensis)是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原蜥腳次亞目(prosauropoda)、美蘭龍科(melanrosauridae)、金沙江龍屬(chinshakiangosaurus)的一種。植食性,生活在侏羅紀早期,體長約13米,主要分布在中國。化石發現於中國的雲南省滇中盆地,標本是不完整的骨架。
形態特徵
估算體長大約12-13公尺。它的牙齒具有原始型蜥腳類的模式,含邊緣鋸齒狀,像是較晚期的──,或圓頂龍。但是經詳盡研究,應隸屬原蜥腳類恐龍。它的頭骨還沒有特化,具較窄的上下頷,中央部位較厚重,沒有側腔室,神經弓相當低。它們或許應該歸屬到一群演化成較為大型而且完全四足行走的族群──黑山龍科(melanorosauridae)
中和金沙江龍

金沙江龍(屬名:chinshakiangosaurus)意為“金沙江的蜥蜴”,是早侏羅紀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現今的中國。金沙江龍被分類於蜥腳下目,但所知有限。模式種是中和金沙江龍(屬名:c. chuhghoensis),是由ye在1992年所命名,但由董枝明所敘述。金沙江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部份齒骨,可顯示它們擁有頰部;除此之外還包括脊椎、肩胛骨、四肢骨頭、以及部分骨盆。